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社會課】霜降,霜降豬與霜降牛
今天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拜颱風與東北季風所賜,這幾天真的有股臺灣難得的秋意,進補起來特別理直氣壯。
那今天來說說「霜降肉」吧,其實這跟節氣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但最近應該到燒烤與火鍋的旺季了,認識一下肉品也無傷大雅。
霜降這形容,最早只用在牛肉身上:「他們所選的牛肉肥瘦得宜,精肉裡雜有點點白油,一如降霜,這種肉吃起来特别滑嫩,日人稱做『霜降』。」作家林文月在《京都一年》如是寫道。
基本上,霜降肉——有時稱雪花牛——指的就是這種油脂均勻地分布在瘦肉裡,肥瘦交雜,吃起來軟嫩的牛肉,並沒有特定位置。
但一般來說,最常被說是霜降肉的位置在牛的下肩胛,在牛排店裡有時會翻譯成「翼板牛」,也叫Marbled Beef,大理石牛肉。
那霜降豬呢?
其實也一樣,就是對油脂細膩分布的豬肉部位的形容,臉頰肉(菊花肉)、肩胛肉(梅花肉)、豬頸肉(松阪肉)都很常被說是霜降豬肉。其中豬頸肉最小一塊,油脂分布最細,也最常被用來指稱是霜降肉,口感脆脆的。
可能是因為日本松阪和牛太有名,豬頸肉不知從何時開始被商人冠上「松阪肉」的名稱,但可沒有「松阪豬」這個品種喔。後來甚至被日本松阪牛協會抗議,覺得這誤導大眾,近年來豬頸肉開始更常被稱作「霜降豬」而非「松阪豬」了。
以上,是食物課的霜降小常識,看完後快去吃肉吧,下次點單就不要被那堆花俏的名詞唬弄了。但大快朵頤之前,小助教要在此補上一句:「你知道嗎?總是被形容成胖的豬,平均體脂肪才12~18%喔!」
哎呀,食慾之秋呀~~~
#菊花肉就是臉頰肉就是嘴邊肉啦
#還是要運動喔
#牛裏腹部的肉也常被說是雪花牛
#所以圖中的霜降肉是豬還是牛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