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際遇下,台灣許多原住民部落都經歷過遷村的事件,那些曾經留下生活與記憶痕跡的地方,許多當時移動的路徑,都埋沒在荒煙之中。原住民回舊社尋根,不光是找回記憶,也是重新認識傳統領域之中重要的歷史,找到自身認同的定錨。
這篇來自【蘋果日報】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屏東林管處對於原住民古步道的修復計畫。從中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些古道乘載著多少過往。我們或許不是原住民的一份子,卻也能給這些古道追憶與尊重。’
————————————
屏東林區管理處育樂課長陳至瑩表示,針對轄內魯凱、排灣的古步道,委託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勘查後,提出「舊好茶山徑」、「舊排灣泰武步道」、「巴達因舊道」、「泰武來義舊道」、「舊古樓山徑」、「白鷺望嘉舊道」及「浸水營古道」等7條路徑;屏東林管處也已在霧台、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及春日等地召開6場次的說明會,並舉辦2場次的訓練課程,並找來該二族會修傳統步道的耆老來做文化、經驗傳承,目前已受訓38名族人,成為未來部落修復步道的種子學員。
屏東林管處表示,目前列入評估的有7條步道,但這些步道可能牽涉傳統領域、私有原住民保留地等問題,需與各部落溝通、討論其興闢意願?經評估、討論等若具可執行性後,才能提報計畫,並向原住民族委員會、縣政府及鄉公所等相關單位達成共識後,作為後續經營管理的參考。
被找來當講師的排灣族榮譽步道師呂來謀,講解階梯、步道如何砌石、做水路等傳統工法,他私下表示,他很希望把他自小學會的工法傳承下去,把這些文化實務經驗傳承下去。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10810/SECTJ5QGNFBEPNR3QTHBFMZR7A/?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twad_article_share&utm_content=share_link&fbclid=IwAR3wZJmGxoaulU_VoY_c1JcSv8tZXmeh-BYxQG_z2iEknPsGY8bsNvSh7Ak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期天文台不斷發出寒流警號,最適合一家人打邊爐暖暖身子,而肥牛肉類更是當中必然的主角之一。但大家又有沒有想過,到底肥牛肉類購買後要如何處理?有網民將牛肉浸入清水,令到血水大量滲出,一度誤以為肉檔添加食用色素。事件雖然無從稽考,但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浸水清洗會不會影響牛肉味道?牛肉又應如何處理及保鮮? ...
「浸水營事件」的推薦目錄: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浸水營事件「南蕃騷亂事件」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台灣老照片].1915年《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7期(Tony的 ... 的評價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原視《現在那時候》排灣族最大戰役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浸水營事件 在 名符其實的「浸水」營古道之旅 - Mobile01 的評價
浸水營事件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別擋逝者回家的路🇨🇳
「走不出的地鐵,回不去的家。」中國河南鄭州暴雨,迄今已知至少69人死亡,儘管斷水斷電的問題已陸續恢復,但災難善後、災民轉移安置等問題,目前依然是困難重重。而先前浸水受困導致12人遇難的地鐵五號線事件,26日是亡者的頭七,除了家屬之外還有許多民眾自發前往地鐵沙口路站獻花悼念,卻沒想到站外的鮮花突然被官方設置圍欄擋住,讓地方民眾怨聲載道:「死難者,連被緬懷的資格都沒有嗎?」
河南鄭州的暴雨災情,目前已知至少69人死亡、5人失蹤,河南省預估有1,290萬人受災。官方數據雖然隨著救災而不斷上修更新,但對比在地災難目擊的慘況,具體確實的傷亡數字仍未明朗。水電交通等搶修、災後生活重建等難題,目前還在緩步進行當中。
「坐上地鐵,家就不遠了。但這12位遇難者,卻永遠停在這一夜。」7月26日是鄭州暴雨「地鐵五號線事故」的頭七。
在地鐵事故中,官方當初宣布成功疏散500多名乘客,一共12人遇難,「地鐵被困人員已經被安全疏散」。但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事後展開搜救行動後,於24日和25日再發現另外兩名遇難者,因此地鐵裡的不幸遇難者一共為14人。但死亡和失聯人數究竟是否真如官方所言,至今也無從證實。
臨近頭七的時候,不少當地民眾前往事發的地鐵沙口路站外的出入口,擺上鮮花和卡片向死難者追悼致意。有日常搭乘地鐵的乘客特意到此,深深鞠躬悼念;也有家屬捧著逝去親人的遺像,默默地倚靠在站外沉默不語。還有一位父親坐在出入口,身旁的單車上寫著看牌:「妞妞,爸爸還想接妳回家。」一幕幕喪親之痛的場景,令鄭州民眾傷心無語。
然而就在頭七這一天,原本站外擺放好的鮮花,卻突然被「相關管理者」用高達170公分的圍欄擋住,不讓民眾繼續獻花致意。官方刻意攔阻的意圖明顯,導致地方民怨沸騰,「你們怕什麼?不願承認什麼?他們為什麼會在這裡逝去,你們不知道嗎?」憤怒的民眾在社群媒體上抱怨:
「擋不住洪水,卻擋得住祭奠的鮮花。圍得住鮮花,但圍不住人心。」
「不許逗留、不許觀望,不許傳播,不許討論,不許祭奠、不許憤怒,就當這事沒發生過。」
欲蓋彌彰的攔阻做法仍擋不了鄭州市民,紛紛把鮮花卡片都放到圍欄外頭,祈願死難者能在頭七找到回家的路、祈願地鐵事故的真相與問責能夠水落石出。
地鐵事故至今仍有許多未解疑惑。其中一名失聯者家屬,23日在微博上求助協尋其丈夫沙濤,但搜救人員的說法卻是「未接到地鐵方上報還有失聯人員這種情況!」,前後說法不一。隨後在24日,搜救人員在地鐵隧道裡再發現一具遺體,但並非為沙濤本人,由此可推斷地鐵隧道裡可能還有人存在。最後,沙濤在26日證實遇難,妻子在微博上悲痛表示:「誰能想到,下班途中離家還有一站路,你卻再也回不來了...」
對這些失去親人的家屬而言,他們並沒有獲得官方明確和合理的解釋。沙濤妻子認為鄭州地鐵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包括:前期的防汛預備工作不足、地鐵五號線在發現其他地鐵進水後依然運營、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沒有及時疏散乘客、沒有及時上報以及做好搜救工作等等。地鐵事故之外,也有許多針對大洪災的待解疑問,例如:暴雨紅色預警為何失效、群眾反映受災救援電話難以接通和救援行動遲緩是否屬實、遇難者詳細訊息何時公佈等。
但諷刺的是,在中國網路輿論環境、媒體的報導裡,大量湧入有關於鄭州人民和社群互助、如何從災難中走出等「感動中國」的敘事,有關於地鐵五號線的事故報導,多以「溫情」方式——地鐵裡人們如何互助與禮讓、人們高呼「讓老人、孕婦、孩子先走」等——代替,相關問責的報導有些淹沒在溫情敘事裡、有些被系統移除。
換言之,外界至今依然不清楚事發當下,地鐵五號線、隧道內部到底「具體」經歷了什麼,僅能從現有網路上流傳的資訊——大多都是地鐵倖存者的證詞、受難者家屬的悲痛——試圖拼湊以及還原事故脈絡。
如今,鄭州慢慢從災難中恢復了,但這場災難是否終究也會和其他大天災事故般,變成黨的偉大救災行動、慶祝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等敘事,而當相關災難發生時又再重複上演一次,部分中國網友們也不禁也以汶川地震、溫州動車事故、武漢肺炎等藉此感嘆。「未曾謀面的姐妹們,下輩子走花路吧。」其中一位網友在微博分享了一張五號線沙口路站的黑白色照片,緊閉的地鐵閘門外擺滿了鮮花。
「本可以避免的一場災難,希望给公眾一個交代!天災無話可說,但是這裡面有失職的部門,應該對本次遇難者家屬有一個交代!」
photo credit:截自微博
#中國 #河南 #鄭州 #暴雨 #淹水 #洪災 #極端氣候 #氣候變遷 #地鐵 #沙口路站 #China #Zhengzhou #floods #Henan #轉角國際 #udbglobal #國際新聞
浸水營事件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8月1日是 #原住民族日
原本當天就想分享我為《#百年香山》第二輯,寫的 #香山開發史,這是一本由竹塹城社區願景協進會發行、紀錄在地長者的生命訪談集。基於種種因素,遲至今天才分享。
踩在有記憶的土地上,踏實做事、帶來改變。這是我對自己從政的期許。
📖
香山開發史
#近山逼海的開展之地🌊
綜觀全台的史前遺址,多數坐落於山海間。開墾,是將荒地開闢為宜人居之所。據聞香山,是新竹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
除了列在教科書中的台東長濱文化、十三行文化,到前陣子因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受到注目的南澳漢本遺址,史前遺址幾乎都在山海間的小平原區域。
香山是台灣西部山與海距離最近的地方,在狹長的香山平原上,於西元2000年,發現了史前遺址—「上沙崙文化遺址」 。其位在香山區樹下里浸水街附近的沙丘上,根據考証,遺址主要有2個文化層,下方文化層是屬於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繩紋紅陶文化;而上層文化層則是出土近代漢人的文物,推測大約是清朝早期的漢人墓葬物品。
上沙崙文化遺址比著名的十三行遺址(一千八百年到八百年前)早了近兩千年。可惜出土文物不多,無法判定當時居住於此的究竟是哪一個族群的祖先。
在鹽水里的耆老訪談中,蔡清火阿伯分享了一句俗諺:「近山逼海,做呷挫屎」。巧妙地點出古早時香山討生活、求溫飽的艱辛。
幾千年前,新竹地區的史前聚落,同樣有人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選擇於香山定居。無怪乎,清火阿伯憶及在物資貧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甚至會有市內的人選擇下嫁到香山求個溫飽。
香山是,新竹地區人類文化的開展之處,故事自此揭開序幕。
#原住民與渡海之人
雖荷蘭、西班牙、鄭氏王朝皆曾統治台灣,然統治力皆不曾貫通南北,在十七、十八世紀,香山居民仍是以原住民為主。
新竹市政府網站「新竹沿革」寫道:「『竹塹』是居住在新竹平原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音譯。明永曆15年(1661),命左先鋒楊祖駐屯竹塹;康熙57年(1718),王世傑率族人由同安首先開墾竹塹埔,這是漢人開墾竹塹之開始。」當時的竹塹埔,是以暗街仔(今東前街與平和街一帶區域)為圓心。
因著渡海之人的強勢迫遷,一路北遷的竹塹社,最終在采田福地(今新竹縣竹北市新社村)於康熙36年,歸順清廷成為熟番。
當中的竹塹社,據廖瓊林撰《新社采田公館記略》云:「我祖造基海島,我社始基於香山,繼移於竹塹。及索遷至舊社,始營公室,纔入版圖,厥分七姓,曰錢、衛、廖、三、潘、黎、金、為國新丁。」極有可能始於香山。
荷西時期,曾有西班牙人探險南下竹塹(今新竹),甚至遠及二林社(今彰化二林);直到荷蘭時代,竹塹社才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管轄,荷蘭戶口表中,有代表該社的「Pocael」名稱的出現,1650年時,計130戶、520人。
永曆15年(1661)四月鄭成功克台後,於六月派遣左先鋒楊祖駐紮竹塹屯墾。 這是漢文名「竹塹」最早的出現。此時的竹塹社居住於香山、鹽水港一帶。永曆30年(1676)鄭軍置通事於竹塹社,永曆三36年(1682)鄭克塽修築台灣北部雞籠等港,徵調原住民搬運糧食,軍令嚴苛,原住民紛紛起而抗之,竹塹社、新港社響應,殺通事、社商。鄭克塽派左協理陳絳督兵征剿。
香山沿海一帶有許多百姓公廟,百姓公是台灣漢人對客死他鄉或無子孫祭拜之孤魂野鬼的統稱,沿海各里耆老們對於百姓公的遺骨為誰莫衷一是,有說兒時聽長輩們說過因為香山靠海,有些船在此上岸,漢人、外國人和原住民打鬥有死傷就地在此埋葬;有說是閩客械鬥、漳泉械鬥;有說在明鄭與清廷開戰時,清兵上岸於此兵戎相見;或說日治初期日兵上岸即遭抵抗,死去的日本兵只能草率掩埋…。後來開墾時挖出遺骨,即送到百姓公廟供奉。
山與海的交界之處,原住民與渡海之人在此相遇,原本尚未有固定名稱,「香山」之名,是漢人大量來此開墾時才出現的,這是後話了。
#淡水廳治在竹塹
新竹地區大規模的漢人開發,一直要到清廷治台時期才開始,「六死三留一回頭」這句俗諺道盡當年漢人開墾之艱辛。
雍正年間積極鼓勵開墾,甚至放寬許多條件,像是:雍正2年(1724)准許民番進行租佃,朝廷覆准「福建台灣各番鹿場閒曠地方可以墾種者,令地方官曉諭聽各番租與民人耕種。」因此,漢人取得土地的方法時常是以租佃方式進行,即表面上是番產,實際上土地卻是由漢佃掌控。逐漸吸引漢移民前來拓墾。
香山地區則是在康熙末年,有閩人許、晉、葉三姓人入墾,然遭遇番人抗拒,三姓人被慘殺者達十餘名,致墾務中斷一時。直到雍正年間有泉州府惠安縣人吳忠信及同安縣人吳祖入墾香山。
「香山」這地名也是在這時期出現的,一說為福建惠安陳姓族人遷居到此。其族人目前大多居住在埔前聯里,於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無名花草盛開,薰芳馥郁,故名香山。另一說自鹿仔坑秀才林秀春,傳云:香山往昔為竹塹番棲住地,漢人初來稱曰番山,後覺地名不雅,乃改稱「香山」。
香山港的存在讓香山在清代有一定的位置,道光末年至咸豐年間,竹塹港已漸淤淺,而被南邊的香山港所取代。 自大陸來的商船主要停駛於香山港,再以小船轉運舊港,因此兩港常常合稱「香舊」。 其開港年代各文獻說法不一,有一說是道光五年(1825)甚至更早,《新竹文獻會通訊92號》所記載為光緒二年。 船隻往來頻繁、郊商、鄉民買賣雲集,連帶讓香山天后宮也擁有竹塹城內的信徒,一時香火鼎盛。
此時,香山其他地區仍有不少熟番,依據熟番大租繳交數量可推論,在清治時期,香山地區仍有不少原住民存在。
無怪乎,位於香山南端中隘里的陳金昌耆老提及老一輩告訴他,早先這一帶是「番仔庄」,「隘口」是彼此交換物品的集市之意。
#日出日落香山觀海
《新竹縣鄉土史料》中,新竹八景關於「香山觀海」的描述為:台灣鐵道驛站只有香山可觀海。
現在從香山車站往外看,所見的是貫穿香山的省道中華路,很難想像在日本時代,「香山觀海」為八景之一。其實海埔新生不過是國民政府來到台灣這幾十年的事,香山火車站前轉角朝山里的陳漢卿阿伯亦在訪談中提及,過往的中華路是石頭路,路旁滿是竹林、林投樹,於朝山活動中心旁,甚至可以在道路間看到堤防。
由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1898)與Google地圖(2017)的套疊可得,過往的香山火車站離海岸不過一百多公尺。
昭和七年(1932)後因戰爭因素,總督府停止海峽貿易,香山港轉為以漁業活動為主。
大正13年(1924)碑圳公有化政策實施後,將既有何勝圳改建延伸至香山地區,末代圳長何汀甫捐出,由政府擴大整治,原先命為昭和圳,後考慮居民習慣的稱呼,更改為汀甫圳。汀甫圳引頭前溪水,流經十八尖山腳下,過香山地區入海,是竹塹東南隅的重要灌溉水源。可見香山當地水脈無法提供足夠的灌溉水源,只好遠從十幾公里外的頭前溪引水灌溉。從汀甫圳的修築年代研判,香山地區的大規模水田化,可能遲至日治中期才發生。
而汀甫圳未及之區域,則多靠水塘,或是旱田耕作,在香山地區,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擁有大片甘蔗田,五分車鐵道一路從新竹糖廠延伸到香山以及苗栗竹南一帶。也因此,香山在日本時代的都市規劃中,是作為新竹州的糧倉與後花園。
#國民政府在台灣
香山在此時期面臨了三次的行政區劃重大變更。
先是戰後新竹州解體,1946年,國民政府將原日治9轄區整併東、西、南、北、香山等5區,並將新竹縣竹東區、竹東鎮、寶山鄉併入新竹市竹東區和寶山區,新竹市當時為全台九個省轄市中面積第二大市(僅次於屏東市)。
二於1950年,台灣調整行政區劃,省轄新竹市被撤銷降級,和新竹縣合併,成為新竹縣轄的新竹市。香山、竹東、寶山成為新竹縣轄鄉鎮,原省轄東西南北四區整併為新竹縣轄市,設縣政府於今市政府。
直到1982年,新竹縣市分治,新竹市(升一級回來)和新竹縣分離,縣政府遷至竹北。新竹市與香山鄉合併升格為省轄市,香山鄉改為香山區,才成為今天的樣貌。
民國40年初,有鑒於相思樹經濟價值菲薄,大量農民隨當時風潮所趨改種荔枝。民國56年時,曾經一度盛行栽植洋菇,由食品工廠收買製造罐頭外銷,賺取不少外匯。民國50年台灣玻璃奠基設廠,帶動大同磁器、中台興、美爽爽等廠商前來投資。民國63年都市計畫規劃出香山工業區;民國67年朝山都市計畫實施。 許多耆老也在這段時期,因工業區的興起,選擇棄農從工。
1940年代至1966年間,沿海浮復地急速陸化成為海埔新生地。香山本為港泊地,容易變遷,一旦潟湖地形變化或淤淺,港口機能即迅速衰頹,必須另尋泊地取代。歷史上的香山港泊地一直在頂寮、下寮、汫水港、鹽水港、內湖等地擺盪,而最後以潟湖陸化終結。
幸好,潟湖區是優良的漁場,沿岸漁業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產業活動,挖公呆、養蚵是許多耆老的共通記憶,香山海域養殖牡蠣的時間更是超過百年,卻因「綠牡蠣事件」重創養蚵業,2004年底,根據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老師林曉武的研究報告,新竹香山一帶的牡蠣銅含量高達1000ppm,是世界平均標準的40倍以上。造成當地牡蠣銷售量嚴重下滑。然政府期間並無積極作為,一直到2009年,漁業署才陸續收購銷毀並禁止養殖。
一個百年產業,因工業污染而沉寂,農地也逃不過同樣的命運,2001年到2006年間「鎘米事件」,受汙染面積共約33公頃,主要分布於浸水里和樹下里;肇因為汀甫圳的牛埔溪支線及八輪支線流經香山工業區,水源受到工廠排放水污染。雖然92年9月15日新竹香山區浸水社區部分區域(約3.2公頃)已完成改善並解除列管。 但地方的恐懼仍未消失,在訪問的過程中,仍會聽到地方耳語-刺鼻氣味、圳裡突兀的顏色和油汙…,香山工業區在面臨傳統產業出走後沒落,原有的農、漁業也受到損傷,擁有豐富生態的濕地與丘陵綠意的香山,該如何尋找新的出路?這也是我們在訪談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耆老擔憂,該如何讓子孫留在香山?
#看不見的城市
時光荏苒,地景更迭。
義大利名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的「城市與記憶之三」說過;「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
透過與耆老的訪談,屬於香山的共同記憶於焉展開、往外延伸,景色、聲音、心情的記憶,相同的事件、相異的感受…,記憶隨著時間被型塑或保有原貌。百年香山,存在於耆老的口中和老照片裡,我們紀錄、串聯、想像。
或許,耆老訪談的意義就在這裡了吧!透過地方人的回憶,見證香山的興衰。
或許,我們都存在於某個看不見的城市,找尋自己的城市。
————
註釋和參考書目都在書中。
照片是回母校盪鞦韆,以前是輪胎泥土地。
浸水營事件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近期天文台不斷發出寒流警號,最適合一家人打邊爐暖暖身子,而肥牛肉類更是當中必然的主角之一。但大家又有沒有想過,到底肥牛肉類購買後要如何處理?有網民將牛肉浸入清水,令到血水大量滲出,一度誤以為肉檔添加食用色素。事件雖然無從稽考,但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浸水清洗會不會影響牛肉味道?牛肉又應如何處理及保鮮?
為了測試浸水後味道到底有沒有改變,我們用同一批肥牛,分成兩部份:一邊是經過清洗後再煮熟;另一邊則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煮熟,由同事進行盲測,到底有沒有味道及質感上的差別?今次測試的中,外觀上明顯看得出經過清洗的肥牛會較淺色,水質已經變得非常混濁,除了血水色外,亦有不少的白色脂肪被沖出。隨後的試食結果非常明顯,沒有沖洗的肥牛味道確實比經過沖洗的濃味,由此了解到沖洗牛肉確實對味道有直接的影響。雖然不清洗的牛肉味道會較為好,但到底要如何處理先可放心食用呢?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09/KTTW7TQMLRCPTPR6UC6VHOR2MY/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打邊爐 #肥牛 #牛肉 #冬天 #營養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浸水營事件 在 [台灣老照片].1915年《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7期(Tony的 ... 的推薦與評價
Oct 22, 2018 - 本期《臺灣寫真帖》刊出「浸水營事件」結束後,警察部隊凱旋的情景,也以鏡頭呈現枋山庄在戰亂之餘的蕭條慘狀。其中介紹了排灣族Subon社公學校 ... ... <看更多>
浸水營事件 在 浸水營事件「南蕃騷亂事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浸水營事件 ,又稱為「南蕃騷亂事件」。 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於明治42年(1909年)起推行「五年理蕃計畫」,以隘勇線前進和殘虐的討伐並進的手段,以達到原住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