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理民府——典型的紅磚殖民地建築】
北區理民府始建於1907年,比舊大埔警署稍晚幾年,均是英國租借新界後為了管治新界所建立的政府建築,建築特色方面,兩座殖民地建築都有著相似的結構。
北區理民府建於山丘之上,原為南北兩座單層的建築,以紅磚築砌,東西立面均有磚拱遊廊,設有拱形門窗,以適應香港的炎熱氣候。房間內置有壁爐,至今仍保存良好。後來二戰過後,兩座建築中間加建了連接部分,北座加建成兩層高。裡面曾有一個小砲,現時只剩下空砲架。
現時北區理民府由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使用,命名為「羅定邦童軍中心」。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1898年,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
「理民府」的推薦目錄:
- 關於理民府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理民府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理民府 在 一一。細說愛生活 YatYat Family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理民府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理民府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理民府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理民府 在 舊北區理民府開放日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理民府 在 大埔歷史建築!綠匯學苑(前大埔警署)丶舊北區理民府丶文武二 ... 的評價
- 關於理民府 在 "民政司署"即係而家嘅"民政事務局"喎"理民府(新界)/民政署(市 ... 的評價
理民府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英國租借新界後首幢民政大樓——北區理民府】
上期就為大家介紹了活化成綠匯學苑的舊大埔警署,而同樣在運頭角之內,亦有一座被活化的殖民地時期建築,這座建築名為北區理民府。
在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爵士與李鴻章在北京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九龍半島、大嶼山等離島及大鵬灣水域就以為期99年的期限租予英國。為了方便管理新界的租地,當時大埔就被用作管治新界的中心,英國政府就分別在1901年設立「Land Office」。期後為了精準執行土地法例,「Land Office」就被分為兩個部門,其中一個正是座落大埔的北區理民府。
舊北區理民府始建於1907年,是英國租借新界後最早的民政中心。理民府的職主要是管治新租地除新九龍及三個小島外的大部分地區,除此之外還負責收稅、發牌、土地丈量、地區工程、司法仲裁、地方治安、排解糾紛等工作。
舊北區理民府於1983年停止用作理民府的辦公大樓,其後曾撥給環境保護署用作該署的大埔分處,直至2002始用作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羅定邦童軍中心。
理民府 在 一一。細說愛生活 YatYat Family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的畢業相💖
相信大家都開始準備小朋友畢業禮了,可能大家也打算自己幫小朋友拍照,一直想帶一一拍一輯有校園氣息的畢業相,紅磚牆是不二之選,除了香港大學外,也可以考慮位於大埔的 #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羅定邦童軍中心,5月初才重新對外開放,不過天氣真的太熱, 最好收太陽或秋涼季節才去。
這兒前身為「北區理民府」,興建於1907年,比建於1910年的香港大學還要早一點,在1981年被列入 #香港法定古蹟。
不過有幾點要留意:
⚠️只在星期一至五辦公時間 9am-6pm開放
(去之前最好再打電話📲確認 )
⚠️只能在建築物外圍拍照📸
⚠️這裡真的算多蚊🦟,❌千萬別穿短衫短褲來
話需如此,但這兒也算是很好拍的,連我這非常業餘的都自拍到幾張滿意的,寬敞的磚柱游廊和拱形門窗書卷味十足,整體上保持一貫古樸的外貌,自己來拍一支高腳架是非常重要的!
怎樣去?
在大埔廣福道有名的$12店沿長命斜路上(夏天想行上去的話請三思),或者在大埔墟火車站坐的士就不用跳錶,坐巴士的話就在廣福道近廣福球場附近下車就可以了
離開時把握機會逛這家$12店,也會有很多收獲!
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羅定邦童軍中心
📍大埔運頭角里15號
📞2667 9100
🔗http://bit.ly/3gH39lL
如果喜歡我的介紹,請多多讚好支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暑期活動:
廣東話兒歌音樂班
https://fb.watch/6d0HseOHVz/
仿真溜冰場
https://fb.watch/6d0nrfMIyq/
石門跆拳道暑期班招生
http://bit.ly/3gEcZpw
有趣學英文•講讀寫暑期班
http://bit.ly/3iRCMfv
入手超值童書,培養好閱讀習慣
http://bit.ly/3gABdBc
教育下一代愛惜地球資源,遊戲展覧
http://bit.ly/2UlWAO9
環保♻️教育:與小朋友一起做回收
http://bit.ly/3zG7Hk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 #親子好去處:
🎡$85套票玩摩天輪、木馬、夾公仔、仲有得食🌭
http://bit.ly/2TJynku
🔥參加迪士尼小鼓隊巡遊表演
http://bit.ly/3y4jiJH
🔥$80一大一小 國際學校 playroom
Pamela Peck Discovery Space(需預約)
http://bit.ly/3h9V0Ix
🥩Megabox附近搵食
八幡平石燒牛扒專門店
http://bit.ly/3xyCeQ0
可以「搭𨋢」的遊樂場☺️
http://bit.ly/33Brl2L
香港鐵路博物館
http://bit.ly/3uqK8tp
448農莊 (需預約)
http://bit.ly/3aQbjWU
假日農場 (需預約)
http://bit.ly/2QLSpJL
百田遊園 (需預約)
http://bit.ly/3xL9Ue6
歡樂天地Megabox店
http://bit.ly/3vyE0PM
小白兔農莊(有預約/walkin)
http://bit.ly/2R9mKBV
理民府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19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滿清政府商議興建連接香港與廣州的鐵路。1898年,香港政府與當時的清政府達成協議,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專營權歸英方所有。而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兩段,分別由中、英兩國政府負責興建。中國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路軌等基建設施分兩地管理。鐵路始建於1906年,英段於1910年通車,華段則於1911年通車。當時九廣鐵路─英段有2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筆架山,然後沿沙田海及吐露港海岸到達邊境。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能夠經過當時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但缺點是需要開鑿長達2.4公里的筆架山隧道。另一個方案是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經過荃灣及青山灣海岸,再北上屯門及元朗到達邊境(方案類似現今的西鐵線)。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只須開鑿數條較短的隧道,技術上較首方案簡單得多,可是這個定線所經之處比較荒蕪,而且路程也較首方案長。最終,香港政府最後接納第一個方案。來往兩地的直通車服務曾因二戰及後來中國大陸政權易手而停辦,來往兩地的長途客車(港穗直通車)於1979年才恢復行走。該路段後來由兩間不同公司營運,分別是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的廣深鐵路(原華段)及九廣鐵路公司營運的九廣東鐵(原英段)。沙頭角支線(1912年4月1日-1928年4月1日)是九廣鐵路於香港新界北區的一條已經廢止的鐵路線,由今日的粉嶺站通往沙頭角[1]。支線於1912年開通,直至因沿線興建了公路而客量大跌,終於在1928年廢止,營運了僅16年。於1911年初,當時的北約理民府建議修築鐵路連接沙頭角。政府採納建議,並於1911年4月開始,使用九廣鐵路英段(今港鐵東鐵綫)改用標準軌後從該鐵路拆下來的窄軌鐵路物料修建這條支線。由於當時鐵路所在沒有道路可達,因此材料都是用牛車和人力運送,並搬遷多個墳墓。建築工程於同年12月便完成,1911年12月21日,粉嶺至石涌凹一段首先通車,到1912年4月1日全線通車。支線設有五個車站,包括粉嶺、洪嶺、禾坑、石涌凹及位於邊境車坪街的沙頭角。全程以單軌鋪設,另在1.5英里及4英里設側線供讓車用,並在禾坑站設掉頭路軌。通車初期每日只有4班列車,配合九廣鐵路主線的時間表行駛,列車上設有售票員。因為設備和線型比較低規格關係,走畢全程需要55分鐘。除了客運,支線也兼辦貨運,主要是運送磚和煤。通車時全程票價為2角,通車初期支線並不太受歡迎,故此年乘客只有42,940人次。後來於1914年增設頭等車卡,並於1915年有新的票務安排後,乘客才增至67,608多人次,支線並首次出現盈利。於全盛時期的1919年,乘客更有82,505人次。1924年香港政府落實興建沙頭角公路,並於1927年通車後,支線的營運大受影響,該年乘客跌至只有27,699人次。當局認為支線已沒有營運價值,最終於1年後的1928年4月1日停駛,當年只有5,933人次乘搭支線。香港「九廣鐵路」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只代表「九廣鐵路──英段」,現在則指由九廣鐵路公司在1910年至2 007年在香港營運的所有鐵路網,包括九廣東鐵、九廣西鐵、馬鞍山鐵路及九廣輕鐵。自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生效後,原九廣鐵路的列車服務已改由前身是地鐵公司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為港鐵一部分。九龍至廣州的九廣鐵路包括廣深鐵路(廣州至深圳)及九廣東鐵(羅湖至九龍)。現時仍然有城際直通車來往九龍(紅磡站)至廣州東之間,並延伸開行直通車至上海、北京等城市。
理民府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理民府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陳姓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港英政府,荃灣便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1950年代,由於國共內戰,使中國大陸大批民眾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1973年,仁濟醫院啟用。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1982年,地鐵(今港鐵)荃灣綫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1990年,城門隧道正式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1998年,地鐵(今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汀九橋、汲水門大橋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及大欖隧道間接加速荃灣區的發展,城門谷運動場及荃灣公園亦啟用。愉景新城建成,楊屋道球場關閉。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2003年,九廣西鐵(今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2005年,地鐵(今港鐵)迪士尼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迪士尼樂園亦落成。地產商亦紛紛在區內興建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理民府 在 大埔歷史建築!綠匯學苑(前大埔警署)丶舊北區理民府丶文武二 ... 的推薦與評價
舊北區 理民府 位於香港新界大埔運頭角里,是英國租借新界後興建的首幢民政 ... 建於1891年,由大埔七約鄉民集資興建,於1892年落成,文武廟標誌大埔市 ... ... <看更多>
理民府 在 "民政司署"即係而家嘅"民政事務局"喎"理民府(新界)/民政署(市 ... 的推薦與評價
Jan 15, 2018 - "民政司署"即係而家嘅"民政事務局"喎"理民府(新界)/民政署(市區)",之後合併為"政務總署(各區分處叫政務處)",先係而家嘅"民政事務總署(各區分處叫 ... ... <看更多>
理民府 在 舊北區理民府開放日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舊北區理民府開放日 · 粉絲專頁 · 非政府組織(NGO) · nter-hkscout.org · 評分· 5.0(5 則評論).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