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同時也有38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4萬的網紅Chef Wang 美食作家王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本期视频和大家分享一道下饭菜“三杯鸡”,所谓三杯是指米酒、酱油、和芝麻油这三种调味料,但切记不能按1:1:1的比例来制作,以免导致鸡肉过咸或者从米酒来的香味不足。其中芝麻油最好选用黑芝麻油,制作此菜最为香浓,当然如果没有黑芝麻油的同学用香油(麻油)代替即可。 本期菜品【三杯鸡】 【主料】 ...
点点 明 好 朋友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点点 明 好 朋友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都说远嫁的闺女,是父母丢失的孩子。 这句话,绝对不掺半点假,没有半点可迂回的地方。
自从我离开丰县,远嫁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这一辈子和自己的家人不会有太多见面的机会,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上一面。
那个亲爱的故乡,从此常在梦里相见,那片生养自己的热土,从此变得陌生。 在回忆里深藏,却在现实中搁浅。
每当夜晚来临时,每当月亮高高挂起,半夜睡不着的时候。 总是不由自主地,悻悻然地望着夜空的明月,朝着家的方向,不停地张望。
想着地里的庄稼该收了吗;想着父亲母亲是否身体安康;想着门口的那棵大枣树上是不是又挂满了红彤彤的枣儿;想着河堤上的那棵老梧桐树,是不是还那么的威武挺拔;想着是不是此刻正有蝈蝈欢唱;想着是不是母亲在此刻也犹如我想她一样的在想我......
最近,也许是快到中秋的缘故吧! 就这样,我对家乡又莫名的多了几分思念。 厚重、温馨而惆怅!
如果我没有嫁到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总会多上那么几天。 因为过年时总归要回家的。
我从婆家骑上自行车,或者电动车,那边,娘开始做饭,等我到时,正好赶上饭顿,和父母坐在一起,吃顿饭,续续家常,暖暖和和的该多好! 然而,对于一个嫁在千里之外的闺女来说,这一切似乎都被统统抹杀掉了。
远嫁的女人也许都会后悔,不管你嫁的这家人有多好。 刚开始对爱情的那份执着与认真,感觉是那么的不值得。 当初爱得死去活来的那个男孩,感觉也不过如此罢了。 怪只怪自己当时太年轻,缺少考虑,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才会有后来的后悔。
也许,把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有些人会说,活该! 是的,咎由自取,确实活该! 可是,人只能年轻一次,前面有再大的风,路上有再大的雨水,都要顶着风,蹚过去,不要回头。 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走。
嫁到外地的女人,都想把日子过得更好,挣很多的钱。 不能常回家看看父母,起码可以给他们更多的钱,让他们买更多的东西。 对他们物质上的增加,就是对他们身体上的照顾,为的是让自己的良心安在,灵魂丰盈。
不知道一些嫁外地的姐妹是否和我一样。 起码我是的,从一无所有奋斗到今天的家产百万,这之中我吃尽了无数的苦头。
二十多岁时,也就是刚一创业的那会,几个月不吃一次肉,一素到底,零食就是馍馍,顶多来上根黄瓜或西红柿。 一双袜子补过一次又一次,一件衣服磨烂了很多个洞,且颜色掉的惨重,也不觉得寒碜,那时只讲求暖和,那还顾得上好不好看。
开着最小的店,挣着最少的钱,起得比鸡早,困得比狗晚。 但是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那会儿的日子很单调,除了守店,就是守店。 没有时间出去旅游闲逛,最多也就是待一天的生意结束后,到附近的地方小转转,看着漂亮的衣服,不舍得买,闻着沁人心脾的烧烤味,只能咽咽口水。
上天绝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用心生活的人,苦难的深渊,折磨人的日子,都在一点点的越发温暖而光明了起来。
嫁到外地的女人,受委屈时最难过。 如果有自己的男人庇佑着还好点。 如果没有,那更是痛上加痛。 伴随自己的是无助、是伤心、是眼泪。
嫁在老家的女人,一受委屈就回娘家。 向亲人哭诉一番,心里会好受很多。 光是那个从小长大的院子就已经足够治愈和疗伤。
嫁在外地,满眼的荒凉,满眼的陌生。 心在收缩,身体在一阵阵发冷。 悔恨莫及,悔不当初。 这会儿的你,会想到离婚,会想到一走了之。 与老公与老公的家人老死不相往来,与这个地方再也不想踏进半步。
可是,有那么简单吗? 人生之路走过了那么长,怎么返回? 回头望一望,那些奋力前行的来路上,早已荆棘丛生,桥塌地陷,狼烟四起,积水成渊。
这时的自己,已人老珠黄,青春不再。 岁月留下的全是无法抹平的伤痕,无法逾越的鸿沟。
婚姻几年后,大多女人都有了孩子。 光孩子这一关都走不过去,因为不想撇下孩子,让孩子成了没娘可依靠的半孤儿。 只有将就着过日子。 看似相爱的两人,其实内心如隔着山河湖海与大川,看似和睦的家庭,却早已七零八落,稀烂如玻璃的碎渣。
远嫁的女人,等于脱胎换骨了一次,重新活过一回。 中国那么大,风俗迥异,语言有异,地理环境有别。 这一切都需要慢慢尝试、学习、接受、适应。 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融入不进去。
嫁在外地,你永远是当地人眼里的外乡人。 他们在你的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甚至说你憨,说你傻。
其实你什么都懂,什么都是学学就会了。 但他们还是会以另样的眼光看你,以不一样的结论来定夺你。 那么再换位思考一下,你或者你的女儿嫁到外地,难道你就承认你是傻子吗? 不,不会吧!
远嫁的女人,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身体不健康,怎么去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孝顺自己的父母,干好自己的事业呢?
远嫁的女人,在生病的时候,最思念家乡。 小病也就罢了,吃几颗药,养养就好啦。 如果真到了需要住院,或者做手术时,在这个时候,特别的想家。 上手术台之前,默念的是,希望一切顺利,不要有啥事,我还要回去。
如果真有个三长两短,恐怕连自己的家乡都回不去了。 只能葬于他乡,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爹娘。 一个孤坟,不久就会被杂草覆盖,一个孤魂,在阴森的树林里乱窜,竭尽全力地找寻着回家的路。 死了也要回家,灵魂似乎永远得不到安息。
活着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嫁在外地,我认为那永远是在漂泊。 即使有自己的家,一颗心很难安定得下来。
远嫁的女人,一定要在老公的家乡,尽快遇到几个知心的朋友。 碰到一些事时,需要他们的陪伴、安抚、劝解。
有解不开的题,迈不过去的坎时。 总想找个人倾诉一番,希望他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拨开乌云,觅得晴空。
这一生,不管是嫁在家乡,还是嫁在外地。 都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他人,带着一份善良,拥着一份温暖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老天总会眷顾这样的人。
嫁在外地的女人,都有着几多后悔,甚至是抱憾终身。 但是在这个世上,也许很多病都有相对应的良药,唯有拿着钱买不到的是后悔药。 这一生,就当是走错了路,将错就错吧。
最近一段时间里,莫名的思念家乡,莫名的想念我那些一同长大的玩伴,莫名的想念家乡的红薯叶做成的窝窝头。 在这秋天的凉意中,在这秋风的萧瑟里,在片片落叶飘然于风中时,我人身在外地,心却飞得很远很远。 那里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遮风挡雨的港湾。
最近几天里,我发出去了几个快递,都是寄往我的老家的。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我对他们的爱意与思念,即使被店里的生意弄得焦头烂额,也要不顾一切地跑到上百里路的地方买当地的特产。 不管价格有多高,都要买。 买了一个一个地发出去,我才能心安心暖。
因为我知道,我们这一辈子没有太多见面的机会。 只能用这种方式把情牵,把心系。 如果我不远嫁,我会这样吗? 不会的。
如果我不远嫁,我的生活绝对是另一个样子,起码我不会落下一些难以看好的疾病,我不会吃下那么多的苦药,我不会那么的痛苦不迭。 我会身体健健康康的,每一天都元气满满,嬉笑言欢。 把心思全部用在生意、家庭、写作上,那该多好。
如果生命再让我重来一次,我想我再也不会远嫁了。 我,守着故土,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小麦,陪着父母老去,自己也慢慢老去,安静祥和的过完一生。 没有遗憾,没有悔恨,哪怕是穷极一生,不曾出嫁,又如何?
点点 明 好 朋友 在 Chef Wang 美食作家王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本期视频和大家分享一道下饭菜“三杯鸡”,所谓三杯是指米酒、酱油、和芝麻油这三种调味料,但切记不能按1:1:1的比例来制作,以免导致鸡肉过咸或者从米酒来的香味不足。其中芝麻油最好选用黑芝麻油,制作此菜最为香浓,当然如果没有黑芝麻油的同学用香油(麻油)代替即可。
本期菜品【三杯鸡】
【主料】
鸡腿(1个)
鸡翅(1个)
【辅料】
芝麻油(适量)
生姜(约20克)
大蒜(约100克)
洋葱(适量)
青椒(适量)
红椒(适量)
小葱(几根)
九层塔叶子(适量)
米酒(约100克)
植物油(适量)
冰糖(30克)
【调味料】
食用盐(适量)
胡椒粉(适量)
生抽酱油(约40克)
如果想支持我或想看更多多幕后周边和我的生活私照的朋友们可以考虑加入”宽油帮“油管会员,点击订阅按钮旁的加入按钮会弹出详情,会员福利如下:
1. 拥有“宽油帮”成长徽章
2. “宽油”社区动态,独家生活私照和生活分享
3. 拥有更多留言被回复的机会
名词解释:
宽油:大量的油,很多的油
滑锅:冷油下锅,滑过锅底,使锅的温度迅速提高,并产生油膜,防止粘锅
明油:成菜之后淋入一点点葱油,来提高菜品的色泽与明亮度,葱油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iUmWhezjA&t=6s
刀口辣椒:干辣椒干花椒炒香炒脆后,手工切碎即为刀口辣椒,香辣麻三位一体,辣度温和,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oC8AqirVA
我是王刚,一个草根厨师长,从15岁做学徒到30岁开始在网上教大家做菜,我感恩每一段经历,感恩这个时代,也真心希望通过我的视频可以帮到大家,让大家走进厨房,爱上厨房。我会坚持做菜,坚持教大家做菜。也希望大家来订阅我的YouTube官方频道,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和评论。在西瓜视频,头条和微博上也有我相同名字的账户“美食作家王刚”,微信公众号为“厨王刚丝球”,谢谢大家支持!
点点 明 好 朋友 在 Chef Wang 美食作家王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这次中秋回老家的时候正好聊到伯娘高血压不太适合吃过咸的菜品,所以就简单的和四伯聊了聊市面上几种比较常见的盐。从原料上来讲一般可以分为海盐和井盐,这两种原料再加上不同的精炼方式会导致盐可能有不同的咸度,所以一般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食用习惯来进行微调。而加碘盐和低钠盐都属于添加了其他物质的精炼盐,可以通过平时食用用于预防一些疾病。最后泡菜盐一般多为粗盐,更便于盐分缓慢渗透进泡菜中,但由于其不容易化开的特性所以不推荐炒菜时使用。
如果想支持我或想看更多多幕后周边和我的生活私照的朋友们可以考虑加入”宽油帮“油管会员,点击订阅按钮旁的加入按钮会弹出详情,会员福利如下:
1. 拥有“宽油帮”成长徽章
2. “宽油”社区动态,独家生活私照和生活分享
3. 拥有更多留言被回复的机会
名词解释:
宽油:大量的油,很多的油
滑锅:冷油下锅,滑过锅底,使锅的温度迅速提高,并产生油膜,防止粘锅
明油:成菜之后淋入一点点葱油,来提高菜品的色泽与明亮度,葱油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iUmWhezjA&t=6s
刀口辣椒:干辣椒干花椒炒香炒脆后,手工切碎即为刀口辣椒,香辣麻三位一体,辣度温和,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oC8AqirVA
我是王刚,一个草根厨师长,从15岁做学徒到30岁开始在网上教大家做菜,我感恩每一段经历,感恩这个时代,也真心希望通过我的视频可以帮到大家,让大家走进厨房,爱上厨房。我会坚持做菜,坚持教大家做菜。也希望大家来订阅我的YouTube官方频道,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和评论。在西瓜视频,头条和微博上也有我相同名字的账户“美食作家王刚”,微信公众号为“厨王刚丝球”,谢谢大家支持!
点点 明 好 朋友 在 Chef Wang 美食作家王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期视频和大家分享 “姜葱煎蟹”,螃蟹选用了“花蟹(兰花蟹)”,肉质鲜甜,主要以吃蟹肉为主。制作此菜最好将蟹肺(气鳃)处理干净,以免误食。如果砂锅够大可以将去除内脏的螃蟹盖一起煎,或者是在煎制中途将螃蟹盖内的“黄”加入锅中,与汤汁融合,会更有风味。
菜品【姜葱煎蟹】
【主料】
花蟹(3只)
【辅料】
干淀粉(适量)
生姜(约20克)
大葱(1根)
小葱(几根)
植物油(适量)
【调味料】
食用盐(约2克)
蚝油(10克)
黄酒(50克)
如果想支持我或想看更多多幕后周边和我的生活私照的朋友们可以考虑加入”宽油帮“油管会员,点击订阅按钮旁的加入按钮会弹出详情,会员福利如下:
1. 拥有“宽油帮”成长徽章
2. “宽油”社区动态,独家生活私照和生活分享
3. 拥有更多留言被回复的机会
名词解释:
宽油:大量的油,很多的油
滑锅:冷油下锅,滑过锅底,使锅的温度迅速提高,并产生油膜,防止粘锅
明油:成菜之后淋入一点点葱油,来提高菜品的色泽与明亮度,葱油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iUmWhezjA&t=6s
刀口辣椒:干辣椒干花椒炒香炒脆后,手工切碎即为刀口辣椒,香辣麻三位一体,辣度温和,制作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SoC8AqirVA
我是王刚,一个草根厨师长,从15岁做学徒到30岁开始在网上教大家做菜,我感恩每一段经历,感恩这个时代,也真心希望通过我的视频可以帮到大家,让大家走进厨房,爱上厨房。我会坚持做菜,坚持教大家做菜。也希望大家来订阅我的YouTube官方频道,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和评论。在西瓜视频,头条和微博上也有我相同名字的账户“美食作家王刚”,微信公众号为“厨王刚丝球”,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