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雄某議員南氣北送的問題,
他拿出永安天然氣北送的資料,
然後分析大潭發電廠數據與興達港發電廠數據來比較,認為很多時候沒有用滿,應該可以多輸送給大潭使用(?),然後要求經濟部回答。
其實用眼前的數據看未來的設計,就是最大的眼盲。
大潭發電廠還有設計七八九號機,
台中火力發電廠也要改成天然氣發電,
台灣有多少機組要更新天然氣來完成區域供電平衡,以及減煤減碳,更直接來說要完成非核家園的重要目標。(看圖片)
卻還要搞一個南氣北送,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要經濟部回答。
這些未來新增的天然氣發電機組,都要靠南部來幫忙供應嗎?
不需要新增管線嗎?你以為這些燃料都用車子來載嗎?目前台灣就兩個接收站,還需要有足夠的天然氣庫存能力,吵一個南氣北送,根本沒有意義。
若管線中斷了 或南部庫存不夠,能解決嗎?
設計人員不可能設計剛好滿載的量,一定要保有一些空間。
然後你到底想要什麼啊?
看到這種想法都覺得煩,不要為了解決一個你們的問題,然後留下更大的問題。
我支持
「南凱北送 高雄降空污啦!」
高雄人不要再重蹈覆徹國道七 的遺憾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院委員林佳龍、何欣純、高志鵬等17 人,鑒於空氣污染防治法已制定第八條總量管制條款,且環保署於2012 年3 月2 日公告「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針對細懸浮微粒(PM2.5)增列標準值,台灣所有污染源應減量五成以上。經病理學研究,污染源所排放及造成的PM2.5 對癌症及壽命有重大影響,台中電廠為...
火力發電廠燃料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歐陸洪水大火熱浪乾旱 氣候變遷瓦解歲月靜好》
歐洲今年夏天以來發生在德國比利時的洪災,希臘義大利以及地中海周邊包括土耳其、阿爾及利亞的山林大火,完全印證了8月9日出爐的,聯合國IPCC專家第六次評估報告所提出的「紅色警戒」-
氣候暖化正在迅速惡化,已經在全世界最富庶最發達的歐陸實境上演。
歐盟執委會於2021年7月14日推出一攬子計畫「Fit for 55」提案,旨在實現2030年排碳量(與1990年的水平)減少55% ,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路線圖。一攬子計畫中最重要的兩項旗艦提案:一是要在2035終結石化燃料,二是徹底改革排碳交易市場。
如同歐洲所有的重要改革,毫無疑問,這個一攬子計畫需要德法兩國的全力支持,才能進而說服歐盟其他25國。然而德國正迎來9月底的聯邦大選,將決定後梅克爾時代德國在氣候議題上的走向,但是倒數僅剩40天左右的選情複雜,呼聲最高的是社民黨候選人現任財長蕭茲。遙遙落後的基民盟已經搶先呼籲聯合組閣,並且以「找到停止2°C暖化的路線」為聯合組閣首要條件。
氣候變遷議題一直是法國總統馬克洪用於國際外交的王牌。大家對於他踢館川普的名句「讓我們的星球再次偉大」都記憶猶新。但是身為巴黎氣候協議的發起國,馬克洪就任之後除了響亮的口號之外,並沒有以身作則推動巴黎協議的落實。
馬克洪就任後,許多環保承諾都沒有履行,曾經為馬克洪在氣候變遷議題上背書入閣的法國環保界權威Nicolas Hulot,因為面對太多的妥協壓力而拂袖而去。馬克洪政府所出台柴油車碳稅計畫,引爆了黃背心社會運動,迫使馬克洪開倒車,造成他在氣候暖化上不及格的政績。氣候變遷將會是他即將在2022年3月競選連任的關鍵議題。
德法兩國在減碳議題上,所面臨的共同困難,是兩國工業重中之重的汽車工業。即使目前的共識是要去化石燃料,以電動車推動系統性整體的產業改革,來搶救汽車業,但是電動車的電池並非全無爭議。開發中國家的能源需求量仍是一條上升曲線,再生能源無法滿足需求,疫後經濟重啓勢必將衝擊減碳。
{內文}
德國洪災區居民:至少我們還活著,那麼多人都死了。難以相信難以想像在這裡發生了什麼。我們沒看到遠方的景象,但是從直升機所拍的照片,我們所聽到的,從這裡到萊茵河,一切都被淹沒了。
萊茵河上的羅蕾萊,德國著名的圓舞曲,現在淪為一首縈繞不去的輓歌。
德國洪災區居民:我深愛這條河,我無法置信,我們的河怎麼能這樣對我們?上帝怎麼能這樣對待我們?
讓德國人鍾愛依戀的萊茵河,變成一個毀滅性恐怖情人的罪魁禍首,不是上帝。
德國之聲環保議題記者 Ajit Niranjan:這個報告顯示出以最有力的科學證據,僅僅人類這個單一物種,竟然在幾百年內改變了這個星球。正如您之前提及的這些變化,其幅度與強度擴及一切。從越來越高溫的熱浪,到北極冰的融化,而這些都將在我們百年之後,持續惡化。
8月9日由聯合國所公布的,第六份IPCC報告,沒有懸念,是一個月之前,已經在德國實景上演,災難浩劫的劇本。一如IPCC報告出爐的前一天,在東京熱鬧收官的奧運閉幕典禮上,燦爛的煙火,呼應的是孕育了奧運起源的希臘,已經燃燒了十多天,無法撲滅的大火。這場大火隨著乾旱和夏季地中海熱風,已經擴散到土耳其和義大利。
新聞片段:法國普羅旺斯早上9點,氣溫已經高達28°C,Anthony必須在炙熱的陽光下,照顧他的牡丹花,但是他已經習慣了。
法國普羅旺斯花農 Anthony Fremiot:每一年夏天都越來越熱,我們明顯看到高溫陽光,對土地的影響。我紀錄的土壤溫度在40-45°C之間,這對花而言真的非常糟糕。
孕育了著名香水,令人嚮往的普羅旺斯,得天獨厚,以陽光海水為名的蔚藍海岸,正在一寸一寸的沙漠化 不可逆轉。
新聞片段:六七月法國大部分地區,卻迎來異乎尋常的大雨,如同這張圖表上藍色的部份。這些過多的雨量造成農業嚴重的後果,在這裡本來兩星期前就該收割麥子了,但是這就是問題癥結所在。
法國農民 Jules Gauthier:刀子很容易就插進土裡,本來這個時候土壤應該是乾的,但是現在卻潮濕的不得了,正因如此麥稈都還是潮濕的,因此我們根本無法收割。
這不是一部預告片,這是一部正在衣食無缺,最富裕發達的歐洲大陸,和地中海周邊上演的災難片。還沒有等到8月9日,IPCC的報告出爐,歐盟已在7月中,出台了2030減碳55%,2050達到碳中和的一攬子計畫。但是這個計畫,必須要獲得27個政府的支持,一向主導歐洲重要改革的德法龍頭,對這個一攬子計畫,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進入倒數40天的德國大選,目前的選情,產生了戲劇化的翻轉。
基民盟聯邦議會環保委員會 Ruediger Kruse:所以當務之急是面對1.5°C的挑戰,現在差不多是一決生死的時候了,我們必須要利用下一個聯盟內閣,我們要透過聯盟找到這條解決之道。我們必須要制定一條停止2°C暖化的路線,這必須是組成新聯盟的主要條件。沒有這條通路就沒有新的聯盟。
最新出爐民調顯示,以35%遙遙領先的,是社民黨候選人,現任的財政部長蕭茲。基民盟候選人在視察災區時,談笑風生重創形象跌至20%,綠黨則以16%殿後。雖然基民盟還有相當份量的基本盤,但是也公開做出了聯合組閣的準備。
德國之聲新聞主播:您說您的政黨致力於發現問題,然後很快地作出回應,但是回應之一是在十年前,關閉了碳中和的核能電廠,您對此怎麼說呢?
基民盟聯邦議會環保委員會 Ruediger Kruse:我們這麼做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對的,這也顯示我們可以改變對事情的態度。當務之急是我們得啟動這個社會改革,朝向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這絕非易事。
德國之聲新聞主播:為什麼我要在9月大選中,把票投給基民盟,而不是更為激進的綠黨?
基民盟聯邦議會環保委員會 Ruediger Kruse:因為最終你不僅要保護氣候,你也想要一個體面的生活,你也想要一個穩定的工作,以及給孩子一個安全未來,和良好的教育,所有這些訴求,我們可以做到最好。通常不是那些最激進的政治人物,能夠以一個良好的方式來治理社會。
相較之下 氣候變遷議題一直是,法國總統馬克洪用於國際外交的王牌。
法國總統馬克洪:Make our planet great again。
沒有人忘記他氣勢萬鈞的「讓我們的星球再次偉大」。但是身為巴黎氣候協議的發起國,馬克洪就任之後除了響亮的口號之外,並沒有以身作則,推動巴黎協議的落實。
新聞片段:2017年剛剛當選的馬克洪,極力想要體現一個希望,他發誓說氣候變遷將會是重中之重。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對於禁用嘉磷塞的承諾。嘉磷塞是法國農業使用最多的化肥,但是兩年之後的結果是希望破滅,開了倒車。
法國總統馬克洪:不 我沒有改變看法,但是我沒有成功。(您沒有成功?)我沒有改變看法,我依然想要解決問題,但是我沒有成功。(這是一個失敗?)集體的。
馬克洪的確關閉了法國爭議多年,歷任總統都失敗放棄的老舊核電廠。他關閉了數座燃煤火力發電廠,取消法國西部的飛機場計畫。但是他競選時,三顧茅廬請入閣的部長,法國環保權威,一年之後拂袖而去。還有因為徵收碳稅,引爆的黃背心運動,標記他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妥協。
新聞片段:法國環保界所擔心的是,法國在達到2050年碳中和,進程上的落後,2018-2019之間減碳比例只達到0.9%,原訂應該在2021年就要達到3%。
法國綠色和平組織總監 Jean-Francois Julliard:法國並沒有走在一個合格的進程上,一個遵守巴黎氣候協議的進程上,因為我們沒有對排碳量最多的產業,交通、住宅和農業進行整體性改革。
如果巴黎氣候協議的龍頭法國,都沒有辦法落實達標,還有什麼立場主導歐洲,甚至影響全球?
法國高級金融學院院長 Philippe Dessertine :我們有一個過於簡化的論述,說我們需要再生能源,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一面銅牆鐵壁,因為我們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尤其是那些開發中國家說:我們需要更多的能源,而再生能源根本無法覆蓋整體需求。所以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降低能源用量,在以再生能源作為替代能源的同時,也必須設法降低我們消耗能源的用量。
然而在減碳議題上,德法兩國所面臨的共同困難,是兩國工業重中之重的汽車工業。
法國高級金融學院院長 Philippe Dessertine :總是同樣的老調,就是以為只要西方國家使用電動車,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但是要如何對地球上,其他國家的人解釋,那些沒有車的人,不管是電動還是汽油車,你們最好不要有車,因為無法負荷了。這是一個雙向的爭議,一方面法國汽車產業說,我們要活下去,所以我們全力發展電動車,德國也是同樣的情況。德法兩國戰後經濟基礎都是汽車業,所以認為解決之道就是電池,然後再開發一個使用電池的空中巴士。但是困難的癥結所在,最終也許是我們,不該再大量使用汽車。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終於讓追求更多財富,消耗更多資源,沒有止盡的全球化機器,被迫關機暫停。但是疫情之後重新啟動的經濟,如果還是回到追求同樣的經濟成長率,那麼比疫情還要更可怕的是,在20年內達到升溫2°C的毀滅性臨界點。
德國洪災區居民 Cornelia Barthel :這就是我們不想再住在這裡的原因。我相信災難會再次發生。他們無法阻止災難發生。
德國洪災區居民 Michael Ahrend:這不是戰爭,這是自然的反擊。我們應該開始傾聽自然了。
這一次沒有人會說「狼來了」,因為危在旦夕的是人類的救贖。
https://youtu.be/jkWdzKvD0hE
火力發電廠燃料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能源轉型大勢所趨,掌握碳中和儲能商機!一次搞懂什麼是碳中和、鋰電池、固態電池、燃料電池(07/12/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
作者 姚 惠茹
聯合國在 1997 年 12 月通過京都議定書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護地球的生態系統。從那之後,碳排量就逐漸成為評估環境成本的一項重要指標。2015 年 12 月,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在 2050~2100 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
什麼是碳中和呢?
碳中和是「從環境中消除的碳排超過所排放的碳」。通常透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來達到相對「零排放」。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50 個國家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超過 100 個國家在政策中提及,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
分析碳中和商機,首先要來了解主要碳排產業,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產業是電力產業,其碳排放量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高達四成,而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近幾年來雖然持續增加,也約略佔三成左右,如扣除水力發電、地熱發電等,以風電及太陽能為主的再生能源佔比又僅有一成,富邦證券表示,未來持續增加風電與太陽能發電仍將是主要的發展趨勢。
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佔全球碳排放量比重超過二成,因此未來電動車取代內燃機汽車的趨勢,將會加快進行,另外包含製造業的工廠與建築業等佔全球碳排放量也達到二成,因此將被迫更新其生產設備,降低排放量,中國及其他第三世界等地區,必須要淘汰高汙染高排碳的產能,建置更具效能且符合環保碳排規範的產能取代,否則其出口將會被先進國家課以碳稅。
從前面分析主要碳排來源,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會成為近年來的重要產業發展趨勢,然而電動車雖然不排放 CO2,但若使用的電力是火力發電,則會增加發電廠的碳排量,因此電力來源由火力發電轉為再生能源,再使用電動車才能真正達到減碳的效果。
富邦證券表示,由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電都是屬於間歇性發電,受到日照時間與季節性風力強弱的影響,必須透過儲能系統,將再生能源發電做妥適的儲存應用,故儲能系統將在碳中和發展趨勢中,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
近年來光電、風電產業快速崛起,因綠能發電具間歇性特質,尚需儲能系統搭配,才能避免再生能源受到天氣因素的波動影響供電,確保長期供電穩定,儲能系統市場規模因此快速成長,2018年全球儲能系統放電量 5,971 百萬瓦時,預估至 2024 年,全球儲能系統規模年複合成長率超過七成。
富邦證券指出,現階段全球儲能系統主要可分為三大類,機械能儲能、電化學儲能(鋰離子電池)及化學儲能(燃料電池)三大類,其中以電化學儲能為目前的市場主流,而化學儲能為近年備受市場期待的另一種儲能系統。
鋰離子電池
目前全世界車廠所生產的電動車,其儲能電池的應用種類,以「鋰離子電池」為市場應用主流,而再生能源儲能系統方面,也大部分同樣採用「鋰離子電池」,作為協助電網進行電力調節的輔助設備,例如特斯拉在各地建置超級充電站,就會利用到鋰電池儲能系統。
鋰電池材料中以正極材料最為重要,一般都是以鋰合金氧化物所構成,也是常聽到的三元鋰電池就是以鎳鈷錳等三種材料組成正極的鋰電池,另外常聽到的磷酸鋰鐵,也是正極材料的一種。負極材料目前多以石墨為主,未來會往矽負極來發展電解質現階段都是液態(膠狀),目前業界正積極開發固態電解質的鋰電池,作為下一世代鋰電池的發展方向。
固態電池
鋰電池為「液態電池」,其電解液為膠狀電解質,而液態電池性能容易受溫度高低影響,並有電解液外漏爆炸的風險,當前普遍使用的有機電解液存在爆炸等安全隱憂,已成為限制鋰離子電池發展的瓶頸,而固態電解質的重量較輕,只有液態鋰電池的一半、充電速度比鋰離子電池快,只要 10~15 分鐘,而且沒有腐蝕性的問題,壽命較長。
目前日本豐田、南韓三星、中國寧德時代、美國的 Quantum Scape(QS),德國的 Solid Power 與台灣輝能等公司業已開啟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目前預估最快 2023~2025 年間,有可能量產車用固態電池。
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為一種將燃料(通常是氫氣)與氧化劑產生的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轉換成電能的儲能系統,通常又稱為氫能源,利用氫燃料的氧化作用,產生電力,沒有排碳,只有排水,若是將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的電力來產製氫氣,產製後的氫氣可做為燃料電池的燃料來源。
藉由氫能載體整合各式再生能源,能平衡各類再生能源供電缺口或不穩定。富邦證券表示,現階段包含美國、日本、南韓、歐盟、澳洲及中國都積極發展燃料電池,企業界與日韓車廠也都努力開發各式產品應用。
富邦證券表示,2050 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碳中和的目標年,降低碳排放量的碳中和商機,已經成為未來十年的重大商機,因此使用何種電池能達到安全又具效能的綠能發電儲能系統,將會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也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1/07/12/carbon-neutral/
♡
火力發電廠燃料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院委員林佳龍、何欣純、高志鵬等17 人,鑒於空氣污染防治法已制定第八條總量管制條款,且環保署於2012 年3 月2 日公告「空氣品質標準修正草案」,針對細懸浮微粒(PM2.5)增列標準值,台灣所有污染源應減量五成以上。經病理學研究,污染源所排放及造成的PM2.5 對癌症及壽命有重大影響,台中電廠為中部單一最大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排放源,影響中南部國人
健康甚鉅,爰建議環保署儘速指定總量管制區,並按照時程削減汙染源,並研議計算PM2.5 所造成之社會成本,以及計入空污費之徵收可能,經濟部亦應積極制定台中電廠改以天然氣為燃
料之時程,並進行電廠環保設備與燃料更新,以降低二次氣膠之生成,維護中南部環境品質及國人健康。是否有當,請公決案。
提案人:林佳龍 何欣純 高志鵬
連署人:田秋堇 潘孟安 李俊俋 陳明文 魏明谷
陳亭妃 黃偉哲 許智傑 陳歐珀 邱志偉
蔡煌瑯 林淑芬 吳秉叡 趙天麟
主席:本案作如下決定:「函請行政院研處。」請問院會,有無異議?(無)無異議,通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N21m5RhLf8/hqdefault.jpg)
火力發電廠燃料 在 火力發電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火力發電廠 (簡稱火電廠)或稱化石燃料發電廠,是指靠燃燒化石燃料(煤、天然氣或石油)來產生電能的熱力發電廠。火力發電廠可以持續地大量發電,在許多 ... ... <看更多>
火力發電廠燃料 在 火力發電 的相關結果
一般是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在燃燒時所產生的熱能來加熱水,使水變成高溫、高壓水蒸氣,然後再由水蒸氣推動發電機來發電。通常電廠為了提高 ... ... <看更多>
火力發電廠燃料 在 火力營運現況與績效- 發電資訊 - 台灣電力公司 的相關結果
將化石燃料的化學能透過燃燒反應產生熱能,於鍋爐爐內加熱爐水,使其生成為高溫、高壓之蒸汽,繼而推動汽機,使成為轉動的機械能,最後,再透過發電機將機械能轉換成為電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