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太太]
帶小孩到處玩,去大自然或古蹟,深深了解珍貴的環境或是建築,若我們不珍惜,就再也無法復原的!
藻礁也是如此,很希望讓孩子仍擁有這樣美的海洋環境,因此想拜託大家一起參與這次連署!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
別讓美麗的粉紅海岸變成歷史!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書與填表說明
連結:https://pse.is/3akxvp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點 連結:https://reurl.cc/Y6ZYO
(也可以直接去連署點簽名!
媽媽網友來信拜託,希望我們一起支持!
我一直在想要怎麼寫!幸好呂秋遠律師寫出來!
大家快點列印連署書或是去連署點唷!
#2月底#,公投連署即將截止,需要35萬份的連署書。為了台灣海洋的多樣性,以及台灣罕見的藻礁區,大潭、白玉、觀新的美麗藻礁,就拜託各位了。
😁😁😁😁😁😁😁😁😁😁😁😁😁😁😁😁
呂秋遠:雖然我的生日還有8個月才到,但是我有一個生日願望。如果你經常來看我的文章,或者我曾經回答過你的人生或法律諮詢,看在我還算認真寫作與回答問題的份上,希望可以提前送我這件生日禮物,因為有時效性:
「請參與公民投票連署,反對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藻礁區,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台灣有1600多公里的海岸線,有藻礁分佈的海岸不到50公里,只有桃園擁有連續27公里的藻礁海岸,足以登上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但是,早在1999年通過環評以後,藻礁就開始大規模崩壞,當然是因為人為開發。
1999年,東鼎公司在觀塘工業區填海造陸了五公頃,一部分藻礁被殺死。後來,東鼎公司沒有取得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權,開發停擺。但在2016年,中油公司以22.6億取得東鼎,決定在這裡興建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就近供氣給大潭電廠,藻礁保衛戰就此開打。
桃園的殼狀珊瑚藻礁,累積了7600年。以大潭藻礁(G1區)其中的77公頃為例(中油公司準備要來填港),平均厚度大概有四公尺,就像一個千層派一樣,充滿了生態多樣性,例如兇猛酋婦蟹,會在藻礁上鑿洞,魚也會去啃食藻礁的石灰質,還有許多保育類動物也在藻礁裡,例如柴山多杯孔珊瑚,甚至有12公分大。而G2區的藻礁生態更是優於其他地區。白海豚,也會在這裡優游生活。
中油的說法是這樣,他們採用了一份5月與9月採樣的調查報告,主張大潭藻礁區因為過去的人為開發,早就已經有突堤效應,G1與G3區有嚴重的泥砂淤積,這裡的生物多樣性很低,認為活性的藻礁相當有限。他們也主張異地補償,讓「狀況不好」的藻礁區可以移植到其他地方。
就經濟層面來說,為了改善空氣污染與保持供電穩定,天然氣發電有必要性,觀塘工業區的電廠就勢在必行。此外,中油還會提供地方居民4億元的回饋金,以及5年分期提供1億元的藻礁保育基金。中油已經投資20幾億,如果為了這點藻礁而不能興建港口,資金恐怕無法回收。
最後,不蓋會更好嗎?不會。因為國家沒有預算做藻礁保育工作,中油公司願意撥出1億來做保育,協助白玉保育區、觀新保育區做清理淤沙,善盡社會責任,不該苛責中油賠錢做環保。
話不是這麼說的。
觀塘工業區的開發、大潭電廠取水口與出水口的長堤切割、中油埋設天然氣管線的嚴重干擾,不就是讓現在藻礁出現危機、生命多樣性遭受威脅的原因嗎?你們把藻礁摧毀,再來說既然摧毀了,保存價值也不高,乾脆讓他們爛掉算了,這是什麼邏輯?
就報告來說,藻礁的生長時間是1月,那時候去採樣,當然生長狀況不夠好。拿一份採樣不精準的報告來作為環評依據,這樣好嗎?再來,抽砂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藻礁是多孔隙的生態區,抽砂只能抽表面,孔隙還是會塞滿砂子。至於中油強調的異地復育,事實上也不可行,這種生態補償明顯不足。畢竟藻類不是養在實驗室裡就好,而是要能在野生環境當中生存,而且要可以造礁才行。難道我們就不能讓藻礁區好好休養生息嗎?大潭藻礁區,一旦被填海造陸,南北兩側的藻礁區就會因為突堤效應而毀滅。
最後,觀塘本身在10月到2月都風大,船隻甚至可能無法進出,台中或台北港就可以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原本的台中港也可以擴增二期工程。2030年後,為了減碳,天然氣比重還會下降,到時候設備還不是要閒置,為何一定要為了原來投資的成本,而毀了全世界都罕見的藻礁區?
2月底,公投連署即將截止,需要35萬份的連署書。為了台灣海洋的多樣性,以及台灣罕見的藻礁區,大潭、白玉、觀新的美麗藻礁,就拜託各位了。
別讓美麗的粉紅海岸變成歷史!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
繼續加油,我們要達標!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書與填表說明
連結:https://pse.is/3akxvp
#珍愛藻礁公投 #連署點 連結:https://reurl.cc/Y6ZYO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
為何要復育珊瑚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海水暖化_大堡礁珊瑚正逐漸白化而死
#科學家究竟如何搶救瀕死珊瑚?
【搶救珊瑚礁】公視+#免費線上看👉👉https://reurl.cc/z8W2LV (觀看期限至4/3)
📍與談來賓:柯金源導演+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
📍精彩預告┃https://reurl.cc/9ErAyO
#珊瑚礁孕育的生態多樣性
#海底的熱帶雨林
繽紛美麗的 #澳洲大堡礁,是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系統,綿延長達兩千三百公里(差不多是義大利的長度),這裡像是生機蓬勃的海底雨林。
#氣候變遷的生態浩劫
#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危機
超過三分之一的澳洲海洋生物🐢🐠🐬,都仰賴大堡礁的存在。然而2016年到2017年間,連續不斷的海洋高溫,導致大堡礁一半的珊瑚死去,宛如海底墳場....不僅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崩潰,也連帶衝擊到漁業、觀光,和海岸線的防護。
#最大規模復育行動
#人為干預的兩難困境
科學家想繁殖,耐熱性強大的超級珊瑚, 對抗變暖的海洋,但人為輔助演化的超級珊瑚,是否會就此接管現在的珊瑚礁,但如果現在不介入,珊瑚礁始否就會蕩然無存....
#全球暖化 #大堡礁 #海洋生態 #珊瑚白化
▌大堡礁珊瑚白化怎麼辦?
澳洲政府砸14億搶救,環保團體:解決氣候變遷才是重點
https://www.storm.mg/article/390364
▌珊瑚為何很重要?這五件事一定要知道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3482/
🔸🔹🔸🔹🔸🔹🔸🔹🔸🔹🔸🔹
▌紀錄觀點 【記憶珊瑚】導演:柯金源 #線上看
🎥🎥 https://youtu.be/iNPK5Oi40xQ
▌紀錄觀點【海】珊瑚礁 導演:柯金源 #線上看
🎥🎥 https://youtu.be/B3YuXfzTO5c
🎥了解更多:http://goo.gl/Vn3zyi
🎥公視+線上看:https://www.ptsplus.tv/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凌晨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4:30;重播周一凌晨01:00
為何要復育珊瑚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晚10點公視主題之夜 #搶救珊瑚礁
澳洲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每年創造300億美元的產值,由於海水暖化,正逐漸面臨白化而死,成為海底「白骨」。
「眼看全球不積極處理 #碳排放 的問題,代表著我們即將失去,這座珊瑚礁,我們要放任這件事發生嗎?還是借助科學,嘗試製造出耐高溫的珊瑚?」科學家正在想辦法解決問題,但人為介入該以何種方法?會不會影響生態平衡、越幫越忙?📣今晚柯師傅,和陳昭倫老師會來現場喔~~
【搶救珊瑚礁】#全球暖化 #大堡礁 #海洋生態 #珊瑚白化
📍3/27周五22:00┃公視主題之夜┃公視13台
📍與談來賓:#柯金源 導演+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陳昭倫
📍網路直播┃https://youtu.be/ED4QXd5xAco
📍精彩預告┃https://reurl.cc/9ErAyO
#拯救澳洲大堡礁珊瑚
#珊瑚礁孕育的生態多樣性
#他就像海底的熱帶雨林
珊瑚對世界的運作無比重要,這個重要的生態系統,支撐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搶救珊瑚刻不容緩。超過三分之一的澳洲海洋生物🐢🐠🐬,都仰賴大堡礁的存在。
#最大規模復育行動
#人為干預的兩難困境
科學家想繁殖,耐熱性強大的超級珊瑚, 對抗變暖的海洋,但人為輔助演化的超級珊瑚,是否會就此接管現在的珊瑚礁,但如果現在不介入,珊瑚礁始否就會蕩然無存....
▌珊瑚為何很重要?這五件事一定要知道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3482/
🔸🔹🔸🔹🔸🔹🔸🔹🔸🔹🔸🔹
▌紀錄觀點 【記憶珊瑚】導演:柯金源 #線上看
🎥🎥 https://youtu.be/iNPK5Oi40xQ
▌紀錄觀點【海】珊瑚礁 導演:柯金源 #線上看
🎥🎥 https://youtu.be/B3YuXfzTO5c
🎥了解更多:http://goo.gl/Vn3zyi
🎥公視+線上看:https://www.ptsplus.tv/
■ 公視主題之夜|首播週五22:00;重播週六凌晨7:30
■ 公視三台|首播周日14:30;重播周一凌晨01:00
為何要復育珊瑚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介紹
訪問作者:柯金源 (Ke Chin Yuan)
內容簡介:
首篇導演自剖,如何從一開始追求影像美學表現,到自我反省環境紀錄工作者應該要表現的本質為何,至今返歸真實、企圖透過鏡頭傳達種種災難之因並對社會大眾與決策者形成影響的歷程。
第二至四章,是海陸交界與海岸線的總體檢。第二章綜觀臺灣海岸線大尺度、規模性的改變,直指重要指標現象是如何形成,如自然海岸消失與人工海岸水泥化問題。
第三章進入各地樣區,透過錯落在大尺度當中的單點案例,細數人為開發的演變,說明自然與經濟活動間的衝突,以及保育的重要。
第四章以作者的家鄉彰化為記主軸,描述一路以來田野對生命的感動,以及人、生物與環境互動的海岸群像。
第五章與第六章談臺灣日日都在經歷的天災與汙染問題。島嶼無可迴避的天災包括地震、颱風,自然創傷已難平復,人為破壞卻讓天災加劇。如今在氣候變遷之下,複合式災難更年年考驗著島民的智慧。這幾十年來,自然資源從正常運轉到逐漸消失,除了天災,更因為環境汙染。滋養我們的土地、無所不在的空氣、生養萬物的海洋,這些環境汙染,是怎麼一步步走到這裡的?
第七章到第九章的主題別是森林生態、臺灣附近重要島群生態變化以及生物多元價值。第七章論及森林若海洋,一樹一島嶼。臺灣在世界的位置,標誌著生物多樣之島。人們對待山林的態度將決定環境會以協合或是衝突回應。第八章則是細數離島。臺灣是島嶼型國家,每座島嶼都擁有不同的生態重要性與歷史意義,甚至是臺灣的前哨。當我們不瞭解臺灣周遭海域發生了什麼國際紛爭或是生態破壞,我們將無從面對共同未來。第九章則透過指標物種的命運,看到了珊瑚死亡的悲劇,也看到了軟絲成功復育的希望。
最終章則回顧環境命運為何是一場你我必須共同扛起的未竟之戰。環境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你與我的書。這是過去以及現在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一步一步共同刻寫出來的環境啟示錄。
作者簡介: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彰化伸港人。
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近年作品多關注產業政策變遷下,臺灣自然環境如何遭受破壞;以及在公民意識覺醒的年代,政府該如何訂定未來環境保護計畫、企業該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照相機,開始記錄自然生態景觀。
1985年 進入專業視覺語言學習之路。
1986年 拍攝主題以人文、社會現象為主,並進入媒體,主跑政治與經濟、社會運動。
1990年代 臺灣媒體開放,閱聽大眾的資訊使用與娛樂方式產生質變。為了更貼近閱聽人以達到環境資訊的傳播目的,開始參與電子媒體「生態類與人文紀實類節目」的拍攝與製作,大量累積影音資料。
1998年 參與公視新聞部「我們的島」環境新聞雜誌的企劃採訪拍攝製作。並擔任深度報導記者、社會組召集人、編採組長、採訪組副組長。
2002年 為了完整呈現環境的變遷與觀點,並結合影音創意形式,「環境類型紀錄片」成為重要的呈現形式。
主要獲獎紀錄:
1997年起,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七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三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以及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兩項大獎與九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臺灣近二十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為何要復育珊瑚 在 海洋環境與保育:東北角珊瑚礁的現況與復育策略 - 科技大觀園 的相關結果
天然珊瑚礁的形成需要幾十萬年,甚至百萬年的時間,而人為的復育方法只能在人們心中種下復育種子,很難在短時間重新建造一座海底熱帶雨林,但現在不做,將來必定後悔。 ... <看更多>
為何要復育珊瑚 在 珊瑚為何很重要?這五件事一定要知道 - 上下游 的相關結果
珊瑚 也是天然的活化石,紀錄海岸的變遷,珊瑚長出骨骼時,會把海底狀況一起「寫進去」,例如海底地震,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說,有些珊瑚可以活上 ... ... <看更多>
為何要復育珊瑚 在 關於海洋與珊瑚,應該知道的事 - 環境資訊中心 的相關結果
根據經驗,最有效的珊瑚復育是分株方式,可用吊、插、綁、黏等方式,將珊瑚苗固定在基座上開始無性繁殖,另一種為有性繁殖,蒐集並養殖多元的珊瑚幼苗,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