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玉成印象1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上趕緊把握最後曬太陽機會帶小孩去南港公園玩~
以前的南港公園怎麼印象沒什麼設施可以玩,好像都陪爸爸去那裡跟朋友在涼亭下棋?超大超陰森的公園,現在也是大,但前後走起來沒那麼遠了,而且多了超多遊樂設施耶!我拍到的只是一半不到吧?! 真的是把握機會去做日光浴的,曬好曬滿啊,全身暖洋洋的,小孩們好久沒有穿著短袖在公園上上下下的了。但說變天就立馬變天耶!😂兩點左右去玉成公園附近吃飯,本還想說吃完可以帶小孩去玉成公園再曬一波玩一波,結果才剛吃沒幾口⋯天馬上暗下來下大雨了😂
還好下一次太陽上班看起來沒有那麼遙不可及,大概禮拜三就會再遇到他了。
我念的小學就在南港公園旁邊,幼稚園在玉成公園旁邊,有沒有同校學長姊來相認一下?
玉成印象1 在 邵大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97年,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熱衷搖滾樂,自己組團參加新生卡位戰樂團組,常聽許多前輩們講述著刺客、唐朝丶黑豹樂團有多厲害,然後未滿18歲偷溜進@live偷看杰克與魔荳的表演,從九五年到九八年真的是台灣地下樂團轉為地上重要的爆發期,當時樂團風氣盛行有如過江之鯽,無論是野台開唱或是各大樂團選拔,能在其中拔得頭籌的絕非等閒之輩。
就在此時,主流的上華唱片反而朝另一種呈現搖滾形式-往pub尋找擅長以搖滾唱腔翻唱流行歌曲的高手,推出了《pub英雄會2》期望發掘更多pub人才在樂壇發光發熱,吸引了全台灣各大好手前來共襄盛舉,然而比賽到最後得到第一名的,是來自於高雄的「阿甘合唱團」重新詮釋朱頭皮的《外好汝甘知》擊敗了眾多好手。
而「阿甘合唱團」有一位在pub擁有超強煽動力,說學逗唱樣樣精通的主唱,就是後來的綜藝天王康康-康晉榮。
許多人說「康康是被綜藝耽誤的搖滾歌手」其實,在國外,Tenacious D的Jack Black這麼搞笑的人,也是狂野的Metal head,foo fighters的Dave Grohl,光從Learn to fly的MV就可以知道他骨子裡藏著徹底的搞笑魂,而康康在我心裡,就跟他們一樣是「Funny Rocker」。
許多人認識康康可能是從當年的龍兄虎弟開始的,一個留著長髮戴著墨鏡看似搖滾時尚的年輕人,一開口充滿本土味濃厚的綜藝詼諧,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憲哥帶著康康與許傑輝主持的JACKY SHOW,創下了當時有線電視前所未見的收視紀錄,後來,在無限電視開始露頭角的綜藝大哥大及週日八點檔⋯等許多節目,也奠定了他的綜藝主持地位。
過去他給許多人的印象,就像是個玩世不恭帶著漂泊的浪子⋯但我所認識的康康,是他人生進入下半場後,以家為重轉變為慈父的康康。
好幾次跟康哥同場錄影或來電台受訪,他總是會算好時間,因為他希望結束時可以準時的去接送小孩,或是可以好好的去健身運動,為了家,他開始調整作息,注重養生且非常珍惜與孩子們的相處時間。
這些轉變,從兩年前他的,《ㄐㄧㄚㄐㄧㄚˊㄐㄧㄚˇㄐㄧㄚˋ》專輯就可察覺,封面是兒子畫的圖,許多歌訴說著初為人父的喜悅與感動,他對人生及親情的刻畫,唱出笑中帶淚,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對於深度情歌的掌握更顯厚度,當年入圍了台語金曲歌王,原本我以為之後康康的音樂路線就會轉為「喜劇泰斗的眼淚」這一歌路,想不到今年康康推出的,是融合pub與秀場綜藝,串連自己創作的《康樂鼓掌》。
年底前聽到這張專輯,是我個人覺得最驚喜的事情,那些逐漸凋零且失傳的現場綜藝,說話的節奏聲調及臨場反應,是一種台灣最Lofi的氣味。
整張專輯的收音方式在台北玉成戲院錄音室,舉行了兩場精緻型現場錄音演唱會。
擔任製作人及現場音樂總監蔡科俊老師,帶領康康康樂隊精彩的演奏,全場聽眾皆佩戴專業耳機聆聽,訊號不由傳統的後級揚聲器播放,康康形容,當天如果拿下耳機就會看到一群人在舞台上面喃喃自語,貝斯吉他只有如螞蟻刷弦的聲音,遠看就像依附在杜鵑窩的好笑畫面。
這次的專訪,讓我覺得最感動的是,
康康發這張專輯的目的不在個人,而是重情重義的他對康康康樂隊的義氣展現,他說當年因為樂團而出道,這次他想回歸到最初那個玩Band的自己,樂團一直以來是他最舒服最自在的最愛,無論是錄音過程、專輯封面及限量的海報,都可以看出他將團員們介紹的一清二楚,希望讓每個人都被看見!
除此之外,整張專輯所有版稅與團員共享,共享的年限一直到康康往生後50年內,所有團員的子子孫孫們仍能共享版稅,他說無論多或少,這是他給團員們一份相互尊重的疼惜。
經歷人生百態之後,嘻笑怒駡或插科打諢,背後呈現的底蘊,充滿溫暖感性的人生哲學,這是2020年,康康康樂隊要呈現給你的一場大秀《康樂鼓掌》。
康康粉絲團
#小提醒
請大家一定要支持康康康樂隊的實體專輯,因為只有實體專輯才聽得到演唱會中精彩又爆笑的好笑段子
#節目播出預告
節目:寶島聯播網《寶島真無閒》
主持人:邵大倫
來賓:康康
專訪主題:《康樂.鼓掌_康康康樂隊 (KangKangBand) 首張創作台語專輯》
播出時間:12/28(週ㄧ)09:15-11:00
播出頻道:寶島聯播網
北部地區|FM98.5 寶島新聲
雲嘉地區|FM91.3 嘉義之音
花蓮地區|FM90.5 希望之聲
播出時間:12/28(週一)20:10-22:00
中部地區|FM99. 1 大千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