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4/4
* 緬甸叛軍「克倫民族聯盟」指控緬甸軍方「過度使用武力」,對當地持續轟炸,導致上萬名手無寸鐵的平民包括兒童流離失所。
法新社:自緬甸軍方發動政變以來,克倫民族聯盟(KNU)多次公開表明反對軍方奪權,並坦言收容了數百名反政變人士。
緬叛軍指控軍方持續轟炸 上萬人流離失所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3-113636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路透社引述緬甸官方媒體的報道,緬甸軍方週六(3日)以煽動異議罪名向20個名人發佈逮捕令,這20人包括網紅、歌星和模特兒等。
緬軍以煽動罪名向網紅等20名人發逮捕令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3-113639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緬甸進一步封網 抗爭者另尋對策「打游擊」】緬甸軍方進一步封鎖互聯網,中斷無線寬頻上網服務,只允許固線的網絡服務。反政變示威者也隨機應變,以共享無線電頻率、離線互聯網資源和發電話短信等方式繼續互通信息。抗爭者同時號召進行「打游擊」示威活動,併發起「花朵抗議」。
許多緬甸民眾響應號召,紛紛發佈手拿著鮮花舉三指禮的照片,並上載到YouTube視頻分享。民眾在一些示威者遇害的巴士站放置大量鮮花,以花朵表達抗議。
根據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自政變以來,已有至少543人死於軍方武力鎮壓下,其中包括44名兒童,當中年紀最小的已知遇難者僅6歲。
* 【聯合國安理會一致強烈譴責緬軍暴力鎮壓平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週四(1日)經過兩天的艱苦談判之後,終於就「強烈譴責」緬甸軍方對平民採取的暴力行為達成一致。
法新社報道,由緬甸前殖民政府——英國發起的一份聲明說:「安理會成員國對緬甸境內迅速惡化的局勢深切關注,並強烈譴責緬甸軍方對和平示威者使用暴力,且導致數百名平民包括婦女和兒童死亡。」
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AAPP)說,至今有至少538名平民在反政變示威中死亡;3月27日為最血腥的一天,當天有141人在緬甸軍方的暴力鎮壓行動中喪命。
* 美國總統拜登週五(2日)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就烏克蘭東部局勢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這是拜登就任總統後首次與澤連斯基通電話。
* 約旦軍方週六(4月3日)發表聲明,要求前王儲哈姆扎(Hamza bin Hussein)停止危害國家安全及穩定的行為,並否認拘捕哈姆扎。
約旦軍方拘捕危害國家安全人士 前王儲稱遭軟禁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4-113649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美烏總統通電話討論烏東局勢等問題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3-113637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週六(3日)表示,因「長賜號」擱淺而航程受阻的最後一批巨型集裝箱船應可在當天全部通過運河。
蘇伊士運河口最後一批船週六將全部通過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3-113637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英國藥品與保健品管理局(MHRA)週六(3日)發表聲明說,截至3月24日,在接種阿斯利康冠病疫苗後出現血栓問題的30人當中,有七人已去世。
英國7人接種阿斯利康疫苗者後出現血栓去世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3-113638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歐洲藥管局: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後 英等十多國出現269起不良反應約40人死】歐洲藥品管理局週三發佈的一份報告說,經過審查,在英國發生了246起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案例,包括英國在內的十幾個國家總計發生269起案例,造成約40人死亡。報告說,對稱為Vaxzevria的阿斯利康疫苗的分析集中在罕見的凝血事件上,與疫苗的任何因果關係「沒有得到證實,但存在可能性」。
由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公司合作開發的疫苗正在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視,並且在歐洲受到的支持日益減少。在歐洲藥品管理局發佈上述報告之前,由於又發生了幾起新的血栓事件,德國停止對60歲以下人群使用該疫苗。
報告說:「對於這種非常罕見的情況,尚未發現任何特定的風險因素,例如年齡、性別或先前的凝血功能障礙病史。」
* 葉門內戰已邁入第六個年頭,被戰火奪去家園的人們至今流落荒郊野外,難以為生。在第三大城市塔伊茲西郊,荒野上的枯樹下就是落難家庭的棲身之所。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週四說,也門自2014年爆發內戰以來,貨幣里亞爾大幅貶值,糧食和燃料價格暴漲,有些地方甚至翻了三倍。它預測,內戰加上冠病肆虐,到了今年6月,也門將有半數人口,即1620萬人面臨斷糧危機。也門目前每個月有900萬人依靠聯合國與人道組織提供糧食、食水、衛生與保健等物資與援助。2014年9月,胡塞武裝攻佔也門首都薩那,迫使總統哈迪逃往沙特阿拉伯。2015年,沙烏地等國對胡塞武裝發起軍事行動,葉門戰事升級。(法新社)
戰火家園毀 哀鴻枯樹棲 https://www.zaobao.com/znews/international/story20210403-113621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敘利亞通訊社(SANA)週六(3日)發推文說,敘利亞將在未來幾天收到冠病疫苗。
敘利亞即將收到中俄世衛冠病疫苗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3-113638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總統拜登高調推出的旨在使美國贏得創新競賽的投資計劃,被指與中國相比依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根據彭博社報道,雖然拜登的「美國就業計劃」總規模高達2.25萬億美元(3.03萬億新元),但是中國政府和民營企業每年都在將差不多相同規模的資金投向新基礎設施建設,所涉及的領域更是從交通到通訊網絡,從水務工程到製造業項目,不一而足。
光是看年度研發投入,中國目前就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二,而中國政府上個月曾表示,民營企業和國家機構這方面的總投入到2025年要爭取增加到3.76萬億元人民幣,那將比去年多出1.3萬億元。
拜登的計劃包含1800億美元用於研發的政府資金,據拜登稱,這是有史以來國防開支以外的最大增幅,但仍有人質疑這樣的開支是否充足。
彭博:拜登兩萬億美元基建計劃仍與中國有很大差距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403-113631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就業市場強力回彈,分析師預測美國經濟下來數月將顯著增長。總統拜登大表振奮,並透露他的基礎建設發展大計可在未來10年持續製造很多就業機會。
新工作七個月來最多 美就業市場強力回彈 https://www.zaobao.com/znews/international/story20210404-113642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當地時間4月2日下午,美國國會大廈發生襲擊事件,致一名國會警察死亡。美國總統拜登當天稍晚發表聲明向殉職警察的家屬表示哀悼,並下令白宮降半旗向殉職警察致敬。
拜登向殉職國會警察致哀 下令白宮降半旗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403-113631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據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信號,昨天(4月3日)零時左右,美國海軍「馬斯廷」號(DDG-89)出現在了東海長江口附近海域,並一路向南。該艦3月27日從日本港口橫須賀出發,徑直前往東海,針對性明顯。
美軍艦現身東海長江口附近海域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404-113648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在中國房價不斷上漲的同時,墓地價格也在一直攀升。在2017年流傳的各省市墓地價格一覽表中,一塊墓地的價格在幾千到幾十萬元不等。媒體發現,現在北京昌平區墓地的起價已漲到3萬元(人民幣,下同,6146.88萬新元)
上海墓地是房價四倍 利潤打敗九成上市公司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404-113650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澤倫斯基年紀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起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唬爛的孝道故事 //鄭雋立
.
不久前迪士尼新版《花木蘭》「超譯孝道」導致華語圈譁然,東方主義式的謬誤想必大家都心有餘悸。這幾天FB則流傳某廟宇的驚悚雕刻照,內容是《二十四孝》「#郭巨埋兒奉母」的駭人情境,勾起不少人對說教式 #愚孝 的恐懼。
.
■ #二十四孝的虛構性
.
該故事起源本身就有爭議,一般認為源自晉朝《搜神記》,而元代.郭居敬或其門人在《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可能為道德訓誡而刻意誇大敘事,要不是神蹟般地「挖到黃金一釜」,郭巨就要葬送妻子懷胎十月忍痛妊娠的骨肉。
.
民初文人魯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直言不諱道出寓言的虛妄與荒謬:「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偏偏我國初等教育通常默許這些文本進入校園,包含佛道教與基督宗教的各種「神話」,作為「#德性教育」的素材對兒少進行道德需索。再對照這個故事與《聖經.創世紀》「獻祭以撒」的神似,不免聯想到它們背後通用的潛文本:#家父長權威對個人的壓迫。
.
■ #為什麼我們應該質疑教化故事
.
《荀子.子道》『魯哀公』一段孔子就嚴厲批判,#盲目順從不能視為孝道,且文言文被誤讀成格言使用、忽略脈絡及互文關係(例:父慈子孝),有時甚至會被曲解成上位者便於教化治理的詮釋。古代沒有學術倫理機制,文本遭竄改者甚多,類案便有現代學界普遍視為偽經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陳昭利(2001)認為這是假託譯經家「鳩摩羅什」之名灌輸 #封建思想,完全偏離原典鼓勵與父母同皈依三寶、持戒布施的初衷。
.
此外,張錫勤(2006)提出,各種忠、孝、貞、潔…等愚德行為體現了宋元明清的封建道德日趨嚴酷,證實 #傳統政權以威逼利誘驅使國人行孝,正是魯迅筆下的「禮教喫人」。
.
■ #孝道寓言初衷可能為反抗棄老惡俗
.
西蒙波娃《論老年》提到北海道原住民愛奴人在被大和民族同化前,有著不光彩的棄老惡俗,這是因為早年漁獵社會在環境嚴寒、資源匱乏下為求生存不得不採取的手段。而各地生活在嚴寒酷暑等惡劣環境裡的古老民族,如愛斯基摩與印地安人也都有類似狀況。有些因無暇照料而厭棄老者,也有長輩在嚴寒中捨身離群避免拖累兒孫。波娃寫道:「#年紀是張王牌但比不上能力來得重要。」
◆見圖一:
.
在華人的傳統教育,孝道作為美德典範被大肆歌頌,很有可能是為了撫平或教化庶民審視先民在惡劣環境下的棄老惡俗。但郭居敬之流滿懷善意的「孝子」恐怕沒料到,在物質充足、理盲當道的社會,孝道寓言竟變成氾濫成災的說教圖文,成為守舊人士施行世代剝削、貶低年輕族群的工具,一種「#博愛座式的惡俗」,是的,善意鋪成的道路也能通往地獄。
.
■ #互相體諒才是孝道的真諦
.
日本作家深澤七郎兩度被翻拍成電影的小說《#楢山節考》,便描述了古代信濃國(今長野縣)的棄老傳說,古代當地因為飢寒交迫,必須將年過70的長者揹上深山任其自生自滅,電影版赤裸裸呈現了連吃穿都有問題,更遑論道德禮教的淒涼。而主角的萬般不捨、母親連離別前都不忘為兒子著想的慈愛令人動容。1983年的電影版在國際讚譽不斷,更獲頒坎城影展金棕梠獎殊榮。
.
1990年代盛行的「野牛圖書」翻譯故事書系列也收錄過其改編。童書版增加了幾段動人的改寫:兒子暗自往返深山奉養母親,更因為母親暗中用機智解決統治者的刁難,打動村人,終究破除了棄老的迂腐規則。
◆見圖二: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迪士尼《花木蘭》新版與孝道迷思: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64544903733129
◆鄭雋立:康乃馨與母親節起源: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60352190819068
|
■ #參考文獻
.
魯迅(1979)〈二十四孝圖〉《朝花夕拾》(插圖本),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原典為1928年付梓成書)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 (2020)《論老年》,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陳昭利(2001)〈『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民90.03,頁169-195
張錫勤(2006)〈論宋元明清時代的愚忠、愚孝、愚貞、愚節〉《道德与文明》2006年 第2期 ,頁20-23
澤倫斯基年紀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金融時報】疫情之下的年輕人處境不佳
儘管年輕人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較低,但他們在經濟上受到更沉重打擊。FT全球調查顯示,疫情之下的年輕人對父輩產生不滿。
今年3月,27歲的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和22歲的妹妹梅格(Meg)離開她們在布魯克林的公寓,回到父母家。當時她們帶了足夠穿兩周的衣服。
結果一待就是幾個月。瑪麗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這就像是回到了在家上學的年代:沒有男孩子,沒有一起玩的夥伴,沒有地方可去——除了家和賣酒的商店。」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加劇,大學停課,繼瑪麗和梅格之後,另外三個兄弟姐妹也回到家中。用他們的母親洛麗(Lori)的話來說,他們把父母在新澤西州華盛頓的四居室房子變成了一個「美食廣場、麵包店和健身房」。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有數百萬年輕人搬回父母家,芬尼根家只是其中之一。在美國,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儘管學生和年輕員工罹患嚴重COVID-19的風險較低,但與其他人群相比,他們受到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波的更沉重打擊。新冠疫情還放大了過去的一些趨勢,包括低工資、就業市場停滯和學生債務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800多名16歲至30歲人士回復了調查——顯示,這些困難正轉化為對老一輩人與日俱增的不滿,後者不僅境遇更好,而且在政治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並不是共同面對困難,千禧一代不得不在當前處境下付出最大的代價,」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30歲的波琳娜•R(Polina R)說。「如果你們不注意,不去確保我們最終不至於失業和變窮,我們為什麼要保護你們?」
以下是他們向英國《金融時報》講述的疫情期間的經歷:
「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自今年8月畢業以來,來自韓國大邱的25歲的李菊妍(Juyeon Lee)遞交了幾十份工作申請。儘管她接受過幾次面試,但她對空缺職位不斷減少日益不安。
「我不想被感染,因為如果我感染了,找工作就更難了……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永遠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儘管在面試時我是一個自信的大學畢業生。」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25歲以下人群因疫情而失業的可能性是26至64歲年齡段的2.5倍。研究還表明,在經濟衰退期間畢業可能會對工資產生持久的傷痕影響。
根據經合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在仍在工作的人中,近一半的人報告收入減少,其中年輕女性和從事低收入工作的人受到的打擊最大。許多寫信給英國《金融時報》的人表示,他們不得不放棄商業計劃,並動用自己的儲蓄。
在發展中國家,失業往往意味著無法養活家裡的幾代人。來自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28歲的科馬爾•卡達姆(Komal Kadam)是家裡唯一掙錢的人——直到今年3月她失去工作。
「我害怕一切……我能找到新工作嗎?我怎麼償還貸款?現在我有很多煩惱,」她說。
「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調查的許多人表示,他們害怕感染或傳播新冠病毒,但也有其他人承認自己抱有一種比較無所謂的態度——政治領導人已經批評這種行為是夏季過後歐洲和美國疫情復燃的原因之一。
在春季封鎖的高峰期,蒙特利爾的波利娜曾經讓來訪的朋友留宿。「我沒有遵守建議。」她說,「我兩次出國旅行,去過十幾次酒吧、餐館和劇院。」
「我的風險承受力很高,在沒有人拿得出一份計劃、而掌權者並沒有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時候,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在許多地方——尤其是美國,但也有歐洲和南亞——許多調查回復者指出,違反公共衛生規定的往往是老年人。
28歲、來自印度欽奈的阿吉塔(Ajitha)表示:「老一輩人相信互聯網告訴他們的一切。他們被WhatsApp轉發和YouTube視頻誤導了。」
年輕人的原話
「我確實違反了規定。疫情期間,我和一個女孩約會過好幾次。我不知道哪一個更可怕,是我媽媽發現我和其他人見面,讓所有人都暴露於感染風險,還是害怕被警察抓住」
胡安(Juan),25歲,哥倫比亞
「大家的態度讓我想起高速公路上司機的態度:比我快的人是瘋子,比我慢的人是弱智」
托阿德爾•馬特奧克(Toader Mateoc), 28歲,美國
「就在我剛剛認識『現實世界』時,卻不得不逆轉一切,感覺有點突兀」
馬克•安吉洛•費利扎爾多(Marco Angelo Felizardo), 22歲,菲律賓
「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許多調查回復者表示,他們對本國領導人失去了信心,並認為抗疫方式很糟糕——除了一些歐洲人和亞洲部分國家的回復者。
來自法國阿訥西(Annecy)的23歲的安東尼(Anthony)告訴英國《金融時報》:「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從巴西聖保羅家裡的廚房餐桌兼辦公桌上,29歲的達尼洛•文圖拉(Danilo Ventura)看著他的國家自疫情爆發以來換了三位衛生部長。他說:「全世界都在說A,而巴西政界卻在喊Z。」
這種方向感缺失造成了代價:巴西的死亡人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達尼洛和他的妻子按照地區政府的指示在家隔離,即便巴西的民粹主義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仍出席擁擠的活動。
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對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降。經合組織公共治理局(Directorate of Public Governance)的負責人埃爾莎•皮利霍夫斯基(Elsa Pilichowski)表示:「他們對公共機構的信心,以及他們對於自己是否擁有政治影響力和決策代表權的觀感都停滯不前。」
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許多人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他們覺得政府自相矛盾,行動遲緩。
「機場開放時間太長了。有關口罩的訊息傳達簡直丟臉。我直到6月中旬才得到一個口罩,」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28歲的約翰(John)表示,「我認為,雖然比美國強一點,但我們的抗疫工作實在做得很糟糕。」
益普索(Ipsos)高級研究副總裁瑙米•哈克(Naumi Haque)表示,新冠疫情加深了政治上的希望幻滅。他說:「Z世代和千禧一代比老一代人更有可能覺得自己國家的情況正在失控。」
「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
聯繫英國《金融時報》的很多人聲稱,他們考慮過自我傷害。「失業、精神健康問題,以及有關這一切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都讓人對前景非常絕望,」來自倫敦的30歲的詹姆斯表示,他補充說:「我一度考慮過自殺。」
公共衛生專家警告稱,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健康影響,在持續時間上將超過新冠病毒造成的感染威脅,數百萬人在對付抑鬱、焦慮和孤獨。英美開展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18至29歲的年輕人在此期間經歷的痛苦更嚴重。
回到新澤西,自從疫情開始以來,在芬尼根家的10個子女中,有5個開始接受治療。瑪麗表示:「有人差不多每周崩潰一次。」
25歲的瑪利亞•羅德里格斯(Maria Rodriguez)來自西班牙,但住在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ow)。她表示,她決定寧可冒感染COVID-19的風險,也不要因為孤獨而陷入抑鬱。
「我不怕去咖啡館,也不怕見很多人,因為我不會感染家人,」她表示,「我選擇精神健康,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感染新冠。」
5月,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教育心理學講師奧拉•德姆科維克茨(Ola Demkowicz)對數百名英國青少年進行了調查。其中很多人表示,在適應人生中的這些不確定性時,他們經歷過「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她表示:「對於那些本來就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這似乎確實是一項巨大挑戰。」
年輕人的原話
「當我與上了年紀的父母一起在家裡生活時,我對自己要求嚴格。如今,在做了6個月喝酒的修女之後,我要冒著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再次約會」
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27歲,美國
「每天都要通過Zoom收看數小時的大學課程,學費一分不少,但學位卻貶值了,就業前景黯淡,擔心年邁的長輩,見朋友或結交新朋友的機會(如果有的話)變少。這足以讓任何人都覺得有點毫無意義」
威爾(Will),23歲,美國
「老師的期待大幅上升,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比平時好上好幾倍,因為考官會懷疑——而且預期——有作弊行為。過去六個月,這種壓力越來越大,但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壓力也會消失」
Alistair Woo,16歲,香港
「年輕人希望做一番事業,每一個年輕人都希望變得更優秀,但這場疫情毀滅了一切,限制人員流動,學校關閉,一些企業破產」
維多利亞•希迪貝雷(Victoria Chidiebere), 22歲,尼日利亞
「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不過,幾位調查回復者表示,疫情讓他們得以與家人和大自然重新建立聯繫,也讓他們勾掉了願望清單上的一些事項。
26歲的約書亞(Joshua)來自英國。他表示,8月的一個早晨,他把行李裝上汽車前往西班牙,告別一間小公寓和有毒的辦公室環境。
「我現在一個人租了一間靠海的三居室,而租金是工資的不到三分之一。有兩個朋友來看過我,但我基本上過著遠離社交的單身生活。」
今年2月,泰國研究人員對新冠病毒始發地中國武漢的一群大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如何應對抗疫封鎖。他們發現,其中一些人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德姆科維克茨博士在英國也發現類似的證據:首次封鎖讓青少年有機會決定如何規劃他們的一天,而不必理會社會義務和學校作業,她表示:「他們可以……探索他們想從人生中得到什麼,自己去發現成長和發展的途徑,並重新評估他們的人生方向。」
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中,來自澳大利亞阿爾伯里(Albury)的30歲的安德斯•弗茲(Anders Furze)表示,他發現,疫情之前他在透支自己:「我以前每周有5個晚上出門:吃飯、看電影、看話劇演出。」
最近,他反思了自己的事業,報名攻讀了一個法律碩士學位。他表示:「感覺好像它打開了一扇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社會 #人生 #衛生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