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為喜歡 Lady Gaga,所以想看她的紀錄片;但是,我是因為不喜歡 Tayler Swift,而想看她的紀錄片,想知道我不喜歡她的底線到底到可以深到哪裡。怎知,竟然在看完《泰勒絲:美國小姐》(Tayler Swift: Miss Americana, 2020)之後被收編,不只變小粉,而且,還馬上轉台去 Youtube 找她的新歌,也就是《泰勒絲:美國小姐》的主題曲 "Only the Young"。
Swift 的紀錄片主題不在她如何成功,而是關於她是如何由一個惹人厭的負評歌手,成長與轉型,成為一位無畏批評並且樂意表明政治立場的年輕歌手。片名中的「美國小姐(Miss Americana)」就是個聲明——她願意站在美國年輕人的前線,代表她的時代,表明年輕人,表明政治立場,支持民主黨,反對川普,同時也反對「反對同志與女性主義」的候選人。
這是個非常勇敢的選擇,因為早期的 Swift 從不願政治表態,她認為自己沒有立場也沒有政治智慧足以表達政治傾向。況且,因為長期有黑粉的厭惡與騷擾(例如饒舌歌手 Kenye West 對 Swift 各種公開的污辱),讓她更擔憂形象問題:「當人們斷定我,壞心、邪惡、暗算別人,我不是好人,那是我無法真正復原的,因為我整個人生都是以此為中心。#泰勒斯玩完派對 成為全球推特最熱門的標籤,你知道必須有多少人發推文痛恨你,才能登上人氣主題嗎?」
Swift 坦承,像她這種從小在掌聲中長大的女孩,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在意外在的批評。一點點帶有惡意的評論,都有可能深深傷到她的自尊。於是,自從成名之後,面對隨之而來的惡言相向,她一邊要吞下內心的傷害,另一方面則是盡可能收斂無關音樂的言論,甚至完全躲藏,才能讓他人找不到批評的把柄。「踏入這個行業的人,都是希望人們會喜歡我們,因為我們本質上缺乏安全感。因為我們喜歡人們的掌聲,因為這會讓我們忘記,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但是,隨著各種事件的發生與年紀的增長(其實根本還沒三十歲),Swift 一方面有喜歡的人,一方面由粉絲中獲得肯定,同時也有更多的思索,於是決定開放心胸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即使過程忐忑不安。
電影中,她為同志發聲,與同志拍MV,表明政治立場,反對保守派(一位反對同志也不認同墮胎的女性參議員候選人),甚至,以自身性騷擾的經歷與官司,大聲疾呼 #MeToo,要為女性在騷擾情況下的無助無能與無聲,找出可以對抗的方式,成為她人可以參考的模式。Swift 無論是在政治或是女性主義的議題,都把自己的經歷當成教材,成為年輕人與女性可以追隨的象徵角色:
「他們在法庭上劈頭就問我,『你為什麼不尖叫?』『你為什麼沒有更快反應?』『你為什麼不站遠一點?』然後他的律師起身公然說謊。當天現場有七個人看到他〔騷擾我〕,我們有照片拍到那個時刻。我好生氣,氣我自己必須站在那裡,我氣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女性身上,我很氣有人收錢來對付受害者,我很氣所有的細節遭到扭曲。當我贏了官司,我沒有勝利的感覺,因為過程實在很不人道。這件案子有七個證人與一張照片,那些被強暴的受害人,只能各說各的怎麼辦?」
我喜歡 Swift 不介意負評,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以自己的影響力改變年輕人,同時也改變同性戀被當作低等人類的處境(真不敢相信這個年代竟然有美國的女性參議員候選人,會認為同志若要進餐廳,可以被轟出)。
如此有立場、也如此勇於發聲,也就讓人明白,為何這部電影的片名會是「美國小姐」,因為她一方面以美國為榮,也為美國的現況感到憂慮,於是真心想透過音樂與電影,影響她的歌迷,推動歌迷積極參與政治。
「美國小姐」這組詞彙,是取自她在2019年的第七張專輯《Lover》,歌曲的原名是〈Miss Americana & the Heartbreak Prince〉,雖然歌詞看來好像只是高中女生對於喜愛的男孩感到傷心的描述,但實際上這是 Swift 的隱喻,暗諷美國真是讓年輕人失望啊。
甚至,《泰勒絲:美國小姐》電影紀錄的歌曲創作過程,最後產出的〈Only the Young〉,同樣也是在輕快甜美歌聲中,傳達 Swift 的政治諷刺:
They aren't gonna help us
Too busy helping themselves
They aren't gonna change this
We gotta do it ourselves
They think that it's over
But it's just begun
Only one thing can save us
Only the young (Only the young)
歌詞中的 They,指的是既得利益的老一輩;the young 指的是年輕一輩。自己救自己,別靠長輩了。
導演 Lana Wilson 描寫的 Swift,並不完美,而是有缺陷、弱點、和悲傷的凡人,甚且,她的與眾不同是她勇於面對谷底的自己,也決心反擊並改變。神奇的是,她的積極與正向與無畏負評,反而改變現狀,讓我這種沒來由就不喜歡她的路人,因為電影而反轉對她的想法,甚至自此喜歡這位歌手,也跟著喜歡她的歌。非常厲害,無論是 Swift 或是導演 Wilson。
《泰勒絲:美國小姐》是部值得觀看的電影,除了是位成功歌手的紀錄片,也是重建形象的出色範本。
。。。。。。
關於 Lady Gaga 的紀錄片:
《Lady Gaga:五呎二吋》(Gaga: Five Foot Two, 2017),可以參考這篇:
釀影評|Netflix 私釀|「這就是我,毫無裝飾」──《女神卡卡:五呎二吋》
https://vocus.cc/filmaholic/5b58a6ddfd89780001e4bf50
。。。。。
Swift 的歌曲 Only the You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U-S1t2r1M
泰勒斯玩完派對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是因為喜歡 Lady Gaga,所以想看她的紀錄片;但是,我是因為不喜歡 Tayler Swift,而想看她的紀錄片,想知道我不喜歡她的底線到底到可以深到哪裡。怎知,竟然在看完《泰勒絲:美國小姐》(Tayler Swift: Miss Americana, 2020)之後被收編,不只變小粉,而且,還馬上轉台去 Youtube 找她的新歌,也就是《泰勒絲:美國小姐》的主題曲 "Only the Young"。
Swift 的紀錄片主題不在她如何成功,而是關於她是如何由一個惹人厭的負評歌手,成長與轉型,成為一位無畏批評並且樂意表明政治立場的年輕歌手。片名中的「美國小姐(Miss Americana)」就是個聲明——她願意站在美國年輕人的前線,代表她的時代,表明年輕人,表明政治立場,支持民主黨,反對川普,同時也反對「反對同志與女性主義」的候選人。
這是個非常勇敢的選擇,因為早期的 Swift 從不願政治表態,她認為自己沒有立場也沒有政治智慧足以表達政治傾向。況且,因為長期有黑粉的厭惡與騷擾(例如饒舌歌手 Kenye West 對 Swift 各種公開的污辱),讓她更擔憂形象問題:「當人們斷定我,壞心、邪惡、暗算別人,我不是好人,那是我無法真正復原的,因為我整個人生都是以此為中心。#泰勒斯玩完派對 成為全球推特最熱門的標籤,你知道必須有多少人發推文痛恨你,才能登上人氣主題嗎?」
Swift 坦承,像她這種從小在掌聲中長大的女孩,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在意外在的批評。一點點帶有惡意的評論,都有可能深深傷到她的自尊。於是,自從成名之後,面對隨之而來的惡言相向,她一邊要吞下內心的傷害,另一方面則是盡可能收斂無關音樂的言論,甚至完全躲藏,才能讓他人找不到批評的把柄。「踏入這個行業的人,都是希望人們會喜歡我們,因為我們本質上缺乏安全感。因為我們喜歡人們的掌聲,因為這會讓我們忘記,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但是,隨著各種事件的發生與年紀的增長(其實根本還沒三十歲),Swift 一方面有喜歡的人,一方面由粉絲中獲得肯定,同時也有更多的思索,於是決定開放心胸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即使過程忐忑不安。
電影中,她為同志發聲,與同志拍MV,表明政治立場,反對保守派(一位反對同志也不認同墮胎的女性參議員候選人),甚至,以自身性騷擾的經歷與官司,大聲疾呼 #MeToo,要為女性在騷擾情況下的無助無能與無聲,找出可以對抗的方式,成為她人可以參考的模式。Swift 無論是在政治或是女性主義的議題,都把自己的經歷當成教材,成為年輕人與女性可以追隨的象徵角色:
「他們在法庭上劈頭就問我,『你為什麼不尖叫?』『你為什麼沒有更快反應?』『你為什麼不站遠一點?』然後他的律師起身公然說謊。當天現場有七個人看到他〔騷擾我〕,我們有照片拍到那個時刻。我好生氣,氣我自己必須站在那裡,我氣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女性身上,我很氣有人收錢來對付受害者,我很氣所有的細節遭到扭曲。當我贏了官司,我沒有勝利的感覺,因為過程實在很不人道。這件案子有七個證人與一張照片,那些被強暴的受害人,只能各說各的怎麼辦?」
我喜歡 Swift 不介意負評,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以自己的影響力改變年輕人,同時也改變同性戀被當作低等人類的處境(真不敢相信這個年代竟然有美國的女性參議員候選人,會認為同志若要進餐廳,可以被轟出)。
如此有立場、也如此勇於發聲,也就讓人明白,為何這部電影的片名會是「美國小姐」,因為她一方面以美國為榮,也為美國的現況感到憂慮,於是真心想透過音樂與電影,影響她的歌迷,推動歌迷積極參與政治。
「美國小姐」這組詞彙,是取自她在2019年的第七張專輯《Lover》,歌曲的原名是〈Miss Americana & the Heartbreak Prince〉,雖然歌詞看來好像只是高中女生對於喜愛的男孩感到傷心的描述,但實際上這是 Swift 的隱喻,暗諷美國真是讓年輕人失望啊。
甚至,《泰勒絲:美國小姐》電影紀錄的歌曲創作過程,最後產出的〈Only the Young〉,同樣也是在輕快甜美歌聲中,傳達 Swift 的政治諷刺:
They aren't gonna help us
Too busy helping themselves
They aren't gonna change this
We gotta do it ourselves
They think that it's over
But it's just begun
Only one thing can save us
Only the young (Only the young)
歌詞中的 They,指的是既得利益的老一輩;the young 指的是年輕一輩。自己救自己,別靠長輩了。
導演 Lana Wilson 描寫的 Swift,並不完美,而是有缺陷、弱點、和悲傷的凡人,甚且,她的與眾不同是她勇於面對谷底的自己,也決心反擊並改變。神奇的是,她的積極與正向與無畏負評,反而改變現狀,讓我這種沒來由就不喜歡她的路人,因為電影而反轉對她的想法,甚至自此喜歡這位歌手,也跟著喜歡她的歌。非常厲害,無論是 Swift 或是導演 Wilson。
《泰勒絲:美國小姐》是部值得觀看的電影,除了是位成功歌手的紀錄片,也是重建形象的出色範本。
。。。。。。
關於 Lady Gaga 的紀錄片:
《Lady Gaga:五呎二吋》(Gaga: Five Foot Two, 2017),可以參考這篇:
釀影評|Netflix 私釀|「這就是我,毫無裝飾」──《女神卡卡:五呎二吋》
https://vocus.cc/filmaholic/5b58a6ddfd89780001e4bf50
。。。。。
Swift 的歌曲 Only the You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U-S1t2r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