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玉議員總質詢摘要
1. 紅61線電動公車延駛仁武八卦里中心,建議交通局加強宣導和行銷,提升乘載量。
2. 大社觀音山三角公園整治案,要求觀光局縮短工期,加速完工滿足地方居民、登山客和觀光客的需求。觀光局原預計8月底開工,規劃12月底完工。慧玉要求縮短工期,最晚11月中旬完工。
3. 極端氣候下,強降雨造成地方災害,建議市府提前因應,尤其原鄉山區受災嚴重,市府要做好基本工才能減少災害發生。
4. 吹葉機將落葉吹到側溝,造成阻塞引發積水,清淤的基本功不能不做。
5. 希望工務局全面啟動調查,針對易淹水地區和道路轉彎處進行「反光鏡防撞桿」需求清查,保障用路人安全。工務局回覆將在一週內針對易淹水地區進行清查。
6. 路面修復品質堪慮?仁武區鳳仁路未經刨除就直接鋪上瀝青,讓居民產生質疑,認為市府敷衍了事。工務局則表示,鳳仁路是進行暫時性的緊急搶修,未來將在二至三個月內依施工規範,重新刨鋪道路。
7. 高中職以下學校將於九月一日開學,慧玉關切仍有一成多教師未完成疫苗接種,教育局回覆,將針對來不及接種教師進行公費篩檢。
8. 消防人員沒有工會,打火弟兄因公受傷,消防局能給予什麼樣的協助?局長回覆市府有250萬元預算,如果超出預算,也會有其它的挹注。如果醫療費用超出市府也會另編列預算補助。慧玉建議需再多關心打火弟兄因公受傷的狀況。
#用愛關懷用心問政
#市議員許慧玉關心您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水 溝 施工規範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其邁的路平,不只做表面功夫-從東京考察看起】
新任市長陳其邁 Chen Chi-Mai 競選時多次宣示「我路平一定會比前市長更好且耐用」,未來會參考 #東京道路標準,這項路平任務已交付新任副市長林欽榮。
林欽榮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管線單位的控管是路平很重要的關鍵,所以他要強迫管線單位成為路平的夥伴,而且要用透地雷達密集化3D地下圖籍。至於路平的方法,林欽榮要推動營建文化革命,即道路該刨鋪的深度都要到位、監造及交通疏導不馬虎、檢覈要確實。
好過日派出特派員,帶大家看看東京的路平,可以看到幾個值得高雄學習之處:
1. #負責任的工程與監造單位:特派員在令和元年第一天造訪皇居時,發現皇居門口道路刨鋪時,工程單位的名稱、施工時間,竟然都鑲嵌在工事起訖點,展現施工單位的自豪。未來讓路平結果透明化,讓市民檢驗,是市府第一步。
2. #共同管溝施作:特派員在東京地下鐵A13出口,看到了一個「銀座共同溝」的展示區,原來,早在關東大地震後,在1926年,銀座就建設了日本第一條共同管線。而在1963年日本更立法實施《關於共同溝的整備等的特別措置法》,逐步推動建設。高雄是在2000年謝長廷市長任內,完成全國第一條共同管線,2004年進行全市共同管線整體規劃通盤檢討,2018年獲得 #前瞻計畫 補助進行縣市合併之通盤檢討,近年逐步納入重劃區施工規範,也預計要趁輕軌二期與黃線施工同步進行沿線共同管溝施作,但因經費關係,離全市普及還有距離。
3. #結合路安設計:除了馬路鋪平外,路緣石的平整施作,和人行道的平整結合,以及促進道路安全的設計、標線劃設...這些需要通盤考量,我們希望除了路平,工程時也一併考慮NACTO或營建署設計規範,來增加道路安全,才能有效降低道路傷亡。
4. #城市使用區劃:東京市區絕少看到貨櫃車、拖板車,原因自然是港區、工業區和城市使用分區的充分區隔,道路的有效疏導。南高雄許多路段因為重車、拖板車頻繁輾壓,道路品質很難變好,2018年起市府爭取到中央 #前瞻基礎建設經費,重新改良路基底,讓道路變好許多,然而這些政績竟然都被韓市府收割。不論國七蓋不蓋,或是怎麼蓋,港區物流的調整,貨運的嚴格分流,對於減少道路損耗都有相當幫助。
林欽榮受訪時,提到「人民有感的路平」是最快速的市政績效;他有十足信心,但也不免有點擔心「#深怕自己被路平埋藏了」。
這句話其實深有玄機,過去我們都知道,選舉到了政府就會把馬路鋪平。其實,路平有一定工法可循,近幾年市府工務單位陸續引進新工法,韓市府任內鋪路也是延續如此作法。只是韓市府花更多錢鋪路,甚至因應選舉,把救急的第二預備金都灑下去提早刨鋪道路,甚至讓「燈亮路平水溝通」成為唯一政績指標。這種過度放大的宣傳手法,其實不利於城市政策大方向的討論。
林欽榮雖有工務專業,但他很清楚,要路平,背後的管線管理、貨運路網調整、都市計畫調整......這些才是百年大計,卻是一任市長任內看不出來的。再者,高雄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問題,是城市轉型,產業升級,如果媒體聚焦在鋪路,那對市民來說其實並沒有好處。
公共討論的淺碟化、民粹化、弱智化,是韓國瑜留下的最壞遺產,要如何克服,有賴於公民意識地繼續提升。
水 溝 施工規範 在 森林城市-高雄愛樹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崩塌野溪水泥化,原來是施工作業規範惹的禍?】
昨天,和某位監察委員吃飯聊天,有說到前瞻水環境預算導致野溪整治變水溝的荒謬。
結果這位監委和我說的一個故事:『之前有一個案子,河道山崩後也是用水泥整治完之後,隔年又被大水沖毀....
但是這是依照施工作業規範,所以大家都不用負責任,衝垮了就再蓋這樣,........
另外一次,某設計單位想用生態、自然的方式去做崩塌河岸的整治,但政府承辦人員翻了翻施工規範,找不到「生態自然做法的的施工規範」可以使用,結果被政府承辦人否決。
因為他擔心,如果明年又被大水沖垮他要負責任。
只要施工規範沒寫的他不敢使用。』
我又問:『可是多數的溪流,你土石流後,不理她幾年後就自己修復了阿,河流會崩不是很自然的嗎?(有聽過向源侵蝕嗎?)』
監委說:『這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周邊有一些住家、農田,民代去施壓什麼的,如果出事,大家都怕要負責。』
所以,想要環境友善,想要減量工程,必須從施工規範的建立,甚至法規的高度,後面才能提供公務人員當靠山.......
尤其是河溪土石流後,施工規範應寫入:【得不做工程,或採自然生態的方法復育,自然的力量多數能自我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