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凱三民走訪日記 #港北里鐵路新村
這是我五歲以前住的地方,前幾年,台鐵把宿舍要了回去。曾經是台鐵員工的爺爺,從長明街的鐵路新村,搬到了高醫附近的孝順街。後來,我就很少再回去鐵路新村,去年,爺爺也過世了。今天好像什麼力量牽引,在緊湊的行程中,繞了進去,結果,映入眼簾的,已不是我認識的地方。
這是第一次,深深感覺到,老家被拆除的感覺。過去,透過報章媒體,看過許多土地徵收,老人家含淚、跪求不要拆他們的家,原因是,他們捨不得住了幾十年的地方。不是現今文青式的悼念,而是,許多的回憶與畫面,在家的場景中,才能記得完整。離開了,就是離開了,有些記憶是會隨時間淡去的,特別對於老人家來說,一面斑駁的牆、一瓶靜止的沙漏、一張不怎麼樣的塗鴉、一個缺陷的角落,都是與家人的相處時光,只有在家裡,才能夠完整回憶這些。
沒有了,就是沒有了。當下,只見到已被拆除的廢棄木料,堆置在貼著小心工地的圍籬內,一片日式宿舍的群落,成為整齊劃一被框起的方格。我想起小時候在這邊騎三輪車,聽說五歲的我,就已經知道要找旁邊的Amy一起騎了。從爺爺奶奶家裡開始騎,騎到土地公廟繞一圈,就是小時候印象最深的記憶了。有時候,家裡的人也會一起,到附近的客家菜小餐館打打牙祭。後來才知道,這邊的鐵路員工,有許多都是客家人(我也是半個客家人)。
現在,土地公廟仍在,畢竟是地方的信仰中心,台灣人心中仍是敬神。但是,對於古老建築的敬意,我們就沒有這麼客氣了。甚至,這些被怪手拆除的木料,未來是否直接送進焚化爐,也不得而知。這些舊時代留存的建物與建材,常常在某個夜晚不知為何就付之一炬,或者是在都市計畫中大筆一揮,就不見了。
對於來台灣觀光的日本老人家來說,老房子是他們想要回來探尋的往事之地,但當看到已經人事全非的樣貌,也只能感嘆表示:真是太可惜了。我們千里迢迢,到日本京都參訪古蹟,但對於自家的老房子,卻任其頹圮、直到有一天被強力拆除,再以舊照片向世人展示。
過去,即使有些有心人,想要保存這些,都得經過重重的關卡。不過,現在有更多人看到文資保存的重要,以鄰近高雄的台南來說,近幾年有許多以老屋為主體改造的咖啡店、餐廳、民宿。為了讓這些老屋民宿能夠合法被利用活化,台南在去年將安平區及中西區劃設「雙城觀光地區」,今年七月更是成立文資建材銀行,收受舊建物拆除後之建材,提供有興趣進行老屋修復者的修復資材使用。
有些過往的花磚、雕花鐵窗、舊窗、木桁架、水泥瓦 … 等等,現今已不生產,技藝師傅也日漸凋零,這些正在拆除、即將拆除的老房子,所留下來的片磚片瓦,就是成為日後老屋修復、再活化的重要資材。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能夠就地保存,創造老屋的價值,但如果各方因素不容許時,留下這些老一輩過往記憶中的建材,甚至進行老資材的歷程標示,從哪棟房子取下、後來又使用在哪裡?每個特殊的符碼,都別具意義,成為日後來尋訪老屋者有趣的追蹤線索,何嘗不是一種文化觀光旅行的亮點呢?
很多古物,在我們來不及關心時,就一點一滴的消失。或許,我們這個年代的記憶,許多來自記憶卡資料夾的更新快速的流動,對於一個空間的感受,也在生活移動的過程中不斷被淡化。但是,永遠有一群人,在意著過去生活的痕跡,或者是,當我們猛然想起那個封藏已久的片刻,卻發現,一切都不在了,難道不會有無限的失落?
在這邊停留了半晌,離去之前,跟土地公請安,也祈求讓我這個高雄囝仔,能有更多力量,為這個城市多做一點事。
港北里鐵路新村 在 為什麼要稱祂鐵路媽祖? 以前高雄火車站港北里鐵路新村一戶 ... 的推薦與評價
以前高雄火車站 港北里鐵路新村 一戶人家,接近中午吃飯時間~ 她兒子:阿木ㄚ要吃飯了妳要去那裡? 阿婆:我要去鐵支路旁媽祖廟拜拜媽祖婆 ... ... <看更多>
港北里鐵路新村 在 林于凱高雄芋圓- #魚凱三民走訪日記#港北里鐵路新村... 的推薦與評價
魚凱三民走訪日記#港北里鐵路新村這是我五歲以前住的地方,前幾年,台鐵把宿舍要了回去。曾經是台鐵員工的爺爺,從長明街的鐵路新村,搬到了高醫附近的孝順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