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人類學家者羅蘋‧奈格爾在《垃圾天使》一書中,深刻地描述了紐約這城市的清潔隊員如何成為城市之中最重要的一群人,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當代物質文化。台灣對於在地的清潔對於是否也有相似深刻的描繪呢?
這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上摘錄《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的這篇文章,帶我們看到對於池上清潔隊的深刻描寫與訪談,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清潔服務」對於當代社會,不管是城市還是鄉鎮,的意義。
------------------------
除了市場,掩埋場是鄉鎮的另一顆心臟,前者供給,後者清理。兩顆心不斷跳動,維持這個鄉的日常脈動。只要其中一顆停止運作,整個鄉的機能就會連帶癱瘓。清潔隊員奔向這個鄉的每個末梢,垃圾車無法爬上的山徑,就由體型較小的回收車繼續深入。他們運走廢棄物,好讓人們繼續消費。沒有清潔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就無法運轉。但人群每日走向市集,不會留意另一顆心的持續跳動。人們想到清潔隊,只有當他們的垃圾沒被收走的時候。
陳羿臣說,每天在路上碰到的狀況都不同,盡可能將時間誤差維持在正負5分鐘內。在多變的環境穩定推進,仰賴的是團隊間的默契與合作。沒有對講機,隊友透過手勢交流,這種互動模式具有語言出現前的原始詩意。遠古人類的狩獵與採集行為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延續至今。他們操控著機械坐騎,透過觀察與暗號理解彼此,一同穿梭在現代叢林。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