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討厭的5種媽媽,你中獎了嗎??
🥺#偏心的媽媽
其實孩子都自己生的,當然都疼啊
但你的有些行為在孩子眼中就是偏心的代表:
1. 只照顧其中一位小孩的情緒(通常是小的,因為哭比較大聲)
2. 要求其中一位要忍讓(通常是比較會鬧的小孩受惠)
3. 對其中一位小孩特別親暱
父母的偏心會造成孩子的偏差
調整小技巧:
1. 關心每位小孩的情緒
「先顧好心情才能做好事情」這是句不管大人小孩都通用的金句
父母偏不偏心不是父母否認到底就能變成既定事實的情況
當孩子覺得爸媽偏心,在他的感受來說這就是明確的事實
多關心孩子的情緒,多使用「你還好嗎?」「要不要跟我說你現在什麼感覺?」甚至幫孩子盡量找詞彙說出他的感受
都會讓孩子漸漸認知你是關心他的情緒、在乎他的感受,而且是了解他的人
尤其當你在跟他聊他的情緒
這段是屬於你跟他的時間,不是和別人共有的
此時此刻你正專注在他身上
2. 告知不公平也是一種公平
既然有手足,就會有年齡差(雙胞胎除外)
每個年齡層本就會有不同的飲食需求、遊戲需求、睡眠需求等等
在小小孩的世界,所謂公平就是要完全一模一樣
「為什麼姊姊有書包我沒有?!」
因為姐姐需要去上學了,而你還沒有
這就是一種差異但沒有不公平,只是時間還沒到而已
「為什麼姐姐的比較多我的比較少?!」
如果你能吃得和姊姊一樣多我就裝給你...
別害怕和孩子討論差別對待
因為每個個體需求不同,爸媽只是因材施教而已
3. 製造和每位小孩的獨處時間
偶爾和個別孩子單獨約會
讓他們享受獨生子女的時光
讓他們享受爸爸或媽媽完全關注在自己身上的感覺
製造專屬兩人的獨特回憶
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
都能加強自信心的發展
🥺 #負能量媽媽
總是能輕易看到各種人事物的缺點或孩子的各種缺點
然後不經大腦就直接在孩子面前脫口說出來
「你看他這樣好髒,他的家庭一定XXOO...」
「你為什麼每次都OOXX...」
「我的人生已經夠苦了,你以後一定不要OOXX...」
負能量媽媽很擅長幫各種人事物貼標籤
而且總是不停的訴苦
和負能量媽媽相處要不就變得和她一樣負能量(才能不違心沒壓力的輕鬆活著,當個物以類聚的同類)
要不就會活得很辛苦,因為負能量媽媽給人的壓力很龐大
在他眼裡全世界都對不起她,只有他自己是個倒楣的受害者
長期在負能量的薰陶下
孩子會成為自卑、懦弱且悲觀的人
🥺 #不陪伴的媽媽
你的陪伴是「人在心不在的陪同」還是「參與其中的真實陪伴」?
現在蠻多家長把陪伴和陪同搞混了:
-帶孩子上各種親子活動、才藝,把孩子交給老師或和其他小孩一起玩之後,自己在旁和其他媽媽聊天或滑手機
-孩子在旁邊拼拼圖看書,媽媽自己在旁滑手機處理自己的事情
-說好和孩子一起看卡通/電影,但看著看著自己睡著或默默拿起手機
-帶著孩子去公園,然後孩子和自己都放風了(各做各的事)
-在家忙於各種家務,孩子自己找事做
我們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直到永遠
但在這個世界越快心則慢的網路世界
人很容易動不動就孤單了起來
網路阻斷了親子的相處時光
網路阻斷了人際相處,大家情願看著手機在虛擬世界經營人際關係,也不願抬頭看身旁活生生的真人
小孩精得很,他們分得清楚爸媽是敷衍他們還是真心相伴
父母實實在在的陪伴能富足小孩的精神
滿足孩子內在被關注的需求,進而得到安全感
他們將更懂得如何在一個人的時候和自己相處
人終其一生都在處理「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那種感受
但在面對自己的時刻,那感覺是孤獨的還是輕鬆的?
父母的陪伴真的很簡單
-放下手機
-專心陪看一本書兩遍三遍
-專心陪拼拼圖一遍兩遍
把手機放下,愛就在你我身邊
🥺 #愛比較的媽媽
忌妒是萬惡之源
而忌妒始於比較,比較產生分別心
於是有了你我,世界有了是非,是非產生黑白
人因為忌妒和比較產生煩惱
其實比較是人類都有的心態,老子道德經有段話: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
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美,醜就顯而易見了(換句話說,醜是被比較出來的)
我有個朋友,成天嘮叨她女兒誰誰誰比較乖都會幫忙做家事、誰誰誰回家還會自己把碗拿出來自己洗了,好像別人的小孩都比較好
有一天她女兒回嘴了:「我比較喜歡OO阿姨不喜歡媽媽,她很溫柔從來不嘮叨。」
聽到這話媽媽很崩潰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人類社會是成立的
但在東方社會的親子關係卻是不成立的,逆倫!不孝!大逆不道!
媽媽能比較女兒,但女兒不能比較媽媽
離題了
總之,經常被比較的小孩較容易低自尊、沒自信,個性叛逆一點的可能由自卑轉為狂妄自傲
人無法透過第三者的批評來改正自己的缺點
但卻能從讚美優點來強化自信
自信心能產生正能量並推動事物前進
缺點這時可能會縮成尾巴尾隨在後,雖然拋不掉但起碼在後頭不礙事
人總會有優缺點,若老是拿放大鏡看著缺點不改進
他的缺點就會變成具有誘因的尾巴
終其一生人就會像隻追著自己尾巴兜圈圈的狗子
停不下來但也逃不開兜圈圈的命運
不要被自己的不安戰勝(身高輸、體重輸、成績輸、體育輸、美術輸...)
比較是自己給自己的枷鎖
贏過昨天的自己就可以了
人生有更多比輸贏更重要的事
例如快樂度過每一天
🥺 #不修邊幅的媽媽
有些媽媽真的較不注重居家清潔、個人衛生
這些雖然是個人行為但還是要避免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另外還有一種不修邊幅是指不愛打扮
其實孩子的小小社會裡,也是會比較誰的媽媽很漂亮誰的媽媽不漂亮
(但媽媽沒要出門真心懶得打扮啊....)
其實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地出門也就夠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獨生子 優 缺點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思惟讓家長面對素養教育,贏在起跑點!
十餘年的育兒生涯,從大都市遷徙至鄉居生活;從職業婦女的獨生子女教養,跨入全職主婦的雙寶家庭。過往的經歷讓我對於教養,除了反差,更多了許多感觸。都市步調緊扣著競爭的脈絡,教育訊息與選擇,多元且豐富;小城市單一穩定,相對刺激較少,傳統保守才是主要潮流。
教育環境不停在變,身為家長,面對孩子成長的焦慮無盡蔓延,在似是而非的社群網路教養文中,披荊斬棘、載浮載沉許久,直到兩年前初次參加《小孩長大二三事》的新思惟大型論壇,彷彿吃下定心丸,練習以有邏輯的思維,理性看待並解析教養資訊,也讓自己更珍惜在家庭教育這一環中,擁有對孩子教養的自由與選擇權。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12 年國教新課綱發布,近日的教養焦慮,集中在「素養」對於未來升學影響範圍的不確定性。究竟如何能讓孩子有系統的習得素養,成為迫在眉睫的功課。貼心的新思惟在素養教育起跑前,就舉辦了工作坊,讓家長得以獲得片刻喘息,並且重新思索自己理想的教育模式。
▌孩子的學習慾望,是素養教育的重要關鍵!
蔡校長在開場時,立刻指出素養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在學校教育 + 生活 + 網路,多元引導下,培育具備觀察反思、並能自己找尋知識的終身學習者。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護孩子的學習欲望,遠比背誦知識來的重要。
工作坊課程反覆的帶領學員們,理解素養的建立與知識的學習,深度比廣度來的重要。而深度,需仰賴多面向的價值觀,活用換位思考策略,進而挑戰各個觀點架構,最終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脈絡。期待家長教導孩子建立素養之前,能以身教示範,保持好奇心、自主學習並刻意練習,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才是素養的養成關鍵。
▌用信任與鼓勵,培養孩子探索的勇氣!
關於旅遊的素養學習,校長分享自己家庭自助旅遊經驗。從分享中我看見,家長若能做到信任,給予孩子全然自主的規劃,尊重欣賞每項行程安排的起心動念,並讓孩子自己體會每項流程,對旅伴(夥伴)的影響,透過自主學習,也才能真正理解何謂責任。另外,跟團旅遊的建議與說明,也讓人破除迷思,善用跟團的優勢,創造自己額外的學習機會,素養教育真的無所不在。
而「讓 3C 成為好工具,而非玩具」這堂課的學習策略分享,鼓勵家長正面迎擊數位工具可能帶來的缺點,透過正確引導,讓 3C 成為孩子成長學習的最佳幫手。透過陪伴,強化 Reward System 路徑,善用各式 APP、遊戲、影片輔助,讓數位時代原住民的孩子們,透過刻意練習的操作,建立良善的使用模式,讓 3C 得以發揮工具的價值。雖然家長的 3C 使用模式,對於孩子有絕對的影響,但與其單方面禁止孩子使用(但家長自己手機、電腦不離身),不如引導孩子一起徜徉數位工具之海。
▌家庭中的素養訓練,必須符合 4 個面向:
✔ 短時間能做
現代社會,大家都忙,雙薪家庭也多。很多時候忙了一個月,只有一個週末下午全家有空。如果能在 2 個小時內完成,才有可行性,也才有成就感。
✔ 要融入生活
最好不用事先準備,想到就能做。甚至跟全家的外出、跟團旅行、自由行,都能結合。
✔ 與學校互補
知識的部分,國民教育作得不錯。但在媒體識讀、獨立思考、書寫溝通等領域較少,家庭為主的素養訓練,若能補足就更好。
✔ 順應新趨勢
孩子長大速度很快,有限的時間,學到能帶著走,且未來適用性高的技能,當然更好。
素養教育工作坊,在小孩最渴望知識,最喜歡問為什麼的這幾年,讓他們留下與你互動的回憶。
🔥 過年前僅有一班,開放報名。
🔸 2020/1/4(六)素養教育工作坊
🔸 https://literacy.innovarad.tw/event/
🔸 讓自己成為更能給孩子支持的爸媽
獨生子 優 缺點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去年的今天分享了這內文
再看一次還是很有感。
【親親摸寧 星期二給自己一個閱讀的機會】
引述內文:
「人格特質就如同好吃的食物,再好吃的東西,常吃或吃的太多都會生膩,甚至從喜好變成厭惡。
就像剛開始喜歡他的老實,但相處久了卻覺得對方一點情趣也沒有,因對方的老實而喜歡,相處久了卻又因對方的木納覺得無趣而分離。
人喜歡坐,但當坐久了,就會想站起來四處走走,當走累了,又想坐下休息,人的喜好隨著自身的狀況不斷的在改變。
所以說,當對方的優點變為缺點時,有時變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的初心已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著 : 劉墉-攀上心中的巔峰
我的兒子雖然是獨生子,可是非但沒有大男人主義,有時候我覺得,他還有點大女人主義,處處強調女權,為女生說話。
譬如有一天我對他說:「希望你未來能娶個有幫夫運的太太。」
話還沒完,他就說:「為什麼要幫夫運?也可以是我幫妻呀!要彼此幫助嘛!」
我一時語塞,改口說:「最起碼,要個性溫柔。」
他又不同意說:「何必要溫柔?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個性,有時候表現出個性,反而可愛。」
我氣死了,轉身走開,不再跟他多講。
可是靜下來,想想他的話,也想想我見過的許多「有個性的人」卻覺得他也蠻有道理。尤其發生的兩件事,更使我有許多感觸。
一、我太太以前辦公室,有個精力旺盛的女職員,四十多歲,嗓門特大,又愛說話。常常一件小事,到她嘴裡,就成了大事,辦公室裡的人,都覺得這女人吵,甚至有人建議我太太,把她調到別的部門。
但不知從何開始,她居然漸漸不再多話,聲音也變柔和了。每天下班,提起皮包就走,再也不留下來找人瞎扯。
大家正覺得奇怪,她卻突然請長假。又個隔了一陣子,這女人突然死了,死於肺癌。
臨死,許多同事去看她,見到瘦得不成人形的她,一個個都掉下眼淚,說:「好希望妳回來上班,好懷念妳的聲音,從妳不說話,辦公室都變冷清了。」
二、我有個老朋友,也很愛說話,他不但愛說,而且愛現。
偏偏我又是個極韜光的人,走在路上唯恐被認出來。
所以當我們一起出遊,他在路上耍寶時,我就偷偷走開。他也很會開車,而且開的是特別「拉風」的車,在人潮擁擠的路上,還要東鑽西鑽,好幾次被人指著鼻子罵。
可是最近,我回台灣,坐他的車,發現他居然變慢了,慢慢地,一下一下,輕輕地踩油門,別的車在後面按喇叭,才如夢初醒似的,往前開快些,還很新的跑車,在感覺突然變成了老車,他豪爽的笑不見了,空氣變的很沉悶。
臨走,他低著頭,慢慢地穿鞋,道別的聲音也快聽不見了。
我終於耐不住,追個電話過去。
「沒什麼。」他淡淡的說:「事業不太順.............」
放下電話,我也有種要哭的感覺。
我多麼希望他還是那個纔能把一屋子的人,逗得捧腹的老樣子。
我發現自己過去嫌他,怨他,甚至罵他太愛表現,卻又總喜歡找他,正因為「他逗趣得可愛」。
我愛他的,正是嫌他的;他的優點,正是他的缺點。
反過來說;我嫌他的,正是愛他的;他的缺點,也正是他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欣賞彼此的特質
這使我一下子了解,以前在心理學書籍上見到的一段話------
「無論情人或朋友,起初都可能被彼此的特質所吸引,但是交往之後,又可能因為討厭那種特質而分手。如果能撐過去,就會愈來愈習慣對方的個性,變成彼此容納,彼此欣賞。」
可不是嗎?
我們處處看見,花蝴蝶似的女生和書呆子的男生作好朋友;運動型的男人,卻娶了個林黛玉。
怎麼想,他們都處不在一起,卻另人「跌破眼鏡」地,成為了另人羨慕的一對。
這不就因為他們彼此容忍,諒解「對方的缺點」,甚至把那缺點看成優點嗎?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我們的眼睛很怪,它能把好的看成壞的,又把壞的看成好的。
我有兩位商界的朋友,最近同時談到跟他們十多年的女祕書。
一位說:「我的祕書皺紋都跑出來了,反應也差了,老忘事情,下個月要把她換掉。」
另一位說:「我的祕書最近常出錯,還對我傻笑。看到她臉上的皺紋,就覺得又好氣,又心疼。」
「心疼什麼?」我問。
「想想她從二十幾歲就跟著我,辛辛苦苦地磨老了。一轉眼,都快四十了。」
這兩位祕書,我都認識,覺得她們年齡相近,能力也差不多,可是為什麼在她們主管的眼裡,有那麼大的差異?道理很簡單---看的角度不同。
什麼叫作朋友?
對你百依百順,不指摘你的錯誤,也不表現他自己個性的,才是朋友嗎?
抑或他有他的品味,見解,能豐富你的視野,能提出與你不同看法的,更能做個益友?
每次當你看不慣朋友的時候,都請退一步,靜下來想想:如果他真不再那樣,還像不像原來的他。如果他不像原來的他,是不是也就不可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動不動就會和周遭的親朋好友生氣,鬧彆扭。但如果周遭的人都不再像原來的他(她)們,那我們還會喜歡他(她)們嗎?
希望我的朋友在看完了這篇文章後能仔細的想想,彼此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才能相聚一起。
文章出處:
http://ibook.idv.tw/enews/enews1291-1320/enews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