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轉發了一篇個人覺得正能量的文章 雖然不知道文章真正源始出處與作者 但還是在文章末端標示了 #轉發文章 沒想到睡一覺醒來 這篇文章被媒體誤以為是我本人的親身經歷 發了一則錯誤的報導 而其他電子媒體也跟進報導 經熱心網友告知文章出處與作者後 本人立即將文章標記原創作者 周志建心理師@best創傷療癒法 與出處 同時間也向原作者告知事情始末致上歉意 並至媒體報導留言告知報導有誤 告知文章出處與原創作者 也在粉專發了一篇聲明 但媒體並無更正報導 導致又有其他電子媒體繼續引用錯誤報導 進而引發許多網友對我本人的批評 以我對媒體的了解 要讓所有媒體更正報導那是不可能的事 而且就算更正報導 或是我本人發任何聲明 批評我本人的網友也不一定會看到 不一定會改變原有的想法
所以這篇聲明後 我本人將不再為此事件做回覆 清者自清 因為世上不會有完美的聖人不受批評 所以一切就隨緣吧!
工人無罩欲進超商遭阻! 他暖心「遞口罩」惹網鼻酸 | 鏡週刊 | LINE TODAY
清者自清出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05 黃偉民易經講堂
中大最新的調查顯示,87%的中學生不信任政府,學者警告,這是在累積火藥庫,社會危機一觸即發。
不信任政府的,何止中學生?連政府自己的管治團隊,公務員都不信任政府,何況其他不同領域的民眾?
2021年開始,政府說所有公務員都要宣誓效忠《基本法》和特區政府。這個宣誓,是否有時限?隨著退休便告一段落?還是終身制?今日宣誓,三十年後退休移民美國,再入籍宣誓,是否等同違反今次宣誓?
聶德權最初說,只要求D6以上高級公務員宣誓;
然後改口,不宣誓會影響升遷;
再改口,不宣誓者全部革走;
最新的版本,不宣誓即勒令提早退休。
跟著的日子,還有沒有再新版本?
升遷、革走、提早退休,是分別極大的結果。公務員的年紀、薪級、經濟背景,又影響不同的抉擇。還有誓章的內容、年期,都可得出不同結論。
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說,身邊八成醫生都準備離開香港。
全香港市民,都在苦惱去留!
亂世問卜,非獨俗夫所為,二千年前戰國時期的屈原,留下《卜居》一篇,連設八問,對黑白顛倒的時代,列出處世原則的困惑!
《卜居》(占卜以問安身立命之道)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
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
心煩慮亂,不知所從。
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
余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
詹尹乃端策拂龜,曰:
君將何以教之?
背景是戰國時代,強秦崛起於西陲,有席捲天下之意,它主要兩大對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都是先後稱霸的強國,齊楚聯盟,可擋秦國當時的氣焰。
屈原為楚國的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他力主聯齊抗秦。
他的外交對手是張儀。
秦國張儀連橫之術,拆解六國的合縱聯盟。他知道屈原之賢,所以要破壞齊楚聯手,先要將楚懷王身邊的屈原除去。他買通懷王身邊的寵妃鄭袖,連同一眾朝中大夫,中傷屈原,離間兩人關係。這就是所謂的讒言。
屈原放逐,離開朝廷。引出了這篇卜居八問。
屈原被流放,長時間不能再見到楚懷王。
他自問一生,竭盡心智,為國為民,卻被懷王的身邊人讒言遮擋。他心煩意亂,不知何去何從。
於是去見太卜鄭詹尹問卜:
我有疑惑,要請教先生。
詹尹擺正蓍草,拂淨龜殼,說:你有什麼要問呢?
屈原曰:
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
做人應該誠誠實實,質樸忠貞,抑或醒醒目目,迎來送往,努力周旋,以求不陷困境呢?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將遊大人,以成名乎?
應該勤勞耕作,一粒蜆一粒肉咁埋頭苦幹,抑或去逢迎拍馬,穿梭於土共人大政協間,博取功名呢?
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
將從俗富貴,以媮生乎?
繼續仗義執言,講良心話,甘冒他們用《國安法》害你,說你煽惑群眾,未審拘留;還是隨波逐流,學時下的問責官員,建制契弟,只謀求富貴,安享餘生呢?
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
將哫訾栗斯,喔咿嚅兒,以事婦人乎?
應該跳出是非圈,唔同那班契弟玩,保存自己真實面目;還是唯唯諾諾,好似哄女仔一般的含混其辭呢?
寧廉潔正真,以自清乎?
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
應該廉潔正真,即使窮死一世,但保持自己一生清白,質本潔來還潔去好吖;還是圓滑處世,求求其其,做個西環契仔,富貴一時好呢?
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
將汜汜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
應該似匹逆風而馳,昂首驕傲的千里馬;還是低低地像隻野鴨隨波,保存小命呢?
寧與騏驥亢軛乎?
將隨駑馬之迹乎?
應該好似千里馬般,極力脫離馬韁橫木束縛,抑或跟住那班騎呢怪搵兩餐安樂茶飯呢?
寧與黃鵠比翼乎?
將與雞騖爭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從?
應該同那些大鳥比翼高飛,走肥佬黎那條路?還是跟雞鴨爭食,幫人算算命睇風水,呃得一餐得一餐呢?
所有這些,到底那個是吉?那個是凶?我又應該何去何從?
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籲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如今世道,混濁不清。一般人竟然以為蟬翼很重,千鈞卻好輕。宏亮的黃鐘毀棄不用,陶煲瓦砵就敲得震天雷鳴。你睇今日的立法會,官員的記者招待會!
唉,還是不要說了,誰了解我的廉潔忠貞?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聽完屈原八問,太卜鄭詹尹於是放低蓍草龜殼等問卜工具,抱歉地說:
尺比起寸來當然較長,但有些場合,仍然是太短;
寸比起尺來當然是短,但某些環境仍然太長。
萬物總有不完善的地方,智慧再高,也有不明的時候。蓍草靈龜有它的局限,神靈也有難解之理。
搵返你的初心,根據自己的心意,走自己的路吧!在人生的大問題上,龜殼蓍草,幫不上什麼忙的。
清者自清出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歷史上的好茶客 ,背後竟扯出一大段故事 I 長知史
小編最近一周以茶為題,為各位看倌們搜羅有關茶的歷史,及歷史上知名茶客的動人故事。原因是小編身邊也的確有好些愛茶成癡的親朋好友,閑時茶聚聊聊各自的尋茶經歷,為繁亂忙碌的日常添上幾分精彩。小編身邊有一位老先生,退休前是一名資深老師,除了精通各式棋藝數理之外,也是一名茶癡,退休前後,這些年來花在喝茶上的茶錢足夠在香港購買一個物業,為了喝一口好茶,老先生更經常親赴亞洲不同城市,搜尋清朝真品古董茶具,據他的說法,古代陶器製造較粗糙,導致茶具的結構氣孔較大,用此茶具泡出來的茶,茶香四溢,自是醉人。
為了喝一口好茶,願意花費不少茶錢的茶客,古往今來都有好些。今天小編想為大家講講蒲松齡與茶的故事。
蒲松齡,明代山東人也,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傳頌千古的《聊齋志異》,內文涉及490多篇文言體小說,內容驚世駭俗,故事情節扣人心弦,當中的人鬼戀情如泣如訴,妖魔邪神震懾人心⋯⋯在蒲松齡的眾多鬼故事當中,傳唱最為廣泛的應該是《倩女幽魂》,而聶小倩及寧采臣的影像亦深入民心,過去數十年間香港影藝界多次以《倩女幽魂》作為故事藍本,重現聊齋先生筆下的驚濤駭浪,動人心弦的人鬼情事。但原來深入了解蒲松齡的生平,才發現如果沒有了茶,可能就沒有聶小倩及寧采臣的故事創作了。
揭開歷史追蹤現實生活裡的蒲松齡,才知道聊齋先生出生在一個逐漸衰落的鄉紳家庭,一生經歷多次科舉不中的窘況,內心郁悶難舒,家境困苦,閑時在家唯有劈土種桑樹栽種菊花,並輔以品茶、研究養生學為日常寄託,聊慰心靈。原來除了在高齡寫成世界著名短篇小說《聊齋志異》外,聊齋先生亦是一名茶學家、養生學專家。為了喝上一口有養生功用的好茶,他鑽研大量醫藥典籍,自行研制了一款名為「菊桑茶」的花茶,並自行在家開闢藥圃,種菊栽桑再加上飼養蜜蜂,以達致延年益壽之療效。小編找了一下,大概了解到聊齋先生的「菊桑茶」配方如下:菊花5克,桑葉6克,蜂蜜適量,熱水沖泡代茶飲。
至於說到今天的戲肉,原來當年一直名落孫山的窮苦讀書人,後來忽發奇想,居然想出以茶換故事的方法。聊齋先生在老家村前的老樹下,一個人擺攤了一個茶檔,招呼路過的山野行人喝口好茶。然後他的茶檔還有一個不明文規定「只要茶客能說出一個故事,茶錢分文不收」。於是乎不少山野茶客東拉西扯了一大堆民間傳奇,奇聞趣事,鄉野逸事,可能也有人為了「蹭口茶」胡亂堆砌故事,但聊齋先生統統傾耳聽之,並將當中打動他的情節一一記錄下來,終創作出傳頌千古的曠世奇書《聊齋志異》。
對於上述的歷史情節,到底孰真孰假,小編再花了一會功夫,終查明此情節之出處,乃出自清末民初的文人鄒濤《三借廬筆談》裡的記載:蒲松齡作此書時,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只要山野行人能說出一些民間神神化化的妖邪鬼怪奇談,除了茶錢全免,還可獲得一碗小米綠豆粥,並「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但小編不得不說明一下,鄒濤擅長創作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鄒濤《三借廬筆談》被歸類為中國通俗小說而非紀實文學,當中有關蒲松齡「以茶換故事」的情節,可能是史實的一部分,亦有可能只是文人穿鑿附會之談,並非真正史實。魯迅先生亦曾經撰文指出箇中情節未必可信。
事實上,這篇有關茶癡的歷史故事,我們的態度是:學習歷史,不宜一口咬定孰真孰假。學習歷史應抱著存疑態度來學習、研究。如果對於上述歷史描述,有深入研究的朋友,歡迎提出新的歷史證據以說明之。
#蒲松齡 #聊齋誌異 #古董茶具 #倩女幽魂 #茶癡 #茶客 #菊桑茶 #鬼怪 #鬼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