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斯巴達的狗狗公主——史上首位在奧運「摘金*」的女性 】 和這紀錄現代人無法效法的各種理由 #本日冷知識1577 #文長注意
本則冷知識兼祝賀台灣舉重女神郭婞淳,無懸念破紀錄兼摘金,把奧運變成單機遊戲啦。
撒花 。:.゚ヽ(*´∀`)ノ゚.:。 撒花
2021 東京奧運有個重點數字——百分之 49——是史上最高的女性運動員參與比率。
回首 1896 年,在顧拜旦男爵(Pierre de Frédy, Baron de Coubertin, 1863-1937)的多年鼓吹之後,第一屆的現代奧運在雅典舉辦。時代風氣使然,當時女性運動員是徹底(被)缺席的。顧拜旦心目中的奧運會,是純粹由男子業餘運動員進行的友好競賽。猶如古希臘的奧林匹克賽事也是謝絕女子參加的。
古代奧運更是嚴禁已婚婦人在場觀戰,理由倒不難懂:希臘男子在田徑賽事中一貫是正面全裸的。奇怪的是未婚女子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不僅可以旁觀男子賽事,甚至可能會在天后希拉(Hera)的慶典上,或與奧運會同步舉辦未婚女子版的運動競賽,可惜這類賽事(Heraean games)的具體記述甚少。
以上是想強調「古代奧林匹克」和「女性」這兩個詞有多互斥。順帶一提,古代奧運勝利不摘金,畢竟頒發金、銀、銅牌是現代發明,古代是頒發橄欖枝的桂冠,所以標題我加了引號。
但是酷妮絲卡公主(Cyniska of Sparta, 442-?)就是一位超犯規的存在,她是連續兩屆古代奧林匹克奧運會:396 年與 392 年的大贏家。
關於本文中提到古希臘的年代,都遵從偷懶原則,省略了「西元前」或 BC 字樣,各位請自己在腦中加負號。關於公主芳名,雖然拉丁拼法很引誘人念成賽妮絲卡,但考慮希臘文是拼成 Κυνίσκα,其中 υ (upsilon) 古音發 /u/,所以,酷妮絲卡。名字涵義是小狗狗♀源自希臘語 κύων 狗。又想到 cynic→犬儒也是同個字根。於是標題「狗狗公主」。
現代人無法效法酷妮絲卡的第一個理由是,她取勝的項目已經不存在了:飆四匹馬拉的雙輪戰車(chariot)賽。就是所謂的少女與戰車......其實不是,因為 396 年時她已 46 歲了。而且其實酷妮絲卡雖然未婚,卻仍是不能親自上場競技的,即使是公主也無法無視習俗。所以她鑽了一個漏洞。但並不是女扮男裝(酷拉皮卡也不是)。公主的奧運夢是這樣圓夢的:她出錢養馬、親自訓練馬匹,奧運時聘個男人上場駕駛但仍是以她的名義競賽。換句話說,古代奧運的馬術常常是騎手獲勝,但金主獲得榮耀。畢竟馬就像古代的超跑,超貴,貴到平民根本養不起,騎師騎雇主的馬就是常態了。 #我是今夜最稀有的品種
作家色諾芬(Xenophon of Athens, c. 430-354)更不客氣評論道,大多奧運競技如田徑靠的是男兒傑出的勇氣♂和技藝 → 多半是戰爭技能的衍伸,例如有一項是著全副重裝步兵的裝甲,約六公斤重在 1 stade ≒ 180 公尺的跑道上往返跑一趟,稱為 hoplitodromos (hoplite 重裝步兵, dromo 跑)。離題講一下,大型運動會場叫 stadium 就是因為古希臘田徑場通常寬 1 stade 左右,此一希臘古長度單位是跑道通常的長度。
色諾芬狂酸說,反觀和馬相關的競賽靠的根本是「恁爸有錢」。畢竟要入手優異的名馬、飼養、日復一日訓練都需一擲千金。超譯成現代術語就類似說,以大量投資墊高競爭者的入場門檻,就是用錢 KO 對手這樣。
又双離個題,在酷妮絲卡初次奪冠後過了十屆,356 年的奧運會上,馬其頓的菲利浦二世的馬贏了某馬術項目。傳說同一天適逢亞歷山大出生,被當成大吉之兆——幸好亞歷山大沒有因此被命名為 Hippodromniki 之類的,hippodrome 跑馬,nike 勝利。想他姐姐出生那天菲利浦國王恰在 Thessaly 打了勝仗,大喜之下就命名女兒 Thessaloniki 了 (也是現代希臘第二大城)。
扯太遠啦,浪子回頭。斯巴達的酷妮絲卡公主的功績,現代人無法效法也大概無須吹捧的第二個理由在於她的身分:她的父親 Archidamus 二世是斯巴達國王(雙王之一),她的哥哥也繼任父親,是為斯巴達國王 Agesilaus 二世。斯巴達的「雙王」理解成是戰時的兩名最高軍事領袖,且是斯巴達最顯赫家系才能擔任的。
時間軸大概是這樣:狗狗公主出生在伯羅奔尼薩戰爭(431-404)前不久,她的名字是紀念斯巴達國王的祖父的小名,而她的父王帶領斯巴達軍三次大肆攻擊了雅典,在公主獲得桂冠殊榮時,斯巴達已在這場古希臘的世界大戰中獲勝(而雅典幾乎全毀),那時她的王兄已繼位,為斯巴達的希臘霸主(hegemon)時期。她便繼承了過世父王的馬匹,且在王兄的大力資助下參賽。
酷妮絲卡能躋身古代奧運勝者之林的最後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斯巴達那古代罕見的奇葩社會型態。在斯巴達女性擁有很大的自主權,甚至自己名下擁有財產。斯巴達女人受到的教育程度也高,理由後述。最後不愧是斯巴達,戰死了無數男人,繼承了遺產的斯巴達的寡婦以富裕聞名。
話說日後,哲學家亞里斯多德(384-322)將會見證斯巴達從希臘的霸主衰退成一地方勢力,讓出其霸主地位給馬其頓。亞里斯多德評論說,斯巴達的衰退起因是它「淪為女性治國的地方」。只不過亞里斯多德有個特色:他說過的每句話幾乎都錯了——還真不容易——我們切莫聽他。例如他也曾斬釘截鐵說女人的牙齒比男人少 XD。
但亞氏這番攻擊也在在反映了斯巴達女子掌握權力之大、獨立性之高,在整個希臘世界都是異類存在,果然就被針對了。其他古希臘城邦中,婦女權利依附於男性家主,女性的預設角色是承擔家務與雜役,只比奴隸高一層級而已。不擁有私有財產,養馬什麼的更不用說了。
為何有這麼大差異?其實,斯巴達的社會有一項至高原則......你以為是「尚武」對吧?但其實有個法則比尚武更優先,那就是「徹底貫徹優生學」——生產出繁多又強壯的下一代是國民義務,這樣即使斯巴達在征戰中折損男丁,都能很快就生回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才好當霸主。
出於這種優生考量,斯巴達人相信體質強健的女子對於生育壯丁也同等重要,於是產生了格言:「生男當然最好,但即使生女也要把她教養的和她的兄弟一樣強」。這樣到底算不算一種性別分工下的權力平均咧?也因此,斯巴達女性接受的教育包括了健體強身的各種運動、音樂舞蹈甚至騎乘,都由年長的女性教授,只差沒有軍事訓練而已(卡珊德拉表示)。斯巴達很可能有女子運動會,甚至可能讓年輕的男女在賽事上裸裎相見相互競技。又順帶一提,英語的健身房/體育館 gymnasium 這個字就來自希臘語的裸體 γυμνός (gumnos),不過奇怪的,德語 gymnasium 的意思是大學預科學校......不細說了XD
再加上,其實斯巴達男人在 30 歲之前是不能和妻子同居的,斯巴達男人從相當於我們小學的年紀就被要求集體生活,集體受軍事訓練,和同儕與師長養成親密♂無間的信任關係,如果早早成家生子,要總不在家的男人張羅家務事和養育後代......就無法,於是斯巴達女性需當家,並掙得了高度自主權。與之相對,理想的斯巴達女性美德完全在於能否養育出勇士。斯巴達的悍母民風在歷史的一頁展現了。希臘化時代的名將,國王皮洛士(Pyrrhus of Epirus, 306-272)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揮軍試圖硬吃斯巴達,當兩軍在城下對峙,斯巴達女性一擁而出,連夜在兩軍之間挖了一條戰壕,還叫士兵男孩們今晚多休息,儲備體力以待拂曉決戰,多威猛的斯巴達媽媽。
最後來說壓軸的限制級內容,斯巴達社會型態的根本由來——其強悍勇武與其說是出於抵禦外敵,更是無時無刻不在防範身邊眾多的奴隸:黑勞士(Helots)的反叛。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曾估計,每 1 個斯巴達公民或許對應到 7 個黑勞士奴隸,這種懸殊比例,表示斯巴達人隨時都要有以一砍十的自信。
斯巴達人始終使用一種非人的恐怖,在統御/蹂躪著這大量的他們眼中的人形牲畜,詳情不可描述。因此斯巴達人的男女分工才會如前述,貫徹優生考量,資源全用產兵,技能全點武力,斯巴達女人並不需紡織下田飼養,生產勞作由奴隸做,女人唯需要生養教育出男子,男子唯需要高效率的殺人。知道這些背景,再看《300 壯士》你或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好了好了,太嚴肅了,換個話題。話說贏了古希臘奧林匹克的人「只會得到橄欖枝桂冠和榮譽」而沒有物質上的餽贈,究竟合不合實情呢?
顧拜旦男爵認為古希臘人純屬為榮譽、為愛而投入奧林匹克競賽,只是個一廂情願的曲解罷了。參與多半還是冀望拿些好處的,不管爭名還是牟利。較世俗的城邦常配發年金或給予冠軍終生免稅的待遇,換取一個光榮的代言權,把英雄寫進城邦的神話裡。有點像補習班拿高分榜首同學當招生號召,就會給一點意思意思的獎金那樣。也有有野心之士利用奧運的光環(或是說橄欖環)作為進入政界的入口。想,你都變成世界級名人了,以知名度做槓桿試著在世上做出些改變應該算是人之常情。
另一種政治操作就高調了:冠軍會被當成半神,即古希臘的英雄崇拜(hero cult)。斯巴達的酷妮絲卡,我們的狗狗公主就獲得這種待遇,即使在她過世後多年,在斯巴達對她的崇拜仍不停歇,激勵了更多斯巴達女子投入奧運。畢竟在希臘人心目中傑出的人 = 英雄 = 有神性。出了英雄的家系更是世世代代講話卡大聲。酷妮絲卡的王兄會大力支持她追求奧運夢,大概有著這種算盤,即使他們家世早就夠顯赫了,但能利用的政治資本就要利用......
行文至此,我的腦忽然嘖了一聲,說:「喂,科宅,奧運比賽大家開心就好。不需要追究這麼多喔」。好的大家,那我們下次再見,祝各位觀賽武運昌隆!
_
插圖:歐蘿拉·栖夜·莉絲·凱明公主。和本文關係是沒有。
參考資料:wikipedia - Cynisca ; wikipedia - Women in ancient Sparta。現代奧運的男女運動員人數比 Number of athletes at the Summer Olympics by gender 1896-2016
Published by Aaron O'Neill, Jul 15, 2020。
決戰異世界亞歷山大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千呼萬喚始出來。
第90屆奧斯卡獎公布完整入圍名單,《水底情深》獲得13項提名領先群雄。多數項目的選擇顯然符合當前氛圍,陷入性醜聞的詹姆斯.法蘭柯出局,在千呼萬喚之下,導演獎和攝影獎都分別出現了難得的女性入圍者。
.
奧斯卡獎將在台灣時間3月5日於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的杜比劇院舉行。
.
完整名單如下:
.
【最佳影片】
Peter Spears, Luca Guadagnino, Emilie Georges and Marco Morabito, Producers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Tim Bevan, Eric Fellner, Lisa Bruce, Anthony McCarten and Douglas Urbanski, Producers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Emma Thomas and Christopher Nolan, Producers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Sean McKittrick, Jason Blum, Edward H. Hamm Jr. and Jordan Peele, Producers
《逃出絕命鎮》(Get Out)
Scott Rudin, Eli Bush and Evelyn O'Neill, Producers
《淑女鳥》(Lady Bird)
JoAnne Sellar, Paul Thomas Anderson, Megan Ellison and Daniel Lupi, Producers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
Amy Pascal, Steven Spielberg and Kristie Macosko Krieger, Producers
《郵報:密戰》(The Post)
Guillermo del Toro and J. Miles Dale, Producers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Graham Broadbent, Pete Czernin and Martin McDonagh, Producers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
【最佳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敦克爾克大行動》
喬登.皮爾(Jordan Peele)
《逃出絕命鎮》
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
《淑女鳥》
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
《霓裳魅影》
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
《水底情深》
.
【最佳男主角】
堤摩西.柴勒梅德(Timothée Chalamet)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
《霓裳魅影》
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
《逃出絕命鎮》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
《最黑暗的時刻》
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羅曼律師》(Roman J. Israel, Esq)
.
【最佳女主角】
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
《水底情深》
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
《意外》
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
《老娘叫譚雅》(I, Tonya)
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
《淑女鳥》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郵報:密戰》
.
【最佳男配角】
威廉.達佛(Willem Dafoe)
《歡迎光臨奇幻城堡》(The Florida Project)
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
《意外》
理察.詹金斯(Richard Jenkins)
《水底情深》
克里斯多夫.普拉瑪(Christopher Plummer)
《金錢世界》(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
《意外》
.
【最佳女配角】
瑪麗.布萊姬(Mary J. Blige)
《泥沼》(Mudbound)
艾莉森.珍妮(Allison Janney)
《老娘叫譚雅》
蕾絲莉.蔓薇爾(Leslie Manville)
《霓裳魅影》
蘿莉.麥卡佛(Laurie Metcalf)
《淑女鳥》
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
《水底情深》
.
【最佳攝影】
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布魯諾.戴邦奈爾(Bruno Delbonnel)
《最黑暗的時刻》
賀塔.范.賀塔瑪(Hoyte van Hoytema)
《敦克爾克大行動》
瑞秋.莫里森(Rachel Morrison)
《泥沼》
達恩.勞斯特森(Dan Laustsen)
《水底情深》
.
【最佳剪輯】
強納森.阿摩司(Jonathan Amos)&保羅.馬其利斯(Paul Machliss)
《玩命再劫》(Baby Driver)
李.史密斯(Lee Smith)
《敦克爾克大行動》
塔提雅娜.瑞格爾(Tatiana S. Riegel)
《老娘叫譚雅》
席尼.沃林斯基(Sidney Wolinsky)
《水底情深》
喬葛.萊格瑞(Jon Gregory)
《意外》
.
【最佳原創劇本】
艾蜜莉.戈登(Emily V. Gordon)&庫梅爾.南賈尼(Kumail Nanjiani)
《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
喬登.皮爾
《逃出絕命鎮》
葛莉塔.潔薇
《淑女鳥》
吉勒摩.戴.托羅&凡妮莎.泰勒(Vanessa Taylor)
《水底情深》
馬丁.麥克唐納(Martin McDonagh)
《意外》
.
【最佳改編劇本】
詹姆士.艾佛利(James Ivory)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史考特.諾伊史達特(Scott Neustadter)&麥克.韋伯(Michael H. Weber)
《大災難家》(The Disaster Artist)
史考特.法蘭克(Scott Frank)&詹姆士.曼格(James Mangold)&麥可.葛林(Michael Green)
《羅根》(Logan)
艾倫.索金(Aaron Sorkin)
《決勝女王》(Molly’s Game)
維吉爾.威廉斯(Virgil Williams)&迪.里斯(Dee Rees)
《泥沼》
.
【最佳原創音樂】
漢斯.季默(Hans Zimmer)
《敦克爾克大行動》
強尼.格林伍德(Jonny Greenwood)
《霓裳魅影》
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
《水底情深》
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
卡特.包威爾(Carter Burwell)
《意外》
.
【最佳原創歌曲】
Mary J. Blige, Raphael Saadiq and Taura Stinson(詞、曲)
"Mighty River"
《泥沼》
Sufjan Stevens(詞、曲)
"Mystery Of Love"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Kristen Anderson-Lopez and Robert Lopez(詞、曲)
"Remember Me"
《可可夜總會》(Coco)
Diane Warren(曲);Lonnie R. Lynn and Diane Warren(詞)
"Stand Up For Something"
《黑白正義》(Marshall)
Benj Pasek and Justin Paul(詞、曲)
"This Is Me"
《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
.
【最佳服裝設計】
賈桂琳.杜倫(Jacqueline Durran)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賈桂琳.杜倫
《最黑暗的時刻》
馬克.布里奇斯(Mark Bridges)
《霓裳魅影》
路易斯.塞奎拉(Luis Sequeira)
《水底情深》
康蘇拉塔.波兒(Consolata Boyle)
《女王與知己》(Victoria and Abdul)
.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Kazuhiro Tsuji, David Malinowski, Lucy Sibbick
《最黑暗的時刻》
Daniel Phillips and Lou Sheppard
《女王與知己》
Arjen Tuiten
《奇蹟男孩》(Wonder)
.
【最佳製作設計】
Sarah Greenwood(製作設計);Katie Spencer(場景陳設)
《美女與野獸》
Dennis Gassner(製作設計);Alessandra Querzola(場景陳設)
《銀翼殺手2049》
Sarah Greenwood(製作設計);Katie Spencer(場景陳設)
《最黑暗的時刻》
Nathan Crowley(製作設計);Set Decoration: Gary Fettis(場景陳設)
《敦克爾克大行動》
Paul Denham Austerberry(製作設計);Set Decoration: Shane Vieau and Jeff Melvin(場景陳設)
《水底情深》
.
【最佳音效剪輯】
Julian Slater
《玩命再劫》
Mark Mangini, Theo Green
《銀翼殺手2049》
Alex Gibson, Richard King
《敦克爾克大行動》
Nathan Robitaille
《水底情深》
Ren Klyce, Matthew Wood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
.
【最佳混音】
Mary H. Ellis, Julian Slater, Tim Cavagin
《玩命再劫》
Mac Ruth, Ron Bartlett, Doug Hephill
《銀翼殺手2049》
Mark Weingarten, Gregg Landaker, Gary A. Rizzo
《敦克爾克大行動》
Glen Gauthier, Christian Cooke, Brad Zoern
《水底情深》
Stuart Wilson, Ren Klyce, David Parker, Michael Semanick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
.
【最佳視覺效果】
John Nelson, Paul Lambert, Richard R. Hoover, Gerd Nefzer
《銀翼殺手2049》
Christopher Townsend, Guy Williams, Jonathan Fawkner, Dan Sudick
《星際異攻隊2》(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
Stephen Rosenbaum, Jeff White, Scott Benza, Mike Meinardus
《金剛:骷髏島》(Kong: Skull Island)
Ben Morris, Mike Mulholland, Chris Corbould, Neal Scanlon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
Joe Letteri, Dan Lemmon, Daniel Barrett, Joel Whist
《猩球崛起:終極決戰》(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
【最佳動畫片】
Tom McGrath and Ramsey Naito
《寶貝老闆》(The Boss Baby)
Nora Twomey and Anthony Leo
《戰火下的小花》(The Breadwinner)
Lee Unkrich and Darla K. Anderson
《可可夜總會》
Carlos Saldanha
《萌牛費迪南》(Ferdinand)
Dorota Kobiela, Hugh Welchman and Ivan Mactaggart
《梵谷:星夜之謎》(Loving Vincent)
.
【最佳紀錄片】
Steve James, Mark Mitten and Julie Goldman
《國寶銀行:小可入獄》(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Agnès Varda, JR and Rosalie Varda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Bryan Fogel and Dan Cogan
《伊卡洛斯》(Icarus)
Feras Fayyad, Kareem Abeed and Søren Steen Jespersen
《阿勒坡最後的男人》(Last Men in Aleppo)
Yance Ford and Joslyn Barnes
《堅強之島》(Strong Island)
.
【最佳實景短片】
Reed Van Dyk
《Dekalb Elementary》
Derin Seale and Josh Lawson
《The 11 O'Clock》
Kevin Wilson, Jr.
《My Nephew Emmett》
Chris Overton and Rachel Shenton
《The Silent Child》
Katja Benrath and Tobias Rosen
《All Of Us》
.
【最佳動畫短片】
Glen Keane and Kobe Bryant
《Dear Basketball》
Victor Caire and Gabriel Grapperon
《歡迎光臨豪宅派對》(Garden Party)
Dave Mullins and Dana Murray
《失物招領》(Lou)
Max Porter and Ru Kuwahata
《爸爸的打包術》(Negative Space)
Jakob Schuh and Jan Lachauer
《童話大亂逗》(Revolting Rhymes)
.
【最佳紀錄短片】
Laura Checkoway and Thomas Lee Wright
《Edith & Eddie》
Frank Stiefel
《Heaven Is a Traffic Jam on the 405》
Elaine McMillion Sheldon and Kerrin Sheldon
《毒鎮英雌》(Heroin(e))
Thomas Lennon
《Knifeskills》
Kate Davis and David Heilbroner
《Traffic Stop》
.
【最佳外語片】
《不思議女人》(A Fantastic Woman)(智利)
《夢鹿情謎》(On Body and Soul)(匈牙利)
《你只欠我一個道歉》(The Insult)(黎巴嫩)
《當愛不見了》(Loveless)(俄羅斯)
《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瑞典)
.
.
(圖為以《老娘叫譚雅》提名奧斯卡影后的瑪格.羅比。)
.
(本文中文片名採台灣片商或DVD代理商引進命名、影展命名、官方線上平台命名為主,未引進則維持原文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