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如何改變一個人》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不是增加推力,而是「減少阻力」。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他專門在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和點子之所以會流行的原因。他在這本書裡介紹了五種會妨礙和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並且教我們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減少這些阻礙。
他提出了「催化劑」(Catalyst,同為英文書名)的概念,認為我們要促進任何人做出改變時,不要只想著用外力和壓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會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轉換念頭,思考和聆聽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擋著對方不願意做出改變,然後像個催化劑一樣去消滅這些阻礙,讓改變更好發生。
這本書提供了五個方法,分別是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縮減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證(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個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減少」(REDUCE)的意思。催化劑就是用來減少改變的阻力,讓人轉換心態,最後促成行動的方法。
.
1.#減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被逼迫改變的時候,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例如,每當我們感受到師長、老闆、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試圖要說服自己、命令自己,這種抗拒的衝動就會自然產生。催化劑的效果就是減少這種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
我們來看這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國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創下十九年來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廣告、在香菸包裝加上健康警語、花大錢勸退年輕人,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奏效。這個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頭上,他出了一個奇招。
他邀請眾多青少年進行一場「菸草高峰會」,指陳列出一些事實讓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討論,這些事實包含:菸草業者如何操弄年輕群眾來推銷香菸、企業如何操弄媒體來讓抽菸看起很酷。青少年們討論出一個名為「真相廣告」的活動,透過影片告訴大家香菸公司和媒體正在試圖影響人們的感受。結果大獲成功,在活動推廣期間,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訴訟,要求中止這項計畫。與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讓他們「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歡任由他人擺布。把這個道理應用到生活當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時,不要說:「給我吃這個!」而要改說:「你想吃花椰菜還是胡蘿蔔?」提案給老闆的時候也不要只有一個選項,而是列出兩到三個選項,搭配優劣比較給他選擇,
2.#減輕敝帚自珍現象
如果事情還沒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們往往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有想要主動改變的念頭。我們也會因為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越長,那些事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就越高,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價格總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改變,也不容易太快接受新東西。催化劑就是要讓人感覺到「如果現在不改變,損失的只會更多」,凸顯出不改變的缺點,藉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應。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英國脫歐公投」。公投是把決定權交予全民的決策方式,但數據說明了大部分公投會以失敗收場,要改變成千上萬民眾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國脫歐的提案出來之後,由於英國的食物、燃料、藥品都仰賴進口,社會上普遍不被看好這個提議,續留歐盟的預估勝率一度達到八成。
要解釋現況顯得容易得多,人們有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留歐派只要叫人民堅守原狀就好。但是,脫歐派出了一個奇招,他們要讓脫歐看起來反倒像是「現況」。他們把口號改成「奪回掌控感」,巧妙替整個辯論重新定調,提醒民眾英國以前並不是歐盟的一部份,離開並不危險,反而是導正航線、重回正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英國人用自己的選票脫離了歐盟。
因此,為了讓人不再守舊、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就必須「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無論是脫歐的「奪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巧妙傳達了不採取行動的下場會比較糟糕。我們常聽到理財專員說「要投資,否則錢會被通膨吃掉」也是類似的道理。
.
3.#縮短距離
我們對資訊的接受程度分成兩種:「接受區」和「拒絕區」。如果一個新的資訊落在我們的接受區,我們就聽得進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絕區,我們會打從心底抗拒和忽略這個資訊。催化劑的用途就是減少這段「面對一個新資訊,人們接受和拒絕之間的距離」,找出彼此共通點,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
作者舉2008年美國加州的「八號提案:禁止州內同性戀結婚」為例,起初正反兩方的距離很遙遠,意見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團體無論推出多少遊行、文宣、演講,都難以改變對方的想法。最後他們試著不要當「開口」的那一方,而是開始「聆聽」。傾聽了一萬五千場反對同婚人士的訪談後,他們終於找到滿意的對話腳本,稱為「深度遊說」。
不同於傳統遊說只丟下資訊就射後不理,深度遊說的方法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對談。維吉妮亞是同婚團體的遊說者,他拜訪了反對者古斯塔夫,對方開頭就說:「我們南美洲人不喜歡死娘炮。上帝讓你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自作主張。」維吉妮亞和緩的回覆:「我生下來就是同性戀,這是天生的,而非一種選擇。」
接著維吉妮亞談到她對另一半的愛,並且邀請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侶。對方說自己平日幫失能的太太洗澡,願意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著坦承:「是上帝讓我有能力愛一個失能的人。到頭來,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維吉妮亞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點、建立深層連結後,她最後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給予伴侶雙方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安全感。
最後,古斯塔夫改變了立場,他願意投票反對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遊說的影響力不斷擴散,最後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們可以發現,「深度遊說」是鼓勵投票者從自身經驗找出類似的情境,不要求對方想像「當別人」的感覺,而是回想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催化劑不會向所有人發送一樣的主張,而是瞄準與人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議題。改從共通點出發,而不是從爭議點,對方轉向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還可能拉著別人一起改變。
.
4.#降低不確定性
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改變,通常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我們會懷疑改變之後真的比較好嗎?當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催化劑就是要瞭解人們心中的猶豫,讓改變可以被試用、被體驗、可以被復原,然後進一步去降低「人們對於改變之後的不確定性」,消除人們內心的猶豫。
時光倒轉到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還不盛行,但是有遠見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經有了用「網路電商賣鞋」的點子,他架設了名為 Shoesite 的網站開始做起生意。但是人們並不買單,生意奇慘無比,後來他發現「人們並不放心在網路上面買鞋」,與其買了才知道合不合腳,不如開車去賣場購物比較實際。
面臨資金即將燒盡之際,他們腦力激盪出了一個方法:「提供免運費」。當時所有電商都把運費當成獲利來源,這麼做無疑是在賠錢。但是令人驚喜的是,業績反而開始扶搖直上。人們開始一次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腳的,退回不合的。消費者就像在實體店試穿一樣,不用替試穿的機會付費,購物方式從此改變。免運費的策略消除了人們網路買鞋的最大障礙:不確定性。對了,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做 Zappos。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書中除了介紹 Zappos 用免運費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還介紹了 DropBox 免費增值的應用、Acura 豪華汽車讓人有機會認識的主動出擊策略、以及蔚為流行的後悔也沒關係的無條件退貨、退錢策略。降低不確定性,將有助於人們接納改變。
.
5.#提供佐證
有時候要促成一個改變,還是有可能會遭遇到對方要求「更多」證據佐證的情況。我們常常會在心裡質疑,別人願意採取某個改變的理由,跟我自己會不會喜歡有關係嗎?所以催化劑會「善用具有影響力的佐證來當援軍」,利用社群、親友、社會的影響力來弭平對方的質疑。
澳洲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人們如何回應音效的實驗」,他們邀請大學生戴上耳機聆聽單口喜劇的錄音,A組單純聽喜劇,沒有其他的音效;B組則會聽見預錄的罐頭笑聲。實驗結果發現B組的學生更容易笑出來,如果聽見別人也在笑,人們就更容易發笑。那麼,這個「別人」是誰會有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了第二種實驗,這一次都會加入一模一樣的罐頭笑聲。A組的學生被提前告知,待會聽到的笑聲是來自於跟你「同一個」大學的人。B組的學生則被告知,發出笑聲的那些人來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隊的人。實驗結果發現,A組一樣笑得很開心,但是B組以為發出笑聲的人是非我族類,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頭笑聲時幾乎一樣。
所以,無論是餐廳的評論、旅館的評價、對於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看法,我們會比較在乎「情況和我們一樣的人」是怎麼說的。當對方的境況跟我們愈像,他們所提供的佐證就愈會得到我們的信任。催化劑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夠讓人們「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證,來克服和轉換原本的問題。
.
【後記:任何人都可成為催化劑】
我第一次讀 《如何改變一個人》 是聽 Audible 英文版的有聲書,後來發現有中文版又再回味了一次。這是一本非常好閱讀、重點清晰、故事生動的實用書籍,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認識那些阻礙人們改變的因素,並且設法採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礙。與其怪罪別人為什麼不改變,不如去瞭解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他們,並且自己「主動出擊」,成為減少阻力的「催化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瘋潮行銷》似乎有著更高的評價,因此我也入手了那本書,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同樣類型的書籍,還有談判和說服力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響力》,他用紮實的研究和案例說明「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這本經典也非常值得一讀。
讀了許多這類型的書籍,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寧靜禱文的美好詩句來做總結,這句話是這麼說的:「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更別說改變世界,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這兩種差異,把心力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成為催化劑去減少阻礙,外界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改變將讓你感到驚喜。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CHANGE
使用期限:8/29~9/4
.
感謝 時報出版 提供贈獎抽書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一個單字是 hit 達到某個程度,例句是: U.S. coronavirus cases hit 2 million. 美國確診數突破兩百萬,目前仍然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突破兩百萬,來到這個嚴重的程度,我們可以用 hit 這個動詞。疫情很嚴重,不過川普好像不太在乎捏,從下個單字,我們看得出來,他...
為公司盡一份心力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問
我在婚姻裡遇到了走不下去的困境。
這段關係中,常常被認為你應該這麼做應該那麼做。我想要做的,提出來後,往往不了了之,或者,我得偷偷摸摸的去做,然後還要覺得很罪惡。
譬如,我先生固定每週四去打羽毛球,從第一胎女兒出生就一直如此,十年前的我,過著每天兩點一線的日子,每天從公司下班,匆匆忙忙的回婆婆家接小孩回家,哄小孩睡覺,等先生打球回來已經是晚上十點。
我曾心裡不平衡的向他抱怨,為何你可以去打球,我卻得在家顧小孩,我也想去運動。我先生回我:你可以去做你要做的,我沒有說你不可以,我一個禮拜才打一次球並不過分啊。
但我卻發現,當我偶爾晚上跟客戶有飯局,應酬完大約十點回到家,家裡燈火通明,婆婆在我家洗碗,小孩剛洗好澡,作息完全亂掉,讓我整個神經緊繃趕緊把他們搞定,哄他們去睡覺,平常我在十點一定會讓他們躺平睡覺。
從這件事,我完全無法真的放心去運動,一旦我不在,小孩作息亂掉,回到家我感受到的是更緊繃的狀態,於是就放棄了。更別說我想去學英文或韓文了,做我想做的事,或是什麼都不想做的,如獨處、放空⋯⋯這都是種奢侈。
後來我實在受不不,心裡又不平衡,所以報名了運動中心的課程,但每次上完課都要趕緊換好衣服,假裝剛下班回家,很怕我先生或我婆婆發現我去運動,我怕他們會說為何去運動不回家顧小孩,我做我想做的事,變得不敢讓他們知道,好像去做那件事是有罪惡感的,只因為我是媽媽。
另一個例子是⋯⋯當我參加部門聚餐,大家結束後要續攤,我傳訊息給我先生,他就回我說他公司的女員工,部門聚餐都沒吃到最後,隨便吃一下就趕着要回家顧小孩,你還續攤?這種話,讓我很有罪惡感。
這十年來,我生了三個小孩,目前分別是九歲、六歲、三歲,我覺得過去十年,對小孩的大小事,我承認我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我不會煮飯,平常下班回家已經七點,周末只想好好休息,也不常陪小孩玩,我所謂的玩,是指像跟他們玩uno或大富翁,我大多時候是睡前親親他們,搔癢逗他們,問他們今天有發生什麼事嗎?
我能付出的心力,越來越有限,因為我好累。當孩子越來越大時,老大已經九歲多,漸漸的,已經喊不動,請他們去刷牙,洗澡⋯⋯都變得是一種累,從一開始的好好講,好好溝通,小孩依舊在玩,總是要搞到大吼才要去做。
漸漸的,我也不想管了,在這家我漸漸沉默,我不想再當一個撕牙咧嘴的媽媽,因為我好累。我跟先生之前的分歧,這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生活中還有許多他所認為的教養觀點方式,或是對新聞上事情的看法,我不認同但我也選擇不說出來,因為我好累。
面對婚姻裡的分歧,到底要怎麼辦?把話說開就好嗎,但我常常覺得這是個性問題,並不是把話說開就好,因為講了,源頭個性所帶出來的觀念依舊,處理事情的方式依舊,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另外,關於金錢的分配,我先生覺得小孩教育費是他在出,事實是我婆婆在繳,他都說是他們家在繳,房貸也是他在繳,水電瓦斯管理費是我在繳,他認為他本來就付出的比我多,像之前防疫補貼三萬塊,小孩一人一萬,他全拿走,他認為很合理。今年申報所得稅申報,結算後還要繳五萬多,他要求我按比例要給他二萬。
我覺得不舒服的是,我自己工作賺錢自己養自己,我自己買的衣服包包鞋子都是花我自己的錢,不會刷他副卡,平常買奶粉尿布都是我出,因為他認為這是小錢,繳學費那種才是大錢,加上他認為我已有拿台北市政府育兒津貼每月3500,所以不應該刷他副卡6000買尿布,他覺得我很愛計較,但我花這些錢是花在小孩身上,我的觀念是小孩跟他同姓,難道他付不應該嗎?
每次只要講小孩跟他姓,這些錢他要出他就火大,嗆我難道不是你的小孩嗎?我回他:是我的小孩,但錢本來就是你要出,彼此之間無共識,常為了這種事吵。
夫妻之間的金錢怎麼分配比較恰當?各管各的?還是要每個月放一定的金額到共同戶頭,家裡的花費從那裡面出?我認為小孩跟他姓,他本來就該付,這難道是錯的嗎?
結婚十年來,已經無數次爭吵到要離婚,這次也不例外。離婚後,小孩的監護權他要,如果小孩歸他,撫養費要怎麼分,有沒有好的建議?
離婚後,如果為了小孩,還住在他的房子,是否恰當? 如果真的離婚,要用什麼樣的心情面對前夫?畢竟為了小孩還是會時常見面,但跟他真的已到了形同陌路的狀況,要怎麼跟前夫相處?
回
解決問題最累的就是每個細節都在乎
尤其是離婚這件事
累都是一種累積
不是那件事有多大的問題
像你要去運動
又臆測婆婆和老公怎麼想
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毫無自信
於是用了更讓自己不舒服的偷偷摸摸著著急急的方式
這樣的多線纏繞久了就會百般難受
其實你可以正大光明堅定又輕輕的跟對方
你也需要運動
而且你是媽媽
他是爸爸不是嗎
這是個不輕鬆的婚姻時代
大家要互相體諒和幫助
就像媽媽幫兒子分擔房貸
你幫忙分擔支出
一起幫他撐著一家之主的榮耀
不然從陌生人到家人這個旅程
是制式的步驟嗎
而且是不先說清楚的步驟
你們都有這樣的不說清楚又自以為是的毛病
於是各有各的帳和算法
各自放大自己的委屈
沒有要往建立一個家的任務前進
婚姻在你們什麼都想要
什麼都不想清楚
什麼都看不到大家都很累的體諒下漸漸崩解了
如今只剩下計較在牽扯
而這個計較最大的傷害是連讓想離婚的人都失去能力
因為你們都很不甘心
不甘心離婚後誰佔到便宜或好過
這種老派的自私是從以前傳到現在的
不想從這個流沙裡深陷
你只能讓這些痛苦僵住不動
累的更進一步就是比較
比誰出的多
比誰該不該出
比公司聚會女員工不會續攤
比房貸是誰繳
這個比較像永無止盡滋生的病菌
越比越多
連走到離婚了
還在比離婚後誰多得誰多付出
有想過你們有什麼本事繼續去撐這個累呢
其實能主動在此時給予的人
對孩子對自己對離婚的關係是最好的
因為較勁只會讓對方更使出讓你痛苦的條件
尤其是孩子
先想想自己的狀態好不好
孩子不是你們的財產
也不是非誰不可
是還有人要的時候
先感謝想要負責的人
總要有一方成熟和停止拉扯
不然這麼過不去的算計心離不離婚都一樣
一樣的累
你說離婚後怎麼跟前夫相處
你的來信列了那麼多問題清單
最重要的卻沒問
這個問題是
你怎麼讓你跟自己好好相處
你最討厭的那些條條框框對媽媽的設限
都是因為你也認同那些框架才這麼配合又偷偷摸摸做的
總要先選定一個框架來定位自己
到底要做怎樣的女性和媽媽
選擇了
你才知道一切問題怎麼答
⋯⋯⋯⋯⋯⋯⋯⋯⋯⋯⋯⋯⋯⋯⋯⋯⋯⋯⋯⋯
(從今天開始,我回覆的每封信的照片都會無償幫好產品來宣傳,幫大家一起渡過疫情帶來的困難,如果你們有我可以幫忙的,可以把你們的產品告訴我,如果能有折扣分享給大家,限量即可,我都樂意幫你們轉po,產品的購買介紹,我都會放在回信的最後)
⋯⋯⋯⋯⋯⋯⋯⋯⋯⋯⋯⋯⋯⋯⋯⋯⋯⋯⋯⋯
- 當我不談風味與烘焙,是我忘記自己曾是誰 -
陶鍋手炒近50分鐘初焙後
#茶米店CharmingChoice 接手茶焙籠以低溫90分鐘起保留自然風味,下豆熟成待續的未知數日至數月 / 年,三次或四次以上烘焙不限時裡描繪層次、細緻,再佐以純淨背景,讓口感如交響樂般段段獨奏中闡述自己,冷卻平靜後一次給予合奏的精彩。
當豆子存在的意義,輕鬆呈現妳( 你 品飲時不由自主的微笑裡 …
我們之間的承諾,
若是此生唯一,給妳 ( 你 最好的。
許老師日安,很喜歡閱讀您的文字,也在您無私分享裡看見最美好的良善,小角的故事很長,真希望能有機會與您分享,不論疫情與否,小角一直處於辛苦的階段,即使埋首於咖啡風味創作中超過十年,現今業界絕大部分看見的卻不是一種真心堅持,若缺少外在的表象,似乎很難被看見,可是,我卻不願妥協,多年來,我還是有夢與堅持,我還是期待與曾經的緣份因為我自己的品牌而再相遇,若是有機會,謝謝老師,更期待有一天我能親手為您煮咖啡,在美好日光光影下,祈願您平安、健康。
https://m.facebook.com/%E5%B0%8F%E8%A7%92-%E6%89%8B%E6%8D%BB%E5%92%96%E5%95%A1-208445399731162/
為公司盡一份心力英文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講郭董菩薩心的文章, 看得我熱淚盈眶,我也回到了年輕的熱血。
《學習大愛的典範:從郭台銘、台積電購買1000萬劑疫苗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什麼?》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我對於永齡基金會如何採購疫苗,有約略的了解。在眾多新聞中,最正確的是UDN這一則。 https://udn.com/news/story/122190/5596933
其他可能資訊不足,可能穿鑿附會,可能有著特殊政治目的。
此文記者撰寫郭台銘買疫苗,如「神鬼」效率,他的親信幕僚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則戲問老闆,「當年追女友,是否也這樣站崗?」
我看到一個人想要完成救人大事時,他的意志力,他的顧全大局,他的自我壓抑。在大愛面前,每個人都很渺小:在大愛之下,每個人都不免要吞下委屈:在大愛面前,即使你無私全力付出,仍有不少人因成見而誤會你。
即使你救的是他們的命!
大愛之人,要能堅持,要能吞忍,要能盡一切所能,要能杜絕名利,要能不求掌聲,要顧及一切細節,要在事情完成之前忍住炫耀之心,要能屈能伸,要必要時不怕權勢,完成時不在乎權勢者攬功。
只求同胞們有疫苗:只定一念。
郭台銘起心動念買疫苗,決定捐出近六十億為可憐的台灣人盡一份心力時,他並不知道後面這樣困難重重。
之後,一等再等,除了希望由幕僚發言之外,他知道了核心人物,了解到核心困難,他找對的人溝通,尚不可得,等接到衞福部長及進總統府時,他的臉書用的字眼不是抱怨,而是:感謝部長,報告總統。
這不像傳説的「成吉思汗」工廠創辦人吧!
之後政府授權公文又等了整整七天。霸氣如他,過去如果發生在公司內他應該開罵,但這一次他沒有,忍下來。
他顧全,他知道大局:但也緊抓這七天沒有公文授權的時間,天天和上海復星集團開會,並且了解BNT疫苗當時中斷的原因,用商界人脈找到BNT大股東。之後又是內部全球視訊開會,當政府公文空窗時,他的團隊正是夜未眠之時。
6月18日面見蔡英文總統,6月25日行政院終於完成授權法律文件的簽署,等了七天的文件原本要送到永齡基金會請郭台銘簽字,但郭台銘不想等,人命關天,一天一小時也不該等,公文不必往來,他親自到衛福部疾管署門口簽字,立即交件。
終於一切談妥,喘口氣了嗎?
以毅力著名的郭台銘在政府送出公文第十二天,七七事變紀念日,要求不能跨周末,7月十日就要完成合約,以免「夜長夢多」。
三天完成,跨個週末休息一下也不行,一天就是十幾個生命的死亡,他認為此刻談判疫苗的人,沒有「好好睡覺休息的權利」。
不料合約版本中間弄錯,出了一些小狀況,7月9日捐贈合約才送出去給上海復星及德國原廠確認簽字,郭台銘和團隊從那刻起,全神貫注等回覆。
7月11日星期日晚上,復星集團和德國原廠方面回覆了:時間已是台灣晚上9時30分,郭台銘要求幕僚連夜送件到疾管中心,還下令幕僚在CDC門口站崗等!!哈!
深夜11點30分,台灣疾管中心CDC簽字同意,購捐疫苗的合約,終於完成!
完成政府簽署後,幕僚以以「折磨」、「吐血」形容過程的艱辛程度。
而郭台銘沒有在第一時間,召告天下。
在後來公布的簽署協議中,我看到他把政府希望給予榮耀的台積電公司,放在永齡基金會的前面。
他再向「人民報告」時已是深夜兩點半。在此之前,已經有些報導因特定立場宣揚是德國政府向BNT施壓,中國大陸政府試圖杯葛。
我沒有機會問他,但從他的發文時間及事後沈默,我判斷他的發文目的:不希望不實的訊息導致不必要的政治因素介入,疫苗又買不成。深夜之文他小心翼翼的措詞,兩點半之文簡單的澄清,不是為了保護誰,而是為了保護台灣人民急需的疫苗。https://www.facebook.com/573474646459145/posts/1201726933633910/?d=n
這個合約簽署協議最後的單位是:Taiwan , CDC。
一切榮耀回歸於政府疾管中心。
他只是在這塊土地哀嚎的時候,盡了全力:正如他過去完成不可思議的工廠效率。
但這一次,不是爲了商業,而是為了大愛。
我們多數人的人性,有人不夠努力,有人為了自己之名利往往不擇手段,但為了公益頂多偶爾為之,甚至一生未曾有公益之舉。
未來有一天,當我們走過疫情,不要只想起曾經的痛苦、焦慮、不安、彼此指責、失望、恐懼的過程:請記得郭台銘、慈濟、台積電的典範。
那不只是救了千萬人疫苗的故事。
除了感動感恩之外,也想想自己,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是世界上最小的單位。
只有當「我」,置於對他人之大愛時,「我」才會延長其生命的意義。
#大愛之下沒有「我」
#他人的生命不能無視
#功不必在我
#什麼叫善?為眾人之事要比為自己利益之事更全力以赴
#善良,擔當,無所求才能挽救一個國家。
為公司盡一份心力英文 在 賓狗單字Bingo Bilingua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第一個單字是 hit 達到某個程度,例句是: U.S. coronavirus cases hit 2 million.
美國確診數突破兩百萬,目前仍然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突破兩百萬,來到這個嚴重的程度,我們可以用 hit 這個動詞。疫情很嚴重,不過川普好像不太在乎捏,從下個單字,我們看得出來,他比較在乎,能不能再當一屆總統。
https://globalnews.ca/news/7047844/us-coronavirus-cases-2-million/
第二個單字是 rally 大型集會,例句是:Trump will restart political rallies this month despite coronavirus pandemic.
剛剛說到,美國疫情很嚴重,那不是應該避免大型集會嗎?No no,川普不在乎。川普說,這個月,他要開始辦造勢活動,來來來一群人擠在一起,喊個夠!什麼保持距離,免!口罩,免!大家 high 起來!這百分之百會加速疫情傳染... 這種大型集會就是 rally。https://www.npr.org/sections/coronavirus-live-updates/2020/06/08/872588125/trump-to-restart-political-rallies-this-month-despite-coronavirus-pandemic
第三個單字是 moratorium 暫停(正式協議),例句是:Amazon announced a one-year moratorium on providing police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亞馬遜公司(Amazon)宣布,暫停提供人臉辨識科技給警察,一年後再說。事情是這樣的,亞馬遜有人臉辨識科技,原本會提供給美國的警察,幫忙辨識壞人。結果這科技,竟然也在搞種族歧視,看到無辜的黑人,常常錯誤辨識,亂認成嫌疑犯。欸,最近美國警察殺黑人,才引發大規模抗議,這個氣氛下,亞馬遜還是乖乖暫停吧。暫停是 moratorium。https://techcrunch.com/2020/06/10/amazon-rekognition-moratorium/
第四個單字是 contribute 貢獻,例句是: Afghan refugees are contributing to Turkey's fight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難民幫大忙!土耳其境內有些阿富汗難民,他們也為土耳其盡一份心力,幫忙對抗武漢肺炎。這些難民製作口罩跟肥皂,提供給土耳其人民,非常積極、非常溫暖~貢獻就是 contribute。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0/06/afghan-refugees-helping-turkey-fight-coronavirus-200610093840716.html
最後一個單字是 centenarian 百歲人瑞,例句是:Can the ‘Centenarian Olympics’ help you live longer?
你知道嗎?有個奧運大賽,只有超過 100 歲的人,才能參加。這是「百歲人瑞奧運大賽」如果想參賽,這輩子都要好好鍛鍊身體,這樣 100 歲的時候,才能跑能跳。老年生活,不用臥病在床,很幸福耶!你也可以設下這個目標,100 歲時,我們一起參加這個特別的奧運大賽!百歲人瑞,就是 centenarian。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200520-can-the-centenarian-olympics-help-you-live-longer
恭喜你!今天學了 5 個新單字,還聽了 5 則國際大事!你喜歡這樣聽新聞、學英文嗎?希望你可以訂閱我們的 podcast,然後為我們留 5 顆星的評價。如果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敘述欄裡面有連結喔~謝謝收聽,下次通勤見 ❤️

為公司盡一份心力英文 在 林嘉宏Wi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要看字幕的朋友,請在視窗右下角打開CC字幕■
Win's Talk其中一個系列影片叫作『企業家逗陣行』,
邀請具有國際觀的各年齡企業家/創業家分享經驗,
同時逗陣行(台語)是希望有台灣的人情味,串連更多企業家共同為台灣想追求更好的年輕人盡一份心力。
第三集邀請到 岩寬生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陳槿唐JT Molly,
今天Win將請教他這些問題...
一)一路都是念名校上去,也沒有什麼壓力還是輕而易舉,這對妳在創業路上是否有幫助?
二)唸台大公衛系畢業後為什麼會想要往創業這條高風險的路走?其他同學們也跟妳一樣嗎?
三)為什麼想以「保養品」為題目的創業主題?
四)護膚領域算是紅海市場,妳怎麼有把握獲勝?有做過市場研究了嗎?回饋如何?
五)妳有沒有訂下公司的年度里程碑呢?願景是?
對了,這是岩寬生醫也在2019年進入京台創業大賽的總決賽唷!一定會有好成績的!
希望這部影片能為你帶來幫助唷!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囉 ▶https://bit.ly/2CGCjGa
當然,你也可以在其他地方關注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mrceo.onlin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r.ceo_win/

為公司盡一份心力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要跟你分享這個主題,叫做『如何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幕僚』,這一段內容特別製作分享給那些你可能已經經過了菜鳥的階段,你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跟歷練,正因為你過去的表現受到了肯定,所以開始被提拔到老闆的身旁,然後呢老闆開始會把你視作一個重要的幫手,那這個時候呢你可能就要陪伴老闆一起去做很多的資料匯整、彙報,甚至於要陪伴老闆去走過那決策的過程。
那在我實際的教學經驗當中,很多人到了這個位置哦,他有一個很大的適應不良的狀況,叫做他覺得他過去做得好的地方,反而因為跟在老闆身旁那些原本的優點,反而造成了他的缺點或者負擔,怎麼說呢?
這些朋友呢或許你就是喔!他們遇到最大的困擾就在於,他發現他自己在提案、在思考事情,或者是在交報告給老闆的時候,他能夠做出很優質的提案,但是在時間上總是晚一步。
我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喔,就是你提出來的案子如果不OK也就算了,代表你的專業啊,或者是你的能力啊、你的判斷有問題。
可是最令人遺憾的是你的專業、你的能力、你的判斷沒有問題,事後證明、注意聽喔,事後證明你的提案都是OK的,而且是一個其實是很好的案子,而且是結果會非常好的那種狀況。
結果呢他錯都錯在什麼?錯在「時機」,也就說終於你呈上去的時候,老闆已經不需要了,那這個其實是令人挺遺憾的喔。
那我發現這樣的朋友,經常會有一個迷思,他們的迷思是什麼?
他們常常會以為老闆需要的是一個「完整且完美」的資料。並且從這些「完整且完美」的資料裡面去選出「最好」的方案!
為什麼我說這是迷思呢?你可能聽到這邊那老闆難道要的不是「完整」又「完美」的東西嗎?老闆要的難道不是「最好」的方案嗎?難道老闆要的是「不完整又不完美」而且是比較差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如果你剛剛有那樣的OS的話,這意味著你的思考陷入了二分法,非黑即白,事實上你要把自己放到老闆的位置,老闆位置,他要的是完整且完美嗎?
你想想看喔,對老闆來說,他對每一個方案、每一個事件,他都要進行完整且周延的分析,這對老闆來說是很大很大的負擔,不管是時間上的負擔,還是心理上的負擔,不要說什麼有時候你出去買東西,你買衣服要決定買什麼顏色,買什麼款式,有時候一下午這樣子過去了,你都會覺得很累了,更不要說老闆,他承擔的可能是整個部門或者整個公司的興衰成敗。
所以呢要把所有的方案進行最周延的分析,這非常花時間,而且會造成,老闆在乎的還有第二個,叫做「進度」。
這會造成他的進度沒辦法掌握,這對決策者來說喔評估這麼多選項,他的心理壓力,反而會導致他的行動和他的決策的失誤!
所以我們常常用自己的以為,你想想看,當初你被拔擢的原因,是不是你在你的位子上面表現的很好?你可能都做的很對、很正確,可是呢當你被拉到老闆身旁的時候,這個時候老闆要的,他可能就不一定是你原本做得好的部份。
我當然知道這聽起來會是矛盾的,但是你仔細想想,如果你在基層的位置都沒辦法證明你那個例行的工作,或你那相對單純的工作能夠做得好,那別人為什又要把你提拔上來?
可是當你提拔上來的時候,你的腦袋、行為的習慣,都還停留在那些固定的、重複的,那些事物的時候,請問那老闆又要用你幹嘛?
所以呢我常常會覺得喔,人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好的幕僚,你一定要隨時隨地做最適當的調整,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心法就在於你瞭解老闆的在乎!
我認識所有的老闆,幾乎毫無意外的就是,如果你真的跟他夠貼近的話,他們永遠缺一個東西叫做「時間」。
所以呢在時間這麼有限的狀況底下,他哪有那個心思跟心力去做所謂的完整且完美的一個資料分析跟決策?
那當然他為什麼要用你?正是因為他自己心裡就很清楚知道,他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他需要有人幫他幹這件事啊!
可是當你幫他幹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他的時間、他的time才是關鍵?
你有沒有在他需要一個答案,或他需要一個決策,他需要一個資料的那個time給他當下你能給的最「適合」的部份。而不是最「完美」的部分。
所以呢談到這邊,跟你補充一位諾貝爾獎的得主,他是一位經濟學家,叫Herbert Simon,他所提出來的一個詞彙,叫做『satisficing』。
什麼是『satisficing』呢?中文的翻譯叫做「足夠滿意就可以了」。
它是把兩個英文字合在一起,一個英文字叫做『satisfy』,另外一個英文字叫做『suffice』,所以叫做『satisficing』,足夠滿意就可以了。
那如果你要成為老闆身旁重要的幕僚的話,那你有沒有去把這個英文字『satisficing』,放在自己的心中?
老闆要的其實是『satisficing』,足夠滿意的就可以了。因為在腦力負荷過重,而且資源有限,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時間壓力的情況底下,好!你這時候回頭想想,這樣的情況,腦力負荷過重,資源有限,而且期限壓迫,是不是真實世界,我們在面對所有事情的時候幾乎都是這樣,這就是真實世界的運作法則!
所以呢我在這邊要特別鼓勵喔,如果你在職場上已經慢慢的被拉到老闆身旁,你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因為它是你的思維,跟你的內在的認知切換跟升級的一個最重要的契機。
你不再只是把自己事情做好而已,你必須要顧慮到老闆的立場、老闆的角色、老闆的壓力,那這個時候你才有辦法,自己在自己的生命或職場裡面,做真正的提升跟升級。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狀況底下,我們說真實世界的運作法則叫做足夠滿意才是行得通的啊!
我常常喔自己在開公司、我自己在經營我自己的事業的過程當中,我也跟我的員工經常分享,我說我們永遠沒有辦法追求「最好」方案。
因為最好的方案呢,要不就是已經來不及了,要不就是還沒有發生,我們要追求的是最「適合」的方案。
當下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案才是最恰當的,才是能夠去測試市場的,才是能夠去投石問路的。
那你聽到這邊呢,你可能有想到另外一個層面,叫做如果是這樣的話,會不會讓決策顯得過於草率?這背後的風險可能是什麼?
沒有錯!你的顧慮是正確的,的確當我們都只追求足夠滿意,『satisficing』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有可能會造成一個叫做「過度樂觀」的風險!
特別是喔,如果你的老闆最近他的壓力非常的大,他對於某些事情一直有很大的焦慮,他一直下不了決定。終於好像,找到了一個點,找到一個資料,找到一個認知的基準線。
他可以去做決定的時候,這時候人喔,在那種極大的壓力底下突然釋放掉,的確很容易進入過度樂觀的這樣的心理狀態。
所以呢不管你是老闆還是你是幕僚,當你在追求所謂的適合的答案,所謂的『satisficing』足夠滿意的決策的同時,有兩個問題希望你一定要把它放在你的心中,反覆的拿出來檢核,這樣子或許就可以避免過度樂觀的狀態。
這兩個問題,就叫做我們經常要自問,第一個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造成計劃的進行不如預期!
而第二個,如果這個計劃失敗了,我們會面對什麼樣的情況?
那我想老闆你本身要負擔一個公司的一個成敗,這兩個問題你一定要放在自己的心中,然而幕僚呢,當你發現你的老闆並沒有思考到這個層次的時候,你可能就要去善盡一個提醒的角色跟角度。
所以話說回來,每個人都在這個真實世界裡面打拼,每個人在真實世界裡面都有他的壓力,尤其是時間的壓力。那在這樣的一個狀況底下,我們既不能為了做決定而做決定,我們更不能因為要做出,這所謂「最好」的決定,而錯過了最重要的時機。
所以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分享,我說在人生當中喔,我們有時候要追求的是一個叫做「平衡」的智慧。
那如果放在事物、放在你是一個幕僚的角色,我們要追求的其實不一定會是「完美」而是「合適」與否!
記得有時候追求完美,他可能會逼死自己,他也會錯過時機;然而當你追求是「合適」的時候,你可能就會發現在那個投石問路,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在那個trial and error的過程當中,你才會慢慢的找到一個最好的道路。
所以希望今天的分享『要怎麼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幕僚』,會對你有所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的末端都有相關的連結。那麼我們最近開的課程是7月2號的『CIA通達力』,那這一門課呢特別是呼應到今天我們所分享內容。
關鍵不在完美,而是在於合適,我們常常有時候在面對很多學習,或生命的前進的時候,我們總想要幫自己追求一個所謂最好最完美的答案,但是我們卻很忽略去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幫自己找到一個最適合的調整。
『CIA通達力』這一門課就是幫助你,透過六個禮拜的學習,還有個別的教練,我們即將會帶著你,去認識自己所有外在跟內在的慣性。並且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調整,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我們7月2號『CIA通達力』的課程,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誠摯的邀請你,期盼你把握這難得學習的機會,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