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劉永福vs民末黃暐瀚
首場總統政見發表會,偶然看到中時報導,「黃暐瀚:韓國瑜表現好 蔡被追打」的標題,就覺得好笑。
中時的網路投票,認為韓表現好的更是逾90%。原來如此!瞄了一下新聞總覽,充斥諸如「韓國瑜戰力太強 逼得蔡英文脫稿了」的新聞。都看這種新聞,難怪有這種投票結果。
台灣的賭盤組頭,如果有撮合韓粉跟非韓粉的賭盤,這種好康請務必通知我一下。
看到黃暐瀚的評論,想到清末台灣總督劉永福「阿婆浪港」逃回中國的版畫(相當於清代的新聞報導)。呵呵呵
「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斬首全圖」,這幅版圖,換成現代新聞標題就是「劉永福活逮日將樺山斬首全圖」
明明是落荒而逃,背棄抗日民勇吳湯興、姜紹祖的逃將劉永福,在這幅發佈於清國境內的版圖,卻變成完全相反的英勇事蹟。
總算,現今台灣人,還有幾個人會知道或聽過「乙未戰爭」;幾個人會知道吳湯興、姜绍祖等為首抗日的民勇。
日本與「清國」簽署馬關條約,明訂「永久割讓台灣」之後,派駐台灣的漢官,於是在1895年5月23日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
從年號「永清」就知道,獨立建國是假的,難怪當年日本稱漢人為「清國奴」,不是沒有道理。
當時,原清國派駐台灣的巡撫唐景崧,出任台灣民主國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義勇軍統領、劉永福為大將軍。
這位劉大將軍遊說台灣客籍秀才吳湯興,在苗栗、桃園起兵抗日,但是劉大將軍自已呢?就在日軍開進台南府城前,劉永福換裝成老女人跳上英國客輪逃回清國。
這就是台灣俚語「阿婆浪港」的由來。
但是,逃回中國大陸的劉永福,有臉讓這幅「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斬首全圖」的版圖,在中國廣為發佈,騙騙昏庸的滿清皇帝,滿足義和團群眾的自慰。
中國耽溺於假新聞,早在一百多年前資訊不流通的清國時代,造假文化早已根深蒂固。
這幅版畫之所以被保留下來,是外國媒體取材成為搜奇報導的附圖。
清代皇帝年號 在 李孟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台南孔廟,不但是全台首學,在中國孔孟儒學遭文化大革命破壞後,台南孔廟更因為完整保存相關典章儀軌,成為全球延續孔子文化最重要的場域;賴院長在擔任台南市長,出訪馬來西亞時,雪蘭莪暨吉隆坡孔子教育學會主席「丹斯里拿督」吳德芳先生就曾向院長表示,該學會規劃於吉隆坡市設立孔廟紀念園區,希望能到台南取經,孔子文化也是我們推動城市外交的重要資產。
台南孔廟建築文物及祭孔儀典,是台灣重要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其中從清代康熙以後,清代皇帝及民國每任總統都賜匾孔廟,這是全球華人足跡所遍各國中最完整、保存最良好的歷代匾額,益顯珍貴。
今年,我們配合孔廟整修,規劃清代御匾特展,將原本高懸在孔廟的「八方御匾」卸下,讓市民及國人能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依據清帝年號順序分別為康熙的「萬世師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聖集大成」、道光的「聖協時中」、咸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聖神天縱」以及光緒的「斯文在茲」,每方御匾 不管從書法、工藝、歷史等各面向,都有蘊藏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歡迎大家利用時間到鄭成功文物館二樓參觀,感受帝王賜書的獨特魅力。
清代皇帝年號 在 杰希嘉巴黎通訊Paris is Paris is Pari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淺談宋代北方民窯之耀州窯,以及一個質疑⋯】
連續幾篇關於中國瓷器的貼文都是最近這些天在「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觀賞文物的隨筆,看到什麼就寫什麼,什麼有趣就拍什麼,不刻意,但各篇也隱然各成其脈絡。
今天來談談宋代北方民窯系統的耀州窯。耀州窯址位於陜西銅川,該處屬耀州,故名之。耀州窯始於唐代,經五代,至北宋而大盛並建立其風格,之後一路持續燒製到元代。廣泛來說,中國瓷器向來是北方尚白瓷而南方重青瓷,但是耀州窯卻是北方民窯當中青瓷的代表,既然是民窯,燒製的品項就以日常生活所用的杯碗盤碟瓶罐為大宗,不過,由於技術精湛,耀州窯也曾於北宋末年的神宗至徽宗的三十年多間為朝廷燒製過貢瓷。惟耀州窯的貢瓷是只見記載不見實物,至今未在宮廷中發現耀州貢瓷,再加上耀州窯址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被發現,因此過去較不受注目。耀州窯的特色首在於釉色,既不同於官窯中的天青色,也不同於南方龍泉窯的碧青色,更不同於景德鎮窯的青白色,而是一種沈厚濃郁的橄㰖青(見圖1、2、3)。南宋詩人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曾這樣描述耀州窯的釉色:「耀州出青器,謂之越器,似以其類餘姚縣秘色也。」這段文字之後對耀州瓷器評價不高,略過不述,在此單論其對耀州窯顏色的比擬。所謂「越器」指的是唐朝、五代時期在浙江紹興越州窯廠燒製的青瓷,唐代茶聖陸羽在其著作《茶經》裡甚至提到「其碗,越州為上。其瓷類玉、類冰。」越州青瓷的最上品在晚唐和五代做為貢瓷,釉色屬秘方,且民間不許用,故曰「秘色」;之前對於「秘色瓷」也是只見記載而實物不可得,各家揣測,眾說紛紜,一直到1987年陝西扶搖法門寺地宮被發現並層層打開後,出土2499件自874年至1987年始終密藏於此的文物,其中有13件秘色瓷,這才揭曉千年之謎,而秘色瓷果然類似耀州窯的橄欖綠,只是更加青翠。
耀州窯胎薄質堅,既有官窯產品的精緻之美更兼具民窯產品的日常耐用。耀州窯叧一重要特色是其滿佈的清晰紋飾,尤其是刻花的技巧,剛勁有力,先刻再削,創造出流暢的立體感,工匠進行這種先刻再削的雕功時是「刀刀見泥」,可見其犀利深刻飛揚的北方大器性格。
———————————————————
接下來要談談自己的一個質疑。常去吉美博物館,但就屬這陣子看得最細也最廣,很遺憾的發現有一些文物標示說明上的錯誤,最常見的就是朝代與年號不符,往往明朝卻配上清代皇帝的年號、清朝卻配上明代皇帝的年號;想像一下「清朝萬曆年間」能是個什麼東西嗎?
好吧,以上這類就算是文書處理的誤植吧,但發生在如此重要的亞洲文物國際知名博物館也是教人無語。
此外,在「北方青瓷」展示櫃中與幾件耀州窯青瓷擺放在一起的一件「雙鳳首注執壺」(圖4)標示著「北宋耀州窯」,其下洋洋灑灑描述此壺的外形特色並認為此應是朝廷貢瓷。可是自己直覺的不對勁!首先,釉色並不像耀州窯,不過,並非耀州窯全部都必須是橄欖青。接下來,疑惑主要出自於外形:流嘴是兩隻鳳,一有冠、一無冠(也就是一隻成鳳與一隻幼鳳並列);手持(就是把手)的部分仿效皮革裝飾、上方與瓶頸接觸部分呈垂直;壺腹的牡丹紋飾不像北宋風格,雕功也不同,是刻出花紋後再將留白部分刮除,讓圖案凸立出來,這不像是北宋工法;壺足高厚且如裙擺由上往下散開也不像是北宋壺足的收斂風格。綜合以上,自己懷疑這件青瓷可能是遼代(契丹)官窯的作品,因為整件器形很像是仿遼代金銀器當中的酒器而來,並附有遊牧民族常見的皮革裝飾,再加上遼代貴族的女性地位與權力極高,鳳是遼代皇后的代表,而一長一幼的雙鳳,很可能代表了太后與皇后,且遼后向來喜好牡丹。因此,個人質疑此青瓷執壺非常可能是遼聖宗時期的官窯。(遼聖宗當年與宋真宗簽下《澶淵之盟》,當時太后為蕭太后蕭綽、皇后為蕭菩薩哥,即蕭太后之姪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