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故事】~子罕弗受玉
[譯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註釋]
(1)或:有人。
(2)以示玉人:把(玉)給懂玉的人讀。
(3)不若人有其寶:不如各人擁有各人的寶物。
(4)納此以請死也:(你)收下這塊玉讓我免去殺身之禍啊。
[翻譯]
宋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無人。
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
子罕:「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真的收下你這塊玉,你的寶物不和我都死了?還不如各人留著單獨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是磕頭,說:“我個小家,藏著這麼貴重的寶物,不安全,獻給你也是為了自己的平安啊!”
於是子罕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讓他變成錢回家去了。
[啟示]
這則小故事——《左傳·襄公15年》
子罕樂喜,字子罕,春秋時宋國的賢臣。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時,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為「司城」。主管建築工程,製造車服器械,監督手工業奴隸),位列六卿。
自古以來,中國人最喜歡玉,視玉為。古人更喜歡把玉寶看得見金子,所以富貴常用「玉滿堂來」,用「金玉良言」,來形容像玉有金價值的話。
本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很多——
第一,人各有其寶,乃為人間最美的狀態。
宋國人獻玉的人認為玉是人世間最簡單的寶,只是他想把他的寶獻給罕;而人們認為人世間最不廉潔,如果他接受了別人獻玉的寶就失去了自己的寶,所以他拒絕了那個獻玉的人,並想方圓了那個獻玉的人擁有自己的寶。就是“人各有其寶”,是一種最美的人生狀態。
第二,不慕生命之寶,才能守住自我之寶。
宋人獻的真的是個寶,但子罕不喜歡宋人之寶,才守得了自己的寶。寶。今天,尤其是做官的人,必須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
第三,自知和知人是塊寶。
宋人玉與我們今人的獻玉大不。相同不是為了求利益,他去獻金罕,確實知道自己擁有之玉為必然之寶,想獻給真正能夠擁有物的子罕,而且他還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把這塊寶玉永存,必將帶來殺身之禍,他也是為了自獻。說,所以宋人的可貴進來看看他才能自知才知道子罕,所以最後他擁有了自己的寶。
第四,的美好品德比寶玉更可貴。
子罕的可貴還表現在廉潔的品質上,還表現在他身上有想著,想方三地幫助宋人真正地的寶貝的行為上擁有。可見,人應該高尚的品德,才是自己的世界上最原始的東西。
《不貪為寶》成語典故
中國商丘的成語典故
「不貪為寶」的故事
從「油鹽洞」故事說戒貪
若能「善以為寶」世界更美好
會送禮雙贏 不會送禮雙輸
「做人做官」子罕「不貪為寶」
廉政小故事之以廉為寶
戴為什麼景仰和愛這位歷史上的清官?原來的道理很簡單!
看到的美色,耳朵聽到的美聲,都屬於外來的誘惑
什麼叫「不貪為寶」?
📍影片出處自
https://youtu.be/QWHBwJ41p8c
📍文章出處自
https://kknews.cc/culture/v8gjolq.html
............................................................................................
📝【學習心得】
古聖先賢以「仁義禮智信、廉潔」為寶物,恪守自律,不因一時喜好起貪念之心、佔為己有之行,不屬於自身的東西絕對不能索取,尤其在不為人知之時更為謹慎,無論佔據的財務是大是小,絕對嚴以律己,不起絲毫貪念,堅守自身“廉潔”的這塊寶;也因有這廉潔之心,能明是非、對長官諫言行忠義之舉,心中的仁愛都是想著讓他人不受苦難,這樣的生命價值才真是無價之寶。
為別人著想成語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大人學過去在文章中有提到,台灣的學校花了很多力氣教我們讀書考試。可是卻很少教我們在離開學校後,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選擇、如何面對挑戰。
因為人生非常複雜,可能也沒有一種策略能夠完全通用,但偏偏大部分人卻連一種策略都沒有。
這也使我們離開學校後,大部分人都碰撞得遍體鱗傷,只有少數精明的人才能在與社會碰撞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好好過生活的方法。
其實這個原理也和經營公司有點相像。
這世界上,其實有幾千、幾萬種的公司型態與目標。有公司過得好;也有更多公司是創業沒個兩年就倒閉了。我們把公司稱為法人,就是因為公司其實是一種「法律上的人造生命」,怎麼讓其穩定存活的諸多研究也一直持續著。
更重要的是,因為公司中必定聚集了一群人,所以「我們要去哪裡」也是一個必然會被討論的主題。
而「我們要去哪裡」這主題其實非常重要。畢竟任何公司在初期,資源都很稀少,就跟我們個人一樣。而「以終為始」永遠是資源稀少的情境中最重要的事情。唯有把這當成我們思考的起點,或許才是擺脫人生卡關的關鍵。
因為每一份資源利用,你都應該要連結到一個核心目的,以求能對你後續的人生產生最大的助益。
這也是為何我們覺得大家可以借鏡「公司經營」並且設計這堂【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的原因。
我們常說公司有產(生產)、銷(銷售)、人(人事)、發(研發)、財(財務)五個面向,在這堂課中,我們會用經營公司的角度,帶大家盤點一些身邊的資源。如何看待你的個人財務(財)、如何讓別人記得你(銷)、如何學習成長(發)、如何規劃你的人生藍圖(產)、如何理解誰該親近、誰該疏遠(人)。
面對人生中的這些面向,我們不能再像過去在學校一般,把各個科目分開看待,反而該利用透過課程的全局觀來謹慎思量。
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有運氣,大家都聽過「守株待兔」的成語故事吧?某個農夫辛苦耕田的時候,發現旁邊居然有兔子撞樹而死。平白撿到了兔肉後,他就每天在樹旁等著,想要更多兔子自投羅網。小時候讀到這個故事,都會笑這人是笨蛋。
但有些人確實有這樣的運氣,只是當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運氣,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幫自己提升勝率!
我們可以選擇被動地在樹下等兔子撞,只是這發生的機率很低。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去兔子常出沒的地方設陷阱,這樣機率可能會提升到百分之六十。當然我們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裝備,帶上獵犬主動出擊,讓找到兔子的機率大幅提升。
而這堂課,或許將成為你的弓箭與獵犬,幫你順利地捉到人生的兔子。
【募資已破千人!趕快一起加入吧!】
>>https://bit.ly/2UL6oRG
為別人著想成語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概念文】「專業的傲慢」?給「專業者」與「面對專業者」的反思
#本文未寫完
。
情境兩則
(一)
機車發不動了,我推車去修理
車行師傅看了一下就說:「你這喔,那個什麼零件不行了啦,要換掉」
「可是,有時候還可以耶」我弱弱地說。
「不是這樣說,你發不動一開始沒來修,拖拖拖就變這樣,不然你推回去自己發動再試試,想修再來。」師傅語氣很平靜。
「那,換掉要多少?」我無奈地問。
「算你6000就好。」師傅並不強迫。
我是非修車不的,不然怎麼上班?
。
(二)
機車發不動了,我推車去修理
車行師傅測試了幾分鐘,說:「這個現象喔,你看這部分轉不動,氣排不出去,所以整個卡住,啊可能車子也騎久了,零件部分自然老化。可能要換掉這個零件比較好。」
「可是,有時候還可以耶」我弱弱地說。
「這表示零件還可以運作一陣子,如果之後發不動最好一開始就來修,拖太久就會磨損其他周邊零件。勉強還是可以騎啦,但是很不確定,你這樣上班不方便喔。不然你再看看。」師傅語氣很平靜。
「那,換掉要多少?」我無奈地問。
「這個,原廠零件是6000,因為要叫貨,如果你要換,我這邊代步車先借你。」師傅並不強迫,但也沒有要打折。
我是非修車不的,不然怎麼上班?
。
#專業的傲慢
機車是一定要修的,不知道讀者是遇到哪一種車行師傅?
年輕時我遇到的都是第一種,他不會跟外行人解釋太多,反正只要修到「機車可以騎就好」。我不懂機車構造,只能從價錢去比,盡量挑便宜的,而便宜又沒好貨,所以實際上沒什麼選擇。
中年以後,奇怪時代變了是不是,遇到的車行老闆多數都換了態度,都偏向第二種,會跟我詳細說明車況的來龍去脈,讓我理解機車不是無端故障,讓我付費修理也能付的知其所以然。雖然我無從判斷師傅說的是真是假,但是「那套說明」就有其用處,每次去修車都會累積一些知識,讓我更懂平常保養車子的原理,也有概念跟師傅討論騎車時的不對勁情形。
維基百科解釋『傲慢』,形容極度自信與驕傲的心理狀態,以致於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會脫離現實,對自己的能力、成就、競爭力與處境過於自負,認為自己優於所有人,且看不起別人。擁有權力與地位的人,通常會出現這種心態。
那麼,(一)的車行師傅即使語氣平靜,仍是專業傲慢,(二)的車行師傅沒有傲慢,他試著跟當事人解釋機車故障原理、構造、如何修理與效果,甚至替當事人著想,提供代步車解決不便。
兩位師傅說話語調平和,用語也無歧視,但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專業的傲慢,實際相處後才會知道,重點在於專業者是否「盡量彌補彼此的知識/技術落差,盡量使其站在同一平台上」(實際不可能一樣,但是盡量。「轉譯」就是如此。),如此才能讓彼此對等討論,最後讓當事人做出適合自己處境的判斷。
專業是否傲慢,不是僅憑對方一句話或表面印象就能決定,例如「面惡…」是心善還是心惡,一定要實際接觸後才能接後一句,而不是成語公式。太快進入想像的當事人,說「面惡一定心善啦」,那只是憑自己的過去經驗腦補了這個脈絡,產生「作者已死」的新故事,結果喪失了可能的機會。
不過我倒也不是說凡事都要試過才知道,那也太累了,我是提醒大家在判斷專業是否可信時要多幾份不同的資訊,或者長期觀察,才是真正可信的。
。
#你判斷的是「專業」還是「服務滿意度」?
專業者提供知識與技術,消費者付出代價(通常是金錢),是互相的。如果消費者不懂專業其實是很難判斷專業到底好不好的,就如情境的指標,也許就僅憑「交易價錢」這種很表層的數字來決定,他認為專業服務有打折,就表示有誠意。但其實消費者此時依賴的是「服務、應對上的個人滿意度」,不是專業。
是「專業」還是「服務滿意度」?很多人都會搞混,以為兩者相同,它們當然是不衝突的,但不一定會同時給予。很多人專注在專業上,一次做一件事,結果忘了微笑就被罵(便當店也有這樣的句子:忙碌時會忘了微笑,請見諒)
奧客,則是在這向度上吹毛求疵,「我上次踹一腳機車就能騎了,這怎能這麼貴?」。
專業也不是慈善家,消費者說「我又窮又忙,沒時間來修車,你怎麼能說我『發不動最好一開始就來修?』你不體恤民情,我就不可能來啊…」,嗯,那句話是是事實陳述,不是評價,講專業還要顧及消費者心情,那種「會說話的服務」是另一種技術了。
。
#本文未寫完
文章結論導向還不清楚,不然請大家給點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