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一年的小學生活不僅對Lara來說挑戰,對我而言也煞費心力去調適,尤其在這社交無所不在的西方國家。
打從嬰兒出生開始,澳洲便有許多社區的play date可供母嬰一起參與;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則又逐漸出現同學的假日生日會。
這些對許多人來說平凡不過,甚至覺得有趣的活動,對我們高敏人來說卻時常成為內心的折磨。
除了語言適應,就連文化和生活習慣都因而讓我在參加前設想多種情境,最後疲憊不堪。
--
十年前第一次在澳洲租房,老丹被大聲公澳洲室友詢問「Lisa怎麼這麼安靜?(難道我和妳磁場不合也要大聲說嗎)」;工作時,我是三十個同事中唯二的亞洲人,每回開會或午餐時間在休息室,總被海量人聲轟炸得身心俱疲。
以往孩子在幼兒園遇到假日生日會,我總請老丹陪孩子出席;不過上了小學,孩子們的課後約會,就多落於平日下課後了。
Lara班上一半的家長,因為雙親皆要工作而免於參與媽媽圈的社交。但有另一半的媽媽,則是工作彈性或家管,所以平日接送上下課時,總會因為孩子們玩在一起,而逐漸形成了特定的媽媽圈。
而我落於媽媽圈之外──想到沒事要瞎聊(天氣與周末趣事),還沒開口心已累了大半,乾脆做個荒野一匹狼。
Lara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小迪;小迪又與其他幾個男生非常要好,大家在學校時常玩在一塊。
今年開學幾周後,同學的媽媽凱倫便自願替Lara的班級建立了一個臉書社團,好讓大家互邀下課後的聚會。有次我們在課後臨時受邀,腦中還找不到想法拒絕,我家姊弟已經三步併兩步地跟同學跑了,我也只好跟上。
課後聚會約在學校附近的廣闊公園,當天除了努力和不同的媽媽聊天,還要頻頻去探視覺得朋友不理她而大哭幾回的Lara。
回家路上,Lara因為玩過頭,一邊尖叫崩潰一邊被我扛上車,小丹則趁隙跑去玩其他遊戲器材。
經過那一次的刺激,我實在不想再讓自己經歷那麼大的精神折磨,之後的課後聚會也都拒絕了。
最近,Lara意識到自己都不在公園聚會的受邀行列裡,頗有微詞:「為什麼我都不能再和小迪一起去公園?這樣不公平!」
除了擔心孩子再次崩潰,心中其實更清楚的知道,我自己不那麼享受媽媽圈的社交;但每當孩子抱怨,我又萌生了深深的愧疚感:我是不是剝奪了她與知心朋友課後聯繫的機會?
--
昨天學校邀請家長到校觀賞孩子唱國歌。
剛好坐在我旁邊的,是我唯一認識的小迪媽媽。
表演結束後,我和小迪媽媽在路上聊了幾句,突然,我開口告訴她Lara的高敏感情況(譬如每日上學哭個不停,與上次去公園的種種崩潰),以及她不能和小迪玩而怨恨的心情。
「哈哈,其實我覺得不參加課後聚會,主因是我擔心自己承受不了太多刺激。」我尷尬地傻笑。
「Lisa妳知道嗎?如果妳願意,其實也能挑個時間,帶Lara來我們家找小迪玩啊!我女兒也時常崩潰,所以我能理解。歡迎妳隨時傳訊息給我約時間,我們都沒什麼事的。」小迪媽媽真摯地說。
也許小迪媽媽日後不會記得她所說的那一句話,但對我而言,它卻已然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沃土:在剎那,我感覺深沉的心與擔憂,被輕輕地承接與理解;以往的擔憂與內疚,也倏地輕如鴻毛了。
高敏孩子,時能被一句真摯溫暖的話語所大大鼓勵,而同樣的,高敏家長也是❤️
(圖為昨晚幫老丹在餐廳慶生,等餐時收到店家貼心為孩子準備的勞作包。雖然只是一個小舉動,但著實幫了應付孩子無聊的父母一個大忙。)
澳洲小學上課時間 在 二花小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澳洲去年4月孩子剛開始在家上課時在家上班的爸媽也是了無生趣,小學生根本就沒有在上課,家長要一直找事給他們做,但是他們又坐不住😡
還好安妮學校第一週就進入狀況,從早上第一節課到課後加堂全部瞬間變成Zoom,有時一路上到8點半,我實在太佩服她們老師了,這樣他們都能火眼金睛看到哪一個孩子腳沒點好,轉沒轉穩!
我則是把所有上課的資料連電腦都搬回來,早上5個小時,下午再4個小時。我有時一邊講課一邊看她轉圈圈蹦蹦跳,覺得這個畫面實在太滑稽了⋯ 房間則是男生組。
白天我們至少有三個人同時在用zoom 上課跟被上課,澳洲惡名昭彰很不給力的網路都撐過了,台灣的網速絕對沒問題。
一開始真的覺得怎麼可能,實在太痛苦了,後來慢慢發現省去通勤的時間,可以做好多事,孩子下課電腦蓋上就已經在家了,我們都多出不少時間跟自己相處,也跟家人相處,其實挺好的。
台灣的父母,換你們了!(華麗轉身指👉)
澳洲小學上課時間 在 吉爾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澳洲小學二三事:(有夠短的)學期近尾聲
Lara的預備班在第一個學期裡,一共有五個星期,孩子得輪流做口頭報告。
當初在開學親師會上,老師一提到孩子們接下來每周都有「口頭報告」,我的胃不禁揪了一下。想到自己上小學上台報告抖個不停的日子,可是一點也不好玩。
「孩子們愛死上台報告了!他們寧願抱病上課,也不要錯過了可以報告的日子。」老師又說,我萬分狐疑她話中的真實性。
直到接下來幾個禮拜,我看到孩子口頭報告的主題才鬆了一口氣,因為都是不太需要花時間做準備的日常生活。
例如:我最喜歡的天氣、我最愛和家人做的事、我最愛的書、我的包包裡有什麼(讓大家更瞭解你),和自由選擇(可以帶你最愛的玩具、書或遊戲)。
記得前陣子有臉友問我,她的孩子會錯過澳洲小學預備班的第一學期,要不要緊?是不是必須在家先預習趕進度?
我不曉得其他州或私立小學,但Lara所讀的公立小學,老師當初只寫email告訴家長「本學期旨在幫孩子建立生活自理(物品歸位)和遵循團體公約(例如上課時要坐好)的能力,以及建立社交圈。」所以聽起來是不需要緊張課業的。
後來和身邊朋友聊天時,我更發現Lara的班級功課量(每周隨機抽查5個新的英文常用字;以及每周閱讀兩本英文橋梁書)居然還算多(??)。
這幾個月在我看來,澳洲小學的學習固然看似輕鬆,時常在玩,但裏頭也藏著許多老師的心思。
比如:
為了讓孩子學習英文字母發音,老師傾注心力讓孩子們從玩中學。
有天Lara帶了個鋁箔盒做的機器人回來,她開心地告訴我她的機器人有什麼特殊技能。聽她在教室門廊上說著,老師剛好出來,便告訴我他們今天在學R的發音。與其逼迫,老師選擇創造遊戲,藉玩樂為孩子帶出學習的樂趣與意義。
學校也時常舉辦重要活動。例如明天是校園反霸凌日,校方便鼓勵(但不強迫)孩子穿戴橘色的小配件來響應。
此外,老師對於意外的處理態度我也學了一課。
前天,Lara在學校不小心尿濕褲子,學校貼心地幫她借來制服與襪子換上,接著便繼續課堂活動。
當天下午,Lara的老師刻意等到人群稍散了才帶她走出來。一開口,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述說孩子不小心在中午發生了一點意外。老師接著道,「但Lara只難過了一下子,接著就開心地去玩了。」
我順勢提起孩子的憋尿和一直以來便秘問題,老師聽後對身旁的Lara會心一笑,「啊,原來妳和我一樣不愛喝水嗎?那這樣好嗎,以後下課,妳帶妳的水壺,我們兩個一起喝吧!」老師這一席打從內心關懷的話,讓Lara開心了一整個晚上,隔天還真多喝了一些水。
原本孩子貪玩而尿褲子的意外不僅沒有被放大,憋尿背後的原因甚至被老師同理。這些貼心,都在在讓高敏感的Lara添了一分自信來繼續面對校園生活。
想起自己在澳洲幼教工作那三年所遇到的好同事,以及這幾年自己孩子遇上關愛的好老師,都讓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人性良善的光輝,以及明白——關懷對孩子的意義與影響是多麼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