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任何你所標的點有興趣,你都可以跟他們來場知識之旅。你說的故事、現場的相片、他們問的問題、歷史脈絡的討論,都會讓孩子超越我們所受的歷史教育非常多。』
▌我的「知識地圖」
很多人不能理解,Google 服務能用到怎樣的程度,小弟(蔡依橙)野人獻曝,介紹一下我的「知識地圖」。
這是我近一年讀書過程中,順手查過的地方,每一個點,都有一個故事、一個歷史、一個原因我會去看他。我用衛星模式、地形模式、行政區模式分別看過,並點擊裡頭的照片,現在又有 360 照片,很能瞬間實際感受現場。
因為 Google 陣營的平板還輸 iPad 很多,所以暫時寄生在 iPad 上使用。在不同書籍、不同時候的閱讀,交會在附近的位置上時,就會產生很多有趣的事。
▌廣島原子彈 vs 關島
例如,讀美軍基地的時候讀到關島,過陣子,讀廣島原子彈的時候,查 B-29 轟炸機起飛的 North Field,才發現他離關島非常近,只是戰後廢棄了,主要設施都移到周邊更大的島上。
從 Google 衛星圖來看,就很清楚可以知道太平洋「為什麼在那些位置有島」,又為什麼某些島比其他島的軍事意義更為重大。
▌吉里巴斯 vs 夏威夷
像是,新思惟之友林新曜醫師去過吉里巴斯服務後,我就對這個國際換日線為了他特別轉彎的國家很好奇。點擊後,才發現跟我之前念的二戰珍珠港事件,距離不遠。
但為什麼美國要了夏威夷,沒拿吉里巴斯?放大一看就知道,吉里巴斯是環礁,陸地面積不大,海拔不夠,與夏威夷紮實的陸地差異很大,你是美軍將領,也會選夏威夷。
▌與自身經驗結合
進一步使用桌面版,你還能解鎖更多神奇功能。我讀到沖繩問題,提到普天間與嘉手納空軍基地,就回想,那我上次去沖繩看到的,是哪一個呢?
打開桌面版 Google 地圖,「您的時間表」功能,可以調出自己所有的定位記錄,連手機拍的照片都整合在裡頭(因為我全面導入 Google Photo 自動上傳我所有的照片),哪一天、幾點幾分、當時的我在瞭望台上,相機拍到什麼飛機,跟哪些朋友,都可以瞬間得知。書本知識,忽然跟自己過去的回憶,彼此強化,更為鮮明。
▌怎麼教小孩?
做為父母,你拿著平板,滑動世界地圖,就是很好的教材。你可以考小孩,東京在哪?請他們滑給你看。我們去過的廣島在哪?原子彈投射時,所瞄準的地標在哪?
在這過程中,他們對任何你所標的點有興趣,你都可以跟他們來場知識之旅。你說的故事、現場的相片、他們問的問題、歷史脈絡的討論,都會讓孩子超越我們所受的歷史教育非常多。
這就是數位時代的變革。
▌進一步的思考
從這樣的角度看,書讀得多快,重要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善用各種工具,將這些知識立體化、具像化,並與過去的其他知識作交會與對話。
小孩不能碰 3C,是對的嗎?或許很危險,因為他們將被限制在紙本平面單一管道吸收知識,而失去吸收多面向數位資源讓自己認識的世界更完整的機會。
▌這還只是 Google 地圖「一項」而已喔!
數位時代,有數位時代的新活法,任何時代,比的都是誰適應得快、誰掌握了新技術後能快速的拉開差距,而網路工具,正有這樣的特性。
需要會寫程式嗎?不用。需要克服很高的硬體或軟體門檻嗎?不用。
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 growth mindset,隨時思考我能從新環境中,看到什麼優點、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更快。
如此而已。
🚩父母如何在生活中協助孩子的素養?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literacy/
▌這篇文章也很推薦閱讀唷
➤ 帶著孩子讀紐約時報,步驟、方法與成果分享。
➤ https://bit.ly/2Cib1tB
「素養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沒有邊界,或者我們應該說,「邊界,是自己定義的」,不是課本學門定義的,不是教學進度定義的,不是課本自修定義的,不是考試範圍定義的。
這樣的引導、整合、輔導,很難要求一次要管 30 個小朋友的學校老師幫忙。即使家教老師,跟孩子的相處時間不夠久,也很難去串起這一切。跟小孩一起生活的我們,是最適合的老師。
《素養教育工作坊》,我們將分享,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你可以怎麼觀察自己的小孩,並做跨領域的引導整合。
▌適合對象
✔ 家長,您有幼稚園到國高中的孩子。課程內所傳授的技巧與概念,均已運用多年,確認可行。
✔ 即將成為父母,想先瞭解新時代教育方式與概念,看看其他的父母們在思考些什麼,自己又該做好哪些準備。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2020/7/25(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使用 Google Maps 當我的「知識地圖」
➤ http://bit.ly/2XURJRI
▌在這堂課,你將能學會的技能。
✔ 半小時做好一個教案。
學會如何跟孩子分享任何知識主題,不管是廣島長崎原子彈、南太平洋群島或困難的性教育,都行。
✔ 旅遊不只是旅遊,讓親子關係增溫,還能學習。
把握全家每次親子旅遊的機會,讓孩子增進知識素養,懂的想的都更有視野與深度。不管是跟團或自由行,不管是國內或國外旅遊,都適用!
✔ 拒絕被 3C 綁架,成為 3C 的主人!
如何讓孩子正確使用 3C 產品,成為他們感官與知識的延伸,成為 3C 的主人,而非成癮無法自拔的奴僕。
✔ 適應潮流,並且走在潮流前端。
在生活中協助孩子,適應這個新課綱與新時代的潮流。
【報名倒數】
🔸 7/25 素養教育工作坊,今年僅剩這班,報名倒數!
🔸 立即報名|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 現代家長的必修教養課程
🔸 與孩子互動不怕沒有梗
沖繩 美軍 基地 面積 在 VO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28 : #沖繩專題
The Okinawa Issue
「亞洲當代攝影文化現場系列」是我們聚焦亞洲各地影像文化與創作實踐的系列計畫,嘗試透過亞際跨域連結與在地論述視野,拓展我們對於攝影在亞洲的實踐歷程、視覺經驗、文化及其論域的認識座標,並藉此作為影像歷史與認識論的持續省思。
「沖繩專題」是此系列的第二輯,特別邀請影像研究者暨策展人町田惠美與許芳慈共同擔任客座主編。本期採雙向閱讀編輯,集結文論與訪談,穿越沖繩糾結的被殖民史與帝國陰霾,在霸權的支配和抵抗的鬥爭之間,批判地觀看沖繩的影像,以及作為影像的沖繩。
幾世紀前,位於太平洋上的琉球列島尚未成為「沖繩」,而是存在著一個封建君主制的國度——琉球王國,後經日本薩摩藩的島津氏入侵與大日本帝國擴張,廢琉設藩遭到併吞殖民,於1879年以「沖繩縣」編入日本國家體系之內。在二戰的尾聲、1945年激烈的沖繩島戰役後,美國的佔領統治期長達二十七年,沖繩從此劃進冷戰年代的軍事戰略島鏈。即使至1972年美國將沖繩「返還」日本,在「日美同盟」的交換條件下,僅為日本本土面積千分之六的沖繩,卻佈建了整體駐日美軍逾七成的軍事設施與基地。對某部分的沖繩來說,「戰後」彷彿被無限延長,使這個亞熱帶之島,彌漫著由地緣政治與新帝國主義擊燃而仍未散去的煙硝。
本專題介紹國吉和夫、石川真生、比嘉豐光與石川龍一等沖繩的影像實踐者,追索他們的生命經驗與攝影的多重構成,以及其間複雜的政治性問題意識;同時透過評論者仲里效、岡本由希子、仲宗根香織與井上間從文的專文,將影像之於沖繩、之於歷史,由慣常對於「如何再現」的注意力,置放於「如何建構」的維度。從而提示了影像不僅僅是從殖民的情境中派生,同時也反饋到殖民的情境裡,需要加以細緻地解析。
_____
● 關於本期 About | https://bit.ly/vop-28
_____
為回饋雜誌訂戶讀者,#本期凡有效訂戶隨刊附贈比嘉豐光作品的限量海報一張!✨👀🤘
不是訂戶也別著急, #現在於上方連結購買新刊的前50位讀者將獲得海報喔!贈完為止,別錯過囉!
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www.vopmagazine.com
沖繩 美軍 基地 面積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刊出版 New issue out now!🤘🔥🔥🔥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28 : #沖繩專題
The #Okinawa Issue
「亞洲當代攝影文化現場系列」是我們聚焦亞洲各地影像文化與創作實踐的系列計畫,嘗試透過亞際跨域連結與在地論述視野,拓展我們對於攝影在亞洲的實踐歷程、視覺經驗、文化及其論域的認識座標,並藉此作為影像歷史與認識論的持續省思。
「沖繩專題」是此系列的第二輯,特別邀請影像研究者暨策展人町田惠美與許芳慈共同擔任客座主編。本期採雙向閱讀編輯,集結文論與訪談,穿越沖繩糾結的被殖民史與帝國陰霾,在霸權的支配和抵抗的鬥爭之間,批判地觀看沖繩的影像,以及作為影像的沖繩。
幾世紀前,位於太平洋上的琉球列島尚未成為「沖繩」,而是存在著一個封建君主制的國度——琉球王國,後經日本薩摩藩的島津氏入侵與大日本帝國擴張,廢琉設藩遭到併吞殖民,於1879年以「沖繩縣」編入日本國家體系之內。在二戰的尾聲、1945年激烈的沖繩島戰役後,美國的佔領統治期長達二十七年,沖繩從此劃進冷戰年代的軍事戰略島鏈。即使至1972年美國將沖繩「返還」日本,在「日美同盟」的交換條件下,僅為日本本土面積千分之六的沖繩,卻佈建了整體駐日美軍逾七成的軍事設施與基地。對某部分的沖繩來說,「戰後」彷彿被無限延長,使這個亞熱帶之島,彌漫著由地緣政治與新帝國主義擊燃而仍未散去的煙硝。
本專題介紹國吉和夫、石川真生、比嘉豐光與石川龍一等沖繩的影像實踐者,追索他們的生命經驗與攝影的多重構成,以及其間複雜的政治性問題意識;同時透過評論者仲里效、岡本由希子、仲宗根香織與井上間從文的專文,將影像之於沖繩、之於歷史,由慣常對於「如何再現」的注意力,置放於「如何建構」的維度。從而提示了影像不僅僅是從殖民的情境中派生,同時也反饋到殖民的情境裡,需要加以細緻地解析。
在專題的製作期間,由全球疫情激化的國際角力波濤洶湧。與沖繩同列第一島鏈的台灣等地讀者,閱讀本專題,或許會因類似的歷史背景與政治局勢處境而更能與沖繩共感。而在沖繩所帶來的種種啟示中,我們也將意識到對於當下的世界正在發生的反抗——無論是以國家主義修辭掩飾的極權主義和種族主義,或是以經濟復甦為號召的資本主義巨靈回魂,除非我們投入更多行動與關注,否則任何國家的「強國夢」,都會是人類史上的惡夢一場。
▍關於本期 About | https://bit.ly/vop-28
The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in Asia” series is a serial project that focuses on imagery culture and creative practice in various regions of Asia. Through this connection and a view that pans across Asia, we are trying to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visual experience, culture and the identifying coordinates of photography in Asia, and using such knowledge as a continuous reflection of imagery history and epistemology.
Second in the series is the Okinawa issue that features Machida Megumi and Hsu Fang-Tze, both imagery researchers and curators, as our guest editors. This issue adopts a dual reading and editing process; a combination of essays and interviews brings readers through the complicated colonial history and the burden of empiricism on the island, taking a critical view of Okinawa’s imagery, and Okinawa as an imagined object while it struggled against hegemony.
Several centuries ago, there existed no “Okinawa”, but the Ryukyu Kingdom, a feudal kingdom in the Ryukyu Islands in the Pacific Ocean. After the invasion by the forces of the feudal domain of Satsuma, and subsequently by the Empire of Japan, the Ryukyu Islands were annexed and colonized, and in 1879, established as the Okinawa Prefecture.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1945, the U.S. forces occupied and ruled Okinawa for 27 years, sealing its fate in the strategic chain of islands in the Cold War era. Even when the U.S. forces “returned” Okinawa to Japan in 1972, the island, which only constitutes 0.6% of Japan’s total land area, houses more than 70% of the U.S.'s military facilities and bases stationed in the whole country under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To some parts of Okinawa, it almost feels like that the “post-war” era never ended, surrounding this subtropical island with a plume of smoke that rose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geopolitics and new imperialism.
In this series, we take a look at the layered composition of the life experiences and photography by Okinawan imagery practitioners Kuniyoshi Kazuo, Ishikawa Mao, Higa Toyomitsu and Ishikawa Ryuichi, as well as the complicate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at is birthed from this interaction. We also move our focus from the question of “how to represent” to “how to construct” the background of Okinawa and its history through the essays by Nakazato Isao, Okamoto Yukiko, Nakasone Kaori and Inoue Mayumo. Through such a redirection of focus, we see the need for a careful analysis as it shows us that imagery is not only generated from colonization, but also feeds back into the issue.
While putting this issue together, the world is being ravag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ensifying power rivalries. We imagine that our readers in Taiwan and other areas, which belong in the first island chain alongside Okinawa, would feel even more relevance to the island (Okinawa), given our similar histories and political situations. As we feel inspired by Okinawa in many ways, we also become aware of the struggles that are happening around the world, whether it is one against totalitarianism and racism under the mask of nationalistic rhetoric, or the return of capitalism in the name of economic recovery. Until we put into action our words and resist, any dream of a “nation of great power” is but a nightmare for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www.vopmagazine.com
沖繩 美軍 基地 面積 在 #獨家直擊普天間美軍基地! 周遭住戶:不安全又吵|TVBS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本則新聞1分08秒至1分13秒口白年份誤植,正確應為「2017年還有直升機艙門脫落,直接掉落在小學校」,特此說明。 沖繩美軍 普天間機場,被視為世界上最 ... ... <看更多>
沖繩 美軍 基地 面積 在 凝視沖繩美軍基地——風中傳來邊野古的海浪聲攝影展 的推薦與評價
沖繩 民眾的美軍基地反對運動從戰後持續至今70餘年,沖繩的土地面積只佔日本本土的0.6%,軍備設施卻佔全日本的75%,隨駐軍而來的孩童、婦女強暴案或軍事墜機事件從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