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現代] 巴黎的拱廊街:#逛街不用淋雨的現代 / 李長潔
.
這學期的第一堂社會學,我用《刺客教條:大革命》、《惡之華》、Caillebotte《雨中的巴黎街頭》談了「現代社會」的發生。回想到之前在巴黎漫遊時的歷史共感,那天我們用中產階級的姿態逛了拱廊街。
.
用步行的方式,從羅浮宮到薇薇安拱廊街(Galerie Vivienne),大約10分鐘,不過對於已經在羅浮宮站了三個小時看畫的媽媽來說,多走個10分鐘都是辛苦,如果拜訪的地點又很普通的話。要去的這個拱廊街是巴黎第二區的一條拱廊街,長176公尺,寬3公尺。它建於1823年,1826年開業,1974年被列為法國歷史古迹。裡頭有書店、西服店、咖啡、餐廳、飾品店、居家用品等,在服裝設計師Jean Paul Gaultier在薇薇安拱廊街門口開店後,又再度活化了這條老街。
.
■ #巴黎的亭仔腳
.
不過,我媽不買這個帳,她說這不就是「亭仔腳」或「商店街」的意思嗎?有什麼了不起。這……讓我來細說拱廊街的重要意義。
.
巴黎的拱廊街或許沒有如米蘭等地的巨型拱廊那樣雕梁畫棟,充滿大品牌名店,但巴黎拱廊卻是在歐洲中最紮根,最有拱廊街原形的歷史意義之處,有些小店在拱廊裡已經經營數十年甚至百年,歷經了多次增建延續至今。
.
拱廊街最初是在巴黎被創造出來,在19世紀歐洲鋼鐵業正開始蓬勃發展,大量的新式鋼材被運用在建築上,開創了更輕盈的結構;玻璃也在當時被運用在許多建築設計上,像是大面的展示櫥窗,皇宮花園溫室等;這兩者加總起來,便開啟一種新形式的空間:拱廊街。運用鋼材搭起大面露出的結構,鑲嵌上透明玻璃,就成為可以透光,可以遮雨的活動空間,裡頭主要從事販賣,這提供給行人一個很方便的「逛街」空間。
.
沒錯,逛街這個消費行為在這個時期被創造出來了,人們穿的漂亮,在一個極為現代的拱廊裡舒適地window shopping,商品的陳列展示與對物的渴望開始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形式中。尤其當電燈被更廣泛的使用後,在晚上人們還是可以在拱廊街裡歡樂地消費著。這是從前完全沒有見過的景象。
.
■ #消費社會乍現
.
建築的形式與社會的變遷緊緊連動,拱廊街是巴黎的奇觀,堆滿了物質與商品,也標誌著現代消費社會的開始。(跟le bon marche百貨有類似的社會學意義)
.
研究巴黎的文人班雅明就鍾情於對拱廊街的觀察,他在《巴黎拱廊街》一書裡描繪,當時路上的人們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城市之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人,有一些人特別chic,他們穿梭於城市之中追求感官的行樂,他們自主性地流連在滿是燈飾的街頭,稱之「漫遊者」(flaneur)。漫遊者追求的是一種悠然自得,一種我行我素,而不是機械式呆板的城市經驗。
.
那些興建於19世紀前期的拱廊商店街,正是整個19世紀巴黎的最佳象徵,因為它既是室內又是戶外,可以自成一個小宇宙,又可讓漫遊者徜徉其間而流連忘返。而這個經驗後來也再生產成各種城市生活的樣態,傳遞到各個所謂的現代都市生活的渴望中。
.
講完(菸
我媽:「阿就亭仔腳啊~」
到底!!!!(翻白眼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