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LINETAXI在地大會考體驗文
#答對大會考考題即領優惠乘車券喔
這是我充滿恥力的高中畢業照。
看起來也太糙老了吧哈哈哈
會突然放上這張懷舊的照片
是因為 LINE TAXI 找我去做『高雄在地大會考』
答對越多,就可以拿越多回扣
...啊不是,是折扣
身為高雄人,我可以跟你們保證...
題庫裡!全都是高雄人的共同回憶啊!
有一題是這樣的:
『陽明國中不在陽明路上,民族國中不在民族路上,但哪個國中所在路名剛好就是校名?』(答案是五福國中)
我以前就曾經去民族路上找民族國中
撲空了之後才發現在覺民路上...
嘖
竟然沒有在自己專門的道路上站好
你們這些不老實的壞高中(X)
像我唸的高雄高商,就是很正直的
在五福國中隔壁,也在五福路上
那時高雄捷運紅線剛蓋好
每天放學都跑去新崛江鬼混
然後被夾娃娃機騙錢XD
其實我高中也是過得迷迷茫茫的
絕對不是我有喝,而是我在探索自己
回頭來看,這好像是每個創作者必經的階段
我高中時曾經受到River543的四格漫畫影響
夢想要當一個「搞笑漫畫家」
想和他一樣做出很多好笑又北爛的作品
也為此在高中生活都在瘋狂點美術技能
努力磨練畫技,想被人們看見
那時的我,從沒想到在十幾年之後
會是用聲音來被人們聽見的
在網路上和你們認識之後
八年以來也持續在開發聲音新作品
現在來看好像也是殊途同歸
我仍然在當一個可以散播歡樂的人
你是高雄人嗎?
你高中的夢想是什麼呢?
如果你還很年輕
不論你現在的目標是什麼
請找到自己很喜歡很喜歡
而且沒什麼人做過的有趣的事
一直去做
你最終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果沒實現,那就是還沒。
來玩玩看勾起我滿滿回憶的 LINE TAXI 在地大會考吧
除了高雄以外,還有台中、台南可以玩
不只答對就能領乘車券
聽說還有隱藏學霸題,證明你是正港在地人!
https://lihi1.com/MykC2
安心搭乘 LINE TAXI ,一同維持防疫新生活💚
民族國中段考題 在 張吉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講鄉音,說母語的人,何錯之有?需遭到強烈譴責?
有些標榜「馬來西亞」為權勢的網絡組織,「他們」自以為是規範的決策人,是語言的統管者,說穿了只是偶爾在FB張貼些無根據、無論述的牢騷文,誤套罪狀。
由於缺乏探究籍貫文化的在地性,「他們」因自信缺失,結果質疑本土根深脈絡,是一塊纏腳布,為了急著表現自身是一個開放群體,又害怕自己被標簽為落伍眾生相,一心想誤用“棄車保帥”偽思辨來配合大時局,以為從此能一躍趕上成為國際模範人!顯而易見,那一種走捷徑的矮化心,越是逼進無知井底,到最後在國際棋盤上,不只是當不成將帥,還淪落成無名小卒。
「禁說方言」這口號,還要留著嗎?
1985年,入學一年級,奶奶天天牽著小手從田埂走到路旁搭藍色小巴到學校。過了一個多月,某天早到的班主任怒眉一皺,在課室外指著我和奶奶:“不準講方言!”我還記得那時奶奶說到嘴邊的四邑話,霎時吞進肚子,她揮揮手,欲說無聲,啞口目送。那一堂課,我也不好過,班主任用紅色鋼筆在華語作業簿上寫著“不聽話,講方言,記小過!”,那個下午,望著那一頁鮮紅的罪狀抽泣了。也因為如此,父親為我找來接送的學生巴士,奶奶也不再陪我走路上學,也不再開口跟我說開平鄉音,短暫的美好時光被休止了。遇上講方言等同罪惡的那段日子,我和班上的同學,度過了不少掛狗牌示眾、罰款、扣學分的漫漫歲月。
年前在一個本地華社活動交流會上,原來是某個「反方言」組織發起的,當時會上的一個漢語老師,為鼓動學生報名其開辦的漢語班,舉出方言的5大罪狀,而我也溫柔地回應了她的沽名釣譽。
(罪狀1): 華語是規範的語言,方言不是?
所謂方言,是“地方語言”的縮寫,而中國所指的“普通話”概念,全然建立在普及流通的政策;我們所指的“華語”,一旦熟讀近代史,若認真溯源,就是北平地方語腔變體,理清“北平話”被賦予“華語”的高度之後,好了,我們大可自問:在華語被規範的面前,其它的南北方語言都成了犯規的方言了?
(罪狀2): 舍棄方言,學好華語,才能學習真正淵源的中華文化?
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福建南音、昆曲、粵劇都不是用華語演繹的,還有流傳在我國民間的客家山歌、海南瓊劇、潮州潮劇、福州閩劇、搖籃曲、童謠、順口溜、過番歌、曲藝歌冊、勸世歌...深邃的鄉音古調,都是古漢語資產,這難道不是中華文化?
(罪狀3): 講華語的華人才不會忘本?
如果往後馬來西亞華人的飲食,舉凡海南雞飯、廣東點心、福建面、客家釀豆腐、潮州芋泥、福州紅糟面線.....統統將名字和諧,舉國上下的籍貫會館連根拔除,不知真正的本土華人本源由誰來定義?
(罪狀4): 方言有很多粗話,多講方言會荼毒學生?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任何一種語言,都會自創粗俗語匯來罵人?難道華語是天堂來的語言,罵不了人,只會凈化人心?
(罪狀5): 講方言會影響學習華語的能力?
每次走過田埂回到老家,我依然能用潮州話與父母閑話家常、在老同學聚會上橫飛著北馬閩南話、串門到茨廠街與廣府老街坊述古當年。還有,雖不曾留學臺灣或中國,不是獨中生,是國中生,回到工作,我仍有能力說好華語,我們的語言,多元共存,難道不好嗎?
30多年過去了,多少祖輩的鄉音母語就此戛然而止,在“多講華語,少說方言”跟前,這一代的新華人得到了什麽?於是,這一代身份證上的名字不再沿用籍貫母語的拼音命名,只知道統統改用漢語拼音;這一代已聽不清看不懂戲臺上的潮劇、粵劇、歌仔戲在唱什麽忠孝仁義,誤以為那只是演給神鬼看的;這一代不知道要如何跟家裏老耄的祖父母說什麽,只曉得叫他們吃飯......每一年清明掃墓,這一代不理會爬滿青苔的墓碑上寫些什麽,反正石碑上的祖籍是學校考試永遠不會出現的考題。
懇請「他們」,別再將子虛烏有的罪名,歸咎在祖輩的鄉音,我們的母語。
民族國中段考題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7指考 #國文 #移工
今年的國文科考題被認為「跨界很大」,除了長篇閱讀能力以外,也要能具備整合運用能力。
在今年指考國文科考題的 10 到 12 題,考題列出了 2017 年移民工文學獎的得獎名單、各國語文投稿件數,並引述了得獎作品《珠與龍舟》的部分文字,是圖、表、文結合的創新題型。
要回答出正確答案,必須推敲前後文,理解文章主旨,才能成功得分。換句話說,今年的國文指考要拿高分,不是靠死讀書就有用的,還需要關心社會週遭的動向,用生活積累的經驗融合在考試中──這也就是台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群形容的「素養導向」的考試題型。
升學考題,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關注議題
台灣的教育還是很重視升學主義的,考題內容往往是考生、甚至台灣社會關注或應該關注的議題。自「文白之爭」起,到今日的移民工文學納入台灣教育體系中的國文升學考試,都不難發現台灣的教育系統正在與時俱進:
從過去教條般的教師宣講、學生背誦、考試會考的傳統方式,轉到了以學習者為中心,閱讀、思考、理解文本的脈絡;從尊崇優勢族群、獨尊特定語文思想的途徑,轉向了看見台灣社會的多元性,也描繪了台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豈不是考試範圍無界限,要記要背的東西更多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知識導向的思維,以為背越多才能越高分;但是語文的世界廣闊深遠,強背下幾篇範例文章也未必能證明語言能力。事實上,要培養真正的語言能力,更多時候是要能與文本「共感」,與作者和文意產生互動,真正站在他者的思維看世界──如此不僅自己能夠跟社會產生更多連結,也能讓「閱讀理解能力」不再只是考試的工具,還是生涯發展的一項核心素養。
因此,不論是為了升學也好、提升素養也好,考題既然出現了移民工的題型,也就暗示了這個領域是身為一個台灣人應當有所關注的共同經驗。
多面向的住民記憶,是台灣文化的特色
現在台灣人的生活記憶,從過去國民政府遷台,到了東南亞移民來台;從華人為中心、本外省人之分的族裔思想,到了原住民、客家人、新住民族群的多元並立;從眷村菜到了河粉、沙嗲、蝦醬、青木瓜⋯⋯越來越多不同的族群元素在台灣綻放光彩,台灣人的「成份」也越來越豐富。
或許是 2018 年國文科指考起,主流價值關注到了台灣文化成份的豐富特性,而納移民工文學入考題,但其實早在 2016 年時,就有某國中段考的社會科考題,納入了移民工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