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好過日之3Q談政策
#到國家公園還是只能逛夜市?
文:3Q 陳柏惟
過年前,我們提到了墾丁觀光的問題,這集屏東好過日還是從墾丁大街出發,因為大街濃縮了墾丁觀光的四大問題。大家看完以後,說不定也會聯想到故鄉高雄的現況!
#乏味的複製模式
上篇文章中,許多網友都提到了,去國家公園還在逛夜市,是一件很奇怪,甚至是「獨步全球」的事。
而且,這夜市裡的攤商,還跟旗津、瑞豐、甚至全台的攤商大同小異。到哪裡玩都只能逛夜市,在墾丁享受台北物價,看來遊客還樂此不疲。
除了攤商,墾丁大街上,還有四家7-11、兩家萊爾富、一家全家、麥當勞、屈臣氏、以及不遠的星巴克,儼然成為小型城市。
當然,墾丁大街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夜市,在日本殖民時代,位於恆春半島雙腳之間的籠仔埔草原,被日本專家認為可以發展熱帶畜牧業,因而設立「恆春廳種畜場」,後來在中國殖民時期,演變為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墾丁牧場」。
墾丁大街,原本是在墾丁公園入口與牧場間發展出的聚落,只有一些土產店,但隨著大型觀光飯店進駐,觀光客人數上升,才在1990年代後期發展出夜市商業型態。
然而,業者只想搭順風車,未能強化優質住宿與深度體驗,具有沙灘、大海、牧場、熱帶季風雨林等多種自然、人文優勢的墾丁大街,並未強化這些優勢,反倒讓夜市喧賓奪主,甚為可惜。
#重量不重質的觀光
墾丁的觀光發展有種「追逐浪潮」的趨勢,1986年的哈雷彗星觀星潮,1995年後春吶舉辦,2000海生館開幕,2010年左右的中國觀光客,都帶動遊客大幅增加。
然而,在2014年超過837萬人次達到墾丁觀光最高峰後,接著墾丁爆出一連串坑殺遊客醜聞,2019年墾丁遊客跌落至不滿400萬,恢復到1990年代末期水準。
當媒體紛紛強調「觀光客腰斬」、「觀光寒冬」......時,能否藉著危機推動觀光轉型,拋棄過去以「人次」為目標的思維,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墾丁的觀光存在淡旺季明顯的特質,然而,以墾丁的氣候,冬天能從事水上活動的時間不短,而恆春半島的自然景觀、多族群歷史、農特產加值產業,亦不難與精緻旅宿業者合作,包裝為深度旅遊與避冬行程。
而以能吸引國際旅客的「沙灘和比基尼」特點而言,墾丁雖有多處美麗沙灘,但多半不連續,墾丁大街鄰近的大灣、小灣兩處海灘,人潮均小於南灣。而墾丁其他地區的沙灘,部分為生態管制區域,不宜大量開發。
結合遊艇、藍色公路的水上活動,就是另一種取向。然而,受台灣海洋政策大環境影響,後壁湖遊艇港等港口利用率偏低,無法把水上活動推往藍海,這是作為「海陸觀光景點」的墾丁,應該好好檢討的。
#落後的交通管理
墾丁大街是全台灣唯一設在省道(台26)的夜市。根據現行法規,省道不能設攤營業,但和台灣許多地方鄉愿的態度一樣,從來沒人想/敢認真取締。
而天才的墾管處,為了解決這個違法困境,居然想再開闢一條20米寬的外環道當作省道,從夏都酒店切過福華飯店後山,將恆春分所的試驗田區切穿,讓墾丁大街降級為縣道或鄉道後,地方政府就可以設置自治條例加以管理。
然而,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道路密度已經過高,在國家公園裡任意開路,破壞生態,引進車潮,完全和國家公園的密度背道而馳。因此,這個天才方案,也遭受到相當大的阻力。
話又說回來,墾丁大街人車交織衝突的環境,完全不是適合觀光客悠閒漫步的環境。會讓人與車一起走在馬路上的觀光購物區,絕對不會在北美、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存在。
然而,墾丁缺乏區域內大眾運輸,使得民眾不是自行開車,就是搭乘客運來再租車,往年每當連續假日時,區域內交通嚴重阻塞,亦對環境造成嚴重負擔。
先不論夜市品質或合法性,將人行步道做好、墾丁街車加密、在墾丁大街區域亦建立轉運站、加快推動區域內車輛管制和租車業電動化,這些「基本交通建設」,有關單位卻步伐緩慢,只會規劃道路拓寬,其政策能力,已遠遠落後世界。
#如同第三世界的細節
前面提到,墾丁夜市這樣的購物街,不會在先進國家的國家公園內出現;而就算他們有購物街,也不會長這樣。
夜市造成的髒亂、污水直接亂排等問題,迄今仍無法解決,更別說招牌管理,街道設計等進一步的美感問題。
雖然在地社區、商家已經開始針對髒亂、哄抬物價等多個問題自律管理,也見到一定成果,但大街的質感,卻難稱有所提升。
當大家說墾丁觀光業重創時,我們卻看到業者仍然在繼續開拓荒地,整地興建民宿,而原有倒閉的民宿就放著空屋不管,雖然這是常見現象,但國家公園內的旅宿業發展難道要「放任市場機制」解決?
當價格不斷上升,但旅客無法得到同等服務品質時,乾脆連本國旅客都轉往鄰近國家如日本沖繩等地觀光,就成為最合理的選擇。
以上這幾個問題,其實不只墾丁,高雄也會面臨類似的困境,如果現在不思提升觀光品質,放任業者賺「容易錢」,墾丁化的殷鑑將不遠!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