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系列演講】
跟著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一起「飛向宇宙、遁入地心」,從太空講到地球化學,也帶你認識烤箱中的科學! #科普講座 #科普演講
週日10:00-12:00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國際演講廳
【9/20】面對「新太空」發展-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 林俊良主任、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 林信嘉正工程師
【10/25】台灣玉山衛星及堅果衛星的催生與誕生
騰輝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戴騰瀠創辦人、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飛機工程學系 呂文琪助理教授
【11/1】天上乘風破浪-建立探索太空天氣的新艦隊
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張起維教授
【11/8】宇宙中的煙火秀-伽瑪射線爆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 張祥光教授
【11/15】探索人類的太空邊境-電離層
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林建宏特聘教授
【11/29】咖啡豆的產地身份證-同位素地球化學
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劉厚均助理教授
【12/6】烤箱中的科學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陳玉彬教授
【12/20】地震、月震、火星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林佩瑩助理教授
演講資訊與報名
http://science.nchc.org.tw/web/index?cp=home
科普曆,將講座時程加入Google日曆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WY.htm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清 大 同位素 館 在 余海峯 David . 物理喵 phyca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普文分享】美北發現 6,600 萬年前大滅絕直接證據 學界普遍質疑研究/Little fat ball
//最新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的研究指,美國北達科他州一個遺址詳細記錄了,約 6,600 萬年前隕石撞擊後數分鐘內對全球生態的破壞,如果屬實將是個距離墨西哥希克蘇魯伯 3,000 公里的末日記錄,首度顯示撞擊事件與地球生物的互動,亦可能是最有力的證據證明非鳥類恐龍曾在撞擊當日仍然生存。
物理學家 Luis Alvarez 與兒子 Walter Alvarez 等人在 80 年代提出在白堊紀與第三紀交接時期,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曾有隕石撞擊地球表面,造成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規模滅絕事件。後來學者於尤卡坦半發現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以及在海地白堊紀與第三紀地質界線發現有高含量的銥、衝擊石英,以及玻璃顆粒的風化物質,佐證隕石曾在當時撞擊地球。不過,學界一直未能找到隕石造成生物大滅絕的直接證據。
該研究由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系研究生 Robert DePalma 領導。他的團隊於稱為 Tanis 的遺址,發現河谷內出現類似海嘯浪潮造成的混亂,當中含有不同種類的化石,當中包括淡水鱘魚,這些鱘魚相信是被隕石撞擊後散射的玻璃顆粒窒息而死。
並非所有學者都接納這個發現,因為該團隊在上周於《紐約客》首度宣佈發現,而文中部份所述的科學聲稱例如在遺址發現大量魚類和恐龍化石,則未包括於 PNAS 的報告之中。
阿拉巴馬大學地質學家 Thomas Tobin 指,雖然他自己不是 100% 相信說法,但他仍希望全部屬實。他又向《科學》表示, PNAS 的報告包含了古生物學、沉積學、地球化學等多個學科的細節,世上無單一學者是所有這些學科的專家,學界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來消化報告,評估這些數據是否支持團隊作出的結論。
DePalma 的團隊指,撞擊事件對生物的影響蘊藏於厚 1.3 米的 Tanis 地層,該地層更可能於隕石撞擊後最快 13 分鐘出現。魚類化石往往在水平面被保存,然而在 Tanis 部份魚類與樹木化石是幾乎垂直被保存,顯示牠們在事件中幾乎是瞬間隨被衝擊的泥層推到當地。
團隊又在多個魚腮中發現玻璃顆粒,經同位素鑑定後這些玻璃顆粒均有 6,580 萬年歷史。這些顆粒可能是撞擊地點散射到大氣中的融化石粒,在跌回地表時這些顆粒會冷卻成玻璃,而厚 2 厘米的含銥地層則將這些顆粒保存下來。
當年, Tanis 位於一條流向淺海的河流,該海可能曾覆蓋了現今美國東南部的大範圍地區。而在尤卡坦半島的撞擊出現後十數分鐘,地震波到達 Tanis 附近造成 10 米高的波浪將海水與當中的沉積物與生物推至河谷。 2011 年日本東北大地震,也曾令 8,000 公里以外的挪威峽灣出現 1.5 米高的類似波浪。
但很多學者質疑 DePalma 團隊的解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家布 Blair Schoene 承認,當地化石能捕捉災難事件一刻是相當異乎尋常,但發現不能完全證明撞擊事件是白堊紀大滅絕的唯一觸發原因。現時亦有證據顯示,現今印度中部地區在隕石撞擊前,也曾經有大規模火山活動,可能已造成一定數量物種滅絕。
DePalma 的名聲在學界不算好,其發現也曾備受質疑。在 2015 年,他曾在 Tanis 附近聲稱發現新恐龍,並將之稱為達科他盜龍 (Dakataraptor) 。後來有人發現,其團隊組合的達科他盜龍骨骼,包括了一塊屬於龜類的骨頭,團隊需要於該刊於 PLOS 期刊的報告中作出更正。
據《紐約客》文章, DePalma 也可能違反一些古生物學界遵守的行為標準。即使在化石被納入大學和博物館藏品之後,他仍要求保留控制標本的權利,並通過向私人收藏家出售其發現的複製品,來幫助資助他的發掘工作。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地質學家指, DePalma 在商業和學術工作之間的界限並不像其他人那樣清楚, DePalma 無就說法回覆《科學》的電郵訪問。
Manning 指, PNAS 報告中描述的所有化石都存放於被認可的收藏庫之中,亦可供其他學者借用研究。不過他證實了學界傳聞屬實,團隊在研究被 PNAS 接受前,報告曾提交至影響指數 (impact factor) 較高的期刊。他指該些影響指數較高期刊的審核者,提出了對這份簡單概述 Tanis 發現和初步分析的不合理要求,後來團隊決定將報告交至 PNAS ;而花了 4 個月時間,該期刊已完成同儕審查。
團隊指,現時還有數篇關於 Tanis 的報告正在準備中,期望能夠描述《紐約客》文章中提到的恐龍化石。 PNAS 的報告只包括了其中一塊恐龍骨,但只在補充文件提到。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ve Brusatte 指,這種做法令他非常困擾,希望發現並非為了造成過份轟動。//
清 大 同位素 館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骨拼貼臺灣史 清華開設全臺唯一人骨考古課
一具人骨可以透露出很多秘密,此人生前是男是女、死亡原因,甚至生前的飲食習慣、左撇子或是右撇子等都能判讀。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助理教授邱鴻霖,是國內唯一以人骨來研究臺灣史前人類與其文化脈絡的學者。他開設了臺灣唯一兼具科學與文化的人骨考古學課程,用清華大學內挖出的人骨標本輔助教學,引領學生讀人骨、學歷史,成為人文社會學院的熱門課程。
邱鴻霖表示,考古學是以科學方法解析古代人與其文化,人骨考古學是以人骨為出發點,不僅分析人骨的DNA描繪血緣地圖,更從人骨所透露出的各種訊息,拼湊出他所經歷的一生,進而推敲出他所處的生活環境、習俗儀式等。
在這門課裡,學生可以觸摸真實的人骨標本,學習鑑別人骨,推斷其年齡、性別等;還有古病理學,分析此人生前曾經感染的病症、退化性炎症等。之後,透過骨遺傳學鑑定DNA基因,以同位素分析認識個體的生存環境與飲食內容。此外,邱鴻霖非常重視人骨的出土脈絡與埋葬行為所透露出的線索,由此來瞭解社會與文化才可完整理解古代歷史,而不侷限於討論人類的起源。
特別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用來分析的人骨標本,正是民國90年至92年間,清華大學開發南校區時所挖掘出來。清華南校區(即寶山路旁,台積館周邊)過去曾是新竹第一公墓,年代相當古老,當初第一公墓遷葬完畢,展開清理作業時,發現有許多清朝時期的無主墓葬的墓碑及陪葬品,頗具有文化價值,因此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李匡悌教授協助清理與研究。當時,邱鴻霖是李匡悌的碩士班學生,因此隨著老師一起來工作。
邱鴻霖說,為南校區出土人骨進行體質測量分析,發現他們頭骨型態與漢人較為接近,也看得出新竹早期的漢人社會生活艱辛,並且不乏有肺結核、梅毒等傳染病,這些是正史不會提到的細節。邱鴻霖希望修課的學生能夠讀出這些故事,彷彿為前人撰寫個人生活史。
由於能夠提供分析的人骨標本數量有限,因此儘管人骨考古學在清華人社院頗為熱門,但自100年開課以來,只能開放20人修課。人社院學士班大二的劉家伶與大一的辛佩倢,出於對考古學的興趣而來修課,她們說,由於邱老師有很豐富的挖掘出土、田野調查經驗,課堂上分享了許多有趣的案例,而且能夠接觸真實的人骨標本「很酷」,「摸人骨不可怕呀,背骨頭名字背得很開心。」劉家伶笑說。
人社院學士班大四的諶冠霖,則因為逝世的爺爺即將在明年撿骨,他希望修習這門課之後,能夠在撿骨時也探索爺爺過往的人生經歷。「畢竟差了六、七十歲,很多事情無法從爺爺口中得知。也許從撿骨可以發現以前從未聽過的故事。」他說。
邱鴻霖說,開設「人骨考古學」課程的另一個用意,是希望透過這門課讓學生知道,人文社會科學必須結合其他學科,才能獲得進一步的應用與詮釋能力,也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就如人骨考古學,其中就包含了法醫人類學、體質型態學、考古學等。此外,也從一具具人骨與陪葬品分析,慢慢累積出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聚落、一個區域甚而一個島嶼的故事,儘管這對於大學部課程來說範圍很大,然而初衷就在於給學生開啟一個用不同方法看世界的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cWEhv2UM&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