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
#無法想像為什麼有人旅遊要去騎大象
#斯里蘭卡竟然有野生動物保護部這個部門
斯里蘭卡也是我的旅遊清單之一,
沒想到這個國度對大象這麼友善!
我一定要找時間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500的網紅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G旅遊日記:rebecca_tsai https://www.instagram.com/rebecca_tsai/ - 👉️【菲律賓Philippines|宿霧】菲律賓行的幾個為什麼?-自由行生活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9qAelkqmc 👉️【...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的推薦目錄:
- 關於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郭莉芳 X 理財講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黃守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轉錄] 為什麼要保育野生動物- 看板Ecophilia 的評價
- 關於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这部纪录片告诉你!《野性的守望 ... 的評價
- 關於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2. 為什麼要調整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 的評價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黃守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家可能有聽說過「黿」,但我相信幾乎沒有人親眼見過。
黿是外來種,學名Pelochelys cantorii ,俗稱沙鱉。是全球瀕危物種,在台灣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
2018年南屯豐樂公園在進行水池清淤工程時,意外發現湖中有一隻黿。去年經何文海議員質詢,發現這隻黿的下落不明。追問之下,才知道黿已在2020年6月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往生。因疑點重重,台中市議會也成立了「二級珍貴稀有保育動物『黿』死因調查專案小組」我也成為其中一名委員。
黿於豐樂公園被發現後,因《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可野放,先被建設局送往位於雲林的私人魚塭安置,於2019年1月2日由中興大學接手照顧研究,後因負責照顧的教授過世,2020年5月21日移至台北市立動物園收容,黿不幸於6月2日往生。
也因此調查小組今年先後前往了中興大學與台北市立動物園開會,才發現黿的死因並不單純。
根據解剖報告指出,黿的體腔蓄積大量紅色液體,皮下瀰漫水腫,體腔脂肪漿液性萎縮,是長期營養不良的表徵。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免疫情況低下,讓黿最終因病而死。
根據專家說法,豐樂公園的黿可能是幼時即被放養,相對容易適應環境。但黿被發現時已經長大,突然被移到不熟悉的空間,會產生很大的緊迫。再者,魚池的魚苗密度很高,對因移動需要休養的黿,也會是很大的干擾。
2019年1月3日有網友於爆料公社上傳一段人群圍繞著貨車上的黿喧嘩,並隨意擺弄黿的影片,雖原po並未說明時間地點,但經我比對,這應就是當事黿無誤,顯然這是交給中興大學前所拍攝。這樣的舉止無異讓黿產生了相當大的緊迫。而這都可能是黿後續進食狀況不佳的主因。
回顧黿的身體狀況歷程,黿的體重從一開始被發現時的37公斤,到中興大學接手之前已急劇下降至32.6公斤,這段時間都被安置在雲林的私人魚塭。
也就是說,頻繁移動過程中的不適與先前安放在魚塭的決定,可能都足以對黿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今天我對此提出質詢,為什麼當時建設局會做出將黿送往私人魚塭的決定?這中間經過任何專業評估嗎?農業局的角色是什麼?為什麼黿出現異樣,專家卻未能即時介入?
《動物運送管理辦法》第四條明定,運送人員裝卸動物應依動物特性,採取適當的裝卸措施,以避免動物遭受驚嚇、痛苦或受傷;第十一條規定,運送人員以運輸工具運送動物時,應備具動物運送紀錄。根據2019年網友上傳的影片顯示,這隻黿在前端的運輸過程中並沒有得到適當的運送環境與保護,也未見市府有任何運輸的紀錄。
我認為,正是制度與程序的不完善,才間接性造成黿的死亡。
種種事後看來無法理解的決策,與台中市政府在過程中的輕忽,都讓人不解市府對於保育類動物的態度。
2014年河馬阿河的死,推動了《動物保護法》的修訂。
在台中市發現的保育類動物「黿」也不能白白犧牲,我要求農業局應制定一套指引與流程,讓各單位在遭遇野生動植物的特殊狀況時,第一時間能夠得到專業的諮詢與指引,且在運輸過程中也務必確實依《動物運送管理辦法》進行,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礦山事務所_東西礦區選前之夜,東區東區旗開得勝!
今晚要分享的作品是藝術家曾熙凱X臺灣礦物學者黃克峻,走在最天然的「礦物園」地質地景,為什麼黃鐵礦被稱為愚人金呢?
臺灣黑熊、穿山甲、石虎、帝雉是臺灣最知名的野生動物。但臺灣最知名的礦物有哪些嗎? 大部分的人一定不知道,這就是「礦物園」試圖做的事。
今日很多瀕臨滅絕的生物廣泛受到保護;但在長期的土地教育中,發現礦物學脫隊了,2021年的礦山藝術季,藝術家曾熙凱以礦物園為題,尋求五種礦物,透過五種礦石的特性,再製成五種臺灣稀有動物,二創出屬於金瓜石的神話。
礦物背後都有不同故事的脈絡,例如淡金褐色的黃鐵礦在當地被稱為愚人金,因為外地人來到礦山,容易誤以為是黃金,在地人便會訕笑這件事,這是每一顆礦物背後,仔細探究,一些有趣的發現。
#我們有動物園為什麼不能有礦物園
藉由礦石轉化成耳熟能詳的生物,成為介紹臺灣礦物的載題,例如生鐵礦製成的臺灣帝雉、硫砷銅礦的臺灣黑熊,這些針鐵礦在國際地位跟這些特有種平起平坐,但在教育裡沒有被強調,透過一種童趣轉譯,重新認識臺灣的地質學。
臺灣的礦石其實在國際間具有知名度,晶體保存完整,國外很多研究期刊和地質學封面會採用臺灣礦石的照片。在臺灣,我們知道臺灣有很多動植物的類別;但礦物學的領域是陌生的,針對礦迷,熙凱分享:「完全截然不同的角度,他們可能從能量學、神秘學,甚至是礦物溝通師的領域去探究地質,那是一個對礦石很著迷的社群,我們平常可能接觸不到,但有次克峻老師的線上講座,吸引一堆礦物迷上線旁聽,我們認為現在是一個恰巧的時間點,在藝術季中成為一個槓桿,讓更多人了解礦石文化。」
#礦石質地的創作其實難度很高
礦物的形態與規則是很難被繪製甚至複製,作品的表現手法需要熙凱的藝術專業,質地特性則是依靠克峻老師的地質知識,如何將生物與礦物兩者有意義的組合,讓作品不要不小心成變成輻射照過頭的生物,都是作品必須克服的困境。
#一隻隻礦山產的神獸
外型「仿生物」的礦石,是一隻隻礦山產的神獸,賦予角色個性,我們可能在本山六坑遇到穿山甲、爬茶壺山時遇到帝雉,瞄到勸濟堂後面山溝的臺灣黑熊,甚至是豔遇本山礦場的白海豚等,混合礦物與生物的概念,升級成金瓜石、九份特有的傳說!
保存礦石與地質教育成了延續礦山的策略,礦山藝術季希望讓人們重新理解這座山有過甚麼,透過物證的保存或是轉換說故事的方式,為地方留下延續的可能,畢竟今日標本保存非常有限,但在留存的標本中能有妥善的保存策略是非常迫切的。因此,地質公園建立的概念,不只是為了輔助觀光,而是為了保存這座山最重要的本質,這裡真的不是只有黃金而已。
#礦山藝術季前情提要
今年與好友Jerry 城市漫遊者 Cityflaneurs共同擔任礦山藝術季的宣傳協力,我們分為東西礦區,個別介紹礦隊代表的藝術家。將在9月8日至9月26日展開礦山事務所所長票選,參與投票者將有機會獲得今年「收藏礦山藝術季」的限定贈禮。
#礦山藝術季 #一山一家
#大選之夜東礦區首勝 #記得口訣東區東區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Studio Shikai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IG旅遊日記:rebecca_tsai https://www.instagram.com/rebecca_tsai/
-
👉️【菲律賓Philippines|宿霧】菲律賓行的幾個為什麼?-自由行生活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39qAelkqmc
👉️【菲律賓Philippines|宿霧 薄荷島】必吃平民美食推薦-食物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wYUtfLZ6M&t=25s
👉️【菲律賓Philippines|薄荷島】巴里卡薩大斷層-海龜共游天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DFhKl8dAk&t=1s
👉️【菲律賓Philippines|薄荷島沙丁魚風暴】Napaling就有不用繞一圈去墨寶Sardins Stor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luG-MQX0g&t=1s
-
鯨鯊村由來
菲律賓宿霧東南端的「歐斯陸(Oslob)村」,因為能夠在沿岸就能近距離與鯨鯊共游,小村落頓時成為旅客爭相造訪的熱門地,又被稱為「鯨鯊村」。
-
鯨鯊介紹
鯨鯊俗稱豆腐鯊,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最長可達12公尺和20公噸重,因為是體型像鯨魚的鯊魚,故叫他鯨鯊。但牠的性情溫馴,所以不用擔心他會攻擊我們。鯨鯊是一種濾食動物,主要以小型動植物如浮游生物為食,可以看到它們張開大大的嘴巴進食的可愛模樣。鯨鯊把食物吸進去後,會用它的鰓過濾海水,最後在將小魚小蝦留在口中吞到肚子裡,而鯨鯊的喉嚨直徑只有棒球的大小,所以就算把人吸進去,也會把你吐出來的,怎樣都不是它的菜阿!
-
「鯨鯊是人工飼養還是野生呢? 」
據解說人員表示,鯨鯊們並非原先就定居於此,每年牠們順著洋流週期循環從日本海到印度洋,在五月才來到菲律賓,但一來就會每天吃掉幾十公斤的浮花蝦,這讓漁村村民覺得很心痛,於是決定在鯨鯊來的時候,要餵食牠們臭掉的蝦,沒想到這一餵牠們就不走了!雖然世界動物保護相關組織一直在研究這樣的餵食對鯨鯊的影響,但促使鯨鯊在歐斯陸聚集也算非蓄意的結果,因此呼籲在遊客造訪的時候能夠遵守相關規則,維護鯨鯊的安全及健康。
轉自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483992.htm
-
「與鯨鯊共游,是愛牠還是害牠?」
有關於這項議題經常被拿出來討論,對我來說,每個人出發點不同,但有做好保育這項工作,是值得被肯定的,反而像海生館那些表演的動物才是最可憐的。歐斯陸以此方法振興當地經濟,同時宣導保育這些瀕危動物的教育訊息,海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在歐斯陸當地,長期派遣了駐點研究觀察人員,因此想要與鯨鯊共游的旅客,都必須聆聽賞鯨鯊的注意事項,但有時候,遊客並沒有依照規定行事,反而造成了鯨鯊生存環境上的負擔,所以要遵守這些項目就能快樂的與鯨鯊們徜徉海中,才能玩得開心又安全!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这部纪录片告诉你!《野性的守望 ... 的推薦與評價
欢迎订阅CCTV纪录□□https://bit.ly/CCTVdocumentary 《野性的守望》https://bit.ly/yexingdeshouwang□□节目简介□□ 本系列纪录片通过科研人员、 ... ... <看更多>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2. 為什麼要調整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 的推薦與評價
「保育類」是嚴格保護每一個個體,僅容許少數有條件的利用;「一般類」則是因現有棲地可確保其族群存續,對個體獵捕利用的容許較為寬鬆。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約每兩年檢視 ... ... <看更多>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 在 [轉錄] 為什麼要保育野生動物- 看板Ecophilia 的推薦與評價
來源網址: https://pansci.tw/archives/12249
閱前OS: 文章有點長,可能理念與諸位有些不同,但絕對具有參考價值
個體的意義
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各個領域裡,最直觀、最感人,也最容易引發共鳴的,無疑是
「救助個體」。看到一隻傷癒的紅隼重返藍天,足以讓每一個在場者熱淚盈眶。
但是,很容易被志願者忽略的一點是,救助野生動物個體的價值往往並不在個體本身
,而更多地在個體背後的整個種群。這和救助人類社會中的弱勢個體是不同的。
動物和人的差異很多,按照演化生物學家 道金斯 等人的觀點,最大的差異可能在於
動物缺乏文化。在這裡,文化的定義是「與遺傳無關、但可以模仿和傳承的行為模式」。
人類社會中,文化因素正在逐漸壓倒遺傳生理的因素。我們對自我的改造能力越來越
強,先天遺傳素質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小。當我們說 「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的時候,這種
獨特性大部分來源於後天。而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更是幾乎全部來自文化領域:他的一生
中會創造出無數的新思想和新事物,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而當他死去時,哪怕他的血脈
有後代來傳承,那些未曾表達出來的無數思想也會永遠消失。相比之下,他對人類的遺傳
貢獻顯得微不足道。
然而,野生動物個體在環境中的絕大部分行為,都可以回溯到它的基因;個體間的文
化傳承即便存在,影響也通常微乎其微 [1] 。 如果兩群狼面對同一場景做出了不同的反
應,那是因為它們的遺傳特徵不同,而不是因為它們各自經歷了不同的狼群歷史、有不同
的狼群文化。就算有動物因為和人相處而從人類這裡習得了複雜的行為,當它回歸野外時
也幾乎不可能把自己學會的 「人類技巧」 教給其它動物、改變原有的文化。一種不適應
其所在環境的人類文化可以導致一個文明的毀滅,但動物界中的文化似乎從來沒有這樣巨
大的效果。
因此,野生動物的價值更多地承載於它的基因之中,種群本身的延續更為關鍵。個體
的死亡是必然的,但基因通過種群基因庫可以長存下去,維持物種的存在。 我們保護野
生動物個體,更多是一種保護種群的手段,本身並非目的。 所以黃石公園才會引入狼來
控制鹿的數量、來淘汰老弱病殘。這樣的行為在人類中無法想像,在自然界卻是完全正常
合理的;我們經常用人類的眼光去看野生動物,忘記了我們之間的客觀差異。
而假如一個物種本身並未瀕危,那麼刻意保護它們的個體,對整個物種也沒有多少好
處。如果我們出於其他理由、依然希望保護這些個體免於死亡的話,那就不屬於狹義動物
保護的範疇了。
物種的意義
如果保護個體是手段,那麼保護物種、保護地球生態是不是就應該成為終極目的呢?
但實際上這兩個命題都很可疑。物種雖然壽命長,但早晚也要消逝,新生代哺乳動物
每個物種的平均壽命也不過幾百萬年而已。地球歷史上至少 99.9% 的物種都已經絕滅了
,絕大部分都和人類沒有關係。
至於 「保護地球」,則問題更大。其實,沒有哪個物種是 「不可或缺」的。有些物
種消失後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會波及到其他物種,只有很少數的物種一旦絕滅可能
會引發生態系統大範圍的崩盤。但是,崩盤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幾千萬年過後,一切又都
會重頭再來。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臉腫,比如發生在大約 2.5 億年前的
P/T 絕滅事件 殺死了海洋中大約 96% 的物種;但是地球又很頑強,不管多慘都能恢復
回來,P/T 之後過了 1000 萬年,物種多樣性就超過了絕滅之前的水平。
類似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多次。這有點像一個不倒翁,一推就晃,但怎麼晃都不倒;換
成生態學術語,就是 「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地球整體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很弱、但
恢復力穩定性很強。」 坦率地說,只要太陽系的結構維持不變,我想像不出任何方法能
把地球生命打成萬劫不復;就連核彈也不能保證消滅所有無脊椎動物。
那麼我們天天強調要維護生態系統圖的又是什麼呢?就像是一個人成長期間摔過了無
窮多跤,未來也要摔無窮多跤,為什麼偏要執著於阻止眼下的這一跤呢?
很簡單,地球經受得起生態系統的崩盤,人類可是受不起。雖然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每
次都恢復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種數目卻不計其數。不要說生態系統崩盤了,脆弱的人類經
濟體系連海平面上升幾十釐米都招架不住,這讓地球歷史上動輒上百米的海平面變化情何
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導出一個結論:我們保護生態,不是像口號裡宣傳的那樣是為了地球
,而根本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地球其實根本不在乎我們怎麼鬧騰,它有的是時間來恢復
;可我們等不及。就算人類沒在災變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復完了人也該沒了。
而如果不考慮 「保護我們自己」 這個因素的話,保護其它野生動物的動機似乎也變
得不充分了。人類的捕殺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猛瑪象的絕滅,這件事情應該責怪人類嗎
[2] ? 但如果這是人類的錯,三葉蟲絕滅又是誰的錯呢? 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求硬骨魚
考慮一下三葉蟲的感情和生存權 [3] ? 恐龍經受不住小行星撞擊而絕滅了,這又應該怪
誰呢?恐龍自己還是小行星? 一種生物適應不了小行星撞擊,另一種生物適應不了人類
出現,二者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在一個外星智慧看來,也許是這樣的:如果人類把猛瑪象殺光了,那是猛瑪象缺乏像
蟑螂這樣的適應力。如果人類因為濫殺生物導致自己毀滅,那是人類過於愚蠢、活該倒霉
。如果人類通過保護其它物種使自己得以延續,這就很聰明、很高瞻遠矚;但這不是必然
結局,不是理所應當,也談不上道德高尚。
但我是人類,所以我非常、非常、非常希望人類走上最後一條路。
保護的意義
然而,物種存活與否,以人類的價值確實太難判斷了,畢竟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還
十分淺薄。而難以具體討論時就訴諸抽象,有了這種常見的思維習慣,很多時候我們就會
說:動物保護不僅僅是為了物種本身的存活,而且是順應(某個不可捉摸的)自然規律;
違背自然規律是會產生不良後果的,這個總該沒錯吧……
這篇文章不討論其中的自然主義謬誤,只說一下把 「保護」 等同於 「順應自然」
的問題。
順應自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實踐中卻根本無法執行自然界的絕滅是一直存在的
,大災難有絕滅,平時也有絕滅。那麼,假如有一個本來要絕滅的物種被強行挽救回來了
,這算什麼情況呢? 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損傷了其它本該繁盛的物種的利益呢? 動物之間
是有利益衝突的,比如流浪貓的繁盛通常都會給野生鳥類帶來嚴重的傷害。不管這樣做好
不好,這顯然是對自然界的嚴重 「擾亂」。
那麼不擾亂,該滅絕的讓它們滅絕行不行?問題又來了誰該滅絕呢? 你不作為
,就會有其他的人類活動影響;而這些活動影響是永無可能被完全抵消的。大熊貓的地位
至今也沒爭出個所以然,它們在野外天然棲息地的生活能力極強,完全不用人擔心,真正
的問題在於棲息地本身遭受了嚴重的人為破壞。可是,棲息地本來就是會因為氣候變化而
改變的,如果人類文明從來沒有存在過,大熊貓會不會因為自然的氣候週期而遭受危險呢
?沒有人類的話它們會什麼時候氣數已盡?絕滅之前會不會產生出新的物種?沒有人知道
。
所以,實際中的野生動物保護原則其實就一句話: 「儘可能維持現狀」(包括
「恢復到以前的現狀」)。因為這樣對人類自身最為有利,環境不變我們才能安安穩穩地
發展文化和經濟嘛。這樣做是不是打斷了某個玄而又玄的「自然進程」?
如果把 「自然」 定義為除人類之外的一切,那麼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是 「打斷」
。而考慮到人類不過是演化之巨樹上的一個小小旁支,那麼無理由地割裂 「人類」 和
「自然」,是不是才是最根本的人類中心主義呢?
實踐中的保護
但現實中的野生動物保護的最大困境不是環境倫理,而無一例外在於資源不夠。有限
的資金如果撒胡椒面一樣平分給每個物種,大概會一事無成;殘酷的現實使得野生動物被
迫分出了不同的等次,我們會優先把資源投給那些花費小、意義大的野生動物。
生態學上的關鍵種肯定更值得我們去付出,因此,出現了兩個保護生物學裡專屬的概
念: 傘護種和 旗艦種 。
所謂 「傘護種」,本身不一定有多大的生態學地位,但它們所需要的生存環境能覆
蓋很多其它物種;只要有人出錢保護了它,就能連帶保護很多別的物種。這樣的好買賣當
然不能放過。圍繞傘護種建立動物保護區始終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方向。
而 「旗艦種」 甚至連生存環境這個要求都可以放寬,它的基本標準嚴格來說只有一
條:能賣萌,能招人喜愛,能吸引眼球,能拉捐款。如果同時滿足傘護種的標準那就更好
;若是連帶還有民族象徵、國家特色等等,那就近乎完美了。大熊貓也因此成為迄今為止
最完美的旗艦種(WWF 拿它當徽標不是沒有理由的 [4] ):它足夠奇特,還算珍稀
(身為 EN 級別,已經合格了,雖然還有很多物種都比它更珍稀 [5] ),萌起人來天下
無敵,並且還相對容易圈養 [6] ,也能勝任傘護種的角色。
經常有人質疑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保護大熊貓。確實,大熊貓相對來說得到了更多的
重視,但大熊貓本身的宣傳意義、對川滇一帶整體生態保護的意義也是確實存在的。不可
能拯救每一個,但總應該努力爭取更多的人,拯救更多的物種。客觀情況如此,我們只能
把某些物種放在優先地位,把資源相對集中在有意義的領域。
因此,前三部分的意義討論並非空談,我們不得不據此對資源的安排進行取捨。一些
保護者太過執著於動物個體、執著於虛無縹緲的 「所有動物的利益」,或者某個不能明
確表述的 「自然規律」,以至於花大力氣為某些其實並不瀕危的生物搖旗吶喊,我不能
說他們一定錯了,只能提醒他們,這些資源本可以用到更有價值的領域裡去。
作者註釋
[1]
已知的動物界文化現象主要在靈長類、某些鳥類和鯨中觀察到。比如,非洲黑猩猩不同種
群之間使用天然工具的方式略有不同,而這樣的差異似乎是通過一套複雜的模仿行為而傳
承下去的。日本幸島上的一隻獼猴發現了用溪水沖洗土豆的辦法,而這一行為很快被整個
猴群學會。鳥類和鯨類的歌聲存在明顯的 「方言」 現象。即便如此,其複雜性和實際意
義仍然和人類不可同日而語,獼猴文化研究的先驅,日本動物學家今西錦司建議將這樣的
行為稱為 「前文化」(pre-culture)。
[2]
猛瑪象的絕滅可能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捕殺的共同作用,二者誰更重要仍存在一些爭議。
[3]
和猛瑪象類似,三葉蟲表面上是在 P/T 絕滅事件中消失,但其衰敗早已開始;硬骨魚類
的捕食、競爭以及對生境的破壞,很可能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標誌是一隻大熊貓(見文中
宣傳海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目標是制止並最終扭轉地球自然環境的加速惡化,幫助
創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
[5]
EN ,指 「瀕危(endangered)」,這是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又稱 IUCN 紅色名錄)定義的 9 個物種保護級別之一。
[6]
雖然在野外環境中並沒有發現大熊貓有任何生殖上的困擾,但是人工圈養狀態下大熊貓的
繁殖曾經是過去的一大難題。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臥龍保護區每年都會讓十幾
名工作人員每人抱一隻新生的熊貓寶寶拍合影,萌得人肝兒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7.82.15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