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工會越返越窮? 創業或副業成出路
======
自小爸爸媽媽便教我們努力讀書,考上大學,畢業之後找份好工,拾級而上,一步一步改善生活。但最近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似乎和我們的認知剛好相反。
大家不難發現在過去十多年,吃一頓午餐或者茶餐的價格翻了幾乎一倍,但收入卻沒有以相同比例上升,變相令返工越返越窮。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這個趨勢,以及創業或經營副業可以怎樣幫我們走出困局。
越遲出生收入越低的趨勢
根據政府在2021年5月5日的新聞公報,按選定教育程度劃分的不同世代組群中全職僱員的平均每月就業收入(以2018年價格計算,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出現越遲出生收入越低的趨勢。
以具學士教育程度為例
以具學士課程教育程度的全職僱員為例,1970年至1974年出生的僱員,當他們到達30至34歲時,平均收入是每月38,300港元。
但如果遲十多年,在1985至1989年才出生,當他們到達30至34歲時,收入則下降至平均每月33,700港元。
具研究院程度又如何
攻讀研究院課程的風氣越來越明顯,那麼具研究院教育程度,又能否倖免於返工越返越窮的趨勢呢?
1970年至1974年出生,具研究院程度的僱員,當他們達到30至34歲時,平均收入是每月47,100港元。
但如果遲十多年後,在1985至1989年才出生,當他們到達30至34歲時,收入則下降至平均每月46,000港元。
換句話說,獲取研究院學歷雖能獲得較高收入,但仍不能倖免於越遲出生收入越低的趨勢。
憎多粥少,鬥低人工
經濟暢旺程度與收入的關係,似乎只在老細階層發揮作用。 除非你擁有自己的生意,能夠隨著市道而水漲船高,否則市道暢旺與你的收入其實沒有必然關係。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打工仔的薪金是如何定義的呢?
有些人會認為以學歷定義,有些人會認為以經驗定義。但從老細高層角度,打工仔的薪金其實是由爭奪同一職位的對手定義的。
說得直接一點,打工仔的對手其實是其他打工仔。假設經驗和能力相同,必然出現價低者得的現象。
學歷是優勢還是包袱?
市場中打工仔的學歷普遍提高了,並不代表獲取學歷的付出,例如時間、精力和學費,會較以前減少。
學歷競賽是一個絕大部分人都是輸家的遊戲,這遊戲並不視乎你具多少學歷,而是你的對手具多少學歷,當中只有極少數特別優異的參與者能夠成功。其餘大部分人,當扣除機會成本和學費成本之後,能夠打和已經十分幸運。
昔日的上流階梯還可行嗎?
當打工仔普遍學歷不斷提高,學歷便再也不是上流的有效階梯;
當退休年齡不斷延後,高位的人將會霸佔高位更久;
當這資訊爆炸年代資訊產生得越快,經驗的價值便越快退色。
上世紀打工仔黃金時代的成功法則,在今時今日還行得通嗎?
創業或經營副業成出路
財富由上而下的滴漏效應已然失效。能夠隨著經濟環境水漲船高的,似乎主要是資本家和企業家。
要成為資本家,資本門檻相當高,並不是一般人能及。
創業或者經營副業,便成為擺脫返工越返越窮的一線生機。
為什麼創業這麼艱難?
創業的吸引之處,在於收入無上限的可能性。
如果能夠創辦成功的企業,你的收入和成就便能夠隨著經濟環境而水漲船高,甚至得到幾何級數上升。
但大家可能又聽過,創業成功率很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我的觀察,這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也就是我們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訓練我們成為一個受薪階層的。即使是那些成績優異的優等生,也大致上是被訓練成過得更好的受薪階層,始終跳不出打工這框架。
沒有創業的培訓,也沒有啟蒙導師,創業失敗率自然高。
經營副業又如何?
經營副業,即是介乎全職創業與打工之間,以有限的時間,承受有限的風險。以副業這種方式創業,勝在進可攻退可守。
犧牲休息時間,一嚐當老細的心願,以有限的資金搏一搏,是不少打工仔的一個選項。
那些人不需創業?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不需考慮創業或者經營副業的:
受老闆賞識的明日之星:
如果你預期能夠快速升職加薪,逆市打破返工越返越窮洪流的話,你不需要冒風險創業,反而應該專注於更有把握的升職加薪之上。
高佣金工作:
如果你擁有一份高佣金工作的話,性質便與經營自己生意有所類似,能夠隨著經濟好而水漲船高,在這情況下你也不需要創業。
結語
對於上一代來說,返工會越返越窮這說法雖然可能匪夷所思,但這卻正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發生。
努力的定義不單單是埋頭苦幹,更加是時常思考,以想像力和創造力尋找機遇。打工仔宜好好裝備自己,觀察世界轉變,尋找契機,以求突破返工越返越窮的洪流。
https://seminerdlabs.com/learn-business/
#創業 #副業 #創業家 #企業家 #網店
=====
「半宅職薯研習所」提供:
一對一事業諮詢
網店副業或創業培訓(一對一培訓,手把手幫助你建立出可營運嘅網店!)
助你找到事業的出路。
立刻 Direct Message 半宅職薯
或 WhatsApp: 52444531
滴漏效應香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總是有愛在隔離](*)真係唔好低估香港人買樓嘅意志呀!移民賣樓潮!Yo,未驚過。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經濟原文:「封區」都阻唔到香港人買樓 圍封期間上車客790萬麗城花園3房(https://bityl.co/6T8M)
你要記住一樣嘢,「每單交易都係一個買家一個賣家」(公司群P唔計,唔好煩),所以咩升跌根本唔係咩「買家多過賣家」,而係邊班人更加aggressive.
BTW,提提你三樣嘢:第一,美國聯儲局嘅資產負債表就快突破8萬億。第二,香港銀行體系結餘,4500億,歷史新高(明明我啲網友唔係咁講話啲錢會走晒)。第三,1個月拆息0.1厘跌到都冇,11年新低。你可以話根本以上三樣嘢係同一樣嘢,固然印咗咁多錢,唔係好多去咗香港嘅樓,但,滴漏效應總滴到啲。
再加上,都係報導兼地產經紀有啲誇張,隔離嗰坐圍封之嘛。扯。之前封城都有人睇樓買樓,八號定十號風球都有成交啦,唔係今時今日先知香港人嘅堅毅下話?
求其一個阿婆都有2.5億畀人呃呀!仲要係現水可以拎出嚟,身家點都十幾廿億。當然個撚個都話呢啲唔係富豪,但即係,十幾廿億呢,夠你買起成間英超球會(講真的,唔係講曼聯嗰啲啦,但你紐卡素都30億港紙有找,再細啲嘅肯定廿億夠買)
===========================
雖然近日疫情反覆,但依然無阻買家入市。荃灣麗城花園2期第四座昨晚圍封檢測,鄰座一個三房單位獲買家以790萬元承接。余俊文指,買家為外區上車客,昨午首度參觀上址,見條件合意,隨即還價,幾經議價後,業主願減25萬元,買家見價錢合理,無懼鄰座正圍封檢測,隨即簽約入市
(*)媽的,谷德昭aside,只係個戲名已經令我打冷震。首主題曲更加打冷震(相比之下《同步過冬》好聽好多)。然後睇埋段終極預告(https://ytube.io/3Gzs),你老味,真係本年挑戰級!必睇!作為港片之鬼(呢個名稱幾有型)嘅我,聽日就去睇!但認真,邊撚有人睇架,我當啲明星一個仙都唔分都好(但係咪?),有幾多票房分畀啲「基層」呀?
==============
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80,半年已16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
==============
滴漏效應香港 在 半宅職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上位!」、「叫我放眼將來但我卻看不到將來!」,相信是今天不少八、九十後的心聲。那種努力付出了卻看不到將來的鬱悶,聽到老一輩說「獅子山下精神」這類明鼓勵暗炫耀的憤慨,相信只有當事人才感受得到。年長一輩經常說年青一代缺乏上進心,但究竟缺乏上進心是因還是果,實在值得深究。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一起探究香港的發展,以揭示出缺乏上進心,其實是迫不得已的時代發展結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歷經濟起飛,社會出現大量職位空缺,造就了大量只憑基礎學歷已能晉升成為中階管理層的機會。戰後嬰兒潮一代,也是當時佔香港總人口近四成的一代,幾乎享盡經濟起飛的好處。嬰兒潮一代雖然競爭依然激烈,但在戰後百廢待興,對上崗位沒有上一代填充,橫向對手亦沒有父幹,抬頭一看晴天萬裡,他們都在一個相對非常公平的環境之下競爭。「英雄莫問出處」,是當時的共通信念。
九十年代移民潮造就大量中層空缺
到了九十年代,雖然受全球一體化影響,大量香港工業北移到內地,但起飛的金融地產市場卻造就了不少賺錢的機會。再加上由1990年至1994年間,平均每年六萬人移民到海外的移民潮,令社會突然出現了大量管理階層及專業職位空缺。令大量來自基層工作的勞動人口得以加速晉升成為管理層,造就了不少「香港仔」的成功故事。而這些「香港仔」的特色,就是認為自己的成功全歸功於自己的努力。
八、九十後成長於一浪又一浪的經濟衰退之中
如果說嬰兒潮一代的積極,是因為成長於香港經濟起飛的階段,那麼八、九十後的消極失落,便是受到一浪又一浪的經濟衰退所影響:九十年代尾的金融風暴;2003年的沙士;2008年的金融海嘯,迫使八、九十後建構出另一套較負面的世界觀。
提升學歷以上流經已失效
建基於嬰兒潮世代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成功經驗,這世代特別相信學歷對於事業的正面影響。無他,當年香港只有兩所大學,不少這一代人只有中學或者初中程度,當然會覺得專上學歷能夠帶來上流的美好結果。
這種對於高學歷的迷信,結果成為下一代 八、九十後的詛咒。隨著九十年代後專上學額大幅擴張(特別是當時認受性受爭議的副學士課程),專上學歷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而到了今天更經已變成基本要求。
但無奈地,追求學歷也需要成本的:時間成本、學費成本、機會成本。我個人就有這樣一個觀察:當年成績普通,在中學畢業後便出來社會工作的人,在多年之後因為累積了工作經驗,收入竟比大學畢業的同學更加高。當然,教育是長遠投資,但遇到這種情況,能夠令人不氣餒嗎?
但在上一代父母的學歷迷信驅使下,八、九十後仍然被灌輸「學歷是上流關鍵」這套信念,甚至產生為了完成專上課程引致家庭經濟環境拮据,及造成巨大心理壓力的情況。學費是付出了,時間是付出了,卻只能和其他對手打個平手,學歷追求成了大部分人都是輸家的遊戲。而今時今日那些擁有超高學歷的博士畢業生呢?既在學界內不容易取得教席;在學界外卻受到過高學歷的羈絆,造成難以放下身段的尷尬局面。
上流空間收窄
承接上面所述,我們不得不再提及在上世紀乘著經濟起飛及移民潮加速上位的「香港仔」。這群「香港仔」不但在年輕時已成功上位,更在往後二、三十年不斷延後的退休年齡浪潮下,長時間佔據中高層職位,以連鎖反應引致職場上流通道停滯。即使嬰兒潮世代在今天退下來,前面仍然擠塞著大量人排隊等候上位,八、九十後能看到寬廣的未來嗎?
當然看到這裡,有讀者可能會說:「今天的年青人沒有一份工做得長,是他們自己放棄自己。」但其實當我們看深一層,今天的職場環境和上一個世紀已經有了巨大的轉變。上一個世紀的職場環境比較多垂直的晉升階梯,讓打工仔按年資及能力一步一步向上爬,也比較著重情誼。但今天的職場環境呢?一個僱員必須要橫向的不斷更新多種技能,才能在萬變的職場環境中跨領域求存。清晰而易於跟從的晉升階梯,已經變得愈來愈罕有。
年青人無法享受經濟改善的成果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香港遇到多次經濟下滑,但每次接著也獲得經濟復甦。但問題是,每一次的經濟復甦大概只令富者越富。君不見過去十多二十年物價攀升,但畢業生的收入卻沒有相應改善的情況嗎?上一個世紀的「滴漏效應」、「知識改變命運」 等說法,在今天已然失效。
而對於那些沒有父幹,付不起買樓首期的年輕人,不斷攀升的租金只令他們更難儲錢,距離置業越來越遠,令一無所有的年青人更加難以向上爬。這種遭遇,難免令年青人萌生「香港是有樓的人的天堂,卻是無樓的人的地獄」這種想法。
結語
年青人看不到將來,何來上進心?「獅子山下精神」其實只適用於上世紀特定時空,特定人群,並不適用於今天學歷貶值,上流通道收窄的社會環境。即使時下環境鼓勵創業,實際情況卻是大部分人不具有創業家的天資,亦沒有所需的資本。
嬰兒潮世代出生於經濟起飛的環境,自然對世界有一種較積極的看法,認為一切都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得來,卻忽略了社會環境給他們乘了順風車。而最大的問題是,舊一代的思潮,依然希望把上世紀「香港仔」的成功法則強加於今時今日的年青人身上。截然不同的出身環境,南轅北轍的信念,造成一浪又一浪的世代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