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眾滋事】
#展示設計
#小動物有自己的戰鬥方式
各位去動物園時,最喜歡看哪一種動物?有人喜歡入口處旋即可見的紅鶴(改天來談談這些「迎賓」的動物);也有人憧憬獨自坐擁廣大展示場的大型哺乳類;更有人為那些色彩斑斕自成一格的兩棲爬蟲所著迷;而相信那些構造精密的無脊椎動物們也有自己的受眾。
為什麼你喜歡這些動物多於其他的呢?歡迎留下您的感受,也許在未來有機會針對牠們做更深入的介紹~
不過雖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有不少的研究報告指出動物園內,遊客在展區前停留的時間與展示物種的體型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動物越大,我們就看得越久,而這其中,又以哺乳動物及鳥類為最。
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傾向於親近與自己相近的事物乃是人之常情,有鑑於世界上可能有95%的物種體型都不如一顆雞蛋,我們自然是對那些相對大一些的更感興趣,而哺乳類與鳥類又因為一般人認為的「溫血」而更顯得有親和力,自然也就吸引更多人去觀賞。
那問題來了,面對遊客這樣的選擇,動物園行業能做什麼?是應該積極推行大動物、明星物種的展示確保人潮與停留時間,還是,應該為那些「不起眼」的物種搭建起能夠展現自我的舞台?而如果選擇了後者,又該如何處理呢?
這邊簡單的介紹四種方式(其實是因為我暫時只想到這四大類)
1.展示出特殊性:
許多小型動物為了適應環境,都演化出高度特化的獨特生態,動物園若能善用這些特色,為動物打造別出心裁的展區,給予一展長才的機會,牠們替遊客帶來的震撼絕對不輸給那些巨獸們!
比如利用麻繩連接切葉蟻與其他動物的展缸,讓切葉蟻能夠通過遊客頭頂,自由的潛入別人家「盜伐」並延原路將戰利品帶回家,相信目睹此景的遊客肯定願意花上一個下午來窺探這些小流氓的社會。
2. 時間控管:
大多數時間遊客都是通過自由意識遊走在各展區之間,許多不感興趣的動物往往被忽略而失去被認識的機會,這時若能設計好各展示的停留時間由動物園控制的主題展示,搭配合宜的引導,所有動物就能獲得均等的機會。
這類型最常見的不外乎游船或者車行方式的展示,遊客將在導覽員的指引下以相對緩和的步調認識這些動物(這點上其實六福村做的勉強可以),而最終的形態可能就是像W. G. Conway夢想中的牛蛙世界那樣(有興趣請參考: https://goo.gl/4cqKcU)。
3. 依附強權:
再來是一個相對消極的做法,以大型動物明星為中心,設置一系列相關展示,小動物做為牠的鄰居們沾光,但這時通常著重的就不在動物本身,而是牠們背後龐雜的生態系統。
比如許多動物園圍繞大貓熊架構出的亞洲動物展示,莽山烙鐵頭、大鯢、川金絲猴等單獨拿出也能成為主角的動物,可能會諷刺的在這裡做為隨從獲得更多關注。
4. 聚眾滋事:
最後,也是最常被運用的方式就是集結眾人之力對抗「強權」,也就是喜聞樂見的混種展示,藉由將相近或者互補的物種混養,著重於多樣性的描寫,昇華展示的價值,也可以激發遊客的收集癖,迫使他們去尋找展場內的所有物種,並在過程中因為物種間的互動停下目光,真正的為其著迷。
舉例就像是附圖的「馬蘇阿拉雨林(Masoala Rainforest)」,雖然沒有傳統的明星物種,但藉由50種動物與500種植物的相互依存,為遊客呈現馬達加斯加熱帶雨林的美麗與哀愁,成為了動物園歷史中最著名的雨林溫室,也造就出爭相模仿的同行(相關資訊可參考蘇黎世動物園的精美網頁,有各種動物的叫聲喔!:https://goo.gl/vpQvCt)。
咦,那你說如果大型動物也仿效做出了這樣的調整,上升到另一個層次,那小東西們該怎麼競爭?
真有那樣的展示的話我建議大家還是放下口中的話題,等實地走訪過後再說吧~
熱帶莽原植物 在 附近走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177集
在去三峽滿月圓的路上大概都會經過這個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這裡在北部也是鼎鼎有名的旅遊集會住宿景點,園區內有台灣僅存的低海拔亞熱帶雨林,也孕育著非常珍貴而完整的雨林植物生態體系,尤其是走在超原始最上層的環山步道,欣賞幹花榕跟九丁榕大板根們,交互呈現,實在難得,這裡還有台灣最大的"魚籐"神似金莽,相當攝人
園區活動非常多元,如果安排得宜慢活於此才是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