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露之美,無需矯揉造作,淡泊、恬靜,才是美之極也!
#看娛樂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05/21/970692.html?utm_source=facebookpost&utm_medium=kzgfacebookpost&utm_campaign=monfacebookpost
淡泊恬靜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的生命歷程中,當財經專家的時間,遠比當發聲老師長的多,“江湖地位”也高的多!
這篇寫給對經濟行為分析有興趣的人!
-------------------------------------------------
三倍券與消費券能促進經濟的原因,都在一個“意外之財”的衝動消費行為上。當人有了意外之財,在消費上會更加大方,買些自己想要,卻可能並不太需要的東西,簡稱手滑。
(這是個群體大數行為,若你天生過極簡生活、淡泊恬靜,物欲極低,永不手滑。那怎樣刺激你,都不會有用!)
但當這收入,愈少“意外之財”的感受,那就會成為收入的一部份,成為支出替代。本來一個月消費5000元,拿到券,就現金付2000,券付3000。(以三倍券的例子,其實是現金付3000,券付2000)。
如此就沒有增加、擴大消費的效果。
所以,這概念走下來,用“現金”還是“券”比較能達到“意外之財”的心理感受呢?而不將其視為收入的一部份,成為日常生活開支的替代呢?
答案是“券”!
雖然“券”,能買的跟現金幾乎沒有差異,只是有個期限,而這段期限又長到這幾千塊的券根本不夠用來生活,因此幾乎與現金的功能一樣。
但“券”在心理上就是比“現金”或“存款數字”與“儲值”來的更加像是“意外之財”。
以前公司獎勵很愛發新光三越禮券,我到了新光三越,就不小心會手滑,買比平常貴很多的東西。論手滑,券比現金好,這沒問題。
到這,三倍券與消費券都一樣符合,沒有誰高誰低。店家的加碼折扣,也不專屬三倍券與消費券,兩種政策工具都能引發店家順勢折扣來搶客。
那真正兩個經濟政策工具的差異,在哪?
在三倍券的花一千拿三千,與其可以電子收付的特性,這是11年前的消費券所沒有的設計。
一樣用誰可以增加意外之財的心理來推論,這心理是造成額外消費的關鍵。
當你付了一千,再拿三千,會更有這是筆意外之財的感覺。還是,有種這是我花錢買來的,而少了意外之財的感受!
當實體券變成數位金融的數字,是哪一個比較有意外之財的感受?
推論到這,大家自由心證,三倍券這兩個創舉,是增進了“意外之財”所生的衝動消費行為,還是減弱了?
這決定了政策工具設計是否會得到更好的消費擴大的乘數效果。
淡泊恬靜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有個香港人看了YouTube聯絡上我,他特別說:“是老師你親自上課嗎?”
到目前為止,還沒徒弟練到能教。但有幾個學生已練上好一陣子,未來三、五年後會不會加入教學的行列未可知。
我很期待有一天有個熱情積極的學生練出功夫,能把這師承馬任重老師的訓練方法與我所做的人聲科學研究成果傳揚出去。
自己是沒想達到什麼教學成就來著,教學收入令一家人生活夠用,自己能過上近乎隱士的生活,淡泊恬靜、平安喜樂,這樣最好不過。
課愈教愈少,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