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27日下午三點半在柏林影展,蔡明亮導演的《日子》世界首映。我個人有幸以文策院院長身分出席。之前聽導演說過一點這部片子創作的起源,他永恆的繆思李康生生病了,他一方面在旁邊焦急,默默以各種方式照料,一方面,在得到李康生的同意下,拍攝記錄了他生病的模樣。之後加入了寮國新人演員亞儂·弘尚希的部分,構成了他第11部長片。拍完第10部長片之際,蔡明亮曾經宣布從此不再拍長片。
因為零星的資訊以及行前記者會上播放的預告片,我以為這部片子的主題是關於陪伴。沒想到並不是。而是關於生命之所以為生活的本質這件事。身為影迷,我想,蔡明亮導演自《你的臉》開始,就一直在思考肉體衰敗的主題,歲月如何改變了我們的血肉之軀,在我們的臉留下難以磨滅也永遠不可能迴轉的痕跡。《日子》更深刻推進了這層思考,我們在生活中所作的點點滴滴,包括睡覺、洗澡、煮飯、吃東西,走路運動,生病看醫生,等等,都是為了延續性命。也包括了我們的情感,愛慾與思念,同樣屬於「生」、「活」的一大部分。我們每天每晚,花大量時間,細細瑣瑣,分分秒秒,數不清的片刻,皆在照顧肉體,所以能夠活著——活下去。
李康生與亞儂之間的一場按摩戲,柏林觀眾全場跟著紓壓。我邊看邊想起法國小說家韋勒貝克那本具爭議性的小說《色情度假村》,探索愛與性之間糾纏不休的辯證。西方自嬉皮革命以降,消費主義當道,性似乎已經完全可以跟愛不相干,變成一場單獨存在的遊戲,像會流汗的網球運動如此而已。看似豪放不羈的韋勒貝克卻在小說描述,缺乏了愛的性,就像拿掉肉體的靈魂,高潮之後只剩下動物性的悲傷。李康生突如其來吻了亞儂,真的神來之筆。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一部電影的世界首映,也是我第一次端坐在貴賓席看電影。謝謝蔡明亮導演。我最想謝謝他一直帶給我們許多深刻動人的藝術作品。看電影會撫慰心靈,同樣,也是延續生命的必要條件。
消費主義 起源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藝術座談會
從天地到身體:談藝術的經驗與思維
Art Talk:
From Sky/Earth to the Bod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eidegger ‘s and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of art
講者:郭恩慈博士,自由學術人
評論者:曾德平,生活行者
日期: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時間:3-6pm
地點:中環藝穗會Circa1913
費用:$100
$80(學生、長者)
銀行戶口:恆生銀行 222-3-001062 (Tsang Txx Pxxx)
電郵:kithtsang@gmail.com (請在報名後三日內把入數紙傳至此電郵,以便準備茶點)
查詢:kithtsang@gmail.com
茶點招待:有機飲品、手工麵包
報名:https://forms.gle/nfRSivTrzZn6st7JA
現在的主流藝術思想及創作實踐,總是先以某個概念為主導,然後去編排某系列物品,例子如:在香港有藝術家放置一塊小型硬物在西藏文化所衍生的金屬砵中稱為「須彌芥子」;在外國有藝術家展出(展品名為My Bed)一張凌亂的牀及圍繞的垃圾物品,以表達自己曾經經歷一段(由性引起的)抑鬱的日子。這種用「某某實物」比喻/詮釋「某某感受/概念」的思想及實踐,其實只停留在簡單或膚淺如以「火」比喻「熱情」的層次。究竟現今藝術的思維,是否只能停留在此淺白的框限中?實在值得深入討論。
是次講者郭恩慈及評論者/discussant 曾德平,在多次座談會中,已經以不同角度質疑及討論這問題。本次座談會嘗試從歐陸藝術哲學角度出發。去更深入探討真正的藝術思想。是次座談會將會介紹德國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所討論之從人的「在世存在」出發,去釐定藝術品的本質的藝術哲學;以及法國哲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以眼觀/手造的身體所作之藝術實踐,去揭示之肉身與世界的互為感觸。兩位哲學家的思想皆有助我們重新去掌握的藝術創作及觀賞的經歷。我們會對海德格的著作:《藝術作品的起源》及梅洛龎蒂之《眼與思》作焦點介紹。我們期望藉著對兩位哲學家的藝術理論的表述,可和參與座談會的朋友一起討論,以打破現今藝術的盲點及迷思。
講者簡介:
郭恩慈博士
自由學人,讀書專注為法國藝術哲學、空間理論;推理小說及電視劇迷;對於日本文化有極大興趣。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香港大學佛學硏究系碩士(MA)。
評論者簡介:
曾德平
生活行者。從事教育、務農、視覺藝術、策展、藝術評論。曾以策展人和藝術家身份參與國際性展覽,包括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和韓國光洲雙年展。
Para/Site藝術空間、 生活館農場、生活書院創辦人之一。出版藝術書叢書〈大學教授白癡港式生活叢書〉,包括〈內嘈外吵‧寂靜決定〉、〈消費主義的魑魅魍魎〉、〈亂世善行‧心隨境轉〉、〈工巧無記‧離我我所〉和〈應物象形‧四大皆空〉。
消費主義 起源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於座位有限,同時要預備茶點 ;)有興趣的朋友請先在連結報名。
謝謝配合。
藝術座談會
從天地到身體:談藝術的經驗與思維
Art Talk:
From Sky/Earth to the Bod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Heidegger ‘s and Merleau-Ponty’s Philosophy of art
講者:郭恩慈博士,自由學術人
評論者:曾德平,生活行者
日期: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時間:3-6pm
地點:中環藝穗會Circa1913
費用:$100
$80(學生、長者)
銀行戶口:恆生銀行 222-3-001062 (Tsang Txx Pxxx)
電郵:kithtsang@gmail.com (請在報名後三日內把入數紙傳至此電郵,以便準備茶點)
查詢:kithtsang@gmail.com
茶點招待:有機飲品、手工麵包
報名:https://forms.gle/nfRSivTrzZn6st7JA
現在的主流藝術思想及創作實踐,總是先以某個概念為主導,然後去編排某系列物品,例子如:在香港有藝術家放置一塊小型硬物在西藏文化所衍生的金屬砵中稱為「須彌芥子」;在外國有藝術家展出(展品名為My Bed)一張凌亂的牀及圍繞的垃圾物品,以表達自己曾經經歷一段(由性引起的)抑鬱的日子。這種用「某某實物」比喻/詮釋「某某感受/概念」的思想及實踐,其實只停留在簡單或膚淺如以「火」比喻「熱情」的層次。究竟現今藝術的思維,是否只能停留在此淺白的框限中?實在值得深入討論。
是次講者郭恩慈及評論者/discussant 曾德平,在多次座談會中,已經以不同角度質疑及討論這問題。本次座談會嘗試從歐陸藝術哲學角度出發。去更深入探討真正的藝術思想。是次座談會將會介紹德國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所討論之從人的「在世存在」出發,去釐定藝術品的本質的藝術哲學;以及法國哲學家梅洛龎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以眼觀/手造的身體所作之藝術實踐,去揭示之肉身與世界的互為感觸。兩位哲學家的思想皆有助我們重新去掌握的藝術創作及觀賞的經歷。我們會對海德格的著作:《藝術作品的起源》及梅洛龎蒂之《眼與思》作焦點介紹。我們期望藉著對兩位哲學家的藝術理論的表述,可和參與座談會的朋友一起討論,以打破現今藝術的盲點及迷思。
講者簡介:
郭恩慈博士
自由學人,讀書專注為法國藝術哲學、空間理論;推理小說及電視劇迷;對於日本文化有極大興趣。中文大學哲學系學士、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香港大學佛學硏究系碩士(MA)。
評論者簡介:
曾德平
生活行者。從事教育、務農、視覺藝術、策展、藝術評論。曾以策展人和藝術家身份參與國際性展覽,包括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和韓國光洲雙年展。
Para/Site藝術空間、 生活館農場、生活書院創辦人之一。出版藝術書叢書〈大學教授白癡港式生活叢書〉,包括〈內嘈外吵‧寂靜決定〉、〈消費主義的魑魅魍魎〉、〈亂世善行‧心隨境轉〉、〈工巧無記‧離我我所〉和〈應物象形‧四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