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墨發展】的問題探討與分析
前人關於墨的文獻,多數是在製墨名家與墨品外觀上著墨,而較少有製墨工法的介紹。這樣的現象當然與文獻的作者,文人的喜好和專長有關。
總結這些文獻大致可分成「墨說」、「墨紀」、「墨考」和「墨圖」等四大類。
「墨說」即是談論製墨的方法,專論製墨過程的點點滴滴,以宋晁氏的《墨經》、明沈繼孫的《墨法集要》和清謝崧岱的《南學製墨劄記》等最為詳實。
「墨紀」則是介紹歷代製墨名家事蹟、墨名典故出處或是記錄所製墨品價格等,例如元陸友的《墨史》、明麻三衡的《墨志》和清曹素功的《曹氏墨林》與汪近聖《鑒古齋墨品》等。
「墨考」是對自藏墨品或製墨原料及工法做出優劣評論,例如清謝崧岱的《論墨絕句詩》。
「墨圖」是依照不同的主題,邀請著名書畫家及雕刻高手製作,將百種墨模圖樣彙整刊行,例如明代兩位製墨大家程君房的《程氏墨苑》和方于魯《方氏墨譜》。
文人的優勢在於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談論製墨就顯得有點氣弱也難以施展,而出書也是一個龐大的開銷,若是本錢不夠雄厚,也難以成就。
就算是明朝製墨大家也是出版墨品圖樣,而非談論自家的製墨方法,與其說他們是附庸雅俗,倒不如說他們是在出版商品圖錄,將歷代或他們曾經製作的精美墨品透過印刷讓更多人了解,甚至按圖訂製。
在書畫名家的加持下,不斷的將各種歷史典故或奇聞軼事以圖像及少許的文字呈現出來,讓製墨產業有了不同的發展和可能,也增加了貴族士紳們持續收藏的動力,對稀有精品更是趨之若騖,爭相搶購。
這樣的演變,似乎讓墨質的好壞變得比較無關要緊,其實純植物性油煙製成的墨品價格,本來就高居不下,而藉由墨模將精美雕刻且具有教化功能的紋飾轉附在墨面上,好提高墨品的價格,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在商言商,有資金才能精益求精,而我們也才有絕佳的墨品可用。
問題是書畫家願意拿紋飾豐富的墨品來用嗎?還是挑選素面較多的實用墨來用?畢竟收藏用途不等於實用好用,同樣的書法用墨也不盡然適用於繪畫上,用桐油黑自行調膠來畫水墨又有何不可,所以當我們拿墨作畫時,有些問題可能還是要深入了解後才能做出比較合理的使用方向,也才不會一時錯怪。
雖然看似簡單無趣,但一條墨的學問往往出乎意料,對材料的挑剔與講究也才能延續自己作品的生命與價值。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