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資訊】SpaceX 執行長馬斯克在 Twitter 宣佈,目前在建造第一個漂浮太空港,計畫最早明年開始發射火箭。SpaceX 今年初以約 350 萬美元收購兩座石油鑽井平台,改名為 Deimos 和 Phobos,位於美國德州海岸附近海岸,接近 SpaceX 德州 Boca Chica 市的星艦開發中心,海上太空港未來將成為 SpaceX 即將推出的星艦(Starship)發射和著陸基地。
https://pc3mag.com/spacex-x/
#星艦 #馬斯克 #著陸基地 #火箭 #海上太空港 #SpaceX
————————————————————
記得Follow埋小編哋PC3嘅帳號哦
MeWe:https://bit.ly/3mvanuO
Facebook:https://bit.ly/39zmTG8
Instgram:https://bit.ly/3gZz7b2
Youtube:https://bit.ly/37mQDdG10
————————————————————
設定小編哋PC3專頁「搶先看」!優先取得科技生活著數玩樂情報
設定教學:https://bit.ly/335Fwwp
海上鑽油平台建造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鑑往知來 搶救台船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教授(基隆市)
台船基隆廠百餘名員工日前中午頂著烈日靜坐抗議,要求董事長鄭文隆下台。記者游明煌/攝影
一年前蔡總統出席輪船下水典禮時表示,要「一艘接一艘,把上下游產業鏈帶動起來,重振台灣造船業榮景」。幾天前報載:台船四年虧一二○億,基隆廠工會靜坐抗議並要董事長下台。
二○○七年「中國造船公司」改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除了正名,照說也期望能走出去爭取國際生意。只是時至今日,維繫台船生存的,恐怕大致只剩海軍與海巡的艦艇和離岸風電訂單。回顧民國六十二年十大建設中,位於高雄的中船搭配中鋼,在國際造船市場上大顯身手,如今令人不勝唏噓。
造船曾被認為世界最老,也是最能獲利的市場之一。只不過,隨著近幾年來為綠色海運引進新設備,加上藉創新以提升船舶永續水平,也使造船成為全球最競爭的領域。如今若真要挽救進而重振台灣的造船,應先從世界造船的過去,記取前車之鑑。
影響造船業的因子可分為兩群:總體因子(世界海運貿易、油價及政治與經濟穩定性),及市場因子(政府補貼、老船報廢、租船費率、新船訂單)。而決定造船廠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因子為生產力,受技術、設施、管理競爭力、工作組織、工作實務、工人的技術與動機所影響。
當年日本失去造船獨占地位,有幾個理由。首先,日本當時同時面臨新年輕工程師短缺和人工成本高的困難。其次日本造船業不夠有彈性,難以適應當時全球船舶愈來愈大的需求改變。第三,日本造船八成在滿足國內市場,無以促進技術發展及落實新生產管理方法。再來是材料的需求與供給間的落差,增加交貨時間。另加上受匯率影響的價格,合起來對日本造船業構成沉重的打擊。
當時南韓以低造船成本,著眼於大型油輪、大型與超大型貨櫃輪、液化天然/石油氣船、海域鑽探平台,甚至尚屬歐洲少數船廠專利的郵輪。如今儘管南韓仍擁有許多優勢,也因為高人力成本、國內鋼量不足及進口原料與零件價格攀升等,而漸失競爭力。
中國大陸近十幾年,政府大力支持與龐大投資,並和幾個主要船舶設備製造商合作,快速提升造船地位。其造船業策略還包括改變產品結構,朝向更複雜、技術升級、合併船廠以建立特殊巨擘。
造船產業大致是在量身訂製的環境下經營,就技術與生產方式而言,堪稱最具創新空間,在策略上包括像著眼於生命周期的造船、潔淨生產方法、低汙染能源等。因此建造輪船,須建立一套符合永續發展的供應鏈,包括提升當地供應商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南韓與中國大陸都透過類似情境獲致世界領導地位:將國家造船業設定為策略性發展與落實的產業扶植政策。
如今台灣靠造自家的艦艇和海域船,或可讓台船殘喘,實則讓台船漸失再生與競爭能力。尤其特殊人力資源必將隨著學生與老師的流失出現空洞,進而擴大到無以彌補。
隨著全球郵輪產業穩健成長,郵輪建造可望成為台灣造船的新契機,並可讓整個造船產業鏈獲利,包括從郵輪建造技術中提升人員技術,同時強化與郵輪業者間的合作與溝通等未來成長的關鍵。而建立一個針對郵輪建造的研發中心,可以是第一步。
海上鑽油平台建造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台廠挑戰7天蓋出30層水下大樓 直擊一個兆元產業的誕生!! (08/28/2019 聯合報、商業周刊)
2025年,台灣海峽估將有超過600支風機,整個產業將帶來2萬個工作機會。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正在起步。
商業周刊 文/黃靖萱、侯良儒
離岸風電,一年來,不斷出現各種誇張數字:1兆元投資額、1,000億元產值、2萬人就業機會、亞洲離岸風電第一......,就像為沉寂的產業打上興奮劑,業者爭相搶進離岸風電產業。
但爭議接連而來,紛紛擾擾從沒間斷。
從海洋生態、漁業資源,到去年底,國內廠商抗議,風場開發商的國產化比例不夠,吵到國外開發商甚至考慮退出,一度發函通知,暫停執行訂單合約,還喊出要重新評估在台灣的投資案。
如今,價格爭議過了、合約簽了、廠商動了,外籍工程師也一批批來了,台灣海峽上,風機也一支支豎立起來......,台灣許多企業也開始要跟隨這波機會進行轉型與升級。
「你看哪個再生能源有用到這麼多鋼?」中鋼執行副總經理、也是風電產業協會前理事長王錫欽說。光是中鋼集團拿下一筆56座風機的水下基礎訂單,合約金額就超過百億元。
明年,穿梭在台灣海峽的離岸風電專用大型駁船至少20艘,每艘船面積相當於1個標準足球場。2025年,台灣海峽估將有超過600支風機,整個產業將帶來2萬個工作機會。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開始起步。
中鋼取經西班牙,挑戰7天蓋30層水下大樓!
用「傾巢而出」形容中鋼離岸風電的布局,並不為過。因為,在「離岸風電國產化聯盟(Wind-Team)」60個成員裡,光中鋼一個集團就有中鋁、中機、中鋼構、興達海基一共4家子公司參與其中。
不僅如此,由於中鋼一肩扛起的水下基礎,是整座離岸風機裡,體積最為巨大的零組件;為了有足夠的空間生產,中鋼在高雄興達港租下27公頃、相當於一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土地建廠,預計明年由子公司興達海基,負責這個龐然大物的最終組裝。
水下基礎到底有多巨大呢?興達海基董事長王亞洲接受專訪時這樣形容:「你們看,那棟樓的高度、重量、體積,剛好等於一座水下基礎,用鋼量也差不多!」他一手指著的,是遠處一棟30層高的大樓。
蓋一座大樓,要花上1年、2年;然而,明年興達海基,「一個禮拜就要做一套90公尺高、1,300噸的鋼結構!」才能完成量產的挑戰。
過去,無論是生產重型機械的中機、還是建築鋼構的中鋼構,中鋼對鋼成品的製作,習慣是「有多少訂單、做多少量」的批次式生產;但水下基礎,卻是連續式生產,「這個概念是用在汽車製造,產品要一直出來不能停……,跟中鋼過去經驗完全不同。」王亞洲說。
生產模式改變,意味著後端的ERP系統、供應鏈管理、品管系統,也得全部翻新重來。中鋼找來國際水下基礎大廠技轉,並且派出工程師出國取經。
西班牙北部、曾建造出無敵艦隊的城市費羅爾,一群中生代的中鋼人,在當地的水下基礎製造廠Nervion受訓,他們有人學銲接、有人學噴塗、有人學產線規畫,所有人的目標一致:就是把製造水下基礎的軟硬體技術,原封不動的移植回台灣。
銲接,也是過去無法想像的難關。興達海基曾估算,如果一個禮拜要生產一座水下基礎,至少要200名銲工同時作業。而且,水下基礎牽涉許多圓柱鋼構的交錯套接,需要俗稱「圓管銲」的6G銲接技術。過去,即便中鋼集團中機械製造技術要求最高的中機,銲接也只需要4G。
光靠中鋼自己的力量,仍不夠200個6G銲工缺口,中鋼「合縱連橫」高雄在地其他工班,做訓練認證,「以後,台灣將是亞洲最多的高級銲工的地方。」金屬中心工程師吳明修說。
王錫欽坦言,水下基礎的製造技術,「我們過去完全都沒有接觸過,所以要技轉很多技術。」然而一旦練兵成功,具備大構件生產能力,未來有機會切入鑽油平台的製造,跨足國際化的石化產業鏈,「因為鑽油平台跟水下基礎的外型、體積都很相似。」王亞洲指出。
「一開始我們包山包海什麼都想做,但發現很多不是核心能力所及,」一手將中鋼領進風電領域的王錫欽,談到5年來的跌跌撞撞,頻頻用天方夜譚形容。他最大的感想是:如何鑑別風險,將決定一家業者,能否在離岸風電產業走得長久。.....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59期。
內容原始資料來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015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