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5 黃偉民易經講堂
林鄭谷針,已經谷到痴咗線!
幸好香港還有一個反對派。
立法會,人民議會已經廢咗,連「維威喂」都不如,核核突突。
香港剩下的唯一反對派叫梁振英。
他的本業,本來是負責數每日《蘋果日報》的廣告的。但《蘋果》氣息奄奄,根本無廣告,數條毛!北京不會給他任何公務,所以他莊敬自強,自找功能,做林鄭政府的反對派,監察林鄭施政。
林鄭折磨所有香港人,梁振英負責折磨林鄭。
這就是天律。
乾為天,為圜,為金,為玉,為君,為父,為馬,為寒,為大赤……
宇宙的運作規律,是圓圈的,是循環的,是周而復始的,所以,乾卦的六爻之後,有一個結論: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明年是新一屆特首的五年任期,在這關鍵時刻,梁振英要傾盡所有政治能量,阻止林鄭連任。
當然,最理想是槓上花,林鄭無得做,他又可以枯木逢春啦。
不過,這是妄想,北京不信他,任何工作都不會給他。他是一個壞人,任何老闆都不會將他放在身邊的。
他像《苦海孤雛》中那位Oliver,孤兒院站在粥檔前,拿著碗,就求說:more, more!
九七之後,香港共有四位特首。
紈絝子弟,中華民族災難之子,董建華,可以連任,即使之後腳痛下台。
港英餘孽,爵士曾蔭權可以連任。雖然卸任後,遭遇悲慘,但始終連任,一做兩屆。
林鄭,黃袍加身,傷害了所有香港人,消滅了一代青年,但頗合主子胃口,夠心狠手辣。挑戰者只得黑馬李小加,但他始終是大陸人。
如果連林鄭都成功連任,歷史上,唯一不能連任的香港特首,就只有自己人,地下黨員梁振英了。
連習近平都要無限任期才做到嘢,梁振英只得五年,當然唔服氣!
只有你不能連任特首,為什麼北京這麼不信任你和你背後的地方勢力呢?
這種人不會有自我檢討能力,問題只在別人,自己一定無錯,又不敢哼半句怨恨中央。所以,唯有瞓身阻止林鄭連任,是他下半生最重要的工作。
拉晒所有反對派,消滅了社會良心之後,必然出現的家奴爭寵局面。
林鄭為了連任,也出盡渾身解數。除了谷針,打穿醫護防線,最狠的,是建議中港公務員互換掛職。
掛職不同交流,不是去參觀,聽講座,上幾堂國情班,嘻嘻哈哈飲酒食飯。
掛職是有職銜,有權責,有崗位的參與日常工作。簡單來說,是兩地公務員互換計畫。以後香港公僕要北上返工,內地幹部也將南下,深入政府各部門工作,互相了解對方政府的運作架構、程序、政策考慮、官場文化、價值取向,如何便宜行事等等。
林鄭透露,初步與深圳和廣州政府為試點。
根據大陸的《公務員法》,掛職公務員的工資保留原單位的金額,由原單位發放;接收單位不用提供待遇。
一般掛職時間為一兩年,最短三個月,最長可達五年。
計畫開始後,大陸八千元月薪的公安、武警,可以正式試試香港警察藍衫四萬,白衫七萬的工作有幾難了;月薪十萬的督察,又看看能否勝任大灣區公安八千月薪的任務?
香港D2級AO,月薪十八萬,要融入大陸幾千元月薪官員的團隊,人家也急於看看香港高薪公僕的英文、普通話、IT各方面的過人之處。
中港融合,由公務員開始。
北京政府認為,香港回歸人心不歸,因為有三座大山阻隔。
第一座大山,是十八萬英國人訓練的公務員文官系統。
第二座大山,是以美國價值為依歸的新聞和言論自由。
第三座大山,是因反共換來的新界特權。
九七之後,廿多年傾全力打擊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現林鄭成功剷平公務文官系統,和引入價廉物美的大陸官員,先有宣誓,再有《國安法》,今次中港掛職,這座大山便不足為患了。
整個計畫的人數、職級,要等進一步公布了。
我們都相信因果報應,但現實人生,為什麼好人都沒有好報?
佛說三世因果。
前世因,今世果;今世種種,來生報應。
但什麼是前世今生呢?
是今次出生前的一生,像在清朝當知縣,貪了財,判了冤獄,今生一世清貧,事業阻滯,官司纏身,受盡冤屈等等報應麼?
然後今生頻頻在北角碼頭買魚放生,光顧神棍,所以來生有機會做金魚,給人養在家中魚缸,不愁衣食,還有人換水!
不是這樣愚蠢和渺不可測的。
其實,昨天已經是前世,明日已經是來生。關鍵是如何活好今天。
人生多苦,我們背負過去,恐懼未來,根本沒有活在當下。
昨天的言行,影響今天的際遇;今天的反應又影響著明日的人生。這已經是最簡單的三世因果了。
我們都埋怨際遇,尤其在亂世,有志難伸。
歷史上,最長的亂世,是孔子的時代,春秋戰國。
《論語.先進篇》第廿五章,孔子和幾位高弟,各自暢談他們的抱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
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四個高才生,某日剛巧齊在孔子身邊,孔子和他們閒談起來。
我年紀比大家虛長幾歲,唔好把我睇得太了不起。
你們平常成日話,別唔了解你,唔識欣賞你,懷才不遇,難展抱負。好,今日,假如你們有知遇,有明主欣賞,有時代機遇,你們的抱負又係什麼呢?
子路衝動,第一個彈出來,侃侃而談:
假使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大國之間,在強敵環伺下,又經過連年戰爭,加上國內財政困苦,又不斷的天災瘟疫飢餓……
這樣的國家,交俾我子路,我只要三年時間,我有信心使這地方的人民,都可以重新企起來,而且都知道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聽了之後,哂之,失笑起來,像父親對著不知天高地厚的兒子,憐愛中有否定意味。好似說:邊有咁簡單呀!
到了冉求,你又如何?
冉求性格和子路相巧相反,比較怯懦,是另一種極端。他說:只要方圓六七十公里的小小國家,或者更細一點的,方圓五六十公里好了,花上三年時間,我有信心,使這個國家,社會繁榮,經濟發達。但至於社會文化,價值取向方面,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經濟好了,人民富起來了,如何建立一套價值觀,社會的核心價值,即文化建設,就要等高手來搞了。意思是我只識搞經濟,文化方面我無信心碰。
冉求講完,孔子問公西華。
公西華是外交專才,他一開口就很外交:
老師,我識什麼呀!我一無所能,但願意學吓嘢啦。
宗廟之事,宗廟即國家,開大會,即在議事會堂,國會之類;端章甫,大家著起禮服,願為小相焉,不做最大那個,做小相,輔相,即不做特首,做政務司長咁啦,學吓嘢。
三位高才,各舒抱負之後,帶出了這章《論語》的高潮。
曾參的父親曾點,在其他三位同學,各舒抱負的時候,只悠閒地在旁邊鼓瑟。
孔子聽完三大弟子說完抱負之後,轉頭問曾點,你又如何?
曾點聽到老師問他,瑟音漸希,fading out瑟音,接住,手指在絃上一攏,瑟絃發出一聲鏗然裂帛,斷音站起,說:
我和他們的抱負不一樣的。
孔子回應,有什麼關係呢,都是各言其志啫!
曾點說出他的理想:
我追求的,是春天來了,穿上舒適的casual wear便服,和幾個friends, 和班年輕人,到沂水游游水,唱唱歌,跳跳舞,盡興之後,哼著歌返屋企。
這個也算是抱負?
但孔子聽了之後,竟然感觸的嘆了一聲,說:
吾與點也!我和曾點一樣呀。
孔子點解咁講呢?
孔子生於春秋,和今日香港好似,天下太亂,社會價值失常,黑白顛倒,公義不彰。
孔子一生追求,不外乎社會安定了,天下太平了,個人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
曾點說的抱負,表面看根本不成抱負,只是個人生活,但孔子聽後,感觸起來,我的和你一樣。
四個高材生的追求,到曾點進入高潮。師生之間,說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
跟著,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離開,留下曾點陪孔子。
曾點問,三位同學的抱負,老師覺得如何呀?
孔子說,沒什麼,都是各方其志矣。
那你為何笑子路呢?
孔子說,子路的抱負太大,不切實際。大事業,是大政治家的工作,要文化基礎,學問修養,不簡單的。子路大言不慚,所以笑他不知天高地厚。
至於冉求,以地方經濟做起,但他著眼的,是六七十方圓,還是五六十方圓,大小地域上。
非邦也者?孔子意思是地方大小,治理之道,搞好經濟,有什麼分別?他不是說冉求不對,只是他氣宇不夠,小器,捉錯用神。大國小國無分別,關鍵在做得好不好?我們做人,無論職位高低,責任一樣,事功一樣,問題焦點放在做的好與壞。
至於公西華,講得謙虛,說是學習,其實口氣好大,要主持國會,如果這都是小事,天下間還有什麼大事?
子路三人,抱負大,要建立一番功業,但都只是英雄主義。我要怎樣怎樣,出人頭地。只有曾點說的,追求的是社會上人人安居樂業,各自生活,沒有政府騷擾,沒有生存恐懼,是大同世界的理想,也是孔子一生車馬的終極追求。
曾點說中孔子心事,所以孔子喟然而嘆。
這是《論語》中非常著名的篇章,歷朝都有學者文士引用。
宋朝蘇東坡一首七言律詩,曾用這章典故。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東坡三十八歲,在杭州寫下七律《同曾元恕游龍山,呂穆仲不至》
青春不覺老朱顏,
強半銷磨薄領間。
愁客倦吟花似酒,
佳人休唱日銜山。
共知寒食明朝過,
且赴僧窗半日閑。
命駕呂安邀不至,
浴沂曾點暮方還。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1的網紅李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西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 #中秋節,蘇軾人在密州(山東東南方諸城)創作此首詠唱千年的名曲;誠摯吟唱,祝福各位鄉親,懷抱美好心境,千里共嬋娟!...
熙寧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京夢華錄》下的「大宋新年」
歷史春秋網
作者:狄雲
新年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節日,自有曆法的那一天,過年便是家家戶戶最重視的節日。隨著西方文化佔了主流,香港的年味越來越少,更何況今年疫情陰霾下,人們都不敢穿家過戶的拜年。反正,留在家裡百無聊賴,就讓狄雲帶大家看看《東京夢華錄》下的「大宋新年」!
《東京夢華錄》是一本宋代的「筆記」。它的作者是孟元老。孟元老的家人曾於北宋開封府供職,所以他也算是北宋京城中的「世家子弟」。金滅北宋後,孟元老南渡,常常思念東京的繁華,所以在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寫了《東京夢華錄》。這本書不單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部書,也是海外漢學研究的重點。
《東京夢華錄》卷第六〈正月〉條記錄了北宋汴京的新年情景。
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坊巷以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歌叫關撲。如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踴路,州北封丘門外,及州南一帶,皆結綵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玩好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向晚,貴家婦女縱賞關賭,入場觀看,入市店館宴,慣習成風,不相笑勵。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
——《東京夢華錄》卷第六〈正月〉
大年初一這一天,北宋開封府會開放「關撲」三日。「關撲」是什麼呢?「關撲」其實就是賭搏的一種,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出現。參與「關撲」的商家,他店內的所有東西,既可以用錢買,也可以通過賭博獲得。故此,「關撲」又有個別名叫「關博」(又稱「撲賣」、「博賣」)。關撲是一種既能賣貨,又有娛樂功能的商業行為,在新年間特別受歡迎,連女性都會走出深閨,到街上看關撲。
不過,這裡提出開封府在新年期間特別開始「關撲」三日,換言之,平日是不許「關撲」?原來,屬於賭博的一種的「關撲」,平日是不容易公開進步,更何況在天下腳下。根據《宋刑統》說:凡是賭博者,一律打一百杖,賭資多的話,就按照盜竊罪論處。但因為新年,官府也想與民同樂,所以特意開放三天。新年小注賭一賭,感覺就像我們現代人在過年時會打麻將、玩撲克一樣。
在年初一這一天,無論士人庶民,從早上起,逢見面就會互相拜年。在坊巷之中,到處都可以見有大小商家在沿街叫賣,進行「關撲」。像食物、日用器具、乾果糕點、柴草木炭之類等物品,都是可以是「關撲」物品。
一些重要的商業坊巷,都已經悉心佈置,結紮綵棚。在這裡,可以看到鋪排陳列著不同的商品,例如冠帽梳篦、珍珠翡翠、頭飾衣著、花朵飾物等奇珍異寶等。而在坊巷之中的歌舞場館,整天都是車來人往,十分熱鬧。
到了傍晚,一些富貴人家的婦女也會步出閨門,觀看「關撲」,感受一下天下腳下的「年味」。除了看「關撲」,婦女也會到歌舞場館觀看表演,或者到街市中的店舖與親朋大快朵頤。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東京夢華錄 #大宋新年 #新年 #孟元老 #大年初一 #關撲
熙寧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月之圓盼人之團圓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謝穎豪
中秋,最早現於《周禮》,其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源自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動外,也有一說是紀念唐官員裴寂發明月餅解決軍糧一事。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節,亦是因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皎潔圓滿,故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象徵中國人祈求家庭團圓、美好的願景。在古代,不少文人士大夫都以詩詞來「詠月」,當中包括月亮的鐵桿粉絲一「詩仙」李白。而不少有關中秋節的詩詞更是表達了詩人身在異鄉,盼望團聚的愁緒。本文將會揀取其中兩段著名詞句來細讀。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 手足情深盼重聚
詞句摘錄於蘇軾的曠世佳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下片。那時正值熙寧九年八月十五號的中秋之夜,也是蘇軾在密州擔任知州的第二年。這晚,蘇軾在密州北邊的超然台上大宴賓客,喝酒賞月,享受這難能可貴的休歇時光。然而當客人紛紛散去,醉意闌珊的蘇軾並沒休息的意思。他依舊仰着頭,凝望着上空的那輪明月,臉上浮現淡淡憂傷的同時,也向一旁的夫人王閏之緩緩地嘆了口氣。
善解人意的王聞之明瞭蘇軾是在思念子由,即夫君的弟弟,蘇轍。這年,已是兄弟倆離別的第六年。從小與弟弟一起成長,一起讀書的蘇軾在這闔家團圓的佳節裏不禁泛起對闊別已久的弟弟的掛念之情,因而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中秋名詞。
望月懷人 嘆離合無常
想起當年與弟弟一同赴京考試,經歷仕途的各種高低跌宕,如今卻久久不能團圓的蘇軾再也壓抑不住內心對蘇轍的牽掛,直言質疑月亮為何每次月圓的時候,都是在他與弟弟分隔之時,只顧着自己的圓滿,而絲毫不理會人間的離合。但蘇軾轉念間馬上否定了自己的質疑,認為月亮還是有情有義的。因為月亮一月只能圓一回,當中的殘缺遠遠多於其團圓的時候,這正好切合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這樣的寬慰也讓我們見到蘇東坡特有的灑脫,既然恒古不變的月亮也難以常常圓滿,那與弟弟分別的惆悵也不用多介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弟弟的滿心思念也可透過月亮來訴說、傳遞與寄託。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 鐵漢柔情寄相思
此詞摘取自辛棄疾眷戀妻兒之佳作〈滿江紅·中秋寄遠〉的下片。獲譽為「詞中之龍」的辛棄疾與蘇軾合稱「蘇辛」,但辛棄疾的仕途更迂迴曲折,懷着满腔政治理想的他屢屢遭到現實的打擊。在投奔南宋政府後,辛棄疾有長達二十多年被南宋王朝投閒置散的日子,而他在擔任地方官時雖功勞卓著,但仍受政敵的故意攻擊而頻頻被調往不同地方任職,故與妻兒分隔的次數亦增多。〈滿江紅·中秋寄遠〉一詞便是寫於和家人分離時的中秋夜。
借月寫意 盼所愛者長相聚
主戰的立場讓辛棄疾的仕途倍添坎坷,幸好,他覓得與其舉案齊眉的知己。秀外慧中的妻子范氏為辛棄疾營造了一個溫暖的港灣,撫慰着在工作上屢受創傷的丈夫,故對愛人一往情深的英雄豪傑辛棄疾,也在這團圓的中秋夜抒發着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色格外潔淨明亮,但所愛之人卻不在身旁,承接着蘇軾的「此事古難全」,辛棄疾也明瞭人世間有種種無奈,如月亮也常有殘缺不全般,故感慨說「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即便知道月亮不可常圓,辛棄疾仍然祈禱着:但願每個夜晚都能像中秋節一樣,月亮能圓滿,相愛的人也能圓滿,不用再分離。繼而可將離別的愁緒化為相聚時的歡欣,直白地喊出了對妻子的相思和愛意。
由蘇軾到辛棄疾,自古到今,中國人與月亮的關係總是緊密地扣連在一起,為的或許只是那最殷切的期盼——但願中秋夜,人月兩團圓!
(本文曾於2020年9月29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中秋 #蘇軾 #辛棄疾 #月圓之日 #團圓 #月亮 #周禮 #中秋節 #團圓節
熙寧 在 李中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西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 #中秋節,蘇軾人在密州(山東東南方諸城)創作此首詠唱千年的名曲;誠摯吟唱,祝福各位鄉親,懷抱美好心境,千里共嬋娟!
熙寧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23. 周敦頤與張橫渠—宋代新儒學的揭幕
北宋承五代十國篡奪風氣,宋太祖決定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范仲淹、歐陽修、胡瑗、孫復、石介等振興了「反佛歸儒」的新學風,到了北宋元祐、熙寧之際,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邵康節的象數學、乃至王安石的新學同時並興。由於二程的聲望關係,特意抬許周敦頤、張載,蔚為兩宋儒家思想的主流,後稱之為「新儒家」,以別於先秦儒家。
周敦頤是以中庸的「誠」結合易傳來說道德本源,其中《通書》是他的主要思想:「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閒者,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他是以本體論及宇宙論來論說聖人境界;張載同樣對形上學有興趣,《正蒙.太和篇》:「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透過天道生化來描繪人的道德本性,所以這時期的儒學被稱為「天道性命相貫通。」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吳啟超(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熙寧 在 Kei Shinohar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二日目午後のハイライトは大雁塔 Dàyàn Tǎ観光です。
中国も連休のため信じられないくらいの人手でした。
塔周辺の見学後びゃんびゃん麺とパオモーというパンのようなものをスープに浸して食べる西安特産品を食べました。
Vol.1 西安へ trip to Xi'an
https://youtu.be/9W4qMAagWf8
Vol.2 イスラム街 Islamic quater
https://youtu.be/jpremolV0Ds
Vol.3 市内の城壁 city walls
https://youtu.be/OpxWIFYW86Y
Vol.5 華清池 Huaqing pond
https://youtu.be/WlJFMIB_XFU
Vol.6 兵馬俑 terracotta-warier
https://youtu.be/mCnc-wwSf94
Vol.7 帰宅
https://youtu.be/UOi7iy532Bg
Shooting Equipment 撮影機材
camera1; sony a7r2
http://amzn.to/2rtRE66
camera2;iPhone6Plus
camera3;GoProHero5black
http://amzn.to/2qUKJqh
Lens1;SONY FE50F1.8
http://amzn.to/2qzislQ
Lens2;SONY FE16-35F4
http://amzn.to/2qUOAUe
以下wikipediaより
大雁塔
大雁塔(だいがんとう、簡体字: 大雁塔、拼音: Dàyàn Tǎ)とは、652年に唐の高僧玄奘三蔵がインドから持ち帰った経典や仏像などを保存するために、高宗に申し出て建立した塔。
概要[編集]
名前は、菩薩の化身として雁の群れから地上に落ちて死んだ1羽を、塔を建てて埋葬したことに由来する。
高さは7層64mで現在は、西安市の東南郊外にある大慈恩寺の境内に建っている。玄奘の設計により、当初は5層であった。各階に仏舎利がおさめられ、経典は上層部の石室に置かれた。玄奘自ら、造営に携わったと伝えられる。塔の南門には(褚遂良書)の筆による碑が置かれた。当初は表面を磚に覆っただけで土によって作られていたために、老朽化してしまった。そのため、長安年間(701年 - 705年)、武則天の統治時代に、全て磚でつくられ、上まで登れるようになり、現在の7層に落ち着くという変遷を経ている。[1]この様子は、杜甫や岑参といった詩人たちによって、詠まれている。
唐時代に進士試験の合格者がここで名を記したことから、「雁塔題名」の成語も生まれた。後に宰相になった場合、その名は朱色に書き換えられた。また、訪れるものに自分の名を書くものもあり、唐代の詩人、李商隠の名が残っている。また、日本から訪れた円仁も登ったことがあった。
その後、熙寧年間1068年 - 1077年頃に火事に罹災し、1550年頃に重修されており、人民中国成立後にも修築されている。
現在でも、最上層まで登ることが可能である。
第1層には、仏菩薩の線刻画や、「大唐三蔵聖教序」(褚遂良書)及び、高宗撰の序記の2石碑が見られる。また、寺中には、王維や呉道玄らの絵画も収蔵されている。
2014年に「シルクロード:長安-天山回廊の交易路網」の一部として世界遺産に登録され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