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舊文】方程是永恆:愛因斯坦
今日係圓周率日、白色情人節,同時亦係愛因斯坦生日。
注:感謝讀者Ka Wa Tsang 指正,狹義相對論可以用於非慣性參考系。我曾在另一文章談及這錯誤,但忘了修改此文。在非慣性參考系使用狹義相對論的結果,是會出現不存在的「偽力」,情況如同離心力一樣。
//1879年,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南部小鎮烏姆(Ulm)。1880年,他隨家人搬到慕尼黑(München)。與一般印象相反,愛因斯坦小時候因為鮮少說出完整句子,父母曾以為他有學習障礙。
愛因斯坦在慕尼讀中學。他非常討厭德國學校著重背誦的教育方式,課堂上總自己思考問題,不專注聽課,所以經常被老師趕出班房。1894年,愛因斯坦15歲,他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1847-1902)在慕尼黑的工廠破產,迫使舉家遷往意大利帕維亞(Pavia),留下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完成中學課程。同年12月,愛因斯坦以精神健康理由讓學校準許他離開,前往帕維亞會合家人。
這次出走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甚至可說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科學發展。
愛因斯坦不懂意大利語,不能在帕維亞上學。他早有準備,前往瑞士德語區蘇黎世(Zürich)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通常簡稱ETH Zürich)。結果愛因斯坦數學和物理學都考得優異成績,但其他科目如文學、動物學、政治和法語等等卻全部不合格。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給予愛因斯坦一次機會,著他到附近小鎮阿勞(Aarau)去完成中學課程,明年再考。在這段期間,愛因斯坦暫住在斯特・溫特勒教授(Jost Winteler,1846-1929)家中。愛因斯坦很喜歡開明、自由的溫特勒教授一家,利用這一年溫習各科目,更與溫特勒的女兒瑪麗・溫特勒(Marie Winteler,1877-不詳)相戀。
瑞士的教育方式與德國的不相同,並不強調背誦。瑞士學校老師非常鼓勵學生發表意見,不會以權威自居,這一點與討厭權威的愛因斯坦非常合得來。愛因斯坦曾於寄給溫特勒的信中寫道:「對權威不經思索的尊重,是真理的最大敵人。」[1]他稱自己為世界主義者,不喜歡德國日漸升溫的國家主義。溫特勒教授就幫助愛因斯坦放棄德國國籍,愛因斯坦因而成為了無國籍人士,他很喜歡這個「世界公民」身份。
一年後,愛因斯坦再次投考蘇黎世理工學院。物理、數學當然成績優異,其他科目亦合格,愛因斯坦順利被取錄入讀物理學系。然而,他父親卻期望他進入工程學系,將來繼續家族工廠,因此他們大吵了一場。
愛因斯坦大學時繼續他我行我素的性格,經常逃課去上其他科目的課堂,所以都要他的同學們幫他抄筆記,他才知道考試範圍。加上愛因斯坦以刺激權威為樂,教授們都不喜歡這個又煩又懶的學生,不願意幫他寫好的推薦信,所以他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
在學時,愛因斯坦與物理系唯一一個女同學米列娃・馬利奇(Mileva Marić,1875-1948)相戀。根據膠囊資料顯示,愛因斯坦與米列娃的書信中曾提到他們有個女兒叫麗瑟爾。不過後來他們就再沒提到她,歷史學家估計麗瑟爾出生不久就死於猩紅熱。愛因斯坦與米列娃在1903年結婚,之後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子漢斯和二子愛德華。他們最終在1914年分居,1919年離婚。
愛因斯坦於1900年畢業,取得了教學文憑。可是,由於教授們都不喜歡愛因斯坦,他申請大學職位的申請信全都石沉大海。愛因斯坦非常沮喪,以致他父親於1901年寫信給威廉・奧斯特瓦爾德教授(Wilhelm Ostwald,1853-1932,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請求他聘請愛因斯坦當助手,或者至少寫給愛因斯坦鼓勵說話。當愛因斯坦快要連奶粉錢也不夠的時候,他大學時的舊同學格羅斯曼・馬塞爾(Grossmann Marcell,1878-1936)[2]的岳父以人事關係幫他在瑞士專利局找到了一份二級專利員的工作,愛因斯坦才度過難關。
愛因斯坦喜歡在早上就把所有工作做完,利用整個下午在辦公桌上思考物理問題。一個從學生時代就已令他著迷的問題就是:如果他能夠跑得和光一樣快,會看到什麼?
詹士・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的電磁學方程組說明光線就是電磁場的波動,而電磁波亦已被亨里希・赫茲(Heinrich Hertz, 1857-1894)的無線電實驗證明存在。科學家認為,既然光是波動,就跟所有其他波動一樣需要傳播媒介:聲波需要粒子、水波需要水份子,而光需要「以太」才能在宇宙直空中傳播。
愛因斯坦於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在這之前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早已令科學界困擾多年。著名的邁克遜—莫雷實驗結果與牛頓力學速度相加法則相違背[3]。無論地球公轉到軌道的哪個位置,無論實驗儀器轉向哪個方向,光線都相對以太以同樣秒速30萬公里前進,分毫不差。這就好像下雨時無論向哪個方向跑,雨點總是垂直落在我們的頭頂。難道雨點知道我們跑步方向,故意調整落下角度嗎?
光速不變概念非常革命性。因為光速不變,在我們眼中同時發生的兩件事,其他人看起來卻不一定同時。時間與空間有微妙關係,兩者結合在一起成為時空。當年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問題必然出在馬克士威電磁方程式,但愛因斯坦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我們常識中對「同時」的理解根本有誤。不過,愛因斯坦並非以力學切入這個問題,而是思考一個著名的電磁現象:法拉第電磁感生效應。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指出,移動的帶電粒子會同時產生電場與磁場,靜止的帶電粒子則只會產生電場,沒有磁場。但相對論說宇宙並沒有絕對空間,速度只有相對才有意義。而物理現象必須是唯一的,所以我們就有個問題:究竟有沒有磁場存在?把電磁鐵穿過線圈,我們可以做以下三個實驗:
(一)固定電磁鐵,移動線圈;
(二)固定線圈,移動電磁鐵;
(三)固定線圈及電磁鐵,改變磁場強度。
實驗結果:三個實驗之中都有電流通過線圈,而且數值完全一樣!
我們可以從實驗結果得出甚麼結論?基於完全不同的物理過程,實驗(一)與實驗(二)和(三)得到相同的電流。實驗(一)產生電流的是磁場,而實驗(二)和(三)產生電流的卻是改變的磁場所感生的電場。嚴格來說,實驗(一)的結果並非法拉第定律,因為法拉第定律所指的是磁場感生電場。正是這區別令愛因斯坦得到靈感,他在論文中說這個現象顯示無論是電動力學與力學,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這回事。
愛因斯坦預期相對論會在科學界引起廣泛討論,結果卻是異常安靜。愛因斯坦突然拋棄了物理「常識」,此舉令科學界摸不著頭腦。馬克斯・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1947,1918 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可能是唯一一個明白相對論重要性的人,他讀到論文後寫過信去問愛因斯坦解釋清楚一些理論細節,更派馬克斯・馮勞厄(Max von Laue,1879-1960,1914 年諾貝爾物理奬得主)去拜訪愛因斯坦。馮勞厄發現愛因斯坦竟然不是大學教授,而是瑞士專利局裡的小職員。回家路上,愛因斯坦送給馮勞厄一支雪茄,馮勞厄嫌品質太差,趁愛因斯坦不為意從橋上把雪茄丟了下去。
愛因斯坦導出那舉世聞名的質能關係方程式E=mc2,解釋了放射性同位素輻射能量來源和太陽能量來源。不過愛因斯坦後來在1921年獲頒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非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他應用普朗克的量子論解釋了光電效應。
愛因斯坦並沒有滿足於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只適用於慣性坐標系,可是宇宙裡絕大部份坐標系都是非慣性的,例如地球就是個加速中的坐標系。愛因斯坦知道必須找出一個新理論去解釋加速坐標系中的運動定律。他幾乎是獨力地與新發展的數學分支「張量分析」在黑暗之中搏鬥了十年之久,最後才於1915年11月完成廣義相對論。我們已經觀賞過的宇宙大爆炸,都遵守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
愛因斯坦尋找正確的廣義相對論公式期間,米列娃與愛因斯坦的關已經變得非常惡劣,而且愛因斯坦的母親非常不喜歡他倆的婚姻,米列娃她就在1914年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他們的家柏林,到瑞士去了。與孩子分離使愛因斯坦非常傷心,因為他堅持留在德國做研究。不過,他與後來第二任妻子、表妹愛爾莎・愛因斯坦(Elsa Einstein,1876-1936)[4]的曖昧關係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穿越時間來到了1915年11月底,愛因斯坦就快發現能夠描述整個宇宙的新理論了。狹義相對論裡時空是平的,並且所有慣性坐標系都是等價的。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更廣泛的彎曲時空,它能描述所有坐標系。只要指定一套時空度規、給定能量與物質密度分佈,就能夠計算出時空曲率如何隨時間改變。相對論大師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曾說:「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5]
狹義相對論改正了以往區分時間與空間的常識,而廣義相對論則把萬有引力描述成時空曲率,連光線也會被重力場彎曲,再次顛覆了常識。我們只需要把一組十式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式配合相應時空度規,任何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都能夠計算出來。
當然很多人質疑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因為科學理論必須接受實驗驗證。終於在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1882-1944)來到西非畿內亞灣普林要比島(Principe)以日全食觀測結果驗證了廣義相對論。1919年5月29日早晨,下著傾盆大雨。幸好到了下午1時30分雨停了,不過還有雲。愛丁頓努力拍攝了許多照片,希望能夠拍到太陽附近的星光偏折。最後結果出來了:在拍得的照片中,有一張與愛因斯坦的預測數值吻合。其實在科學裡,一個證據並不足以支持一個理論,但愛丁頓是個廣義相對論狂熱擁護者,他立即對外公佈廣義相對論已經被證實了。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顯示,宇宙若不是正在收縮就是正在膨脹。我們已經知道,當年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永遠存在,因此他在場方程式裡加入了宇宙常數,用來抵消重力,使宇宙變得平衡,不會擴張也不會收縮。但這樣的宇宙極不穩定,只要非常細微的擾動,宇宙就會膨脹或收縮。就好像把一個保齡球放在筆尖上,理論上保齡球可以停在筆尖上,但只要一點點風就能使保齡球滾下來。
不過,這個常被人說成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其實的確存在。錯有錯著,歷史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正確,儘管這並非愛因斯坦的原意。1929年,愛德溫・哈勃(Edwin Hubble,1889-1953)發現星系正在遠離地球,而且越遙遠的星系後退的速度就越快。這只能有兩個解釋:要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要麼宇宙正在膨脹。當愛因斯坦知道哈勃的發現後,他後悔在廣義相對論方程式裡加入了人為的宇宙常數[6]。
今天,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不單正在膨脹,而且膨脹正在加速。暗能量、或者宇宙常數,因而在上世紀末重新復活。一個正在加速膨脹的宇宙,比一個靜止的宇宙需要更巨大的宇宙常數。而且事實上,即使有宇宙常數,宇宙亦不可能靜止。
愛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擔心納粹德國會製造出原子彈,所以他曾寫信致羅斯福總統要求美國搶先研究製造原子彈。到戰後才發現,當時的德國根本無法造出原子彈,因為大多數的科學家已經被希特拉趕走了。那天早上,當愛因斯坦聽到原子彈已經把日本廣島夷為平地,他就呆坐在家,久久未能平復心情。從此以後,愛因斯坦極力主張廢除核武,導致他被50年代著名的FBI胡佛探長(John Edgar Hoover,1895-1972)認為他是共產黨間諜。理所當然,胡佛始終無法找到任何證據捉拿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因以普朗克的光量子概念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光電效應論文證明了光同時是波動和粒子,稱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不過,儘管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所有預測都未曾出錯,兩者卻互不相容。現在的科學家十分清楚:要不是量子力學是錯的、或廣義相對論是錯的、或兩者都是錯的。
愛因斯坦於1923年7月11號在瑞典哥德堡舉行的Nordic Assembly of Naturalists會講上講了他的諾貝爾獎講座。雖然他得到的是1921年諾貝爾獎,可是因為諾貝爾奬委員會認為在1921年的提名名單中沒有人能夠得獎,跟據規則該年度之獎項順延至下一年頒發,所以愛因斯坦實際於1922年得到1921年的諾貝爾獎。而由於在192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時愛因斯坦正在遠東旅行,直到1923年愛因斯坦才在哥德堡講出他的諾貝爾奬講座。順帶一提,愛因斯坦獲頒諾貝爾獎不久之前,他正在香港。
愛因斯坦雖然有份為量子力學打下基礎,後來卻變得不相信量子力學,例如他與兩個物理學家共同提出的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7]就是為了推翻量子力學的。可是,科學家後來發現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的假設「局域性」是錯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宇宙是「局域」的,只有無限接近的兩個點才能有因果關係,因此推翻了牛頓重力理論中的「超距作用」。但量子力學卻說,兩個相距非常遠的粒子也能夠互相影響,因此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假設是不相容的。
愛因斯坦一生都在尋找量子力學的錯處,結果是一個都找不到。他晚年一直在研究統一場論,希望統一電磁力和重力。不過,在他死前,人類並不知道除電磁力和重力以外還有強核力和弱核力。所以愛因斯坦根本沒有足夠的資訊去進行統一場論的研究,歷史注定要他失敗。
愛因斯坦一生對金錢、物質、名譽等不感興趣,他喜愛的東西大概可說只有物理和女人。他希望找出大自然的終極奧秘,並以優美、永恆不變的數學方程式表達出來。愛因斯坦覺得「政治只是一時,方程式卻是永恆。」[8]愛因斯坦聲稱自己並不擅長政治,但他在一生中卻經常對種族平等、世界和平等政治大議題作公開演講。因此他也引來許多人對他的政治立場表達不滿。
當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茲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952)於1952年逝世時,以色列官方曾邀請愛因斯坦擔任第二任總統。最後,愛因斯坦寫了一封回信感謝並婉拒。
1955年4月18號,愛因斯坦在撰寫祝賀以色列建國七週年的講稿中途逝世。他生前堅拒以人工方法勉強延長生命,他說:「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Re: [新聞] 選不選2020?柯引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測不準原理ptt的八卦,PTT、DCARD和Yahoo名人娛樂都在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測不準原理ptt的八卦,PTT、DCARD和Yahoo名人娛樂都在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ptt - Not my First 的評價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人縱走Q&A】第20回
山巔的標記 三角點/阿慶
三角點?那是啥米碗糕?三角點!
為什麼不是三角型?
當你爬上山頭,
常會看到山頂上埋著一塊稱之為「三角點」的正方形長條石柱,
但不是每座山頂都有,因為點位置選定,
與「測量網」有關,因為不是每座山頂都要測量,
所以不是每座山頂都有三角點。
隔行如隔山,且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這個存在台灣將近一百年來的石頭,
所包含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三角點是繪製地形圖的「三角測量基點」,
以三角測量方式,
用三角函數關係計算出測量點的「縱、橫坐標及標高」數據,
而求得該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然後用一標定物,標示出該測量點,
則該標定物就稱之為三角點。
三角點跟三角形有相關,不是形狀是三角形才叫做三角點。
正確的講:「三角點是三角測量時,該三角網頂點的標記之謂」,這要先理解「啥米是三角測量?」
三角測量
應用三角學原理,三角內角和為180度,
以一已知邊擴充,經測量角度,用已知二角夾一邊,
透過三角函數,得知未知邊的長度,作大區域測量,
取得「未知點」的座標值。
並於三角形之每個頂點上,立下標石為記,
各頂點則稱為三角點,其為控制點之一種。
為何不用四角、五角來測?
其實也是可以的,
但是測點越多,會導致閉合差的誤差值越大,
精度較難控制,而且通視點越多,點位選擇會越困難。
三角形內角總和為180度,因測量上誤差難免,
誤差值的大小即稱之為精度,
所以每個點位又有「一等、二等、三等」的區別,
這倒不是「越多等會等越久」的意思。
簡言之,三角點是因測量需求所埋設的標記,
因為山頂上通視較佳,
所以位置常被選擇使用,但選擇條件是以通視性來考量,
不一定會在最高點設立
(如志佳陽大山三角點並不在最高峰)。
若把時光拉到日據時期(1895~1945),
日本人治理台灣為取得土地資源,於平定地方反抗勢力初期,
便火速展開土地規劃,
由「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0年起開始埋設三等地籍測量三角點,
以台中公園砲台山的原點(八九號)擴
及至澎湖大礁山的一一六O號,
大部分埋設分布於平原和山丘,
用來作為都市計劃、土地規劃、工程建設等依據,
並於1904年據以繪製成二萬分一台灣堡圖,
其所用的三角點標記的材質,統一為白色花崗岩,
並陰刻編號。地籍測量三角點朝北方有標石編號,
均以國字「0~九」直線由上而下刻記,南方刻記等級。
這類基石通常只在平原、郊山,為早期的現代測量痕跡。
現今的鄉鎮區塊劃分,則是延續日據時代的地形圖而來,
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1909~1932因軍事用途據以繪製「地形圖」,
而埋設的一、二、三等大地測量三角點,
基石朝南方刻有等級一、二、三等;
朝北方的那面刻上編號(一等點則無編號),
為橫向阿拉伯數字「0~9」四位數標記。
這類基石大都出現在較偏遠的山區,高山上所見的三角點,
均是此時期施測。由此可知,
三角點的存在之於當時以至現在,
都是很重要的國土基礎調查,關係著近代現代化進步的建設,
所以當時政府才會在四方爭戰之時,仍如此重視。
而基石的規格與埋設,更有一定的規範。
基石規格
二、三等三角點基石分柱石與盤石兩部分,
柱石露頭高18公分,打磨正方形邊長15公分,
頂端刻「┼」符號。
埋入土層下方未打磨邊長18公分,長度61公分,重57.6公斤;
柱石底下埋設盤石一顆,盤石:長寬各36.5公分,
厚10.5公分,重35公斤,共合計92.6公斤。
(以上重量數據,為基石之友所秤重,並非所有基石皆相同,
但相差無幾。)
一等三角點的柱石邊長較大,為18公分見方,總長度82公分。
除了柱石較大,其磐石也較大,且具上、下兩片磐石,
一切設計只為保護其寶貴精細的測量數值。
埋設方式
露頭刻記號碼編號朝北,等級刻記朝南,東、西兩面無標記。
基石用材均來自日本瀨戶內海小豆島所產之花崗岩。
因花崗岩堅硬不易風化,
台灣又不產花崗岩,這些石頭都是日據時期,
不遠千里迢迢從日本海運來台,可見審慎之一斑。
加上當時規則嚴謹,依規定埋設,
除了其本身具備的點標記資料功能,
更可以對照百年來地表變動狀況;
由其露頭高度,讓我們可以判斷該地的土表流失狀況;
由其標記規定,可據以知道方向位置;
其編號不重複,更是該地區的身分標記,
甚且是山頭或地區的代表標記。
根據地政事務所地籍記載,每顆三角點所在位置以其為中心,
週邊一坪面積的土地屬國有財產局所有,不得變更販賣。
然而若是基石一經移動,
除了那是塊花崗岩的石頭之外,
其所具有的標記數值與價值便喪失殆盡。
由此更讓我們得以體會,一個嚴密的基礎建設,
後來會發展成一種學問不是沒有道理的,
現在有很多人以尋找基石原點為興趣,
當成學問研究可見一斑。
三角點等級
高山上常見的有一等點、二等點、三等點,三種測量三角點。
另一種為森林三角點,其基石上面陰刻「山」字為記,
主要是為當年調查森林資源而做。
山區還會看到圖根點、地殼變動基準點、水準點等等測量記號。
材質則有花崗岩、安山岩、大理岩、自然石、銅標、水泥,甚至是塑膠、不鏽鋼標等等,
種類不一而足。
其中的花崗岩基石,
從日據時代開始即為「國土規劃」的測量依據。
時至今日,那些「來自日本的花崗岩」,
有些都已存在百年,見證台灣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三角點若沒被破壞,
其點位查三角點成果表,
可以很精確知道其所在點的「座標值和標高值」,
即X值、Y值和Z值。
是山區裡面一個很好的「定位點」,
甚至連方向都可以參考……陰刻「等級」的那一面為南方。
在山區極度缺乏「指標」的現代,
三角點無疑地提供了很好的「標的物」,
姑且不論其「古蹟」的身分,
光是讓你得以確認「地點」,就功德無量了。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全書文稿
詳 FB「一個人的中央山脈社團」,
提供公開瀏覽及下載,以達傳播之最大期盼。
即將集結出版,請洽詢該書作者(阿慶)。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請上阿慶FB社團洽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81776981896535/?fref=ts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ptt - Not my First 的推薦與評價
「測不準原理」,在對岸中國又稱為「不確定性原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這是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2.5-1976.2.1,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 ... ... <看更多>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計算 在 Re: [新聞] 選不選2020?柯引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OrzJ ()》之銘言:
: 選不選2020?柯引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柯文哲昨天(8號)鬆口「2020會選是意外」,連對手姚文智都說,柯文哲一
: 定會選。柯文哲今天(9號)表示,他從頭到尾都沒說要選,甚至引用「海森
: 堡測不準原理」,但還是沒說不選。(林麗玉報導)
: 最近有民調,如果2020大選,蔡英文、朱立倫、柯文哲參選,柯文哲民調最
: 高,柯文哲選不選2020也引發各界關注,先前柯文哲都說,沒有規劃,但留
: 下世事難料伏筆,柯文哲8號到議會備詢,再度被問及選不選2020總統大
: 選?柯文哲鬆口「會選是意外」,連對手姚文智接受專訪時,也認為柯文哲
: 一定會選2020。柯文哲9號再度被問2020,柯文哲引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對於選不選2020?柯文哲搬出量子力學,回應不確定,重申他從頭到尾沒有
: 選的想法,但怎麼有人一直做民調,這實在很奇怪。
: https://tw.news.yahoo.com/選不選2020-柯引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042322195.html
「測不準原理」,在對岸中國又稱為「不確定性原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這是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2.5-1976.2.1,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
創始人之一。)在1927年3月23日發表了一篇名為《論量子理論運動學與力學的物理內涵》
(On the physical content of quantum theoretical kinematics and mechanics)
的論文,內容提到使用顯微鏡來測量電子的位置,需要通過測量光子,會不可避免地
干擾了電子的動量,造成動量的不確定性。
以數學語言來說,就是
一個粒子的位置的不確定性乘上其動量的不確定性一定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2π
或是
一個粒子的能量的不確定性乘上其時間的不確定性一定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2π
當所有的不確定性=0,牛頓定律便成立了。
簡單來說,你用光線照在一輛汽車上,藉由反射到你眼中或是儀器內,就可以輕易地
量測出汽車的位置和動量,這對汽車本身的運動影響幾乎可以乎略不計;一旦你把
汽車換成電子,那就不同了。由於電子質量很小,只要被光線照到(光子打中),就會
改變它的位置和動量。也就是說,測量(觀測)的過程改變了待測物體原本的狀態,
最終這個測量的結果就不準確。
ps.不確定性只有在微觀的量子世界才會顯現。
如果各位有把柯P訪問看完,他想表達的是上述的意思,也就是說,一群人圍著他問要
不要選,搞不好原本不選,被這一問,就決定出來選;也有可能是問煩了,乾脆就不選,
不管結果如何,觀測者(記者)的發問(觀測)影響了待測物(柯P),結果一定不準。
如果上述的說明太文言文了,那在此,咱引用一位曾揶揄海森堡的學者說過的話: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一定是他在思考自己的愛情生活時發現,因為
有時間的時候,他沒有體力;當時機正好時,他卻想不出適當的體位!」
對於想要速記有懶得理解的人,記住上述的類比就可以了解『測不準原理』精神所在。
--
對流血一週仍然不死的生物千萬不能大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5.192.10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33824993.A.B5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