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該如何看阿富汗事件(不要再疑美論啦)】
最近美國開始從阿富汗撤軍,結果塔利班(神學士)快速大反攻,在幾日內摧枯拉朽地攻下首都喀布爾,各國荒張地撤僑。
中東政治原本不是本站的守備範圍,但最近看到好多國內的媒體開始炒作疑美論,例如講說美國隨時都會拋棄盟友、美國總是把別的國家當成棋子、台灣不能依靠美國云云,這時就該來好好討論了。我們不是中東政治專家,無法將前因後果講清楚,但這邊提供一些各方觀點參考。
1、
首先要認識這場已經進行了20年的阿富汗戰爭。在911恐怖攻擊之後,美國於2001年10月份連同幾個盟軍發起戰爭,起初的目的是要逮捕賓拉登等蓋達組織的成員、懲罰拒絕交出賓拉登的塔利班政權。這也就是美國發起的「反恐戰爭」之始。
雖然美國快速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阿富汗戰場在各地一直持續進行,無法結束。歐巴馬剛上任時宣布增兵三萬、想要趕快結束戰爭,後來2011年成功擊斃賓拉登,美軍主力部隊開始慢慢撤出,但是阿富汗戰場仍然持續。一直到2015年美國才宣布主要部隊撤離,只有留下兩千人左右留守,此時的行動代號叫做 Operation Freedom's Sentinel(自由守望),主要目的是維持和平、讓民選政府可以順利運作。
去年川普政府曾跟塔利班簽訂撤軍協議,雙方保證撤軍過程不使用武力(結果 …… )。拜登政府上台後,照原訂計劃從阿富汗撤出,在2021年7月美軍整個撤離。從這邊可以看出,從阿富汗撤軍是兩黨的共識。
2、
在美國發起對阿富汗戰爭,以及現在撤離時,都擁有高度的、跨黨派的民意支持。在七月份的多份民調指出,贊成撤軍的民意都在七成左右,而且兩黨支持者的贊成反對比例是差不多的。
這是由於,這場似乎永無止盡的戰爭,官方數字顯示至少超過四千名美軍和盟軍、超過六萬名阿富汗政府軍陣亡,美國國會在2017的調查報告指出,總花費已經超過2.4兆。此時的民意已經無法支撐這樣子龐大的開銷繼續下去,而且重點在於美軍繼續留在這邊,也無法結束戰爭,實際上的好處並不多。
3、
在這20年間,阿富汗政府並沒有建立起有效運作的政府,更沒有可以打仗的部隊。雖然美國和聯軍持續援助軍武設備並提供訓練,但以結果論來說是失敗的。這二十年來,雖然各層面的改變的確有發生,但仍無法改變複雜的政治格局。這樣的結果並不只是貪腐的問題,還有部落政治等等因素。
當塔利班開始反攻,阿富汗政府軍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反擊能力,各地幾乎都是開城直接投降。
等等,這場景似曾相識?一國之內的內戰,美國介入幫忙,最後放棄了扶不起的阿斗,另一邊勢如破竹贏下內戰(揉眼)。不過,這可能是太過簡化的說法。許多媒體都針對阿富汗情勢做了分析,尤其是討論為什麼崩潰這麼迅速,例如華爾街日報(https://on.wsj.com/3xJcFLv )。
為什麼阿富汗軍隊快速崩潰?重點:
(1)塔利班趁著與美國和平談判期間,可以好好地集結起來。現在就是抓住美軍離開的機會,大舉進攻。
(2)阿富汗的政府軍一向都是配合美國的訓練、且和美軍一同作戰。現在失去了美國的空中優勢與資訊整合,地面部隊的戰力就大幅流失。
(3)阿富汗政府的領導力不夠,吸引力遠不及塔利班。再加上政府運作出問題,許多部隊領不到薪水、也沒有足夠的後勤,塔利班加以威脅利誘、保證軍人們的安全,就讓許多地方的政府軍直接投降。同時,塔利班和各地部落長老的關係很好,透過他們去向政府軍招安,甚至還會提供物質補償。
前美國駐阿富汗大使勞可(Ryan Crocker)認為,美國對當前狀況必須要負責。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在沒有阿富汗政府參與的狀況下,自行與塔利班談判,後來阿富汗政府被迫要釋放五千名塔利班戰俘,這些人後來都回到了戰場上面成為塔利班的即戰力。最後一根稻草是美國政府加速撤軍的行動,重創了阿富汗政府與軍隊的信心。
4、
簡單盤點這20年來的狀況,美國方面達成的目標是推翻了多個被認定為恐怖組織的政權,減少了對美國直接攻擊的恐怖行動。然而,事實上中東政治並沒有因此而穩定下來,反而更加混亂。這二十年來的行動以失敗作收,對美國的形象損傷更是無法衡量。
華府智庫圈風向:多半對拜登政府的撤軍「作法」表示非常不滿。例如哈斯(Richard Haass,老牌智庫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主席):「This looks to be both a major intelligence & policy failure with tragic consequences」。政策圈的人們多半認同必須撤軍,但都認為沒有處理好。
目前反對撤軍的人是少數,但絕大多數的意見都認為拜登政府在把軍隊撤出阿富汗的策略「執行」出了很大的問題。即使撤軍是兩大黨的共識、且從前面兩位總統任內都有規劃,但是目前的狀況(迅速丟掉整個阿富汗),拜登政府絕對是難辭其咎的。
不過話說回來,到底怎麼樣才能達到好的執行成效呢?目前看到的討論似乎較少(畢竟社群媒體上面無法長篇大論),而且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阿富汗的部落政治。在缺乏官僚制度運作的狀況下,政治組織的型態仍然非常傳統,不利於制度的建立與運作。
5、反駁疑美論
即使如此,我們並不認為,當前阿富汗局勢可以拿來直接套用在台海。許多統派媒體指出,美國就是會棄盟友於不顧,隨時都可能會拋棄盟友。
事實上,所有反美、疑美論者論述的共通之處,就是否定除了美國以外任何國家的主動性(agency),講得好像美國可以決定一切事情一樣。其實,從各國自己的角度來看,只要一個國家跟美國的利益有重疊的地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們和美國的同盟基礎仍然存在。
例如以台灣來說,台美共同利益的基礎在於:在美中對抗的情勢底下,位於「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再加上半導體產業鏈等因素。而台灣自己的努力方面包括:這幾年很努力地完成民主轉型而且經濟發展各方面都非常成功,而且也持續地配合美國政策,有各方面的合作關係。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以及持續的國防資源投入,才是國家安全的最根本所在。
反觀阿富汗政府一直無法成功建立起有效治理的制度,因為沒有足夠的動力和領袖帶領大家完成政治轉型。之前最具有聲望和能力的是2001年時的北方聯盟領導人馬蘇德,但他被自殺炸彈炸死了,之後北方聯盟再也推不出一個有能力和聲望的領導者(https://reurl.cc/qglk5D )。
很多人每次看到中東情勢很亂,就會第一時間出來講說美國不負責任、美國隨意背叛盟友(先前的例子像是庫德族),其實這些講法都忽略了美國合作對象本身的條件。再說,美國也在阿富汗待了20年 ……。對台灣來說,疑美論到底是要推論什麼呢?是說台灣應該棄美國而去?不要跟美國交往?不要配合美國的政策?
我們真的非常懷疑這些炒作背後的目的,對於這些不斷強調說台灣孤立無援、隨時會被放棄、被中共入侵的時候一定會輸的論點,實在感到非常鄙視。台灣的國家安全不是「只靠美國」保護(更何況美國根本沒有駐軍在台灣),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防衛意志。
住海編:「阿富汗陷落,讓我們重新思考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之所在在哪裡。實際上,美國撤出阿富汗,算是回歸了馬漢海權論所揭示的傳統英美全球大戰略佈局,也就是不實際在陸上擴張,而強調控制重要航道。民主人權很重要,但最好能和地緣戰略利益重疊,例如在台灣就是重疊的。不然說實在的,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可能還不如烏克蘭,而烏克蘭更不如立陶宛。」
從地緣政治來看,接下來很可能的發展是:中國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在邊疆,而美國有更多有餘裕關注印太。
不管如何,台灣要做的事情是要看清楚國際政治的發展、持續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不是鼓吹失敗主義、整天講說自己會被遺棄、甚至一直去講說中共有多強大多厲害然後美國很弱。了解大國之間的政治角力以及大國的利益所在,我們更能夠知道該怎麼做政策上的調整。
關於阿富汗及中東局勢,我們會再持續做更新與討論。相關的素材會先蒐集在下方。
#看了這麼多的新聞
#實在不得不為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們致哀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烏克蘭反攻失敗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澄清唬爆米花電影院:1920華沙保衛戰/戰火烈愛】#福編
今天是3月18日,也是里加條約100年周年。是波蘭擊敗蘇聯的100周年。
1920年4月,兩個既新且舊的國家,剛復國的波蘭與革命後的蘇聯開始為西烏克蘭爭議全面交戰。戰爭迅速惡化的主因是列寧想把他的革命與無神論送入各國均處於上下動盪中的歐洲,而且剛擊敗舊俄白軍的蘇聯紅軍,人員快速擴張,但歐俄戰場穩定後,數百萬大軍的長期供應也成問題,蘇聯中央也產生「就食中歐」的想法,於是邊境衝突一下變成百萬大軍對波蘭的入侵。
波蘭各防線很快被擊潰,波蘭很快在天主教神父、農民領袖與國家領導人畢蘇斯基的號召下,動員農民、女兵、舊奧匈軍與舊德軍組成50多萬的補充部隊加入與蘇軍激戰,不過紅軍方面因有經驗的士兵人數多,加上火力有絕對優勢,到8月初,實際上已佔領波蘭核心地區,波蘭只剩下華沙、利沃夫與德波邊境附近的土地仍在堅守。
====維斯拉河的奇蹟
當時紅軍統帥,青年天才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下令布瓊尼的南方軍團向主力軍靠攏,完成圍攻華沙的任務。
但史達林鼓勵布瓊尼先攻下工業大城利沃夫(在今天西烏克蘭),布瓊尼自己才有明顯功勞,於是布瓊尼並未將其軍團向西靠攏。導致華沙東南面到利沃夫間有60公里,沒有縱深兵力的空隙。此時波軍曾在奧匈帝國內服役的解碼人員透過破碎的電訊解讀發現此一情形並向畢蘇斯基報告,畢蘇斯基感覺到波蘭的黎明生機出現,下令抽調華沙北、西北與東面防線兵力,還有多數騎兵往南方靠攏。畢帥此舉當時多數波蘭將軍都有質疑,認為防線都快崩潰還抽走兵力,但畢帥嚴厲要求貫徹他的指示,並要防線剩下的兩個軍盡可能的拖時間。
**波蘭的聖人
8月14日,畢蘇斯基下令總反攻開始,其中波軍步18師奉命先向華沙東北的Ossów村進攻,以方便後續兵力通過這個小缺口先切斷蘇軍3、4軍團與16軍團間的聯繫,從而擔保蘇16軍團不敢輕舉妄動,進而在維斯拉河上游的波軍反攻主力全力包抄進攻時不會有太多阻礙。波軍步兵進攻很快被蘇軍機槍火力壓制,出於本能,多數波軍在蘇軍防線前臥倒,但波軍仍一個個逐步被狙擊兵、迫砲與機槍消滅。波軍領隊意識到不能坐以待斃,下令大家站起推進,但先站起來的又優先變槍靶,剩下的人又害怕得只能繼續臥倒等死。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隨軍神父斯科魯普卡神父(Ignacy Jan Skorupka)手持十字架站起,念著「聖母瑪利亞,在我們這些罪人將死之刻請為我們祈禱,主阿,你把光明給這片土地...」帶頭前進(當然也很快中彈身亡),但在神父的鼓勵與犧牲下,所有的波軍都站起來向前衝鋒,蘇軍防線終被打開,波軍也得以截斷蘇軍3、4軍團與16軍團間的聯繫。
8月14日-16日俄軍依舊在華沙北面猛攻,但波軍反攻軍主力也開始進入華沙和利沃夫間缺口,迅速向東北推進,3天之內就前進70公里。驚訝於利沃夫圍城部隊未依示靠攏的圖哈切夫斯基發現情況實際更糟,此時波軍通訊單位用蘇軍的頻道不斷發送明碼的「創世紀」等聖經內容佔頻擾亂電報通訊,圖帥發現他無法及時通知前線,有線通訊又經常被破壞,派出傳令在波軍騎兵快速推進時又顯得緩不濟急。到8月19日,蘇軍主力發現補給線可能被波軍切斷,通訊又失靈,一下各軍、師都產生恐慌性潰退。到8月31日,蘇軍已全面潰逃,喪失多數重裝備並被波軍持續追擊。
面對失敗的蘇聯,只好在10月5日提出停火,已經用上最後一口氣的波蘭也接受,停火協議在10月18日生效,雙方進入正式和談但仍有零星衝突,直到1921年3月18日里加條約簽訂,蘇聯承認戰敗,接受波蘭的領土認知並賠款正式結束戰爭。
====後續
史達林引此戰為恥並與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結下樑子,日後乾脆把圖帥鬥死滅口。與德國瓜分波蘭後更大量殘殺波軍軍士官。
列寧在歐洲碰壁後,把革命輸出目標又轉向亞洲,之後徹底消滅遠東白俄,入侵外蒙古並實際佔領統治,強化推動中國、日本境內的共產黨組織。
波蘭人認為他們能擊敗蘇聯,是因為波蘭人有信仰,守人倫,所以能打敗無上帝沒廉恥的布爾什維克。
100年後,波蘭依舊是歐洲信仰最虔誠的國度,斯科魯普卡神父的雕像與故事依舊屹立在波蘭的土地與人民心中。
====電影院
講了那麼多,那電影勒? 2014年波蘭拍攝了該國影史表面帳目與實際投入均最大的史詩大片「1920 Bitwa Warszawska」。電影內容除了不能免俗地安插愛情故事,配合歐美女權風在中間給女主角吃了無敵星星,其他的都高度還原史實,包括許多的天主教元素、當時女學生首先自發的志願動員服務團、學生兵大量志願應召補充前線、百姓普遍信仰虔誠、城市貴婦和工廠女工都一樣參與救傷、烹飪等支援工作,俄軍最後猛攻與守軍的慘烈拖延、神父帶頭衝鋒殉難與波軍解碼成功和擾亂通訊,畢蘇斯基元帥獨斷但創造奇蹟。連演員裝扮都充分還原史實人物特色,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史詩大片。
有中文字幕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8U2J5TE1cA
#我們信仰不同但都有信仰知人倫守禮義
#我們必定能擊敗無信仰無人倫無祖國無道德的1450
烏克蘭反攻失敗 在 張安樂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致告主張台獨民眾書(三)
——臺灣三大重弊
中國大陸閩南人 權璟畧
致主张台獨民眾:
不空喊口號,不空談大道,不論戰,不罵戰,只談利弊得失。願與敢於將台獨理念經受統戰考驗之台獨民眾務實對話,理性交流。對於將台獨建立在感性、主觀、自閉、無知基礎上之台獨民眾,除了一廂情願的表達,及宣洩對大陸的不滿,既缺乏正視與瞭解大陸的勇氣,又缺乏審視自身,思考未來的理性,純屬掩耳盜鈴,何足道哉。
觀歷史上偏安或殘存政權被主體政權統一之原因,除主體政權實力強大、銳意進取之外,另一重要原因便在於偏安或殘存政權自身存在弊病,並由此陷於困境,給予主體政權統一之良機。
歷史上蜀漢、東吳、陳朝、北漢、鄭氏臺灣等莫不如此,而今臺灣亦不例外。當今臺灣存在三大嚴重弊病:
其一、臺灣內部存在著統獨、族群、黨爭三大矛盾。在大陸對“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仍心存期待,不急於進取的當下,此三大矛盾若處理得當,臺灣偏安仍可持續。若處理不當,兩岸統一未遠。
縱觀歷史,三國時蜀漢所以最先滅亡,內因便在於三大矛盾處理不當。劉備入川之後,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大派系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這些矛盾在劉備、諸葛亮主政時代得到較好控制,但沒能解決,至諸葛亮死後,三派矛盾日益激化,尤其益州本土集團與前兩派外來集團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如此激烈的族群之爭在朝廷中又轉化為派系鬥爭,在對外關係上則轉化為統獨之爭。
譙周為何能兵不血刃說降蜀漢?重因之一便是他代表的益州本土集團對以外來的荊州集團為統治支柱的蜀漢政權喪失信心。由於對蜀漢喪失信心,便不拒曹魏統一,如此又形成日益強大的統一勢力,進而形成統獨之爭。所以蜀漢到後期,族群對立、朝廷內鬥、統獨矛盾暗流湧動,這便給予曹魏統一之良機。
蔣介石時代之臺灣與劉備、諸葛亮時代之蜀漢極其相似,敗退臺灣的外省人與本土人存在著矛盾,而外省人壟斷權力的強勢地位又加劇了這一矛盾。由於蔣介石強有力的統治及土地改革等惠及本土人的措施,矛盾得到抑制與緩和,並未造成政府內部的嚴重黨爭及尖銳的族群矛盾。
但蔣介石與劉備、諸葛亮一樣,對矛盾只抑制和緩和,並未著手解決。所以到蔣經國時期,矛盾逐步激化,國民黨統治地位日益動搖,台獨勢力滋長,本土勢力日益衝擊外省勢力。可以說此時臺灣三大矛盾日益加劇,開始顯現出與蜀漢後期一樣的衰亡之勢。
此時臺灣所以沒重蹈蜀漢之覆轍,外因上是大陸剛從文革中走出,未有足夠的實力與雄心著手統一,內因上則是蔣經國成功推行了本土化與開啟民主化改革。
蔣經國實際上效仿孫權走“江東化”道路。他通過打破省藉障礙,大量吸納土本人而將國民黨本土化,因此大大緩和族群矛盾。而開啟民主化則起到了拉攏凝聚各派勢力的目的,暫時穩定了國民黨政局。
總之,臺灣在此階段由於經濟相對於大陸的巨大優勢,及蔣經國彌合內部矛盾的有利舉措,使臺灣擺脫了與蜀漢後期一樣的困境,大有孫仲謀穩坐江東的態勢。
不過蔣經國改革以來臺灣雖頗為穩定,但三大矛盾依然存在。族群矛盾儘管緩和,卻在政黨競爭中仍屢屢顯現;內部黨派競爭儘管日趨良性,但不變其競爭、內耗之本質;統獨矛盾則被政黨競爭所空前激化。
可以說臺灣是顆有縫蛋,此三大矛盾猶如蛋殼上的三道大裂縫,而三大矛盾中又蘊含無數小矛盾,這又構成無數細小裂縫。如此便不難想像,這樣一顆充滿裂縫的蛋,若護理不當,則破碎不遠。
必須承認當下臺當局護理還算得當,裂縫仍在可控範圍內,所以臺灣內部整體穩定,偏安無虞。但臺灣必須清醒認識到,矛盾始終是隱憂,大陸對統一臺灣並非無實力,而是缺進取,且大陸和平統一政策及種種惠台措施是臺灣偏安之重要外在保障。倘若大陸欲效仿隋文帝、宋太祖、宋太宗、清聖祖那樣銳意進取,只須挑動這些矛盾,加深裂痕,臺灣便難偏安。
其二、臺灣相對大陸而言地狹民寡,實力薄弱,外援無論有心與否,皆難相濟。今臺灣倘若能有陳朝、東吳半壁中國的實力,或者蜀漢獨霸一方的局面,那麼臺灣想偏安,乃至裂土自立皆可能辦到。只可惜臺灣不比東吳、蜀漢、陳朝,而與北漢一樣,地狹民寡、實力薄弱,獨立生存尚且艱難,更枉談裂土自立。
北漢從後周代後漢過程中苟延殘喘於晉中、北部,地狹民寡,實力薄弱,因此不得不北事遼國以求庇護。為改變這種困境,北漢國主劉崇曾兩度聯合遼兵進攻後周,皆以失敗告終,反遭周世宗圍困太原。至宋代周之後,宋太祖兩度進攻北漢,且不斷疲弊北漢。至北漢滅亡前夕,已是精疲力竭,所以宋太宗輕取北漢。
為何北漢能在後周、北宋屢屢進攻下殘存數十年?重因之一便在於遼國的援助。無論北漢是攻是守,無論面對後周還是北宋,遼國均給予巨大援助。然而北漢畢竟太過弱小,面對後周、北宋進攻圍困,形勢日蹙,雖有遼國不斷援助,終無力回天。
今之臺灣尤如昔之北漢,同屬殘存政權,地狹民寡,因此皆面臨實力薄弱之弊病。北漢正因有此弊病,即便得到東亞最強之遼國大力援助,依然無力回天。
北漢結局如此,那麼類如北漢之臺灣又如何?的確,美國曾成功阻止了大陸解放臺灣,曾幫蔣介石反攻大陸,亦曾在台海危機中以航母震懾大陸。但類似舉措遼國又未嘗沒為北漢做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仍保不住北漢。
由此揆之,當今臺灣所以沒重蹈北漢覆轍,表面上看是自身防衛能力強及美國保護得力,而實際上是大陸沒效仿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
綜而言之,臺灣存在與北漢一樣的弊病,倘若大陸決心堅定、銳意進取,那麼美國即使願傾力相助,亦將如遼國一樣無力回天,更何況美國援台之心未必及得上遼對北漢。
對於奉行實用主義的西方而言利益至上。昔日霸主英國沒有為了美國南方而介入南北戰爭,今之霸主美國亦未必會為臺灣而全面對抗大陸,正如它沒有因格魯吉亞、烏克蘭而與俄羅斯公然對抗。更何況它曾在1950年初、1971年、1979年,三次出賣臺灣。所以且不論美國是否願意援助臺灣,即使願意也彌補不了臺灣地狹民寡、實力薄弱之弊病。
其三,民主困境,黨爭頻仍,內耗嚴重。對於臺灣之民主制度,大多臺灣人,甚至不少大陸人皆對其讚譽有加。但它至少存在以下弊病:
一、臺灣雖採取西方民主制度,卻乏西式民主靈魂。支撐這套制度的不是理性與契約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傳統的人情。所以臺灣社會從政治到民生的諸多方面,無論和諧與否,皆有人情味,卻乏理性與契約精神;
二、民強政弱,政府缺乏統籌全局之能力,往往隨民意爭而爭,擺而擺。這樣既無法統一思想、政令,又導致諸多政令議而不決,決而難行,這樣的社會很難發展;
三、黨爭頻仍,令原先許多矛盾被轉化為合理爭論擺上檯面,這激發固有矛盾的同時又使得整個社會的大量資源與精力皆集中於黨爭之內耗上;
四、缺乏應對危機的動員能力。
當上述弊病與臺灣內部的統獨、族群等矛盾及兩岸關係相結合後,必造成以下問題:
一、大量社會資源、民眾精力皆被集中於政黨競爭,內爭消耗臺灣大量資源及精力,從而制約發展。臺灣自民主化之後發展大不如前,日益被大陸趕超,優勢日喪;
二、國、民兩黨之競爭有別於西方獨立國家,它們身上烙上了很深的統獨、族群矛盾色彩,從而導致兩種矛盾時時相伴,甚至撕裂臺灣社會,民進黨執政期間這種裂痕顯得尤為明顯;
三、虛爭大行其道,常為一些愛台賣台,孰藍孰紅孰綠等虛而不實之事爭而不絕。
明朝後期一個重大弊病便是朝庭黨爭,官員相互彈劾,相互攻詰,相互掣肘,相互推諉,相互拆臺,使得整個政府官僚的精力都集中於內爭之上,內政上無所作為,對外及邊事上又無暇顧及,終致明朝內憂外患。
今臺灣內爭雖比明朝良性,但兩者卻有內部競爭之共性:內爭耗費資源與精力,行政上效率不高,對外上反應遲鈍、分裂,內部矛盾加劇,虛爭大行其道。
總而言之,臺灣在兩岸緩和的當下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內部矛盾與競爭能夠平穩而良性。倘若大陸他日銳意進取,幹預內爭,加劇矛盾,對外又加壓,臺灣必定內部動盪,政難協調,民難同德,軍難同心。
當前許多臺灣人都自認為臺灣社會優于大陸。但實事求是來講,臺灣當前無法樂觀,更不應自覺優越:
首先,導致蜀漢滅亡的內部矛盾,導致北漢滅亡的弱小,導致明朝衰亡的內爭,臺灣皆不同程度存在著,一旦大陸銳意進取,打擊臺灣這些軟肋,臺灣必難偏安;
其次,企業、人才大量西進,臺灣日益空洞化,且兩岸經、文、人之融合日益加深。昔日普魯士統一不僅在三次戰爭,更在於《德意志關稅同盟》形成的經濟統一;
再次,觀臺灣呈現優勢之原因:一是臺灣相比大陸為地狹民寡的小社會,便於管理,二是政府弱化造成的社會功能強化。倘若對此逆向思考便會發現大陸與臺灣猶如集團公司與小作坊之別,管理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大陸即使整體不如臺灣也情有可原,更何況如今地區、文化、宗教、語言、民族、經濟皆呈現巨大差異的大陸在諸多方面已趕超先騰飛之臺灣。若以此論,臺灣在管理能力上遠不及大陸。且臺灣過度弱化之政府在諸多方面已喪失駕馭矛盾、紛爭的能力,無法統籌長遠、全局,往往只能操縱民意,騙選票,或隨民意搖擺;
最後,不少臺灣人自認為臺灣在經濟、傳統、制度上優於大陸。且不論是或否,退一步講,即便是,亦是無法挽回相對大陸之頹勢。縱觀歷史,後蜀在經濟上遠優於北宋;陳朝在文化上遠比胡漢雜合之隋朝更傳統、更中華;德意志西部、南部諸邦遠比普魯士更民主。但這些所謂優勢皆無法阻擋被統一之命運。所以臺灣須客觀、辯證看問題,兼視利弊,切勿孤芳自賞。
臺灣偏安一時尚可,但終非長久之計。臺灣須放眼未來,當機立斷,切勿步蜀漢、東吳、北漢、鄭氏臺灣之後塵。
縱觀歷史,亂後必治,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春秋戰國之後有秦漢,魏晉南北朝之後有隋唐,清末百年屈辱之後有民國與共和國。當今時代正處於繼秦漢隋唐之後的又一個大治之期。當此之時,兩岸炎黃子孫應同心同德,循秦漢、隋唐之輝煌,再創盛世中國,讓中華民族重新鼎足於世界民族之林。(聲明:引用歷史只為借鑒,吸收有益因素,絕無將兩岸地位關係等同於歷史之意)
【權璟畧致讀者:星星之火,必欲燎原,仰賴諸君,同德戮力,轉載傳播,聚抷土以成泰山,匯細流以成江海,成臨台獨之大勢。大勢若成,眾心同愾,眾志畢集,據實憑理,以臨台獨,凡識時務之獨,其心其志,不能無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