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の本週週記】救救!混凝土之獸?
這塊水泥蛋糕雖在我的袋子裡翻滾幾圈,拿出來竟然沒有太多的損傷!可見其堅固的程度(咦)。吃起來是黑芝麻還有金桔的酸甜香氣,門牙也沒也崩壞~~
〈忠泰美術館〉正展出的《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源自#SOSBrutalism運動,並在2017年德國建築博物館首展,台北則是亞洲巡迴的首展,我們幸運得以看到這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風格展。
😄「Brutalism」即「粗獷主義」,係指以混凝土建築之姿,未經修飾且結構裸露的狂放風格在全球地平線竄升,約莫二戰後的1950至1970年間。該詞源自法文的術語「béton brut」亦即清水模,而「brut」原是來自形容香檳甜度的術語,即「乾式」,柯比意用以形容他設計的「馬賽公寓」(1952)其粗糙的混凝土表面,是出現在展覽中的第一件建築作品(排在香檳之後)。
後來「brutalism」首次出現在1953年英國建築師Alison Smithson與Peter Smithson所發表的雜誌文章裡,形容直接、粗糙且強壯之姿運用各種元素,與「brutal」翻成的「野蠻、獸性」或「野獸派」並無關聯。
講到柯比意或許會想到現代主義,但為何又冒出一個粗獷主義呢?說來「主義」也是後人定義,若要比較兩者差異,或許粗獷不羈是對俐落完美的一種反思,但就混凝土建築迄今已超過半世紀,那種未經修飾的風格在現今很多人看來是過時或者醜陋,因此被拆除的命運便隨之來到。但究竟該不該拆除或者保留,在各國都有不同的聲音與背景因素,因此這個展覽囊括了15個地區超過百件的混凝土建築,讓我們了解不同的粗獷主義樣貌與現今在各地的情況,這個展覽也有五大主題,看展時別忘了隨著地上的線條連連看其相關性,更不用說那些各校建築系協同製作的超大模型更是本展的一大看點。
最後一個展區是由策展人之一王俊雄為展覽增添在地性,增加了陳仁和建築師的「高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公東高工聖堂大樓」、「高雄市文化中心」、「臺北醫學大學」、王秋華與古德曼的「原中研院美國研究中心」與丹下健三的「聖心女子高級中學」等六棟在台灣出現的粗獷主義建築,尤其是波浪大樓利用其特殊的結構來滿足功能性,也形成特殊的波浪外觀造型,讓我們再發現這些身邊的和國際同步生成的在地建築。
至於哪些該救?為何該救?大家不妨透過這樣的命題來發現更多的粗獷主義建築吧!ㄎㄎ(攝影 by me)
搭配〈遇見設計〉這次訪問的是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請點擊下方留言的網址可以線上收聽(PODCAST)喔!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