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笑稱,要寫一個關於殺人的故事,可用不著真的去殺人吧?不過對於茱麗葉.休姆(Juliet Hulme)而言,真的有過殺人經驗,或許真能帶來不少靈感。
.
此事要先從1954年2月開始談,時年15歲的寶琳.帕克(Pauline Parker)在日記上寫著:「為什麼媽不能去死?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為什麼爸媽不能都去死?」
.
同齡的寶琳.帕克與茱麗葉.休姆當時同樣就讀位於紐西蘭基督城的一間女校,兩人當時的關係堪稱形影不離,是最要好的朋友。然而,她們之間的出身背景卻有很大差距,寶琳是魚販之女,茱麗葉的父母則是來自英國的顯貴,她的父親受聘來當地擔任大學校長。
.
不過兩人一見如故,茱麗葉並未因為家庭背景而覺得忌諱,經常帶寶琳回家玩耍。起先雙方家長都對兩個女孩的友誼不以為意,直到雙方的關係開始日漸緊密,連澡也要一起洗,對待彼此的態度宛如愛侶,家人開始有些擔憂,試圖拆散她們,至少要她們保持距離。在當時,同性戀在紐西蘭被視為一種禁忌、嚴重的精神疾病。
.
究竟寶琳與茱麗葉到底是什麼關係?後來學者的觀察莫衷一是。但可以確定的是,兩個女孩從小都有嚴重生理疾病,寶琳罹患骨髓炎,茱麗葉則有結核病,或許正是同樣罹病的遭遇,使得她們更覺得親近,生命觀也與同齡人不同。她們甚至共同發明了一個宗教,這個宗教謝絕基督徒,擁有自己的天堂境地與獨有的聖人(多是好萊塢名流),稱作「第四空間(The Fourth World)」。而且不必等到死後前往,她們經常一同「造訪」此地。
.
除了一同生活在虛幻世界之外,寶琳與茱麗葉還共同撰寫小說,並想像她們構思的作品將會在好萊塢大獲成功。一起前往美國發展,成為兩個少女共同的夢。
.
1954年,茱麗葉的父母決定分居,父親辭下校長職位,雙親協議後,決定重返英國,並將愛女送往南非。寶琳得知後,也想要跟著去,但可想可知的是,她的母親堅決反對。寶琳於是向茱麗葉提出一同殺害她母親的可能性,這項提議獲得了茱麗葉的支持。
.
在當時的日記上,寶琳寫道:「我們已經想好了,並對這個想法感到好興奮。當然,我們很緊張,但期待大於一切。」
.
在1954年6月22日,她們決定付諸行動。
.
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兩位女孩與帕克夫人在享用午餐之後到維多利亞公園的山丘漫步。茱麗葉先將一個飾品扔在地上,讓帕克夫人彎腰撿拾,寶琳隨即將預先準備好的──盛裝著半個磚塊的襪子──舉起重擊母親頭部。帕克夫人立刻尖叫倒地、面目抽搐,茱麗葉接手拿起磚塊狂砸。少女們原先預想能夠一擊斃命,沒想到卻足足花了20分鐘才將之殺害。
.
女孩們確定帕克夫人斷氣後,隨即衝到山下,向一名小販經理誑稱母親跌倒,撞到了一顆石頭,必須請人救助。警長聞訊後到現場勘查,很快發現帕克夫人並非死於意外,她的頭骨被狠狠擊碎,共計有45處受傷,而兇器也很快被尋獲。警方隨後羈押了涉有重嫌的寶琳與茱麗葉,她們隨後也坦承犯行,只是寶琳為了保護茱麗葉,佯稱自己是獨力行兇,茱麗葉卻給予了不同的供詞,承認自己也有參與施暴。
.
這則新聞不僅在紐西蘭成為轟動的消息,也立刻成為國際頭條。兩位正值碧玉年華的少女,究竟何以動念殺害至親?精神科醫師雷金納德.梅德利科特(Reginald Medlicott)受聘替兩人做了詳細的心理衡鑑,同時詳細閱讀了她們的日記與著作。他的結論是,寶琳與茱麗葉確實處在嚴重的精神錯亂底下,而且是相互牽動的,兩人幾乎像是同一個個體。
.
梅德利科特甚至直接指出「她們絕對是瘋了」,並提及自己在探訪過程中遭到兩人嚴酷的污辱與咒罵,強調寶琳與茱麗葉的傲慢與自負遠遠超過正常人。他最後做出結論,明確指出在六月時,她們已經精神失常。
.
不過即便已經犯下罪行,寶琳與茱麗葉卻絲毫不認為自己應當負上任何責任。寶琳說自己唯一後悔的只有讓茱麗葉的家人造成麻煩,但是殺害母親乃是合情合理。茱麗葉也說,謀殺不僅是「正當的」,「殺害任何阻撓我們的人,也都是正當的」。
.
法院陸續傳喚多位精神科專家進行鑑定,結論不約而同指出兩位少女的瘋狂。在痛下犯行之前,她們就如同一般少女一樣表現出活潑與純真,但下一刻卻能拋下良知殺人,已經不是常人會有的舉動。報告亦指出,寶琳在作案前一天,對母親尤其熱情,表現善意。這些細節見報後,寶琳與茱麗葉被冠上「惡魔」稱號。
.
在審判當日,現場座無虛席。當犯罪細節被公開時,少女沒有任何反應,但當有任何被描述被她們認為侵犯了她們的虛榮心,寶琳與茱麗葉便會立刻出言反擊。出人意表的是,寶琳與另一名男孩有一段情的證據也被隨之公開,這尤其激怒了茱麗葉。而這很可能是她們此生最後一次見面。
.
1954年8月28日,法官作出宣判,認定由於兩人年紀太輕,不能判處死刑,又因為評審團不同意寶琳與茱麗葉患有精神疾病,他們不會被送入精神病院(然而,這卻符合了寶琳事前的期望)。兩人最終被判處無限期監禁,送進基督山監獄,並且分開羈押。
.
不過,監禁時間僅有五年。有傳言說,釋放條件是兩人承諾不再與彼此見面,但政府後來否認了這個說法。原籍英國的茱麗葉被無條件釋放,她來到義大利與父親團聚,而寶琳經過六個月假釋,也完全重獲自由。至於後來兩人究竟何去何從,則又有了出人意料的發展。
.
1994年,紐西蘭編劇法蘭.華許(Fran Walsh)向經常共同合作的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提出了將該案搬上大銀幕的構想。華許說在當時,兩位少女被媒體營造成世界上最邪惡的人,但她對於這些流於表面的報導有些不以為然,始終認為此事欠缺合理的解釋。為此,他們採訪了當時與事件相關的17位同學和老師,以及兩人的鄰居與家人,也向心理學家請益。
.
透過日記內容,華許發現兩人其實富有超越非凡的想像力,以及獨有的幽默感,絕非只能以「邪惡」一語帶過。透過全國海選,他們找到了新人梅蘭妮.萊恩斯基(Melanie Lynskey)來飾演寶琳.帕克,而當時已經有過影集演出的英國演員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則從175位女孩中脫穎而出,爭取到茱麗葉.休姆的角色。
.
最後這部《夢幻天堂 Heavenly Creatures》(1994)問世,獲得全球性的成功,法蘭.華許與彼得.傑克森一同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這也是兩人首次揚威美國,為日後他們再次合作的《魔戒 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埋下伏筆。而凱特.溫絲蕾也因為這部作品,成功打響名號,開啟了輝煌的表演之路。
.
向來擅長打造奇想場面的彼得.傑克森在《夢幻天堂》成功構築了一個屬於少女的私密幻境,包括由黏土構成的奇幻王國,還向出演《黑獄亡魂 The Third Man》(1949)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致敬,以遊走與光明與陰影底下的人物隱喻角色關係。重點是,他試圖帶觀眾同理兩位少女的心理,而非一味妖魔化的呈現。兩位演員的詮釋尤其近乎完美。
.
不過電影的成功對於兩位當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的開始。
.
寶琳與茱麗葉的下落遭到媒體「肉搜」。1997年,紐西蘭記者在英國肯特郡找到了隱姓埋名的寶琳.帕克,她改名希拉蕊.南森(Hilary Nathan),在當地經營一個兒童騎術學校,皈依天主。她透過姐姐發表聲明,表示自己對弒親感到萬般後悔。據寶琳姐姐的說法,她花費了五年的時間才終於意識到自己鑄下大錯,後來決定遠離人群,試圖默默貢獻社會。
.
不過更勁爆的則是茱麗葉.休姆的發展,她後來改名為安妮.佩里(Anne Perry),曾在美國與加拿大生活,後來搬到一個蘇格蘭的摩門教社區。她在1979年開始出版小說,並且很快成為一個成功的犯罪小說家,創造了名警探湯瑪斯.皮特一角(後續延伸了34集系列小說),並多次獲得文學獎殊榮。
.
在1994年之前,沒有人知道她就是茱麗葉.休姆。在電影問世前,她不得與她的經紀人會面,安妮.佩里鎮定地對他說:「請坐下與我談談,有一些關於安妮⋯⋯但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我得坦承相告。」
.
截至2003年為止,她已完成超過40部小說,作品在全球銷售達千萬冊,小說《No Graves As Yet》(2003)曾登上《紐約時報》銷售排行榜。安妮.佩里依然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她的聲譽確實因此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作品銷售量也有下滑趨勢。她始終試圖挽回自己的名望。
.
在2003年接受採訪時,她向《衛報》記者坦言自己確實「有債要還」,但卻也試圖將責任轉嫁在寶琳身上,指控寶琳當年威脅她若不幫忙就要自殺。她也談到了《夢幻天堂》上映之前,自己的身分遭到揭露時所感到的恐慌,安妮指出「這一切都不公平,我為重返社會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全部遭到了抹殺」,並且埋怨編導沒有事前請求她的許可。
.
不過安妮.佩里表現的「懺悔」卻未必讓大眾買單,在紀錄片《Anne Perry: Interiors》(2009)當中,她一再將罪刑歸咎在寶琳身上,並且誇張化地表述自己在未成年時遭受監禁的「苦難」,與其說是加害人,她更認為自己是一名受害者──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協助殺人的無辜少女。這個被害者形象反而使她更顯爭議。
.
安妮.佩里不常受訪,但每次談及此案,都是一概切割態度,例如在2006年,她承認自己的確癡迷於與寶琳的關係,但否認自己是同性戀者。在2012年,她在受訪時提到自己在監獄的經歷成為了創作養分。並說自己已經負起了責任,不需要再為了過去的行為懲罰自己。
.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為更好的人,並確保自己也能原諒別人。這意味著『遺忘』,不要帶著怨恨。這不容易做到,但你得學會。如果你相信寬恕,那就請寬恕所有人。」安妮.佩里說道:「除了繼續活下去,我別無選擇。我肯定不是第一個有這樣遭遇的人。我只希望,天啊⋯⋯都快60年了,我們讓事情過去吧。」
.
不過針對這些發言,寶琳本人沒有再做出任何回應,其家族成員也沒有予以反駁。事實上,有些觀察者指出寶琳與茱麗葉當時都能很快全身而退,除了她們尚未成年,很大原因是她們的白人身分,以及茱麗葉的特權家族背景。不過後續的發展,也反映了兩人確實存在明顯的階級鴻溝,寶琳在小鎮低調討生活,而茱麗葉卻成為暢銷作家,享有富裕的生活以及舉足輕重的發言權。
.
2017年,年近八十的安妮.佩里為了希望讓自己的小說影視化,遷居到好萊塢。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只有一部關於她的小說改編的作品問世,是一部名為《The Cater Street Hangman》(1998)的電視電影。在目前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導演、演員涉及性侵會面臨除名懲戒,遑論原作者曾經殺人,因此目前顯然沒有公司對翻拍她的作品表明興趣。
.
反而是談論這起「帕克-休姆謀殺案」(Parker–Hulme murder case)的相關影視作品與紀錄片遠多過安妮.佩里的作品,除了上述的《夢幻天堂》之外,還包括更早一步拍攝的法國電影《Don't Deliver Us From Evil》(1971)與多部舞台劇。連《辛普森家庭 The Simpsons》都曾在第20季第9集的《Lisa the Drama Queen》(2009)鬆散地改編這個故事。
.
編劇們常掛在口邊說,你要寫一個關於殺人的故事,用不著真的去殺人吧?但安妮.佩里不僅真的殺人,還將經歷轉化為自己的作品。有一點她說得沒錯,她不是文壇第一個曾經犯下殺戒的名作家,有類似經歷的還包括曾撰寫《裸體午餐 Naked Lunch》(1959)的弒妻作家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才氣縱橫的奧地利作家傑克.溫特維格(Unterweger)甚至是一名連續殺人魔。
.
從中可以帶出很豐富的議論。安妮.佩里能以年少無知為由逃離社會大眾的公審嗎?抑或更生人難道只有隱姓埋名一途,沒有機會選擇重生?再來,創作者的私德究竟與它的作品有無直接相關?當然,這已是老生常談,或許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對於是非的論定,只能交給讀者自己裁決。
.
https://lihi1.com/bOndt
請點連結觀賞《夢幻天堂》預告、關於該片的更多情報,以及其它凱特溫絲蕾的演出作品
.
.
(附圖上,圖右為茱麗葉.休姆,圖左為寶琳.帕克;圖下為《夢幻天堂》劇照,圖左為飾演茱麗葉的凱特.溫絲蕾,圖右為飾演寶琳的梅蘭妮.萊恩斯基。)
ez訂 #夢幻天堂 #凱特溫絲蕾 #梅蘭妮萊恩斯基 #安妮佩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WennnTV溫蒂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部必看的法國電影!超級大推薦! 今天來到了挑戰每天上傳 連續30天的 Day 29 ☑️✌️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 🌟 訂閱 WennnTV /溫蒂頻道 看我的最新影片 👉 https://goo.gl...
法國電影2017 在 SJKen的浮光掠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法國「電影筆記」年度十大佳片!詩人大導演菲利普卡瑞《淚水成鹽》 4/9感人獻映
向來是坎城、威尼斯影展常客的法國大導演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新作《淚水成鹽》(The Salt of Tears)深刻細膩描繪了愛慾橫流的男女情愛與父子親情,一舉入圍柏林斯影展競賽片,更榮獲法國「電影筆記」年度十大佳片的殊榮。《淚水成鹽》將於4月9日在台上映,許多影迷都引頸期盼大師的新作。
《淚水成鹽》以經典的三段式敘事,配合以鋼琴爲主的配樂,傳遞出古典主義雋永的韻味。黑白攝影的畫面充分利用法國日常的外部環境和自然光,減少了視覺衝擊,凸顯人物錯綜複雜的心理和微妙的諷刺意味。零星的畫外音點綴其間,以奧妙的哲思強調電影寓言般的文學本質。
該片入圍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口碑爆棚。卡瑞繼承了法國「作家電影」的傳統,不以電影情節的精妙見長,以豐富細微的情感和道德敘事啓迪觀衆的思考。
《淚水成鹽》延續了他的藝術風格,在令人困惑的現實和愛情的幻滅中,以諷刺當代社會青年追求愛情的困惑荒誕,也以溫柔筆觸展現父子親情的焦慮與困境。
導演菲利普卡瑞透過《淚水成鹽》男主角的自我反省,給別人帶來了不公與痛苦,也爲自己年輕草率的荒唐付出了代價。卡瑞以黑白分明的畫面,暗示男男女女在他們的期望和現實之間,沒有灰色地帶可以幻想。
作爲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繼承者,在近7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電影詩人菲利普卡瑞卡瑞拍攝了部劇情長片,2017年他以《是日戀人》(Lover for a Day)完成自己的「愛情三部曲」後,這次的新片《淚水成鹽》猶如一首浪漫的小調。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這種經典風格的法國愛情故事猶如藝術家的手工特產,在法國電影界層出不窮。但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如此放縱恣意的個人作品逐漸稀少。卡瑞之前曾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提名和獲獎,大放異彩,是一個在聲名、財富、時尚和電影業背後孤獨工作的大師。
導演菲利普卡瑞爲拍攝《淚水成鹽》籌備了一年有餘,爲了節約製作經費,所有的場景幾乎都只拍攝一次。此片生動描繪了愛慾橫流的男女情愛。而這部愛慾交織的狂情力作《淚水成鹽》菲利普卡瑞深深感受到愛情與生命一般,既脆弱又稍縱即逝,而這也是他創作《淚水成鹽》的中心思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f8TNeI_omI
對於愛情,菲利普卡瑞向來痛恨因循守舊;而始終創作不輟、力求突破的他,也堅持獨特慢步調的拍攝風格,走出強烈的個人色彩風格。《淚水成鹽》將於4/9讓你眼淚成詩!
法國電影2017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雙面維諾妮卡〉 ◎楊瀅靜
我寫下妳,維諾妮卡
妳的一生輕易被我編造,在小學的作文本上
那時的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輕率想像
長大很遠,而妳代替我先到達
虛構的未來足夠完成好幾頁文章
維諾妮卡,今晚妳會坐在梳妝台前嗎
擦好晚霜習慣清淡的香水然後梳攏頭髮
發現自己女人的長相,我坐在鏡子另一面
是女孩還小看妳,卻讓妳出生長大
大概變成我母親一樣的容貌
穿母親的洋裝,過生活一樣
很久以前,在〈我的志願〉我寫下:
「26歲的我變成家庭主婦以及兩個小孩的媽。」
維諾妮卡,我能成為妳嗎?
我總是節食在夜晚跑過操場
白天忙碌教書,偶爾寫寫文章
已經過了妳的年紀,孑然一身
沒有倚賴與被倚賴的問題
維諾妮卡我想起妳還住在,我規畫的人生裡
在廚房熬一鍋湯,客廳插一盆花
我賽跑的時候,妳的家人正陸續回家
第一圈第二圈……我繼續為上升的體重而跑
妳或許福態也不在意別人審美的眼光
維諾妮卡妳,還滿意那樣的生活嗎?
我奔跑出妳的軌道,妳一直在家
我想問妳卻已經到不了妳的方向
維諾妮卡,我靠近過妳還是已經遠離?
國中之後,曾經試圖把各種職業放在妳身上
高中以後,決心讓妳去愛各種不同的人
大學時候,如果再還給我一個維諾妮卡,
在小學的作文本上妳不會長成我母親的模樣
而現在,一天清晨我醒來覺得微冷
沒有任何需要尋覓的人陪在身旁
想起妳或許會在自己婚禮結束的時候
輕輕地哼上一首歌,那個時代
維諾妮卡妳就留在那裡吧
如果有天愛情自己死亡,妳再回到我在的地方
維諾妮卡,妳能成為我嗎?
作文上曾經預言過的不會是寓言
只是另一個身分不同身世的想像
而我現在多麼大方,偶爾會用情色暗示
捕捉我喜歡上的人,安排那些細節
像吻過的毛髮一樣纖細微美
但真的也不介意維諾妮卡式和平的家庭生活
維諾妮卡妳漸漸微弱的時候,還是有光
有無邊的遠景,我看出妳的美麗
在晚餐時刻,妳切菜煮飯洗手羹湯
美麗並且尊貴,直到我又被愛傷亡
妳會死而復生,我的詩裡一再提起
妳的名字──維諾妮卡
註:此詩獲得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二獎
--
◎作者簡介
楊瀅靜,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等,出版過詩集《對號入座》(2011)、《很愛但不能》(2017)。
--
◎小編林淵智賞析
此首〈雙面維諾妮卡〉為楊瀅靜於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中取得二獎的作品,詩題引用了1991年的法國電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電影劇情描述身在兩地但卻有著極其相似遭遇的維諾妮卡,但卻隨著兩種維諾妮卡的些許性格差異,而造就了越來越分岔的人生,卻依舊維持著心靈上的聯繫。Kieślowski在拍攝時運用了大量的鏡像、反射,作為主要的意指,來隱喻一個人與其命運的雙生性。而此詩則是把此意象挪為己用,只是與電影中同時異地的雙生性不同,此詩中的雙生性則更像是成長中的另一面自己,理想、叛逆、充滿了願景,同時具備了向著未來的期望,以及向著過去的記憶,因此說是雙生性,其實維諾妮卡並非代表了單一的願景個體,而是代表著敘事者對於自己人生鋪演的敘事裡錯綜複雜的想像。詩的最後兩句「你會死而復生,我的詩裡一再提起/妳的名字──維諾妮卡」便正正昭顯了其意志的特異性:只有當我們需要之時,幻想裡的幽靈才會浮顯出來。因此關於此幽靈的生死辯證從來無關於人生,而是關於主體的形構如何被確立。
因此,在此詩中,便鋪寫了主體的形構過程。在孩提時的志願裡,維諾妮卡成了對於未來的想像,對於「女孩」而言,一種「女人」式的未來。到了次段,則終於看見維諾妮卡與自己分岔的路途,在意之事不同、生活型態不同,選擇至此終於成為不同的路向,也成為一種隱然的遺憾;到了第三段,才終於開始對於這些錯過之物釋然,而說出了
「維諾妮卡妳就留在那裡吧
如果有天愛情自己死亡,妳再回到我在的地方」
直到末段才終於顯現出了維諾妮卡的幽靈意識性,以及作者對於其進行的除魅。
綜觀全詩,其實是一首時序相當安穩的詩,僅在描繪維諾妮卡時,我們才能發現唯一順時前進的只有敘事者本身,而維諾妮卡則完整地體現了其縈繞在敘事者身邊的特性:只有敘事者存在,維諾妮卡方得以存在。雙生性能在一首詩之間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著實不易。
--
〈45年〉
窗只是窗
妳是住在裡面的人
在意家裡是否窗明几淨
外面的風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妳的婚姻也出生在這裡
比妳的孩子年紀還大
和一個慢熱並且講究按部就班的人
一起活過大半輩子
現在是結婚的第45年
焦躁不安的走動
妳的狗欣喜的撲跳
如快捷的風又像一朵白雲柔軟多毛
適合在晴朗的午後
一起走一段長長的路
相形之下妳的丈夫黯然許多
他有自己的小小閣樓
因此妳建造了地窖
你們有各自不甚忠實的角落
差別的是
妳一塵不染而他藏污納垢
丈夫遠行的那天
祕密的長成妳的影
匿在背後窺探
而他自己的秘密是一件黑大衣
時時遮掩匱缺的心房
沒有愛一切家徒四壁
妳注視眼前的牆
領悟人生還有另一種風景
窗外的樹枝蓬勃無章
指向各種不同的方向
如果再年輕一點
攤開的手掌會撐起一片天空
收編那些枝蔓
成為通往妳命運的羅馬
還缺少門
在建造出口前
猶豫該不該維持密室的模樣
他的愛杯水車薪
妳煮好最後一頓晚餐
喝光保溫瓶裡的水
決定了以後每一堵牆
都要裝上落地窗或安全門
他會從哪個方向進入
不是妳需要考慮的事
哪一邊向光
便在那裏種下向日葵
用花園代替家園
狗機靈如蝴蝶也可以是蜜蜂般勤勉
對於表現出愛這件事
牠不落於人後又爭寵於往前
--
而筆者想以此首詩對照的,則是楊瀅靜於2019年出版的詩集《擲地有傷》中的一首詩〈45年〉,此詩有著類似的命題,只是不同於自我的雙生性,此詩中的雙生性則是體現在婚姻上。〈45年〉描述一個女子在結婚四十五年後,離婚後的日子。對兩首詩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基礎的語言不同(白話/口語程度)、形式不同(迴行與否),楊瀅靜偏好的詩句結構也有了許多不同之處,〈雙面維諾妮卡〉所營造的感悟皆介乎情與景之間,透過時間差來顯現出場景所折射出的情感。而〈45年〉則更愛好以隱喻帶出命題,如首段
「窗只是窗
妳是住在裡面的人
在意家裡是否窗明几淨
外面的風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中所帶出的「家庭」、「自我」之特性;或是
「他有自己的小小閣樓
因此妳建造了地窖
你們有各自不甚忠實的角落」
所導言的婚姻背叛,從空間來隱喻情感的區隔。甚至連末段都以狗的忠實來嘲諷所謂的「丈夫」其實連畜生都不如。可以發現她的詩風格雖然日漸趨近於近來所興起的厭世詩風,卻也不乏深刻的思索,包括對於過去、關係之間的倫理與辯證,但有所獲必代表其有所捨棄。形式之拋棄對於美的完成或許有所後設之思考。但美的完成是否也有其機敏與技藝,或許是在我們觀察這些詩人的風格走向時,更可以去深刻的思索的。
固然,情感之於一首詩是重要的,但這些情感終究是偶然的,我們可以把一切偶然付託於詩歌,但詩歌的完成,卻斷斷不能全然迴付於情感游移間所形成的偶然。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獎過去有舉辦「網路人氣獎」,2017年網路人氣獎的投稿有2000篇,但整體而言沒有太過有趣的火花。
——小編P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林榮三 #林榮三文學獎 #楊瀅靜 #奇士勞斯基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31.html
法國電影2017 在 WennnTV溫蒂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部必看的法國電影!超級大推薦!
今天來到了挑戰每天上傳 連續30天的 Day 29 ☑️✌️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
🌟 訂閱 WennnTV /溫蒂頻道 看我的最新影片 👉 https://goo.gl/xByscq
(別忘記點開下面還有得看!)
⬇️如何找到溫蒂⬇️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WennnTV
🌟 Instagram👉 wennntv
🌟 Work E-mail 👉 [email protected]
🌹學法文|我是如何學法文的?👉 https://goo.gl/zlFQE6
🌹學法文|法國人打招呼這件事👉 https://goo.gl/IyvC2R
🌹五件你不知道關於法國留學的小事👉 https://goo.gl/c52wGg
🌹帶你逛法國超市|台灣人在法國超市驚訝的三個畫面👉 https://goo.gl/tAwJnE
🌹五件你不知道關於法國留學的小事👉 https://goo.gl/c52wGg
🌹進法國餐廳必知的三件事👉 https://goo.gl/LQBksF
【影片內容】
10部必看的法國電影!超級推薦!(下)
6. La Vie d’Adèle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2014)
7. Avant la nuit tout est possible 愛在日落巴黎時 (2004)
8 Grave 肉獄 (2016)
9. Ratatouill 料理鼠王 (2007)
10. Visages Villages (台灣尚未上映)(2017 在法國上映)
很開心能與丹合作一同分享我們所看過的法國電影!
大家都有看過了嗎?
沒看過這些電影的朋友們 真的可以去看看哦!😊
關鍵字:法國,電影,推薦,必看,必知,電影院,法文,料理鼠王,米其林
肉獄,恐怖片,愛情片,驚悚片,紀錄片,影評,愛在日落巴黎時,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推荐,電影推薦,法文片,法國電影,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