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系兩年的臺詞課想一個月補上?不可能!】
2018-02-09 08:35:43 來源: 新京報
「不瞪眼、不面癱、有表情、能哭」已經成了評價一個演員是否有演技的基礎要素,而表演的另外一面「臺詞」,正在被從這個標準剝離出去,臺詞正在成為配音演員的工作。以至於最近趙立新、韓雪等演員在綜藝節目中秀了一把臺詞功底後,就讓觀眾有了發現新大陸的感覺。但在臺詞老師們的眼中,臺詞和表演素來不可分割。
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的幾位臺詞老師,解析目前表演和後期配音割裂、科班學生臺詞水準堪憂等現象的原因。
1 配音濫用 - 演員軋戲頻繁哪有時間背臺詞
最近幾年大熱的劇集不僅捧紅了許多演員,還帶火了一批幕後配音演員,他們的聲音幾乎全年無休地出現在各種劇集中。觀眾一方面被配音演員的聲音圈粉,另一方面也開始對「不同的劇集,熟悉的聲音」感到疲倦。
很多劇,尤其是古裝劇,現場收音可能會導致聲音上的穿幫,但無法同期收音跟必須起用配音演員之間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就算是後期配音,如果對自己的專業和塑造出的人物有要求,哪個演員願意讓別人來給自己配音?」中央戲劇學院臺詞老師吉璟津說。
接受採訪的幾位老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口音問題,上海戲劇學院的臺詞老師孫魚洋表示,臺詞教學第一階段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就是矯正學生的地方口音,不然之後的戲路會受到限制。
一些古裝劇因為棚外拍的戲份多,同時段有若干劇齊拍,而不得不用配音,但在現代劇中,配音現象仍然屢見不鮮。除了口音出戲和臺詞功底不過關,軋戲也會導致演員沒有時間背臺詞。「他橫店有戲,車墩有戲,懷柔還有戲,哪有時間去琢磨人物、背臺詞呢?有些人就只能靠導演現場講戲,直接告訴他這場幹什麼,再不行就念數字臺詞。」吉璟津無奈地說。
知名配音演員姜廣濤(曾為《琅琊榜》藺晨配音)曾表示,「配音演員最為本職的工作其實是譯製片和動畫片,現在我們配這麼多國產電視劇完全是個美麗的誤會。」
「表演和臺詞一個是手心一個是手背。用配音演員,其實是把這件事割裂了,變成了兩個巴掌。」這種割裂讓北京電影學院的臺詞老師劉中哲很擔心,他害怕配音過分使用會給觀眾帶來錯誤的引導。
「國外配音演員大多受過表演訓練,但國內不少配音演員學的是播音主持,配音時容易過於『拿捏』,劉中哲認為,缺乏表演訓練會讓配音演員難以應對不同的角色,他提到了這幾年的熱劇,「適合清宮戲小清新范兒的配音演員,不一定能駕馭戰國時期的野性之美,所以《羋月傳》的配音就感覺很空。」
吉璟津提到《雞毛飛上天》中張譯的表演,東北籍的張譯用自己的聲音詮釋了一個地道的浙江商人,「語言成立,這個人物形象就完成了一半,慢慢地觀眾會相信你就是那個人物。」
2 悖論 - 學生無心上課忙拍戲,出校門卻急著補課
劉中哲經常會給學生們推薦一些經典的國外電視劇,讓他們去觀摩學習。之前,他推薦了英國的莎士比亞作品改編劇《空王冠》,但過了一段時間再問起時,全班僅有兩個人看了。
和其他院校的大學生相比,影視院校的學生要面臨另外的誘惑,通告、綜藝、拍戲等工作在讀書階段就紛至遝來,尤其某些讀大學之前就已成名的學生,更是需要持續的曝光保證人氣。
吉璟津表示,多數表演學院都明令禁止在校生外出接戲。但即便是不外出拍戲、錄綜藝,一些學生也難以保證每天出早功,認真練習課堂學到的方法。「生活中不鞏固,說話含糊不清,或者跟家人和老家的朋友打一個電話就又說回了方言,想要基本功扎實就一定得讓專業融入生活。」
校園裡有些學生無心上課,急著進圈子拍戲,進了圈子的不少人卻開始急著找老師補課。劉中哲常常接到一些臺詞和表演指導的工作,但授課方式讓他越來越難以忍受,有演員一到了試鏡的時候就拿著劇本來找他,最急的時候晚上給劇本,第二天就要試鏡,「這已經不是表演課了,這是創作課。」
有些演員甚至會把老師提供的粗略的表演框架,直接定型套用在戲中,劉中哲再也不願意給這樣的演員上課。在他看來,臺詞表演是門慢功夫,需要花時間來打磨和思考,「就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那一小段臺詞,要想講清楚,就得用上十節課。」
3 高校臺詞教學 - 學生思維僵化,無法理解感於心、發於聲
高校的臺詞課堂並不神秘,乍看之下,有些基本課程甚至和諸多藝考培訓班的培訓頗為相似。在上述幾大高校的表演系,臺詞必修課通常持續兩年到兩年半的時間。「氣息、聲音、咬字是第一階段的入門訓練,儘管基礎,但也需要在課堂外下足工夫練習。吉璟津介紹,『出早功』是中戲的傳統,要求學生每天早上花45分鐘到1個小時的時間練習課程內容。
高校也會引進一些國外的教學方法,上海戲劇學院這幾年引入了林克萊特聲音訓練法,這套理論強調“放飛自然之聲」,有論文表述過林克萊特認為現代人在來自社會的壓力和束縛下,出於禮儀、紀律和偽裝等目的,已經丟失了發出最自然聲音的能力。「演員這個職業就是社會心靈疏導師,用人類的情緒和那些原始的生命訴求去引領別人」,孫魚洋如此說。
「第二個階段是『人情意』,你要去理解劇本和臺詞。」
吉璟津指出,一些演員並不理解臺詞,只是一味死記硬背。隨著各種影視劇數量突飛猛漲,對演員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但演員培養的規模卻沒有跟上劇集的生產步伐,「表演指導」、 「臺詞指導」應運而生。
但有時找上門的培訓卻讓吉璟津感到頭疼,「經紀公司簽了藝人,但戲不行被導演和製片人退回來,就找老師補課問『能不能在1個月之內解決掉?』,怎麼可能?」
「先塑造人物,再談臺詞。臺詞是人物感於心,發於聲的結果。沒有感於心,哪來發於聲?」,塑造人物是劉中哲反復強調的一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他卻經常感到無力,學生的僵化理解讓他頭疼。
「學生一演杜十娘,基本就是我崩潰的時候。她們永遠把杜十娘弄得風塵味十足,然後就是哭,把她變成哭哭啼啼的怨婦。在某種流行審美的驅動下,覺得‘能讓觀眾哭,我的創作就成功了。 」
4 改進 - 學校授課從舞臺劇為主到兼顧電視劇
如今臺詞表演存在的種種問題,其實已經埋藏在藝考體系中。一方面,對於藝考生的文化課分數要求過低,被錄取的許多學生在文本的理解能力上並非佼佼者。
另一方面,為了成功通過考試,大部分學生都會在藝考前參加各種培訓班,而培訓班的課程往往更偏重朗誦,獲得了些皮毛的學生到了大學課堂上反而喪失了學習動力。劉中哲就曾在課堂上遇到過習慣了把朗誦當臺詞的學生質疑「怎麼跟培訓班教的不一樣」的情況,「孫道臨不用朗誦腔,依然可以把《琵琶行》演繹得讓人潸然淚下。」
雖然學生存在不少問題,但高校老師們仍然在努力革新自己的授課方式。孫魚洋表示,全國幾大影視院校的教學都以舞臺劇為主,但演員接觸更多的還是影視劇。為了跟市場接軌,學校的教學也在做調整,讓學生能儘早適應電視劇的拍攝方式。在他看來,職業教育有三個層面:心態、技能、知識,目前的教學體系在職業心態層面的培養還不夠多。
而影視劇中臺詞表演太差,過度使用配音的問題,演員固然有責任,但劇集生產鏈條上的其他方面也並非全是受害者。劉中哲指出,一些戲的劇本也有問題,「太爛的劇本沒法演,有些時候其實是演員在替編劇寫劇本。」
孫魚洋認為,有些時候使用配音,演員本身也很無奈,片方有預算考慮,經紀公司也有其他的工作安排。「現在越來越工業化、標準化,每個人付出的時間都有限,但這其實也是行業進步的表現。」
劉中哲推薦了一部電影,李麗華主演的《武則天》。對於看著近些年影視劇長大的人來說,這部上世紀60年代的電影的臺詞表演風格顯得過於平實。劉中哲解釋到,現在流行的朗誦腔是形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特殊語言表達方式,「回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電影,他們也有『腔調』,但都是『人物』在說話。」
琅琊榜解析 在 王政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叔隨興推薦書單】
應出版社邀請,推薦我最愛的10本書並寫推薦文,推薦的對象不限,推薦文隨我發揮,這是處女秀,我隨興推薦,各位就隨興參酌囉!
1. 文化苦旅 作者: 余秋雨
在史學與文學的巧妙轉換當中,看見人生智慧的粹煉與積累,這是我認為讀史學文最有價值的一部份。
作者雖然在史實的部份,一直被許多專家挑出硬傷,但這並不減損我在閱讀這本書時的興味盎然,對於史實的正確認識,固然是研究的基本要求,但我不是嚴謹的歷史學者,我是隨興的生活行者,對於書中透過文學性語言傳達歷史裡的時空人事標誌,即便有誤,我仍然可以在按圖索驥的過程中,盡覽旅途的大山大水,或者小河小村。
這樣的探索,方向在我的手上,催促我上路的動力則是這一本書。
2. 山居筆記 作者: 余秋雨
讀山居筆記時,我正短暫居住在一座海島上,迷彩的生活將我侷限在木麻黃的生長範圍內,幸好有這本書,帶我出走。
前一頁,唐朝吹著風,下一頁,宋朝飄著雨; 上一個章節,絲路響著駝獸的足音,下一個章節,敦煌映入飛仙的升天。
我在歷史感的文字當中,連結我在文字裡認識的歷史; 我在文學性的歷史當中,回味我在歷史裡想像的文學。
這本書,以山裡來的文字,帶我走出苦悶的海域。
3.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米奇.艾爾邦
我遇過幾次生死,有些可以預期,但仍不免悲傷;有些超乎預料,卻又出奇平靜.不論悲傷或平靜,我始終相信,生死之間,有功課必須修習.
這本書其實談的不是生死,而是怎麼生?怎麼死?
生的價值取決於如何死,而死的意義存在於如何生,書中作者與他的老師的對話,常常在無意間,振聾發聵的傳遞智慧.
多年以後,在日本電影"末代武士"的最後一幕,當阿湯哥回答天皇詢問那末代武士是怎麼死的時候,我心頭凜然一震,啊,這不就是這本書教我的事:別記得我怎麼死的,請記得我是怎麼活的.
4.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作者: 喬辛.迪.波沙達&愛倫.辛格
20年前我來到這個偏鄉小校的時候,我看見一大群急著吃掉棉花糖的窮鄉孩子.
沒有完成作業的去跑操場,沒有達成學習任務的去罰站,沒有投入課堂的去對著椰子樹念校規...,所以體力變好了,腿力強健了,嗓門變大了,但是教育始終沒有發生.
窮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棉花糖,老師們沒有帶他們學會辛苦忍耐並學習付出之後,真正的棉花糖有多好吃.
20年過去,我在同樣的學校看見越來越多知道真正棉花糖滋味,並且願意辛苦投入耐心等待的孩子.
我推薦這本書,老師們應該看一看.
5. 蘇菲的世界 作者: 喬斯坦.賈德
蘇菲的世界是我的哲學啟蒙書,我的意思不是說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哲學的各門各派,而是啟發我”哲學性思考”。
哲學性思考建立一個人的價值觀,影響一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各種面貌,我永遠記得作者的一個比喻”我們出生時,像是一隻在狗毛頂端的跳蚤,對世界充滿了無限好奇,隨著年紀漸長,逐漸往下爬到狗毛深處,對世界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我們不能對這個世界發出為什麼的疑問,那麼我們的存在,就沒有了樂趣,也沒有了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小說的方式寫哲學,這個方式,讓哲學以親民的面貌,走進我們的生活。
6. 琅琊榜
我不知道你在終極三國當中看見台灣戲劇的哪一個層次,但我在琅琊榜當中眼紅又無法自拔的尊敬起大陸原創歷史小說與改編戲劇的深厚文化底蘊.
這是一部架空歷史的創作小說,在超脫史實的框架之外,以一種不肥皂不俗濫的方式訴說了中國文化中多所存在卻世道江河的情義千秋與誠信法治,在充滿人的味道與畫面中,傳遞在遞嬗變革的時空長河裡,恆久不變的,美好的歷篩淘金.
每一回每一章節或每一晚,在小殊的鬱結眼神中睡去,真是一種幸福.
7. 井然有序-余光中序文集 作者:余光中
讀序是一種取巧的讀書方法.
你可以在少則數百,至多不超過幾千的精鍊文字當中,盡收這本書的精華,這樣的讀書方式,有時候,真像在忙碌的生活步調當中,偷空推開滑鼠,抓一把核果塞進嘴裡,暫時解饞並自以為攝取起碼營養的行為.
但,偶爾,沒有抓到核果,只有幾朵水果乾,就會悵然若失.
余光中的這本序文集,完全沒有果乾,都是紮實的核果,甚至,比正餐還豐富營養.
或詳細解析人物,或深入評述詩文,或厚積薄發的抒發己見,或引經據典的呼應他說,余老的敦厚與犀利,嚴謹與幽默,在這本書收錄的35篇序文中,表露無遺.
8. 傷心咖啡館之歌 作者:朱少麟
我很愛書中的一段話:「黑暗並不能造成陰影,光亮才能。」
失落,找尋然後救贖.這本書寫出新舊價值觀混亂衝突的那個90年代,也寫出我苦澀的青春年代.
憤怒在發洩中赤裸裸的呈現更大的矛盾,不安在控訴中亮晃晃的曝光更多的無力-我們不都經過這樣的少男少女時代,不是嗎?
有人經過然後走出來,或者約定俗成走進世俗的軌道,或者離經叛道走出驚世的格局,當然,有人,走不出來.
或許,你可以在這本書裡,看見造成陰影的那道光.
9. 蘇東坡詞
讀蘇詞讓我理解人生旅途的不同風景必定有最佳的閱覽角度,困頓時釋懷,風波時理解,快馬時自在,窮途時和解。少年讀蘇詞,看見未來的人間別有行路難; 中年讀蘇詞,了然當下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老年讀蘇詞,透徹回首的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在蘇詞裡理解人生的必然與偶然,決定了人生前進與後退的角度或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