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睹冷鋒進站 ◎王信文
⠀⠀
反潮的窗面駐留濕意
霧季正在孳生。公車內
透明的霧隔開
我與上班族的西裝男子;隔開
我與放學的制服高中生,與你
呼吸是最親密也是最冷漠的交換行為
⠀⠀
空氣潮濕著,搖晃著
無形的暗流讓我們保持
一種安全距離
埋入各自無色的氣泡:螢幕、耳機、
過於碩大的疲倦與晝夢
⠀⠀
入夜了,散開的魚群
流連在多風街道
攜帶自己的鰓,呼吸光害與噪音
高架橋的另一邊就是海溝
⠀⠀
車燈亮起時
就化作鮟鱇魚穿進城市腹腔
雨正凝結成積雲
再破碎成島的樣子
⠀⠀
就在這裡游牧吧,我們
在這季風帶的洋流
霓虹燈的光暈如海葵而我們曾經被魅惑
現在卻用傷感的眼神悼亡
死去的夏日
你老了,而我始終年輕
⠀⠀
廣播切換站名,雨
準備降落
提醒我:冷季就要來了,
冬日即將抵達
⠀⠀
--
◎ 作者簡介
⠀⠀
王信文。一九九七年生於臺南,現就讀東海大學中文所,想像朋友寫作會觀察員。曾獲中興湖文學獎、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
⠀⠀
--
◎ 小編珮綾(Y)賞析
⠀⠀
這首〈我們目睹冷鋒進站〉是第21屆臺北文學獎的新詩組優等獎,其敘事結構可說相當完整,詩中的主要意象也很容易被視為頗具「台北性」的詩。同時,也仍保有不只是落入「台北」地方窠臼的單薄描寫。第一次在2018年讀這首詩時,便覺得詩名使人眼睛一亮〈我們目睹冷鋒進站〉。雖然寫作者在詩中所描寫空間的是公車,作為彼時正離開台北的異地人,透過詩名第一個聯想的卻是完全屬於捷運站的場面。那幾乎可以勾起非常鮮明的記憶:捷運進站的風壓,一群素不相似,或許此生也再不會有交談的人們,一起目睹冷鋒進站。
⠀⠀
這種非常都市性的身體經驗,對長年習慣大眾運輸的人而言可以說是不陌生。詩作中呈現非自然、相當都市(也總是帶有冷漠意味)的呼氣「霧季正在孳生」也是精準的描寫。因此在詩中,寫作者召喚了那些我們能在公車上常見的景象人物:西裝男子、高中生,說明「呼吸是最親密也是最冷漠的交換行為」。公車是一種相當流動的城市方格,方格裡又有更多各自疏離、獨立、卻又那麼相像的物件「螢幕、耳機/過於碩大的疲倦與晝夢」作為更多細碎的方格。
⠀⠀
但身在其中觀看這一切的敘事者,並沒有只是停留在這些無數的方格裡加速,進而去宣稱所謂的「都市人的冷漠」為何。寫作者聰明地稍微跳脫開來,在後面的二段中描述了一些帶有魔幻氛圍的場景,以「魚群、攜帶自己的鰓、就化作鮟鱇魚穿進城市腹腔」等意象群的洄游,藉由這樣以人擬魚的描述,將原本相對緩慢、悶滯的節奏,帶入另一種輕快又不失主題的變奏。無論是「攜帶自己的鰓,呼吸光害與噪音/高架橋的另一邊就是海溝」或「車燈亮起時/就化作鮟鱇魚穿進城市腹腔」的變奏感都有塑造出有趣的韻味。惟末尾「雨正凝結成積雲/再破碎成島的樣子」從深海魚類鮟鱇魚到「島」的上岸與形塑,似乎有些過於急快,因此切換效果的處理稍有減弱。
⠀⠀
不過至下一段開始,仍然有許多水準頗高的展現。詩中出現了一些悼亡、嘆息的感傷意味,也開始有較為情感起伏更明顯的描寫:「在這季風帶的洋流/霓虹燈的光暈如海葵而我們曾經被魅惑」所以我們悼亡某個死去的夏日,也許是童年一種,或幻夢一種。但除了時節以外,敘事者「我」又有另一層似乎更隱隱的時序感受,即「你老了,而我始終年輕」。彷彿宣言,實則伏筆。
⠀⠀
在節氣的想像裡,讀者似乎很容易想像春天是一種萌芽、夏季有年輕蓬勃的感覺、而秋冬則有種從熟成到凋亡的概念。但獨特的是,這裡死去的是一種更夏季感的存在,取而代之彷彿不滅、彷彿始終年輕的是時常被視為寂靜與終結的冬天,無論是在象徵或是主動意味上,都帶著一層有趣的翻轉感。末段廣播所宣告的「雨、冷季」也都是隱約要到來的預示。
⠀⠀
無論你如何定義冷,冬日即將抵達。
--
美術設計:吳浩瑋
--
#王信文 #暑假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22.html
洄游 吧 地方 創 生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邀請所有人一起洄游,在七星潭漁村的海洋大夢|#花蓮縣: 黃紋綺
來到七星潭,一間間民宿旅館林立,很難想像這裡曾有興盛的捕撈漁業與柴魚工廠,百年漁場風景不再,但 洄遊吧 Fish Bar 創辦人黃紋綺選擇回到這小小漁村蹲點,進行 #一場傳統漁業的革命。
當年,所有出國念博士的準備都已經備妥,她卻在最後一刻打消念頭,要回花蓮創業,她的決定讓父親在談判桌上也忍不住落淚。
花了一年時間蹲點,清晨去看漁場作業,下午學殺魚,甚至考取船員證,還推出《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要從消費端影響生產者。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七星潭的漁業能夠永續、建立起台灣的 #食魚教育。一起來看她如何點亮這個海洋大夢→
作者:李佳芳
========
📌關於微笑二十週年《#島嶼自信 在地方發光的人》
20年過去,週休二日讓我們習慣有旅行點綴的日子;Google地圖使我們幾乎能抵達每個角落;高鐵通車,台灣人得以去到更遠的地方......
看似一切都在變,卻有人為了家鄉,投注一、二十年不變的堅持。是誰形塑了家鄉的形狀?微笑台灣二十週年,一起見證他們的耕耘,看見地方最堅韌、最柔軟的生命力。
📖【二十週年特刊】單本→https://bit.ly/3wz5o1d
📖【二十週年刊】1~3年期+明順壓花玻璃紙鎮→https://bit.ly/2TWvpJd
洄游 吧 地方 創 生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連結內外部的重要窗口
#創生基地 凝聚地方意識及動能🤘
🐾挖掘出小鎮奇蹟 #左鎮化石園區
1931年,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地質學系教授早坂一郎到菜寮溪調查化石,後續又有學者於七〇年代發現「#早坂犀牛」與「#左鎮人」化石,使得左鎮聲名大噪。
早坂一郎在左鎮研究期間,同時啟蒙了有「化石爺爺」之稱的陳春木先生(1910年~2002年)。陳春木一生奉獻化石研究,是成立菜寮化石館的重要推手。從1981年的 #菜寮化石館,到2017年的左鎮化石園區,讓左鎮擁有全台首座且唯一的化石教育園區,也帶動地方重新思考創生模式。
🌴#校館合一 化石園區凝聚創生能量
來到左鎮化石園區,可見混合水泥與木構造的新穎建築,大門入口可分為左右方向,一個通往園區內部空間,一個通往緊鄰的歷史老校光榮國小,如此「校館合一」的特殊設計,可見化石園區與地方教育的緊密結合。不只如此,左鎮化石園區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觀光旅遊資源,也成了 #南臺科技大學 與 #國立成功大學 等校,在思考地方創生課題時,必定放入討論的重點。
來到榮和里的 #頂菜寮柑仔店,這個由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所經營的空間,為遊客提供深度旅行左鎮的各項指南,而發起人之一的茅明旭亦是返鄉青年,對於化石園區一期工程落成之際,他積極奔走於社區之間,希望突破社區、園區、老街的隔閡,發起昔日運糖鐵路「#玉善線」與噍吧哖舊道相接,活化成為單車或散步道,把化石園區的經濟效益導入社區,吸引青年洄游進駐老屋,凝聚在地創生能量。
茅明旭表示,菜寮溪是水源保護區,加上地形起伏大,農業發展相當有限,但也因此保留原始狀態,成為生態旅遊的優美據點。因應化石園區改建,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已在前年開始運作菜寮溪採化石、生態導覽行程,而未來希望可以串聯起二寮日出、草山月世界,成為兩天一夜的旅行路線。
🏚老屋修復活化 鼓勵青年移居
往上坡走,來到左鎮市街,在公車等候站旁的巷子轉進,可見接連數棟的古老房舍,這短短一百公尺的街道,就是昔日所謂「#左鎮老街」。
去年底,來自新化的創生團隊「#山海屯社會企業」,把經驗帶到相鄰的左鎮,成功以「郡九街庄歷史老屋保存再生計畫」申請5棟歷史街屋修復,成為左鎮第一個地方創生團隊。
山海屯社會企業負責人許明揚表示,他們除了著手老屋修復活化,也以務實的商業進駐模式,鼓勵青年移居小鎮創業,健全小鎮的經濟。此外,山海屯社會企業設定每棟老屋各自不同的住宿、餐飲、店鋪等不同機能,滿足小鎮旅行的基本需求,也將進駐當地工作站,用故事街屋敘述小鎮之美。伴隨左鎮車站遺址改建為紀念公園,左鎮翻轉後的未來更加令人期盼。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
06-5731174臺南市左鎮區榮和里61-23號
🍀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u6QW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