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守護者🙌110年社區營造計劃成果發表會》
這是暖暖第一款實境解謎遊戲,也是一款親子育樂遊戲,非常特別的體驗!#利用這一波連假把五條路線都收集完成吧✅
文化歷史及人文地理,用課堂講解或是看圖演說其實是很枯燥乏味的,那如果可以直接親臨現場,以live直播的方式進行寓教於樂🤗那我們何不Try it🤔
感謝 #周勉老師 #王國緯老師 勾起暖暖記憶,意猶未盡的分享。
旻勳聽到周勉阿姨分享的「西皮與福祿」,瞭解”軒”和”堂”屬於西皮、”社”和”郡”屬於福祿,現今暖暖安德宮媽祖廟的「靈義郡」,當年叫做「興義軒」,後來因漳泉械鬥而改名為靈義郡(不分彼此、像兄弟一樣)
靈-精神的團結🤝靈魂的聚集
義-陣頭講義氣
郡-不管是西皮派還是福祿派,大家要合群,相互支援幫忙
#靈義郡命名的由來👍
🪕 #暖暖北管戲曲-周勉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ailPVk_hg
旻勳聽到王國緯老師(大菁農場)分享 #淡蘭古道 及早期暖暖盛產的產業,長了許多知識與見聞!
我們除了最有名的大菁(染料植物)、煤礦、樟腦外,居然還有茶葉🍵(包種茶、鐵觀音)及香菇🍄、1889年大華橋還發現黃金🌟清朝政府在暖暖設立 #金沙分局,現在的源遠路(暖暖火車站前)以前還取名為 #產金路,可見掏金熱⛏,現場聽得相當過癮!意猶未盡😃
🌿 #守護暖暖產業-王國緯老師
https://youtu.be/5bBV0ocKf-Q
☀️暖暖守護者遊戲手册即日起歡迎索取(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暖暖區公所
📖暖暖圖書館
🪨黃蠟石文化館
林旻勳 ❤️祝福大家中秋佳節愉快🎑
月圓人團圓🌕闔家平安❤️
#暖進你心❤️
王得祿媽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美國的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於1930年2月15日(農曆正月17日)在臺灣臺南拍攝的有聲新聞影片,攝影師為 Eric Mayell,忠實紀錄了日治時期的臺灣廟宇慶典活動,包括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爺並列位尊神回鑾遶境,以及開山神社(今延平郡王祠)270年祭典活動。在這段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穿著日本傳統服飾在路旁圍觀的孩童、參與慶典遊行的人力車與轎子,以及北管陣等珍貴畫面。
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並列位尊神路關表 開山神社祭典參加行列:
昭和五年二月十五日(舊曆正月十七日)午前十時本廟神輿出發,十一時開山神社著,正午開山神社二百七十年祭典參加行列遶境順序如下:(○記號表示有送佛)
本廟起行→蕃薯崎→竹仔行→打銀街→上橫街→天公埕○→三界壇○→清水寺→萬川前→府城隍○→戲臺後→岳帝廟→大人廟→車埕→大埔→送火王○→開仙王→郡役所→新路→壽町→停車場→ 本廟口 →五全境→打銀街→三四境○→竹仔街→武廟口駐駕五分間→內宮後→城邊→內新街→開仙宮→西轅門→末廣町→至運河→新町→北頭→南頭→保安宮→三條巷→良皇宮→出大路→法院前→神社→檨仔林→五帝廟→上橫街→大上帝→測候所→至壽像→孔子廟→大路→至開仙王→仁厚境→岳帝廟○→元會境→清水寺→馬公廟→廟邊→柱仔行→永華宮○→出大路→孔子廟→菜市埔→法院前→入下太子○→出下太子→良皇宮→經管埕→總趕宮→東西轅門→下橫街→武廟街→廟邊→赤崁樓○→縣口尾○→縣城隍○→溝墘→小媽祖○→米街○→小公園→大舞臺→牛塭堀→大廠口→草寮後→媽祖樓→試經口→普濟殿後→磚仔埕→粗崎糠→普濟殿○→蔡厝巷→仁和街→杉行街→水仙宮○→北勢街→藥王廟→海安宮→西羅殿○→南勢街→內外宮後→關帝港→大天后宮→武廟前→范進士→三元巷→小上帝→五全境→本廟中午→起行→安祿境→總爺街○→鎮東門→玉皇宮→本廟邊→出大路→陰陽公→福隆宮○→停車場→大路→入廟→平安大吉
1930年(昭和5年),日本政府為紀念荷蘭人在臺灣建城300年(由建立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算起),特於10月26日至11月4日一連10天在臺南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展出臺灣從原住民自由部落開始,歷經荷蘭、明鄭、清領到當代(日治時期)的文化史料與產業展;除了靜態展覽外,還有煙火秀、音樂會、戲劇、電影、詩人大會、主題講座、全島野球(棒球)大賽等琳瑯滿目的慶祝活動。與臺南息息相關的開山神社(主祭鄭成功,今延平郡王祠)也是此次紀念會的重頭戲,10月30日當天舉辦盛大的臨時祭典,還特地將延平郡王鄭成功請出來遶境市區,宛如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盛況空前。
1930年10月26日的《臺灣新民報》之相關報導如下: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為紀念荷蘭人興建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300年,由臺南市役所(市政府)主辦,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項目,多采多姿,有煙火、競馬、划龍船、音樂、戲劇、電影、雜技等康樂活動,並有史料、教育、衛生、產業、花卉等展覽會。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聘有10名顧問,連雅堂為唯一的臺灣人。紀念活動最有意義,當為展覽會與演講會,展覽會從1930年今日開始,至11月4日,歷時10天。陳列的文史資料多達好幾千件。
演講會主講學者專家有幣原坦(臺北帝國大學總長)、村上直次郎(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南洋史教授)、粟原俊一(臺灣總督府建築技師)、山中樵(臺灣總督府臺北圖書館館長)、尾崎秀真(臺灣史專家),以及連雅堂等人。
連雅堂於11月1日,在臺南「公會堂」主講「鄭氏時代之文化」,由於「聽者未能詳細飫聞,意猶未盡」,三六九小報社「爰應鄉人之請」,另主辦「臺灣三百年史講演會」,於20日起至29日,每晚七時至九時,在臺南武廟佛祖廳,由連雅堂「開講」臺灣三百年史,從荷蘭人竊臺,以至乙未割日,探原究委,巨細靡遺。
關於福斯影音新聞:
1927年,福斯電影公司便已取得有聲電影的製作專利,其運用李德福瑞斯特(Lee De Forest)於1923年發明的「Phonofilms」系統(在底片上製造音軌然後用攝影的方式記錄聲音)所攝製的「福斯影音新聞」(Fox Movietone News),是新聞界最早出現的有聲新聞影片,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段1930年拍攝的臺南廟宇慶典活動影片(Formosan New Years Procession / Parade)正是這些「福斯影音新聞」之一。
近年,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將昔日所拍攝的眾多「福斯影音新聞」影片捐贈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並將之分享於網路上,而讓我們有機會得以享受這段珍貴的影音紀錄。
1934年12月28日成立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乃「新藝綜合體」(原名CinemaScope,即一種使用弧形寬銀幕與立體音響發聲的電影)之領導者,該公司由約瑟夫賢克(Joseph Schenck)在1932年創立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s)和威廉福斯(William Fox)於1915年創立的福斯電影公司合組而成。
1953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編羅意德.道格拉斯(Lloyd C. Douglas)的暢銷書,推出「新藝綜合體」影片《聖袍千秋》(The Robe,1953),該影片在寬度約為高度二倍半的弧形銀幕上呈現,從此電影邁入寬銀幕的新紀元;其後有《國王與我》(King and I,1956)、《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58)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1965)等電影相繼問世,皆叫好又叫座。
影片來源:http://mirc.sc.edu/islandora/object/usc%3A2099
王得祿媽祖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聖誕。與我差不多年紀(我1987年生)的台灣人,如果有認真上課,應還記得小學國語課本裡有一課便是“媽祖的故事”。兒時的記憶裡,更還記得1997年某日中午放學,就看見各台新聞都在直播湄洲媽祖首次來台巡安,眾人抬著元代的媽祖聖像一路坐船、搭機抵達台灣,在全島各地掀起風潮,為當時因李登輝訪美而陷入低迷的兩岸關係帶來春風,至今重看仍感動不已。
前陣子和家父特別走了趟古“笨港”地帶,也就是今台灣雲林北港和嘉義新港部分地區巡禮。早在明天啟四年(1624年),漳州府海澄縣人(今屬廈門海滄區)顏思齊便於此登陸台灣,一年內陸續有來自閩南漳、泉二地的人民渡海歸附,比鄭成功1662年抵台還早,相傳當時先民船上便安奉媽祖,以求平安渡過“黑水溝”(即台灣海峽),而隨船抵台的媽祖,就被稱為“船仔媽”。
笨港一帶同時有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溪北六興宮三座古剎,皆源自傳說中被洪水沖毀的古笨港天后宮,前兩者還為此爭正統(並牽涉大甲媽祖三十年前改“北港謁祖”為“新港會香”的恩怨)。至於較少人知道的六興宮,與清代台籍人士官階最高的閩浙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銜)王得祿淵源甚深,廟裡還高懸王得祿於道光年間所獻牌匾。廟方人士在我參訪時還提到:“閩浙提督管轄範圍,遠比今天蔡英文大多了,當時台灣甚至連一個省都不是,只是福建省的一個府呢!”
無論如何,台灣各家媽祖追祖溯源,都會回歸到天下媽祖的祖廟湄洲,台灣許多媽祖廟早年也都保有每幾年赴湄洲“回娘家”的習俗,直到1895台灣淪入日寇之手,兩岸才因此斷絕。後台灣雖然光復,但隨即國共內戰,兩岸再度不通。然而,仍有島內媽祖信徒在1987台灣“解嚴”後,衝破當時尚未“三通”的禁忌,冒著被台當局法辦的威脅,從台灣駛船直航湄洲進香,足見媽祖在台灣民間超越政治的崇高地位。
我對媽祖有深厚的感情,一來是一生在台南鄉下成長居住的祖母生前篤信媽祖,看見媽祖就使我想起祖母,猶如台灣人習慣稱媽祖為“媽祖婆”那般,就像自家長輩一樣親切。二來是媽祖陪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從當初請來的小尊神像或僅僅一個香火袋,發展為台灣各地隨處可見的媽祖廟,本身就是一部“唐山(到台灣乃至海外打拚的閩粵移民稱祖國大陸)過台灣”的奮鬥史,提醒我們不忘自己與大陸同宗同源,血脈相連。
現在“台獨”昧於現實,將台灣人民帶入泥淖,甚至否定自己祖先與文化,炮製所謂媽祖是源自西洋宗教的“聖母”瑪利亞,媽祖俗名“默娘”是Maria的諧音云云,多數人覺得荒誕可笑,但我更覺喪心病狂。我不否認萬教歸一,中西文化在許多人類深層價值或有相通之處,但此謬論純粹是為“去中國化”,連媽祖為北宋福建莆田通賢神女、履有傳說顯聖而受中國歷朝帝王褒封的歷史事實都可抹滅(包括助鄭成功及施琅前後拿下台灣)。台灣媽祖信徒如此之多,政治人物也都熱衷參與媽祖遶境,如果連這種謠言都不駁斥,那還吹什麼媽祖文化、“台灣文化”?你們對得起媽祖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