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我沿著河堤走了很長的路,兩個半小時,滿身大汗。
-
我把一些事情拿出來想,我想要去思考一些平時我根本想不到,但它卻持續影響我的事情。
-
到底是誰,躲在暗處的凝視著我?在最關鍵的時候越過我理性思考的結果,擅自為我做決定。
-
有些東西,始終被潛抑在湖泊不透光的闐暗深處,像是冰箱運作的背景躁音,要不是它停止,讓你體會空間中真正的寂靜,你根本無法發現它。
-
有些東西你必須藉由讓它暫時消失,才能確認它過去持續的存在。
-
它低鳴著含糊不清的渴望,有已逝的父親對於功成名就的願望、有過去戀人眼中的美好圖像。
-
那些東西和現在的我有甚麼關連呢?他們早就已經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了,為什麼我還必須背負著他們的願望呢?
-
超越理性的永遠是生命背後的強大意志。
-
一個宣稱自己是自由的人,也只有在身上的線被剪斷、攤在地上動彈不得的時候,才能意識到自己同時也是被意志牽動的木偶。
-
世界在你身上造成的影響,會讓你不斷遊走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之間。
-
沒有任何一種思考方式、任何稱的上智慧的東西可以拋棄價值觀,而「價值」本質上並不是什麼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感受到的、感覺來的。
-
為什麼我非得讓自己持續進步呢?因為我想讓生活更好。現在生活有不好嗎?倒也沒有。但我「感覺」能夠更好、進步的「感覺」,讓我以為那是好的。
-
有任何人對自己感到失望或必須挽回什麼嗎?也沒有。或許該說,實體上能接觸到的人,沒有,但盤據在心中的幽魂,有。我「感覺得到」這些幽魂的存在,勝過任何理性思考的結果。
-
所有能影響一個人的價值判斷、道德規範,最終的基礎都是,心中積累的願望。它們不是知識也不是理性,是感覺。
-
每當我試著描述這些感覺,一定會有人說,你要放下,為自己而活。
-
在這層意義下,若是輕率的給出這樣的建議,我認為也是麻木不仁的一種變形表現。
-
因為如果你願意再深入的去經驗,你會發現,我確實是在為自己而活,我也只能為自己而活。
-
正是所有其他的生命與我的交集,使我之所以成為我;正是世界行使它的意志、對我造成的影響,將我捏塑成現在的模樣。
-
當我充滿自信的高喊著擁有絕對自由,同時,使我能夠高舉雙手的,正是牽引木偶的線、凌駕所有理性思考的意志。
-
一旦你認清這個事實,你會發現,所有人都是在為自己而活。一個人只能活成他此時此刻的樣子,沒有其他可能。
-
所有人也都活在當下,活在屬於他唯一能經驗到的當下。因為他所經歷的過去以及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使得「他的當下」有別於你的當下、我的當下。
-
對於一顆清晰的頭腦來說,重要的是合理性、一致性和說服力;但是對於意志來說,混亂才是常態,秩序不屬於自然,那是在頭腦中構築的假想烏托邦。
-
比起現實生活中可接受的灰色地帶,意志一點也不在乎理論中不可接受的灰色地帶。
-
灰階是美的。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早就認識了灰階的美,一如他認清了意志在人類身上的創作。
-
所以藝術家從不規勸世人要放下什麼,好像你的手中真的有甚麼可以放下的東西;也不會天真的提醒人要活在當下,好像你真的能夠逃離每個人註定身處於其中的當下。
-
藝術家只讓所有的色彩染上灰階,讓意志的細線操弄執畫筆的手腕,任由意志開展。
-
噢,對了,同時還必須盡力的避免它在每個麻木不仁的後腦勺上畫上大叉。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62 遊戲論中的自由—如何衝破拖延症的限制 命運與自由是對抗性觀念。相信命運或決定論的人,自然主張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我們透過道家式的智慧,以一種遊戲論的態度,讓我們與自己捉迷藏,在被決定的世界中品味自由的樂趣。 講者:吳啟超(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
決定論 自由意志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自由是一個麻煩的概念,哲學上我們可以嘗試先分開內在自由以及外在自由。
前者不受外在因素影響,即社會、法律等強制奴役。也就是「人有沒有自由意志」,若有的話,理應可以靠個人的力量去實踐(例如康德的自律、基督教的戒條)。後者依賴外在世界賦予權利,例如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等,雖然《世界人權宣言》提出「人人生而自由」,但行使自由權時依然會受到約束,在某些情況更可能被剝奪自由權。
電影《V for Vendetta》(中譯:V煞 / V怪客)中,女主角Evey 被囚禁、失去外在自由,但思想是無形且無法被囚禁或殺死的,ideas are bulletproof。
「自由意志」的概念更為複雜,探討的是人能否有意識地作出選擇。假設今天我在橙汁與可樂中選擇了前者,這個決定是否真的是我能夠控制,會否受到其他意識不到的因素影響呢?可能是前一晚在電視看過橙汁廣告,也可能是從小到大媽媽教育要吃健康食品。
對此哲學家們有不同的想法。例如沙特(Sartre)指人類是絕對自由的,這種自由更是一種必然的苦難:因為「人沒有創造出自我,但卻是自由的」,所以「一旦被拋到世上,他要為他所做的一切負責」。而作為宿命論者及決定論者的叔本華(Schopenhauer)則說,「人能夠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這個哲學家們爭辯上千年的問題,在近年科學家也參上一腳,並從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角度指出所謂「自由意志」純屬幻覺。事實上,愛因斯坦(Einstein)也受到叔本華的影響,早就表示不相信人類是自由的,因為「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著外界的強迫,而且還要適應內心的必然」。
#島聚讀書會 #島聚 #islandsbookclub #自由 #哲學 #沙特 #叔本華 #愛因斯坦 #徵稿 #島聚徵文 #寫作 #文學 #文字 #自由意志 #宿命論 #命定論 #自由六月 #決定論 #book #literature #bookstagram #jeanpaulsartre #sartre #schopenhauer #bookclub #freedom #vforvendetta #alberteinstein
決定論 自由意志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下的贈書活動】人類憑什麼
這本是之前的名作「西方憑什麼」的 Ian Morris 的作品。
「西方憑什麼」回答的是,憑什麼是西方產生工業革命,而不是東方。藉由跨時空的評估,作者認為關鍵在於:大西洋比較小。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複習這篇。
https://i-chentsai.innovarad.tw/2015/05/west_rules.html
這次「人類憑什麼」,要回答的其實是更複雜的問題,就是:人類的價值觀,到底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 人類憑什麼:覓食者、農民、與化石燃料——人類價值觀演進史
https://bit.ly/3bydmPD
而作者的答案是,不同的能源獲取機制,所需要的最適人類社會狀態不一樣,所需要的人類社會價值觀,也就會有所不同。
覓食時代,人類重視平等,但生活中充滿暴力。
農業時代,人類重視階級制度,對暴力的忍受度下降。
化石燃料時代,人類非常重視平等,不太喜歡階級,而且很不喜歡暴力。
這種宏觀的角度看事情,很有意思,但也很容易被攻擊,畢竟你要講十萬年前到現在,這跨度也太長,例外太容易找。而且,會不會太陷入決定論了呢?人類沒有自由意志嗎?
所以,本書除了作者論述,還找了四位學者來回應,包括古希臘專家、哲學家、文學家,以及知名歷史學家史景遷!
然後最後作者再針對他們的批評,做個總結。
除了有趣的能源與價值觀論述值得我們參考之外,看看學術界怎麼吵架的,也很有意思。
你可以看看那些人評論其實是打假球,刻意打些不痛不癢的地方當好人,而那些人成功激怒了作者,作者氣到一直回但是又要說自己才沒那麼在意呢 XDD
重點是, 堡壘文化 要送兩本實體書,請在下方留言,就有機會抽中。寄送限國內喔,國外網友這次就比較不好意思啦。
你可以說說你對本書的初步看法,想讀內容確認的進一步細節,對近年各種大歷史的閱讀心得,最近讀到的堡壘文化的書,或者疫情期間你的心得,什麼都可以。
現在開始到明天早上 9.00 為止,堡壘文化上班後就會選出得獎者囉!
祝大家順利度過疫情,也趁機讀更多好書,變成更好的自己!
決定論 自由意志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62 遊戲論中的自由—如何衝破拖延症的限制
命運與自由是對抗性觀念。相信命運或決定論的人,自然主張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我們透過道家式的智慧,以一種遊戲論的態度,讓我們與自己捉迷藏,在被決定的世界中品味自由的樂趣。
講者:吳啟超(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決定論 自由意志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92. 自由意志—人能自決自己的行為嗎?
傳統哲學普遍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依康德(I .KANT)的論述,自由意志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假如人沒有自由意志,誰來承擔他的行為後果呢?又假若道德的本質是為善去惡,則自由意志是道德可能的設準(Postulate),是充份而必要的條件。但是現代的科學家卻質疑自由意志的存在,他們以實驗來否定人有自決的意志。自由意志涉及到決定論、命運、術數等等問題,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重新反省之。
于非推介的參考書目:
1.Edward O. Wilson:《人類存在的意義》
2.Michael S. Gazzaniga:《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客座助理教授)、于非(《關鍵評論網》協調編輯)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