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歡樂時光》只要拍群戲都特別好看,例如前篇的咖啡館聚會,或是後篇作家朗讀會後的飯局,大夥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內容越來越尖銳,毫無交集(各說各話),坐在戲院裡的我,會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情感,沒有人的說法是絕對的錯誤,也沒有人的論述是絕對的正確與無私。
.
人們對不同的議題發表意見時,很多時候並不是要「溝通」,而只是想講出自己的「想法」。人們傾向於「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卻沒能做到「傾聽」這件事,這也是為何「溝通」到了最後,往往只剩下火氣,以及「#為什麼你都不懂我在想什麼」的情緒。
.
人與人的溝通其實很難走到「理解」這一步,最終可能會趨向「妥協或忽略」,就像網路上紛陳的意見,基於立場的不同、身份的不同、思想的不同,同一件事對某一方來說有其道理,但對另一方來說,卻是毫無道理。雙方僵持不下的結果,要不相互叫罵、要不悻悻然走人,要不各退一步(但依然沒有被說服),知道對方的「地雷」,未來懂得刻意迴避。
.
只是問題終究沒有被解決(人的差異性沒有辦法被克服),日後發生相似的爭執,很可能又會掉入相同的情境(各說各話),進而產生出「既視感」或「逃不出輪迴」的無奈感。
.
#歡樂時光的好看就在於它很真實地處理了人際關係裡無法被消弭的界線
歡樂時光 前篇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完後篇沒有失望
#絕對值得進戲院捧場
#最近的好片是不是有點太多了啊啊啊
.
《#歡樂時光:後篇》:這場官司成了我們婚姻生活中,最緊密的溝通。
.
《歡樂時光:後篇》的敘事依然緩慢,但導演拿了把鑿子,努力鑿開每個人的外殼,往他們的內心鑽去:小純失蹤後,公平仍鍥而不捨地想要找到妻子,向她表述內心的情感、櫻子與丈夫的婚姻陷入冰點,一場婚外情,讓歪斜的婚姻更加地歪斜,或反而取得奇妙的平衡?芙美隱忍丈夫和旗下作家的曖昧情愫,當曖昧浮上檯面,芙美得要認清未來要走的路、習慣武裝且用咄咄逼人的態度面對他人的明里,在放下內心的防備後,看見了溫柔的可能性...
.
比起前篇,《歡樂時光:後篇》的對話又更具攻擊(防備)性,而且不斷翻轉我們對人際關係的想像,一場飯局,公平談起他對妻子的愛,芙美和櫻子聽在耳裡,百感交集(她們各自的婚姻都亮起紅燈),櫻子指責公平太自私,完全沒有考慮到小純的感受,但同桌的女作家卻幫公平說話,暗示櫻子的仗義直言也不是全然的無私。然而,女作家對芙美的丈夫有好感,這讓她的幫腔顯得立場微妙(為了完成自身的愛情,是否可以傷害到他人)?芙美面對女作家與自己丈夫的曖昧,以及櫻子與公平的爭執,她的沈默是不想撕破臉,留一分尊嚴?或者,這樣消極的態度其實對友誼與婚姻皆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
「我很想要有人懂我,但不知道該是誰。」
.
每個人內心裡的小劇場,喜怒哀樂、厭惡、倦怠、無奈、忍讓、悲傷、憤怒...只有自己才懂,無法被外人所知,每個人都孤單,都只能以孤島的姿態活著。《歡樂時光:後篇》是悲觀的作品嗎?電影裡,公平說:「#這場官司成了我們婚姻生活中最緊密的溝通。」不懂人情世故的公平,必須透過外在的力量(法律),才終於放下身段,真正去理解妻子內心的想法。同樣的,櫻子與丈夫、芙美與先生、明里與她的朋友們,不也是通過各種「爭執/破壞/對立」,才觸碰到彼此內心的想法?
.
長久維持的穩定關係(泛指各種人際關係),很容易讓人們對生活裡的「平凡」感到理所當然,甚或失去危機感。《歡樂時光》透過一場又一場的危機,攪動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起了波瀾,人物經歷巨大的痛苦與哀傷,內在反而重新活了過來。或許,這活著的感覺,可以幫助他們找回逝去的愛吧。
.
我忍不住想,破損了的關係,還來得及修復或真能修復嗎?或者所謂的關係,只是一種妥協的共存(妥協未必全然的負面,而是「理解」彼此的狀態,不再強求)?
.
《歡樂時光》結局收得很美,開放與未知,我們知道在畫面結束後,還會有更多更多的故事發展下去。然而,當銀幕暗下,戲院亮燈,我內心其實有偷偷吶喊:「煩喔,幹嘛收在這裡啦,我還想看下去,我想知道他們後來到底怎麼了!!」
.
最後,有人覺得飾演芙美的三原麻衣子,長得頗像許茹芸嗎?!
歡樂時光 前篇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歡樂時光:前篇》:人與人相處的眉角。
.
「婚姻啊,往前是地獄,往後也是地獄,既然往前往後都是地獄,不如往前走吧。」
.
櫻子跟丈夫良彥結婚多年,兒子紀太正值彆扭的青春期年紀,母子關係有些距離與冷漠,櫻子的婆婆跟女兒吵了架,躲到兒子家「避風頭(顧面子)」,面對不甚熟悉的婆婆,櫻子只說:「她(婆婆)都笑笑的,猜不透她真正在想什麼。」;明里在醫院擔任護士,做事明快,為人直率,希望朋友間清清楚楚,沒有任何謊言;小純正在跟先生打離婚官司,即便小純出軌偷情狠話說盡,先生依然堅持不跟她離婚,令她感到挫敗與不滿;芙美與先生的工作與婚姻都穩定,然而,芙美與先生的應對總是有一份不自在與隔閡,生活欠缺熱情......
.
觀賞 #濱口龍介 導演的《歡樂時光:前篇》,其實有些猶豫,前後篇加起來總長超過五小時,我會不會喜歡?會不會覺得悶?看完前篇,心中大石落了地,後篇上映,肯定會準時進戲院報到。《歡樂時光:前篇》是一部需要點耐性進入狀況的作品,光是女主角們參加芙美策劃的工作坊活動一幕,就大概花了半小時長度描述吧。鉅細彌遺地呈現活動內容,講師要求學員們一起玩信任遊戲,分成兩兩一組時,學員們很容易達成講師指定的動作,但隨著人數逐漸增加,三人、四人、十人,人數越多,難度越高。這場戲看似不具意義,卻是整部電影的「概念」濃縮,探討人與自我、人與朋友和伴侶、人與親友與同事與社群的關係。
.
「我似乎看見了真實的人生曙光。」
.
《歡樂時光:前篇》前半場看得我一頭霧水,搞不懂導演要幹嘛,直到工作坊結束,眾人前往咖啡館慶功,席間你來我往的對話,先是小心翼翼,維持禮數,逐漸聊開後,話題越趨尖銳,試圖挖掘(試探)每個人內心裡更深層的想法時,我被這極為寫實的場景與對話給牢牢吸引住(看片時,有一種「誤闖/偷窺」陌生人聚會的感覺),後面兩個多小時時間,完全被劇情給拉著跑,驚喜不斷。
.
《歡樂時光:前篇》沒有大起大落的灑狗血情節,也沒有日劇常見的誇張演出,但導演談起婚姻與友情,怎麼老讓人感到有些驚心動魄。《歡樂時光:前篇》裡的四個好友感情相當,彼此間卻依然會區分出「我對誰又多一些信賴」的細微差異,就像小純跟櫻子相識超過 25 年時間,小純跟先生打離婚官司時,她先跟櫻子道出這件事實(小純先跟櫻子告知這件事,未必是因為兩人認識的時間最長,而是在相處上,小純對櫻子感到更加地自在與舒服),這讓被蒙在鼓裡的明里感到吃味,甚至覺得自己被當成「次等朋友 / 外人」。
.
電影一方面告訴我們明里的失落來自她對小純的關心,但同一時間,我們也在明里的關心裡看見「壓力」(暴力)的因子,#彷彿小純沒有達成明里對朋友的要求就是對明里的不敬與背叛。小純後來選擇不再多說自己的人生規劃與決定,或許是不希望朋友太過擔心、是擔心朋友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是不想要過度依賴朋友,想要自己度過難關。也可能是:以上皆是。
.
友誼裡有許多細微的眉角必須要注意和處理,婚姻生活也是如此。《歡樂時光:前篇》劇中的「不幸福婚姻」並不是指顯而易見的肢體或語言上的暴力,而是更深層地照看夫妻相處過程中,一點一滴釋放出來的小小冷漠與距離,如何逐步荼毒一段關係的恐怖。《歡樂時光:前篇》向觀眾提問,小純與人偷情就是惡妻嗎?她的丈夫對妻子始終維持禮數,沒有打,沒有罵,沒有出軌,就是好先生嗎?芙美的先生是年輕作家的經紀人,芙美對貌美的年輕作家感到嫉妒與不安,是否顯得自己太過心胸狹隘?櫻子的兒子出了問題,丈夫以工作繁忙為由,要妻子代為出面處理大小事,是否又太過粗心,不夠體諒妻子的難處?
.
《歡樂時光:前篇》劇本的出色,在於影片精準捕捉到人與人相處時,總是存在著無法被輕易解決的情感灰色地帶,#即便是以善意為出發點的決定在他人眼中都可能會變得扭曲與惡意。然而,人與事皆有侷限(無奈),有時無論做出怎樣的決定,都無法讓所有人(甚至自己)感到滿意,最後,我們只能想辦法「接受現狀」(聽起來很消極?)。
.
如果《歡樂時光:前篇》通篇陰鬱與灰暗(對於人際關係的悲觀),我大概不會這麼愛這部片,應該說,我在滿滿的無奈中,看見濱口龍介導演的溫柔,那是對角色的體貼,也是導演對身處的世界(與人)的體貼,就像電影開場,櫻子抱怨自己猜不透婆婆到底在想什麼,但是影片後段,婆婆對不夠有肩膀的兒子的「扁頭」教訓(超紓壓的舉動),還有陪媳婦處理完孫子的「麻煩事」後,她在路上與媳婦的一席對話,讓我看到一名長者該有的胸襟與氣度(迷人的要命);或者,櫻子的兒子紀太,外表看起來是小屁孩,對人對事的態度都不夠成熟圓滑,但導演又在紀太的一些舉動中,呈現這個孩子敏感細膩的一面;或者小純從有馬搭巴士返家時,在巴士上與一名女子的對話,內容稀鬆平常,但卻完美詮釋了我們對於家人又愛又怨的矛盾心情。
.
《歡樂時光:前篇》總長超過三個小時,熬過前半場後,中後段好看的讓人內心猛鼓掌,濱口龍介導演把一部充滿「生活感」的電影,拍成滋味豐富飽滿的精彩之作(非常期待後篇)。演員部分,四位女主角都是非職業演員,她們的演出就跟電影帶給我的感受一樣,一開始覺得有些生硬,中後段進入狀況後,完全被收服,很有說服力,我甚至在她們的表演中,看見自己身邊友人的影子,大愛啊!!
#東昊 #Andrews_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