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被用来宣传员工招聘活动了 🤣
真係唱到晒打工仔心聲!
授權: Z-Horng 陈政宏 Bingyen 郑斌彦
___________
RECRUIT夢想前進‧求職進修展
超過35間機構參與
職位空缺高達3,000個
日期及時間 :
2018年11月6及7日 (星期二及三)11:30-18:30
地點:深水埗西九龍中心1樓大堂
現場特設免費求職服務
- 證件相拍攝
- 修改履歷表
立即免費登記:http://bit.ly/2AlLPi6
深水埗影證件相 在 急急Touc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見眾生的家庭照 (經濟日報 2013-09-24)
12 組攝影師以「家」為題,替本港 300 個「家庭」拍照,從家出發,對家作想像,鏡頭下不再只有幸福家庭,攝影師把家庭無限延伸;當「無家者」也可以成為被攝對象時,「家」的概念就得以反思。
提起家庭照,一家人齊齊整整的傳統大合照模樣便浮進腦海。香港文化攝影協會舉辦的香港國際攝影節,當中的「《300》家攝影展」就是以全新角度詮釋「家庭」。策展人之一黃啟裕說:「談起家庭,總令人想起『家計會』那個經典 logo,家就似是屋簷下一對父母和孩子的組合,這似乎就是家的定義了……」
把「家」拉得更闊
黃啟裕認為,這是其中的傳統家庭模式,可是,寄養家庭的成員、獨居老人,甚至露宿者和武館師兄弟,他們的生活、相處方式,也可被視為家的意識和形態的一種——只要我們把「家」這概念重新思考、定義。
黃啟裕說:「年輕攝影師陳巧真(又名陳真)拍攝『無家者』的實況;資深攝影師余偉建(Vincent)為多間武館拍攝大合照,練錦順捕捉了親人在醫院陪伴家人的情深畫面……難道這些就不成『家』嗎?」只要開闊眼界,家庭的定義便可以無限擴張;家,不只是由父母親作源頭的組合,更不一定是齊齊整整的。
無家者 對家的強烈慾望
「家,不一定是齊齊整整的」,相信陳真對這句話很認同。陳真坦言,她沒有固定的家,而是過著寄宿般的生活,這是她的生活方式。她笑意盈盈地分享其作品說:「我在油尖旺和深水埗區拍攝無家者,說得準確一點,是我先主動結識,大家成為朋友,建立了信任再拍攝他們的情況。我跟他們聊天,了解他們與家人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家』這東西。單是拍攝就很快,但事前溝通、建立友誼卻需要心和力。」陳真鏡頭下的無家者,每人也有自己的故事,有人有家歸不得,有的老早已失去了家,有人一出生就是孤兒……除了拍照,陳真更讓他們畫出對家的想法,再與圖畫合照。
其中一位無家者阿民,笑容特別燦爛。陳真說:「阿民來自菲律賓,父母富有,可是阿民寧要自由,放棄故鄉的富裕生活,自 17 歲開始來港流浪街頭。別人認為飄泊的生活,阿民卻過得充實,他在港認識了不少朋友,一直快樂地在港『瞓街』。阿民今年 50 多歲了,他常說,令他最開心的不是物質生活,而是與人的友好關係。」陳真說,阿民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家的模式。
有一次,陳真幾天沒有來看無家者,某天再來,其中一位無家者對陳真說:「很掛念你,為何幾天不見你?」一個與家割裂了的人,家對他們來說是甚麼?經歷會影響他們對家的看法,陳真說:「他們內心是有所牽掛的,而那思念不是對某位家人或某個居所,而是對『家』的慾望,我覺得他們的這種狀態,已證明他們心中有『家』的存在。」
師與徒 超越家人的關係
資深攝影師 Vincent 也認同:「其實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狀態;創作初期,在我腦內一閃,就浮現拍攝『武館』的念頭;從中,我也可以探討現時武館在港的狀態。」
Vincent 眼中,師徒關係是挺微妙的,它有一定程度的親近性,卻跟親人的關係不一樣,有時候更會超越了親人如父子、母子等的關係。Vincent 說:「走入武館,會感受到一種與『家』感覺相近的氣氛,但它卻不是家,而是一種相互的牽引力。學習武術,其實跟人生的過程相近,心理和生理上,也要不斷過關、鍛練。至於跟師傅的溝通,亦不只流於武學層面,當中總會涉及感情,比純粹的家庭多一分層次,Vincent 解釋:「武術博大精深,當中涉及哲學、人生道理。跟師傅學武,兩師徒便要一起走過這些深層次的階段……面對父母親,我們甚少跟他們說人生、談武術吧。」Vincent 認為,就是透過武術這種途徑,師、徒的關係會變得不一樣,當中牽涉溝通、認知、鍛練,比與家人的溝通更深入。
傳統家庭照 沉重的攝影類型
陳真和 Vincent 的敏銳鏡頭,拍下家庭的「新角度」。至於今次的展覽不是以傳統家庭照作主題,策展人之一黃啟裕絕非否定其意義,反之,傳統的家庭照其實盛載著更深、更沉重的角色,而策展團隊則希望今次展覽以一種較軟性的角度出發。黃啟裕解釋:「今次,我們希望用一種『見眾生』的手法表達,較輕鬆的。其實,在我們想像中的傳統家庭大合照,不少外國攝影師會視之為一種重要的攝影類型,而坊間也有不少專書專門深入探討。攝影是創作,也可以是文化議題,比方說,實際上一直以來就有不少人蒐集世界各地不同年代的傳統家庭照,並依據相片,以人類學的角度分析為何會有一群人,以某種方法來拍攝某種類型(家庭照)的相片,而從中則可得出重要的觀點,所以傳統的家庭照並不簡單,它能有力地反映人類的一些集體行為。」
那麼有沒有看過最「重要」的家庭照?黃啟裕認為,最有分量的家庭合照,就是「親自為家人拍」的一張——對他而言,他給他辭世母親拍的一張,意義上便最有份量。所以黃啟裕也有個計劃,「攝影師的力量,不只是『按下快門』,而是能營造出拍攝的環境,讓一家人透過鏡頭,能互相正視。所以我打算退休時,跟太太做義工,為長者拍攝證件相,並會鼓勵長者的家人,親自為其家人拍家庭照;當家人願意這樣做,攝影師便可以『讓位』,讓一家人完成家庭照的拍攝,這就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記者: 梁智儀、攝影: 湯炳強、部分相片由《300》家攝影展提供)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全文>
http://lifestyle.etnet.com.hk/…/featu…/specialfeatures/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