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故事]
寫得很好看耶~
摘:
臺灣曾於2002年全面棄作鹽業,直至近年方才在台南北門、嘉義布袋鹽場復晒天日鹽。天日晒鹽的四個要件:水、土、風、日;海水跟土壤屬於環境地質條件,風力與太陽則為氣候條件。是以鹽場的風土時序,共同定義了天日鹽的鹽析條件。以地域與產曬技術而言,台南北門鹽田的結構比較好,產製的效率高,鹽的純度也較高;而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因為廢晒多年,鹽場淡化,曬不鹹,因為鹽場淡化,結晶時間需要加長,礦物質組成比例不同,滋味自然不同。
[日食記_鹽之味]
走訪在地好食的旅程中,鹽,大概是風日條件影響最著,但風味差異性被識得程度最低的風土物產之一。這約莫是因為,自台灣還產製鹽的那個年代至今,對於鹽的「純」跟「效率」的看重,一直被放得比「鹽味的可能性」重要的緣故。從小吃著精鹽長大的我們這一代,早已牢牢植入了「鹽」=「鹹」的設定,直到近年來鹽品進口的多了,從玫瑰岩鹽、法國鹽之花、日本藻鹽、韓國竹鹽等,開始有餐飲業者專注於料理之於鹽多樣性,方才發現原來鹽不等同氯化鈉,過去認為的鹽的「不夠純」,其實正是開啟鹽的味覺圖譜的鑰匙。
最早關於台灣鹽的記述文字裡,提到了台灣的第一個鹽的關鍵字:「煮海為鹽」。但由於海水直接煎煮成鹽的味道過於苦澀,後來漸改以天日晒鹽為主流製法;但在東部靠海的原鄉部落,仍有極少數人保留著煮鹽的習慣,我曾在台東長濱社區見過部落長輩的示範,但產製的量極少,鮮少流通於外。苦澀的鹽=不好的鹽?有趣的是,我在日本土佐鹽的介紹裡看到一句話:「海是地球的高湯」,日本的鹽職人為能忠實呈現海水原味,費力將海水從海岸載回山裡,仔細費時地製成結晶;棄夏天海邊的艷陽不用,只因為太大的陽光,即便可以讓結晶速度變快,製鹽的效率提高,卻容易流失海水中的鈣質,「我想,正因為是在山裡,才能做出保有海味的鹽」,職人是這麼說的。
臺灣曾於2002年全面棄作鹽業,直至近年方才在台南北門、嘉義布袋鹽場復晒天日鹽。天日晒鹽的四個要件:水、土、風、日;海水跟土壤屬於環境地質條件,風力與太陽則為氣候條件。是以鹽場的風土時序,共同定義了天日鹽的鹽析條件。以地域與產曬技術而言,台南北門鹽田的結構比較好,產製的效率高,鹽的純度也較高;而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因為廢晒多年,鹽場淡化,曬不鹹,結晶時間需要加長,礦物質組成比例不同,滋味自然不同。
鹽盤的結構也會影響鹽的產製,北門跟洲南鹽場都屬於瓦盤鹽田,相對於早期的土盤鹽田,瓦盤鹽田在結晶池埕面鋪有甕瓦片,與鹽池底部的泥土隔絕,鹵水較不易滲漏,也較易吸收陽光的熱能,產製效率較好,但鹽晶結構也較鬆散,製成的鹽細碎而白淨。土盤鹽田的結晶池鋪面則為蓋面土_六分沙土、四分黏土,曝曬天數長,結晶速度較慢,曬成的鹽粒大而粗黑。在義大利,斯洛伐尼亞與義大利邊界的皮朗諾Pirano,有個傳承七百年的古法鹽場,出產著有「白色的黃金」美名的天然海鹽,其特色在於周圍的河水灌溉,將泥藻帶進鹽田,長在底盤之上,泥藻隔絕了土與雜質,更淨化了海水的味道,使得出產的鹽格外潔白而純淨。洲南鹽場的朋友也曾提到,不同鹹度的鹵水中有著不同的藻類跟菌類,會在鹽盤形成保護層,而這些有機物的存在,也轉成鹽成分中的「灰份」,構成鹽裡「有機」的味道。
因應不同季節日照強度的不同,海水濃縮的速度不同,鹽的結晶也不同。台灣的產鹽季節,主要為春、秋、冬季,多雨的夏季一般認為並不適合做鹽。春裡的三到五月,雨水少,鹽產量較多,且出產著一種美麗的鹽花,那是漂浮在鹽田鹵水上最初凝固的一層低鈉鹽晶,結晶體比較脆弱,入口即溶,鹹度較低但味道較有層次感。在過去,鹽花被認為純度不夠高,又妨礙陽光射入結晶池,影響產鹽效率,是以鹽工多將鹽花打散任其沈下與粗鹽相混,直至近年法國鹽花風靡美食界,方才為人所注意。洲南鹽場有一款「霜鹽」,是冬天的鹽;冬天日照短溫度低,鹽結晶速度比較慢,七到十天才結晶,結晶時間長,氯化鈉含量比較高,鹽晶緊緻而鹹度較高,是傳統上認為的「一等鹽」。
由上可知,海水品質、產曬製程、時節等都是影響鹽的風味的原因,而風味的關鍵密碼,即在於鹽的礦物質組成。除了氯化鈉的「鹹」,鹽確有「酸、甜、苦、辣」,分別來自於鹽裡的鉀、鈣、鎂、鈉。一般而言,鹽度在25~29度之間,氯化鈉的鹽析效果最好,而在這範圍之中,鈣的透析率在27度之前最好,鎂則在28~29度以後析出。過去認為鹽的苦澀味是不好的,是以會先加入石灰除去鈣鎂,再脫水乾燥成鹽,也有透過鹽度的控制,讓特定的礦物質先析出,降低鹽的苦澀味。然而,求純求效率的結果,便是鹽味的簡化與單一化。
日本的慢食料理大師_奧田政行,提倡運用不同鹽的味覺屬性,搭配性質各異的食材與料理,相信藉此可以將食材的潛在美味極大化,舉例而言,酸性食材(如鮪魚紅肉)配有酸味的鹽,苦味食材(如墨魚)搭配具有苦味的鹽,油脂豐厚的食材佐以鹹味較重且有顆粒感的鹽晶,可以豐富味道的層次,蔬菜類則搭配鹹味較淡,顆粒較細小的鹽類。
理論跟邏輯,代表的是意見領袖的個人詮釋與想法,我以為不是公式,當然也不用照單全收,畢竟飲食的國情不同,口味不同,鹽也不同。參考的用意,除了「味道可能性」的探究,更重要的,是提醒,提醒對於日日進食最基本的五味的在意,提醒我們即便對最簡單最平常的鹽,是否有過想法跟主張。唯有想法,飲食才會從人之所欲出發,長成文化。
淨土之濱冬天 在 日本岩手之旅-乘坐三陸鐵道欣賞海岸風光|探索瓶丼的美食世界 的推薦與評價
之後,漫步 淨土之濱 ,這個美麗的海灘有著令人驚嘆的自然風景和寧靜的氛圍,讓人盡情享受度假的氛圍,沿著海岸散步到碼頭,搭乘『宮古海貓丸號』用不同 ... ... <看更多>
淨土之濱冬天 在 岩手好好玩- 冬天的淨土之濱。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冬天 的淨土之濱。 ... 岩手好好玩. Jan 12, 2021 · . Timeline photos. 冬天的淨土之濱。 Kiyoto Oikawa and 26 others. 27.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