#書法技術文 初學者揀咩字帖練習?by 逸橋師太
食嘢分ABC餐,揀字帖都係一樣
📍A類:經典大師
顧名思義就係經典中既經典,例如二王法帖、顏真卿、蘇東波、歐陽詢等,取法乎上,選每個時代最高峰的帖,五種書體都先了解先,有個大概picture,知道書法唔係得行書先。
好喇,因為每個人一開始都係寫A類,大概你知道呢世人都沒辦法寫得成好似王羲之咁好的時候,要找到自己風格就要參考其他人是如何處理這些經典,佢地都係由這些經典中分枝出來,你就要參考B類C類...
📍B類:文人書家,帝王書法
書法分文人與經典類,近的有沈尹默、張充和、白蕉、啟功;遠的有皇帝的墨蹟,why?因為以當時皇帝的條件,他們受的是最高級的教育,看最多漂亮的法帖,人地放個屁都係香的。
📍C類:寫經,民間造像記
都話寫經係好嘢,雖然大多寫經是由民間經生所寫,但因為是宗教關係,當中法度嚴謹程度是不低於某些書家,尤其《靈飛經》、《妙法蓮華經》、大小聖武⋯⋯等等
仲有個D類,就係你屋企小朋友亂畫個d線條,都好有啓發性嫁!
好,講住咁多先,下星期六講下大家關心的用筆 ✍️
有幫助唔該比個like,呢期reach越黎越低,我就黎要轉mewe嫁啦!
歐陽詢書法字帖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Lot.82 唐柳公權普照寺碑(集柳碑)
出版時間:清拓本
裝幀:經折裝1冊
尺寸:24×34cm
《普照寺碑》又稱《琅琊普照禪寺碑》,原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金皇統4年(1144)普照禪寺主事妙濟禪師覺海主持寺院擴建與修繕,對唐代名家柳公權(778~865)書法十分推崇,因此費盡心力四處搜集字跡,由名士仲汝尚撰文,集成《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再由名工仲汝羲按柳體字將全文雕鐫於石碑上。因為是集柳字而成,故世人稱之為《集柳碑》。此碑筆姿勁秀,體勢開張,與號稱「西柳」的西安《玄秘塔碑》齊名,稱為「東柳」。《玄秘塔碑》雖為楷書,但字體較小,而另一件柳書《神策軍碑》只有宋拓殘本傳世,故此碑乃為柳公權楷體大字書碑中唯一的珍品,歷來習柳書者奉之為圭臬。
《集柳碑》位於山東臨沂市普照禪寺內,該寺為當年琅琊王氏故宅,即一代書聖王羲之(303~361)的故居。西晉末年琅琊王氏隨晉元帝渡江南遷,將此宅捨為寺院。《普照寺碑》碑文中也記載了王氏捨故宅為梵寺的歷史。此後歷經朝代更迭,幾經興廢,寺名也數度更易,不可勝記。
清康熙7年(1668),《集柳碑》在郯城大地震中斷為數截,雖然經過細心修復,仍殘缺128字。道光年間又遭庸僧剜洗,致使筆劃失去原有面貌。抗戰時期石碑險遭日軍盜走。文化大革命時期,此碑不幸遭難,徹底損毀。現存寺內的《集柳碑》,是1979年對照數種拓本重新刻製,已非原碑。
Lot.83 唐柳公權玄秘塔碑
出版:西安碑林博物館
裝幀:整紙1紙
尺寸:121×295cm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書法家柳公權(778~865)64歲時所書並篆額,文為裴休(791~864)所撰。碑立於唐會昌元年(841)十二月,碑高368公分,寬130公分,楷書28行,行54字,現存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傳統書評論者多崇尚骨力,柳公權學顏(顏真卿,709~785)出歐(歐陽詢,557~641),別構新意,而有「顏筋柳骨」之說,評價甚高。宋蘇軾(1037~1101)稱:「柳少師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誠非虛語也。」米芾(1051~1107)認為:「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明王世貞(1526~1590)云:「柳法遒媚勁健,與顏司徒媲美。」清劉熙載(1813~1881)《藝概》謂:「柳書《玄秘塔》出自顏真卿《郭家廟》。」
《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晚年成熟作品,結字內斂外拓,緊密挺勁;運筆健勁舒展,鋒芒畢露,然不失端凝沉著,四面周到,面目獨特。明王世貞《池北偶談》:「玄秘塔銘,柳書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勁健,固自不乏,要之晉法亦大變耳。」清王澍《虛舟題跋》稱《玄秘塔碑》:「誠懸極矜練之作。」《玄秘塔碑》洵為後世公認柳體字的代表作,為後人學習楷書的經典法帖。此拓為西安碑林博物館早年舊拓,拓工細膩嚴謹,字跡清晰,墨韻盎然,於今已成絕響,識者知其珍也。
書法控、拓本迷絕不能錯過的顏筋柳骨、碑拓名品
柳書圭臬,東柳西柳,都在2020清風似友
2020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敬請期待。
12/11-12/12 預展
12/13 拍賣會
歐陽詢書法字帖 在 葫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奇趣盎然《韭花帖》
被印章boy第一張圖的氣勢震撼到了⋯
#第二張才是韭花帖
無錫博物館藏- 唐末 楊凝式《韭花帖》賞析
《韭花帖》行楷書,墨跡麻紙本,高26釐米,寬28釐米,為楊凝式的代表作。
是楊凝式在晝寢乍起,腹中甚飢之時,得以珍饈充腹之後,為答謝友人饋贈美味韭花而信筆寫下的幾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著作者輕鬆愉悅而又高昂的熱情,蕭散閒適的心境溢於言表。
《韭花帖》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有大片的空白,這在行書作品中,可謂奇特之極。然其字間含蓄的顧盼,又氣脈貫通。
平中寓奇的結體則是《韭花帖》最為突出,也最令人叫絕之處。它把緊密與散落這一對矛盾統一於一體,卻沒有絲毫的牽強,反而給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覺,奇趣盎然。
通篇形態宛若一個閒雅奇士,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雅逸風流,沉靜自若。散落的布白與平中寓奇的結體,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蕭散閒適的心境躍然紙上。
無論是從書法本身,還是文字內容,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這種散淡的心境。
此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被稱天下第五行書。
黃庭堅賦詩盛讚其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當代書法家崔學路盛讚:「楊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晉唐,下啟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經典之作。」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癸巳人,關西老農等,因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楊少師,又因佯狂,人稱楊瘋子。生於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卒於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享年八十二歲。陝西華陰人。
楊凝式的書法初學歐陽詢、顏真卿,後又學習王羲之、王獻之,形成自己多變的風格,自由抒寫性靈,用筆奔放奇逸,開創有宋一代尚意書風。無論布白、結體,皆出新意。
傳世墨跡有《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法》和《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四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