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控制的大吃特吃:你是否正在夾縫裡求生存?
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心情變好、調節情緒的一種行為,而在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有四成的人藉由吃東西讓自己舒壓,其中又佔有一半的人,每星期吃的都是垃圾食物讓自己心情變好的一種行為。
然而嚴重的情緒性進食,或幾近暴食的情形,但又不像暴食症狀中會讓自己催吐,則可以評估是不是「嗜食症」。
根據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談到的嗜食症有以下幾點:
A.重複出現暴食發作,在一段時間內(例如兩個小時),吃下遠大於多數人在類似時間和狀況下能吃的食物量,並且在該時段內對吃東西有失控的感覺(例如覺得自己無法停止或控制吃的食 物和量)。
B.以下五項符合三項以上:吃的比平常快;一直吃到肚子脹的很不舒服;就算不餓也會吃下大 量食物;躲起來吃以免被看見;暴食後伴隨著自我厭惡感、憂鬱、羞愧的情緒。
C.暴食行為出現的時候會覺得壓力很大。
D.暴食頻率每週至少一次並持續三個月以上。
E.不會出現催吐、吃瀉藥、節食等補償性行為,不適用暴食症或厭食症。
在我的實務案例中,我發現這現象出現在女性身上的比例遠高於男性,而通常在談及家庭關係某特定狀態時,即時案主沒有主動跟我談「飲食」的困擾,我也會在詢問之下,容易出現飲食問題的描述。
而他們的生活環境,與心理狀態,特別容易出現「夾縫裡求生存」的感受,也就是生活中出現強烈窒息與壓制的感受,包括有可能是夾在父母兩顆意見不合的大石頭中間,覺得自己難以選邊站;有可能是生活中各種決定都被剝奪與侵佔。簡單來說,是一種空間被入侵的感受,包括物理與心理空間。
飲食問題往往跳脫不出對「控制感」的渴求,雖然在飲食問題中感覺失控,但卻在飲食過程獲得控制的爽感,以及撐爆肚皮的「擴張感」,相對於生活中很多無法控制與被壓制的情境,基本上大吃大喝就是最快紓解的方法了。
而常見的成年女性案例,他們在生活中都容易被當「孩子」般養育或照顧,經常感覺父母對自己「虎視眈眈」,是不是哪裡又沒做好,是不是又被過度關懷,讓他們感覺生活缺乏隱私,也缺乏自主感,但是對關係的恐懼又讓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表達真實的心情會引來更多責難與衝突,因此他們選擇壓抑和息事寧人,卻在狹宰的山縫裡匍匐前進,所以,他們也往往有一種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展比其他人都更為緩慢的感受。
如何幫忙自己走出飲食的問題,需要能建立起心理界限,也要能自信地表達自我,好好體認自己的存在與「我是誰」,理解對關係的恐懼,為自己破除種種害怕,才不會活在被決定的人生中。
Reference:
原文網址: 是真的餓or壓力大?一張圖教你分辨 4招減少「情緒性進食」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吳張瑀、曾美智、陳志道(2020)。飲食障礙症簡介與其合併的身體症狀。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5(5),135-143。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六月天朗氣清的一個下午,空曠的和合石墓園更見悶熱,李芝融雖是汗流浹背,卻還是溫柔的輕擦着女兒彥汶的紀念牌匾,念念有詞的像是跟女兒聊天,「我每次見佢其實都係講同一番說話,『你如果有地方去嘅話就開心去啦,唔使掛住呢度。』」 單親爸爸芝融獨力撫養嚴重智障兼患遺傳病的彥汶廿年,雖然曾坦言有心理準備女兒會先...
「父母補償心理」的推薦目錄: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東森劇場- 一条-留守兒童孤單成病34%有自殺傾向心理補償怨恨 ... 的評價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Self coach學堂「 父母情緒勒索」第十二集:情人補償父母缺失 的評價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補償心理愛情、代償心理、賭氣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父母補償心理 在 補償心理愛情、代償心理、賭氣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父母補償心理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你的生命是依附著另一人而有活著的意義時,當他人離開時,你該怎麼辦?
在電影故事中不乏看到此種橋段,一個控制狂的父母親,安排著孩子的人生軌道,認為我是為你好才幫你人生舖路移除障礙(小至結婚對象或職涯方向認同與否,大到思維模式塑造複製),因此只要你照著軌跡走,人生就沒什麼大問題。然而,這個孩子人生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當父母再也不在時,他到底該如何一個人好好活著?
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中,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手,琵琶魚」這則童話故事,講述的正是一個母親為孩子做盡一切象徵性的代勞(餵食、走路),而導致孩子用不到手腳而萎縮最後消失不見。母親最後把他丟進海裡,只聽見孩子吶喊著:「媽媽,快帶我回家。我做錯了什麼?」這孩子在失去控制(照顧)者之後,他到底該如何存活呢?
在生活中,我們不免也會有類似的情形。一般來說,兒時的依附需求不滿足(或過於滿足)都會帶到伴侶關係中。比如一個聽話長大的孩子,從未為自己人生做過任何決定,事事仰賴父母的安排,那麼在進入關係中,也容易依賴伴侶為自己負責。但是最終生命的盡頭還是得獨自面對時,那股焦慮恐慌感可想而知。
或是一個因為父母婚姻觸礁而感到有責任修復父母關係的孩子,在這原初三角關係中扮演者受害及拯救的角色,長大後對於關係就會感到恐懼及壓力,因此就算在心底渴望愛與被愛,卻總是與人保持距離,無法發展真實的關係。那麼這孩子在失去父母後,會突然感到人生迷茫不知所措。
一個人若是長期疲於為他人的人生奔走,那麼當有一天需要面對自己的人生時,該怎麼辦呢?習慣了背肩他人人生重量後,突然地缷載後會迷茫地找不到自己,因為自始至終都不曾與自己相處過。這當中的依附連結是互融共生的,當一段關係不分「你」「我」時,就容易血濃於水認為自己無法切割,相信人生別無選擇。於是我的人生活成你的,替你負責,而把自己的人生再丟給他人,期望他人負責。
常見的是在高壓權威下成長的人,因為喪失自我意志所以容易被壓迫與自我壓迫,於是對自己人生無法做出承擔及選擇,而認為自己別無選擇;或是壓抑自己的內在需求,以其它方式補償滿足,或禁止自己有所期待,而認為自己的人生無法改變。這都會讓一個人在與重要他人斷連時,感到難以自處,無法替自己的人生創造改變。
適度的依附會創造關係的親密感,但若是過度的依附則是一個警醒,提醒我們去看清那個想要放在他人身上、期望他人滿足我們的點是什麼;或是讓對方過度的依附自己,過度付出來創造被依賴的需求,是基於什麼原因。逐步地學會自我探索和發展,並培養出穩定安全的自我感,那麼才能夠在有一天必須得獨自面對自己時,不至於太過驚慌失措。
移開盯著外面世界的眼睛,才能好好地看見自己。
#對自我探索有興趣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六晚班登記中名額剩二位
#一對一課程滿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日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
父母補償心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與夢飛翔】讓女兒棄醫從農的CEO媽媽
這位非一般的媽媽,近年不但重拾孩提時代的繪畫興趣,而且讓女兒選擇自己的興趣⋯⋯
—————————————————————————
非常欣賞一位蕙質蘭心的新朋友~Gammy Kwok (郭致因),不是因為她在事業上偉大的成就,更不是因為他是郭晉安的姐姐,而是因為她擁有一份不一樣的育兒智慧!
當現代不少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期望粗暴地強加於孩子身上,要下一代作為執行者或補償者,因而剝奪了孩子的天賦與夢想,當孩子變得和你的期望有落差時,便不禁露出失望或厭惡的眼神,在不知不覺間打擊他們的信心及尊嚴。然而Gammy這位非一般的媽媽,近年不但重拾童年時的繪畫興趣,而且讓女兒選擇自己的興趣。
當年女兒在GCSE考獲佳績,並以16歲之齡拔尖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可惜有天女跟她說「不想再讀下去了。」正常的父母應該破口大罵,但這位開明的好媽媽不但跟女兒討論及分析,並尊重女兒改往美國修讀國際關係科的決定,畢業後的女兒現在貧窮國家幫助農民「公平貿易」,做自己喜歡又有意義的工作。
對於女兒有醫生不做而做「農夫」,Gammy 沒覺得可惜,反以女兒找到真正的興趣而自豪。看到女兒笑開來的面龐,作為母親的她亦放下心頭大石,近年放慢工作腳步,專心尋找孩提時的繪畫興趣,過去一星期更如願以償首次在Affordable Art Fair 參展,這統統都是千金難換的快樂與自豪。
父母對子女的愛,本該是無條件的,無論他們考幾分,父母依然愛他們,「成績並不代表一切,請不要以為醫生或工程師,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Gammy從來沒給女兒說教,只一直以身作則的給女兒做出榜樣,並持續的陪伴,陪伴女兒去征服世界上任何的困難,朝著自己的夢想直綫前進,也同時追尋自己的夢想。
就像古巨基的一首舊歌:「來自由穿過大氣,橫越晴空風裡飛,越過高山 越過深海回來看你,看在我的那份勇氣及反覆那心理,給我運氣⋯⋯」幸福是,母與女同為愛與夢飛翔!
Final call~
🕰️ Date open to public: 27th - 29th August 2021
📍Address: Hall 1E,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1 Expo Drive, Wan Chai
🏠 Booth Number: A12
父母補償心理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六月天朗氣清的一個下午,空曠的和合石墓園更見悶熱,李芝融雖是汗流浹背,卻還是溫柔的輕擦着女兒彥汶的紀念牌匾,念念有詞的像是跟女兒聊天,「我每次見佢其實都係講同一番說話,『你如果有地方去嘅話就開心去啦,唔使掛住呢度。』」
單親爸爸芝融獨力撫養嚴重智障兼患遺傳病的彥汶廿年,雖然曾坦言有心理準備女兒會先離開人世,卻未料到事情在兩年前來得如此突然,「我返緊工收到醫院電話,其實嗰陣時我知道未必趕得到去,我去到半路問我朋友,佢話阿女已經走咗。」
未能見到親人最後一面是遺憾,更何況是曾誓言陪伴女兒走最後一段路的芝融,「我見到佢眼角有眼淚,係佢走前嗰刻好痛苦,定係佢覺得爸爸唔喺身邊佢不安、唔開心,定係唔捨得」,答案無從知曉,這根刺卻永遠存在,「呢個係我最親嘅人,我一直期望可以做到嘅嘢最終做唔到,會係我心底永遠存在嘅陰影。」
芝融隨即陷入長達整年的情緒低谷,「我好多年無試過因為情緒波動而喊,嗰陣喊咗個幾星期,最差食唔到飯、瞓唔到,同埋集中唔到精神做嘢」,他也習慣了一星期探望女兒一次,「去到舊年年中都仍然會後悔,因為做父母嘅,一定應該係以子女行先。」
他因此也做了些事想補償女兒,「去一啲佢冇去過嘅地方,係會盡量帶埋(女兒的)骨灰一齊去,例如去沙灘睇日出、公園,或者坐船去啲比較遠嘅地方,例如佢未去過嘅離島。」
時間流逝,令芝融開始慢慢放下,「之後去咗次紀念花園,咁啱有新嘅家屬去撒灰,家屬問個師傅幾耐嚟一次好,師傅就話清明重陽嚟就夠,可以畀個機會佢真真正正離開呢度、放低呢度,同埋畀機會自己重新過呢到嘅生活」,同時因為疫情,芝融就停了兩個月沒有去探望女兒,也開始嘗試不要去得太密。
女兒雖然已經離開,但一直影響着芝融的人生,「我未有佢之前,我好簡單,有錢、有得玩、有得食就開心」,但之後女兒經歷生死邊緣,令芝融開始反思自己與女兒人生有如此經歷的意義,於是開始關注與爭取傷殘及嚴重智障人士權益。
今日芝融仍決定繼續為同路人發聲,也因為發覺不少弱勢社群的需要是相似,因此亦顧及多一點不同其他如貧窮等群體,「將思念轉變成動力,種動力係你希望可以傳遞出去影響到其他人。」他認為今日女兒仍在影響自己,「佢唔只係陪住我走,仲係帶住我行。」
父母補償心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關心「親密關係」看這裡~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WhUGYRH7MogudldI0jtC9Qaq3mh1VD3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嘉玲的新書看這裡喔~《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博客來 https://bit.ly/2PeJwG6
誠品 https://bit.ly/2PQePnx
金石堂 https://bit.ly/2R8ZwGF
三民 https://bit.ly/2CyRjYq
讀冊 https://bit.ly/2Sd8rIt
MOMO https://bit.ly/2CCPs4G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生活裡或職場上,你有沒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明明心裡不願意,但又必須配合對方的要求?似乎沒有辦法Say No。
我講兩個你一定聽過的例子喔。原本相處還不錯的朋友,在對方談了個戀愛之後,他變得不再跟大家來往。
以前呢,大家都一起吃飯、聯絡感情,可是他現在常常苦著一張臉對你說:「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為了我跟家裡鬧翻,他說自己喔,為了我犧牲這麼大,要我下班之後就回去陪他,所以我不能跟你們出去…」
或者是一些職業婦女,在談到對小朋友的教養,她就會很困擾的說:「我是個媽媽,因為工作沒有辦法陪孩子,所以孩子只要一哭,說要買玩具,我就沒辦法拒絕…」
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明明不開心,但卻沒有辦法「拒絕」。聽出來了沒有?這兩個例子,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被「罪惡感」綁架了!
在我繼續講之前喔,其實我們思考一下,「罪惡感」難道是一件壞事嗎?其實它不是,相反的「罪惡感」它是幫助我們,區分好人或壞人的一個指標。
一般我們來說喔,在普通的概念裡面,壞人因為他沒有罪惡感。所以他做犯法的事情,他心裡不會有負擔;所以他對於造成別人的困擾、社會不安的這件事情,他沒有內在的自我阻止的這樣的功能。
可是好人就相反。所以我們知道「罪惡感」可以幫助一個社會的運作。可是如果放到人際關係裡面,如果你為了當好人,而讓罪惡感無限漫延,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我們撇除道德,「罪惡感」的另外一個側面,就是我們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我們不想讓別人失望,所以呢,只好讓自己失望啊!
如果是在愛情裡面的關係,你交往的對象是那種整天抱怨,而你因為這樣的罪惡感,總覺得先提分手就是個負心漢,或者是就是一個無情的人、拋棄了對方。
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其實不用等到結婚,你的愛情就已經躺到棺材裡了。而且這段關係,早晚會讓你爆炸的。
其實呢,「罪惡感」不是天生的,它而是後天學習來的一個觀念。所以,如果我們不想要被「罪惡感」綁架,我們就要知道這裡面的關鍵在哪裡。
說文解字一下,我們先把「罪惡感」三個字,拆開來理解。
先談「罪」,「罪」之所以成立,是為了某個組識,或者是團體可以順利的運作,而制定了一套法律或者是規則。那只要違反的人,就會被「定罪」,它的目的是讓人感覺到畏懼。
而「惡」呢,是依照剛剛的「罪」的這個規範,或者是法律,有了好壞之分。如果違反了,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就是一個惡人。
那「感」呢,是一種心理上的情緒狀態。
當你理解「罪惡感」之後喔,那現在的問題來了,是誰規定先提出分手的人,就是負心漢?是誰說職業婦女就不能以事業為重,否則呢,她就不能成為一個好太太、好媽媽?
這就像過去的黑奴政策、女性沒有投票權。這些不合理,而且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但是一直到現在,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你覺得這合理嗎?
現在一個人要告訴你,女人沒辦法參政,你會不會覺得他腦袋有問題?可是當我們對人際,或者在我們的關係裡面的某些罪惡感綁住;我們卻很少去檢查,那是不是自己腦袋有問題,或者是這些觀念有沒有調整的必要?
其實我們人喔,也因為感受的到「罪惡感」,但是卻感受不到過時價值觀,帶給我們的這種束縛,所以會讓我們這麼辛苦。
就像是喔,職業婦女她不敢對孩子提出必要的要求,是因為她內心認為,女人就要為家庭犧牲自己。而自己選擇了工作,好像自己是個不是太合格的女人,或者是媽媽,感覺到對孩子的虧欠。
所以,當她被「罪惡感」綁架的時候,她就不敢適當的管教自己的孩子,跟孩子的關係,就只能朝向一個可能是一種很扭曲、很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呢,這樣的捆綁跟束縛,不止是對女性,其實對男性也是一樣。就像有些爸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辦法陪伴孩子。所以,只要孩子一開口他就買禮物、他就買玩具。
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孩子不開心,這也是他內心的罪惡感,讓他去覺得哦~我好像一定要做這樣的補償的動作。
所以囉,當我們理解到這一層,那要怎麼擺脫「罪惡感」的束縛?作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問自己喔,為什麼我需要覺得自己有罪?這個罪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這樣想嗎?
你只有想通了這一點,重新改寫自己的信念,你的罪惡感才會消失。
也就是說,熱愛工作的職業婦女,不是透過滿足孩子,或者是辭掉工作,這種二選一,來處理「罪惡感」。
你可以換個想法,一個好媽媽,不等於要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好榜樣,這樣才是一個好媽媽。
也就是說,妳自己追求夢想,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妳是不是為孩子,就起了一個很重要的示範?
所以,你可以在工作上有所表現,而且回到家之後,也能夠對小孩有所要求。這樣子才是一個健康、而且是相互滋養,能夠前進的關係。
它不是二選一,它不是二分法,它是一示範我活出什麼樣子?我讓你孩子看到,於是呢,我除了要求我自己之外,我也可以要求我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知道喔,「信念」是罪惡感的源頭,那你更加要知道的就是,這樣子不自覺的信念,很有可能變成一種「控制」跟「被控制」的武器。
就像是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的困擾。很多年輕朋友,因為買房子不容易,所以在投入職場之後,依然跟父母親同住,所以就很難拒絕父母親的規定。
比如說,父母親要你下班就要早點回家,不要太常跟朋友出去玩,或者是他們希望你沒事不要亂跑,不管買任何東西,或者上任何課程都是浪費錢。
那好不容易有了穩定的工作,就要趕快成家、生小孩。如果年輕人不聽話,就說他們自私、不孝,讓孩子充滿「罪惡感」。
那基本上呢,子女應該要孝順父母,這概念一點錯都沒有。只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樣的「應該」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底下成立的?而不是讓原本的善意,扭曲成對子女成長的一種負擔跟妨礙。
該讓子女長大、放手,是不是就要放手呢?人都應該要有「罪惡感」,但人也有基本的需求。我們都要避免因為罪惡感,而不斷的用美麗的謊言來合理化,用麻痹自己的方式,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你想想看這樣長久下去,關係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叫做愛,它還能剩下多少?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裡面,也有因為罪惡感,讓你覺得動彈不得、而又讓你覺得不斷消耗…不管消耗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情緒、消耗自己的能量。
當你卡在這種關係裡的時候,我很推薦你可以讀讀這本《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是我的伴侶,諮商心理師楊嘉玲老師,在2018年出版的一本書喔。
在這本書裡面,我們會用很多實際的案例,讓你體會怎麼樣改寫自己「罪惡感」的信念?
而且還會幫助你看見,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罪惡感」來操弄你的人,事實上在癱瘓你的行動跟思考的能力,這樣的一個事實,讓你繼續的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所以,如果你也很想要處理,這樣子令人困擾、又挫折的關係,想要有一個清爽人生,那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本書。其實人生說到底,你永遠可以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這一本書相關的購買連結,在我們影片說明裡面都有,我很相信你在讀完之後,你會更瞭解「罪惡感」它的全貌。
怎麼樣控制你、怎麼樣困住你,你會知道關係可以怎麼調整,才能夠讓自己跟別人都舒服;不會因為情感的過份牽絆,讓彼此越活越不開心。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除了今天談到的《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一本書,希望你繼續支持之外。
我們近期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這一門線上課程,叫做《時間駕訓班》。因為是透過線上的學習,所以很方便你不管在任何的時空、地點,或者是狀態,而且只需要用聽的。
那我本身是一個心理學家,這麼多年這樣下來,結合了很多心理學的理論跟實務,最重要一點是自己的實踐。
因為很多人很好奇哦,我本身是個老闆,心理學家,我還要做很多的個案教練、「一天聽一點」…等等這麼多事。可是似乎看我的整個生活品質,又能夠維持得很好,而且還活的還蠻游刃有餘的。
那到底我怎麼做到的?其實不是我有三頭六臂,也不是我天賦異稟,我只是回到大腦運作的核心關鍵,而開啓了效率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所以我相信這一門線上課程,可以幫助你回到最根本的核心;不僅是讓你建立起正確的觀念,還能夠讓你掌握一些必要提升自己效率的工具。
很希望能夠跟你一起前進,歡迎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父母補償心理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23)日上午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議,林佳龍委員就今年初我國兩名留日女學生林芷瀅、朱立婕遇害乙案質詢法務部政務次長吳陳鐶。林佳龍委員表示從年初以來便積極協助被害者家屬赴日處理調閱資料等後續事宜。而此一個案,也凸顯司法互助及「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在實施之後出現了一些適法性問題。林佳龍委員已提出相關條文的法律修正案,及提案要求組成跨部會專案小組,以單一窗口協助被害者家屬進行法律等相關事務之交涉,並酌予補助部分費用。會議中多數委員相當認同林委員的提案,並決議建請內政部和法務部會同相關機關研提具體措施,以完整保障國人權益。
「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三十三條删除互惠原則後,非我國國籍而在我境內被害者,如外國遊客,甚至非法入境者都可能申請被害補償,然如本案擁有我國籍而在國外被害者,卻無法適用「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對被害者家屬而言,需強忍傷痛,花費心思和資源去面對漫長的司法及求償過程,林佳龍委員要求外交部和法務部等相關單位應建立單一窗口,以專案整合的方式積極協助家屬,他也委託專家學者研議修訂「犯罪被害人保護法」,除了希望能及時協助此一個案,針對法條中對於國人於境外遇害卻無對等保障的情況也能予以改善。
林佳龍委員表示兩名被害者的家屬都非常善良,也很為他人著想,對於加害者一直相當包容,故讓外界誤以為本案已解決,但事實上加害人張志揚的父母卻對此事不聞不問。政府相關部門的態度也十分消極被動,如被害人家屬想取得加害人的身份證字號以進行假扣押等求償程序,外交部和法務部卻以保護個資為由互踢皮球,致民事求償的作業延宕至今。林佳龍委員強調,賠償金額並不是求償重點,而是藉此釐清責任及恢復當事人的名譽。本案純為一件謀殺案,而非感情糾紛,與部分媒體對本案的報導有所出入,新聞報導逕冠以情殺案件,對被害者名聲和其家屬已造成二度傷害。
日本的偵查調查報告業已出爐,大致確定本案為謀殺性質。林佳龍委員詢問吳次長,是否能夠成立單一窗口來協助家屬處理善後?另有關「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的修法方向,林佳龍委員提出為避免犯罪被害補償金之支付對象範圍過廣,建議參酌戶籍法第十六條第二項除戶規定的精神,將出境二年以上,應為遷出登記之犯罪被害人,如長期旅居海外之僑民,即使仍具我國國籍,仍排除於得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之對象範圍。
同樣地,凡非我國國籍而在本國領域被害者,宜排除偷渡等以不法方式進入我國領域者或是短暫停留者,如觀光旅遊,限縮為「合法居留或定居」之非中華民國國籍,始屬得申請被害補償的範圍。對於國人的在境外與非我國籍人士在我境內的法律保障將形成較為對等的狀態。吳次長答覆按現行法律,國人在境外遇害死亡或重傷目前無法獲得補償,但法務部願意提供心理輔導與法律諮詢等相關協助。法務部無法赴日直接提供協助,只能在國內由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給予扶助,他認為成立單一窗口並無必要。委員會仍堅持成立專案小組來做好跨部會的分工與協調,以協助家屬進行司法求償作業確有必要性。吳次長亦提到法務部正在研議修訂「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條文中有關犯罪被害的補償對象,另對於林佳龍委員提議在我國境內非合法居留應排除於補償範圍之外等相關意見,均會納入研議修法的重要參考。
更多內容:http://www.citylove.org.tw/parliament/33-sowf/404-2012-05-23-13-40-16.html
父母補償心理 在 Self coach學堂「 父母情緒勒索」第十二集:情人補償父母缺失 的推薦與評價
Self coach學堂「 父母 情緒勒索」第十二集:情人 補償父母 缺失善美 ... 心理 學家發現,很多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大多因為在性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內心 ... ... <看更多>
父母補償心理 在 補償心理愛情、代償心理、賭氣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推薦與評價
補償心理愛情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代償心理、賭氣心理學、父母補償心理就來外送快遞貨運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補償心理愛情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父母補償心理 在 東森劇場- 一条-留守兒童孤單成病34%有自殺傾向心理補償怨恨 ... 的推薦與評價
Theatrical Productions. . 東森劇場. . Videos. . 一条-留守兒童孤單成病34%有自殺傾向 心理補償 怨恨:10%認為 父母 已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