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底蘊與外顯的視覺價值
小米為中國一家從事智慧型硬體與電子產品研發,智慧型家居等商品的企業,在2018年以「小米集團」在香港掛牌上市,也是繼蘋果、三星、華為後第四間擁有手機晶片自研能力的手機公司,在剛結束的春季產品發表會上,推出許多新品與介紹,同時也宣布更新品牌LOGO,特別找來國際知名日級設計大師 - 原研哉,花了近三年的時間終於發表,但表面上只是方變圓的視覺設計,加上據傳聞設計費高達兩百萬人民幣,也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與討論。
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受訪時表示:「新logo,不只是外型的改變,更是內在精神的升級,並融入東方哲學的思考。」
這次的事件在設計圈與普羅大眾卻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以我自己詢問設計圈的前輩羊麥克,他認為這次的更動,核心賣的並不是單純的設計,而是「原研哉」這三個字,好的設計人人都能看懂,而普通人看不懂卻又很貴,這是在宮廟裡面才能出現的境界,所以小米能僅用兩百萬就買到人人搶著拜的神,其實非常值得。
也有設計圈的討論表示,設計並不只是大刀闊斧的更動品牌原有的內容,而是用最低程度的更動,強化既有的品牌價值,這種精準的改革,才是品牌更動的核心價值。
更有人表示設計中的細節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也是完成案子中的一環,強大的說故事能力與自身擁有的品牌價值,也是關乎案子是否能夠順利成交的關鍵。
而至於非設計圈的普羅大眾,則是一致表示不解。
多數人關注的是認為方變圓這個技術含量太低,一般人都能做到,喊價兩百萬實在太過昂貴,更有人認為這樣的更動,用了近乎三年才完成更是不能理解,更有人戲稱這像是暑假作業最後一天才交出來的作品。
這也讓我重新思考,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一、設計師的養成不易
設計師的養成從來就不容易,更不是透過學校教育就能夠成功打造具備藝術能力的人,設計師的美學培養,是需要閱讀與理解更多藝術作品的底蘊,學習與不斷的嘗試中,最終交出精雕細琢的作品。
優秀的作品如同武俠小說中的絕世武功,也可能看起來是樸實無華的。
二、設計師本身也是品牌價值
設計師在設計品牌的各式創作中,自己本身也代表著品牌價值,更有許多建案就是以設計師的名號作為宣傳主打,這代表的是一種品味,是一種質的提升,是一種信賴與安全感。
當設計師的品牌價值在業界已經擁有一定的輩分時,這一切又會變得理所當然。
三、設計與大眾的距離
設計 - 「設想與計畫,設想是目的,計畫是過程安排」,透過有目標與計劃的創作行為及活動,來表達核心價值。
特別像小米這種企業,目標是追求更高的市佔率,這時設計的內容與觀眾的對話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讓社會大眾明確你所傳達的意念與價值,這就關乎到你是否具備良好的說故事能力,在說服客戶的同時,也能成功的說服市場的顧客。
四、客戶買單是否就是好設計
許多有在承接案子的設計師與創作者就能明白,最終你交案的作品未必是你最滿意的版本,但只要客戶願意買單並且成功收到款項,這對執行來說就是好設計。
一個無法讓客戶買單的設計,只能是藝術未必擁有商業執行價值。
這也是為何許多滿懷理想與抱負的相關產業人士,在進公司上班時總覺得無法大展手腳,只是讓不懂自己的客戶不斷的修改與批評。
時常的循環就是你認為最優異的設計A版本是100分,但客戶挑了一些毛病於是你出了95分的B版本,之後對方高層又有新的想法又重新調整了一次,於是不斷的往來與修改,你出了一個不甚滿意的版本,卻讓對方公司上上下下都深表喜歡。
但說了這麼多,有五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一、不是人人都能是大師
今天這個設計能夠受到支持與肯定,關鍵在於執行者是「原研哉」,我敢保證你在設計課程中交出這樣的作業,你不被你的老師當掉才怪,所以請不要拿他做例子試圖去說服師長與老師。
你不是「原研哉」,所以你不能這樣做,更不要拿他來做比較。
二、說故事的底蘊跟鬼扯是截然不同
當你的設計成品出來後,作品的底蘊是富含著你的人生歷練的,不是用著各式各樣詞藻華麗的文字包裝,就能成為一個好故事,為賦新辭強說愁只是一種刻意為之,與真正的底蘊是有距離的。
三、藝術價值是可以被挑戰的
藝術是一種生活品味的展現,但他的價值卻是捉摸不定的,如同許多知名畫家生前窮困潦倒,死後作品的價值一飛衝天,過去也有人將香蕉貼在牆上,拿一袋垃圾放在展場,放一個馬桶座就成為藝術作品。
這些當然有其對當代價值的挑戰與衝擊,但這對華人社會的文化是相當遠的,應該說我們從小的教育體制,就不會讓我們成為這種形式的創作者。
特別是面對到市場上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你是否能夠承受得住?
更別說許多高級藝術品更是淪為上流社會洗錢的一種方式,透過不斷的炒作來將資產給累積。
四、帶來足夠龐大的網路討論聲量,對其品牌也有正面影響力
這次的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相當大的討論,光是衍生而來的網路聲量,就遠比這次執行的兩百萬人民幣還來的高了,也讓這個品牌在消費者的心中知名度不斷上升。
五、人們的評價會因其本身的外在價值而改變
人們在看待事物的同時,很容易因其外在價值而改變標準,例如當你結識一名開名車住豪宅帶名錶的人時,你會更願意表示大方,因為這對你是一種人脈間的投資,如果對方只是一般人甚至窮困潦倒,或許你也願意對其表示慷慨,但可能只是因為你對他表示不捨。
又或是創作者蓬勃發展的時代,許多人刻意用買粉來營造自己價值。
同樣的行為,對觀眾而言一千粉絲的創作者與十萬粉絲的創作者生產的價值截然不同,這背後當然包含他這段時間的耕耘與背後付出的努力與觀眾信賴。
這也造就了我們這種一步一腳印默默耕耘的人反而成為傻子,許多只花一點小錢買到跟我們相同粉絲數的人,輕鬆在外承接各式各樣案子,我們總期盼客戶能夠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至少光是從他的發文粉絲數這麼高,互動只有小貓兩三隻就能看出來。
但結果往往是,客戶對於這些人給予更高的創作自由與信賴度。
如同我前面所說的,因為他是設計大師所以他能,而我們不行。
這次寫了這麼多,關鍵在於其中一個粉絲的留言啟發了我,他認為一個企業在執行時要考量的東西很多,在評論時應該盡量保持中立客觀,在不同立場的觀念想法都給表明清楚,如果讓設計與普羅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並不是一件好事。
IG : Awater0911
YT : https://awater0911.pros.si/v9nmb
專屬社團 -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活動主視覺設計費 在 57 Art Stu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我是吳騏,金門人,畢業於復興美工和臺藝大視傳系畢業,
從事專職插畫設計工作十二年。
很少打這麼多的字,先感謝各位接下來的耐心閱讀。
前陣子金門舉辦了塔山發電廠煙囪彩繪徵圖比賽,首獎作品將會優先採用作為煙囪彩繪圖案。雖然立意良好,但是參賽資格僅限當地居民,以及獎金遠低於合理的設計費用。(最後首獎獎金為三萬元)除此之外,「人氣票選佔30%」並且還規定現場投票,如此的賽制讓人憂心評選不公的問題。(我相信主辦單位這麽規定是希望更具地方參與感),但這樣的徵選條件下其實很難吸引真正專業的作品。
我認為,塔山電廠煙囪位於金烈水道與小三通碼頭旁,可說是金門最重要的景觀視覺,對金門未來觀光有深遠影響,萬一最後真的沒有足夠水準的參賽作品還是硬選,產出的畫作實在很令人憂心。縱使金門長輩友人也提出這樣的憂慮,但仍然建議我還是要參加,所以最後關頭我還是投稿了,想說即使未能取得首獎至少可以當作個標準。
我在非常緊迫的時間裡設計出三款煙囪圖,設計不能說盡善盡美,至少在作品概念、視角構圖以及施工問題部分等細節都有仔細思考過(附圖)但除了我之外的參賽作品中,連煙囪設計最基本的360度循環圖,都似乎沒有看到…,因此比賽結果公佈的當下,我非常憤怒和失望。
根據我的繪圖經驗和觀察,此次參賽首獎作品在實際應用面根本無法確實執行(附圖),如此作品在第一階段評審部分拿到84的高分,但仍落後我2分,而我在百分比計算下,總分平均才贏0.2分。而且此次賽事前五名竟然差距不到3分,這讓我強烈質疑評審們對於煙囪評圖的標準是什麼??
由於第一階段的70%專業評選,八名入選作品分數差距實在太小,等於第二階段30%的民眾投票分數,能夠直接決定比賽的結果。專業評選幾乎沒有作用。
另一件不合理的是,在規定作品不具名的投票現場,首獎親友直接拿著名字作品看板喊著編號拉票,一路緊迫叮人跟到領票處催票。我在現場完全看傻。電廠員工自己也疑問:「他們可以這樣拉票嗎?」我現場對此狀況提出質疑,他們只說「沒立場阻止」,以致於現場很多為了拿搶先投票獎品的民眾,幾乎沒看作品就去投票。首獎無視規正的不當拉票,讓他佔了總票數的1/4(269/900),直接「佳作」變成「首獎」。
(向首獎參賽者說聲抱歉,我無意針對個人,只是就事論事。)
這場看似民眾踴躍投票的活動變成動員大會,競圖比賽成為近似盲投選舉,雖然沒違反比賽規則(因為規則並未明定),但以動員人數來決定了這麼重要的煙囪外觀,這樣的結果讓人難以接受,而且以這樣草率的方式評選出來的作品來作為金門觀光門面恐有爭議。如果真花上千萬公帑彩繪上去,難保不會像台北木柵焚化爐煙囪引起爭議之後,再多花加倍的預算來做修正?
常常在新聞看到很荒謬的事件,只能無奈的嘆一口氣,覺得無能為力,但這次發生在自己從小長大的土地,實在很難眼睜睜看著這樣的遺憾發生而坐視不管。對於這次的煙囪徵圖比賽結果提出討論,身為參賽者的我,立場確實尷尬,也很擔心被說是不服氣或是惡意攻擊。
我認為,創作的好壞雖然沒有絕對,但在專業角度上,應該還是有基本的評選標準,連基本施作可行性都缺乏的作品,實在很難想像最後呈現結果會有多可怕。糾結了一個月後,冒著不知道會得罪多少人的風險,我還是決定分享這次徵選的細節並提出我的質疑讓大家討論。希望此舉能夠引起更多人關注這件事。
本人並將就此次事件向台灣電力公司總部、立法委員楊鎮浯辦公室、縣議員陳滄江、縣議員陳玉珍陳情,並建議主辦單位重新評審,以專業客觀的角度施作彩繪,為金門增添觀光景點,讓遊客看到金門深厚的文化力!
我質疑賽事不公的重點摘要:
1.現有評選作品不符合「循環圖」設計,在煙囪上著色彩繪無法完全密合,難以凸顯彩繪主題特色。
2.主辦單位評審制度有瑕疵,嚴重影響評選結果。
3.首獎作者現場拉票,造成評選不公情形。
4.首獎作品專業度不足。
#塔山發電廠煙囪彩繪 (資料取得方式有限,無法全部作品收集到)
活動主視覺設計費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日本中小企業都會發案子給產品設計事務所?】
東京設計師週時,AXIS雜誌發行了一本重量級的刊物,採訪了20年來曾登上封面人物的115位設計師,請他們聊聊對於這幾十年來設計的演變與看法。其中更舉辦了數場講座,探討日本設計的現狀與未來。我也到 AXIS Gallery 亂入了一個30代日本設計師圓桌會談活動,參與者有鈴木啓太、倉本仁、吉泉聰、角田陽太、岡本健,講題為「變化之物、不變之物、從這裡開始的設計未來」。
#當中聊到了日本設計產業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方向。前半場聽下來的感覺很有趣,因為這五個人除了鈴木啓太之外每個人我或多或少都曾因媒體工作而認識,但大家很少去聊過去自己早期的狀態。聽了每個人的分享才發現每個人都曾在家電大廠或是知名設計事務所上過班,像是吉泉聰之前在nendo,倉本仁與鈴木啓太是NEC的同事,角田陽太則是曾在英國的安積伸&朋子的設計事務所上班,岡本健則是在佐藤卓那裡。
岡本健說,他一開始在 #佐藤卓 的事務所上班時曾發生讓他覺得印象很深的事情,當時因為21_21 Design sight的工作的關係,他要到21_21的辦公室開會,當時經常看到 #三宅一生 在那裡晃來晃去。有時經過他背後的時候,會突然冒聲音出來說,這個文字再小一點不是更好嗎?給了他很多設計上的指導。此外,他覺得佐藤卓是一個很喜歡「猜謎」的設計師,經常喜歡在工作當中以「出謎題」的方式刺激大家想創意。有次要設計一個「品牌顧問公司」的LOGO,佐藤卓認為,所謂品牌顧問就是要把一個沒有形體的東西製造出一個型態出來,因此他向岡本健說,:「這間公司的LOGO概念便是『把沒有形體的東西製造出一個型態的形狀』」像是在繞口令一般的概念讓岡本健苦惱很久,提出很多發想後最後歸納出,其實這間公司的LOGO應該不需要這樣的形狀去限制,因此最後決定不畫一個具體的形狀束縛,而是以英文標準字去製作。
接著吉泉聰與其他產品設計師的分享讓我稍微明白了,#為什麼日本產品設計業界現在都能獲得許多中小企業製造商的外包設計案,其實有一部分是因為 #深澤直人 與 #nendo 的崛起。
吉泉聰說,他本身原本並非設計背景,後來才去桑澤設計研究所唸設計,但也沒唸完就因為當時佐藤大是學校老師的關係跑進nendo工作了。在nendo工作時他半開玩笑地提到因為自己不是設計背景的關係,有很多東西不太懂,nendo也不是只做產品設計,因此就莫名地做了很多不同設計領域的工作。他也認為,在2000年之前基本上每個領域都有所謂的大師存在,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但自從nendo橫空出世之後,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也開始會做複合設計領域的整合性案子,設計事務所更從此跳脫「只做設計」的領域。
吉泉聰說的這件事很有意思。#90年代的日本設計界處於家電設計逐漸重要的發展期。工業設計像是火車頭一般帶著所有產業前進,家電設計部門總有百位以上的設計師各自負責自己的部分,就像電影工業一般,不等到正式電影上映那一天,其實永遠不知道自己負責的部份最後會變成怎樣的產品。倉本仁針對這點提到,說在大公司工作的時候大家都只做自己負責區塊的設計,雖然有時候也會想要給針對整體產品的建議,但會被打槍說這是PM的工作,最後只能作罷。後來看到深澤直人為日本電信公司au發起的 iida 計畫設計的 #infobar 時,發現原來獨立產品設計師可以用整合案子的方式自由地做整體設計,才開始思考要獨立出來接案。
鈴木啓太說,在大公司的狀態基本上設計師可以單純做設計就好,但通常設計事務所的業主都是中小產業的製造商,他們沒有商品企劃的部門,因此設計事務所在日本產業中會被期待能提出一些具有嶄新可能性的提案,甚至要負責到整個專案的整合、視覺呈現等,深澤直人崛起後,加上像nendo這樣跨領域設計接案的設計事務所逐漸受到日本產業界以及世界矚目,#於是2000年後小設計事務所日本產業中也開始能得到中小企業製造商來的案子。
台灣至今仍沒有一家產品設計事務所,能專門接台灣中小企業製造商的委託做設計服務獲取設計費存活,多半都還是以接平面設計、政府標案才得以生存,再將僅存的盈餘投入自己品牌的開發工作裡,也因此台灣產品設計品牌乍看之下跟日本一樣百花齊放,但本質上有截然相反的不同。unipapa 是一個可能性,但為了打開產業信任設計師的道路,他們用設計免費去換設計上的自由度,並且以銷售業績來獲取設計上的利潤,同時為了公司初期營運的現金流,只能用線上選物店的方式寄售,但也同時拿到自己設計的產品的行銷經營權,利用這樣有點變形的設計委託服務方式打破台灣產品設計外包的困境。
#我個人是覺得台灣的產品設計業界需要一個如深澤直人或nendo一般世界知名的設計明星,加上 Unipapa 、 Five Metal Shop 等與傳產比較有合作關係的設計公司推波助瀾,#配合這幾年傳產二三代逐漸回流公司導入設計成為經營核心的趨勢,或許就有機會結合台灣很強的製造能力,一口氣去翻轉整個台灣產品設計幾乎可說沒什麼外包市場的困境。
接下來則是有觀眾(包括我)陸續提出眾多辛辣提問,下篇待續。
#鈴木啓太( Keita Suzuki )
#倉本仁 ( Jin Kuramoto)
#吉泉聡 ( Satoshi Yoshiizumi)
#角田陽太( Yota Kakuda)
#岡本健( Ken Okamoto )
変わるもの、変わらないもの、ここから始まるデザインの未来
#AXIS #design #future #japandesign
#TokyoDesignWeek #傳產 #創二代
#感覺可以在台灣也搞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