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暴中,科大學生周梓樂案,周末我進入將軍澳尚德停車場勘察之後,疑點眾多,以下從頭析論。
首先現場的地形:多層停車場與周梓樂居住或當夜駐在的富康花園之間,有一天橋走廊。並作啞鈴形狀(圖一):
11月3日星期日晚上10點多,街頭示威開始。午夜即11月4日星期一凌晨零時10分,周梓樂由富康花園去停車場。
以下推論,全部根據警方公布的資料與到目前為止商場發放的錄影帶歸納:
隨後的半小時,周同學在停車場2樓徘徊,正在使用手機。手機最後上線,在凌晨 1時。
這一部份並不太重要。關鍵在於凌晨一點,周同學離開尚德停車場2樓,通過天橋走廊,返回富康花園。
但走了一大半,卻忽然折回,重返停車場2樓,錄影帶顯示, 1:02分,周同學正在2樓的汽車斜坡走上3樓。
但1:05分,周已被發現重創昏迷復生月停車場2樓欄牆外的走廊。
全案關鍵,在於這短短4分多鐘內,發生了什麼事。
停車場3樓的水泥欄牆有三呎多高,不可能倚牆失足墮斃。但他卻昏臥下層。只有兩個可能:意外、他殺。
自殺的可能性,完全排除。若是意外,則他為何要在1:00重新返回停車場,走到3樓?只有兩個可能:
1,周同學壓力太大,忽然想回到停車場玩一回Parkour。
2,1:00他收到朋友短訊,叫他返回停車場,找高處觀察。他發現3樓的欄牆看不見街道,決定回到2樓,但懶得走樓梯,決定由3樓圍牆跳下去。
但現場可以目測,一層樓那麼高,周同學平時沒有做過特技演員,周圍平靜,他可以用旁邊的樓梯,而不是如頑童一樣跳下。
事後有人發放資料,指出那道欄牆在視覺上有誤導,令人以為牆的另一端是平地。但其實這層樓的另一邊另有欄牆,外為2.5樓。兩牆不可蓄意混淆:(圖2與3)
除了意外,剩下的就是他殺了。
周同學回到3樓的時候,遇到至少兩名兇徒伏擊,短時間內快速制服,不確定周同學是否清醒的狀態下,被抬起越過欄牆向2樓擲下。
但這樣做,是為了謀殺還是懲罰?只有一層樓的高度,周同學生還的機會極高,事後完全可以指證。不論是殺人還是懲戒,此是愚蠢的下策。
行兇之後要逃離,錄影帶並無記錄。若要避過360度的錄影機掃拍,必須事先審慎預謀。但周同學已經離場再折回,即興返回3樓,有很高的偶發性,預謀在3樓伏擊,可能性極低。
另一可能,是3樓的樓梯間有防暴警察或便衣埋伏,以防暴徒出沒。遇到折回的周同學,雙方對峙,衝突而追捕,周同學不顧安全,情急跳下3樓的欄牆。
但同樣,若有這種情形,錄影會錄得到。而且短短一兩分鐘,時間極為短促。
警方的說法,是當夜只來過停車場兩次。一次在午夜前11:30左右,發現平安無事之後撤走。另一次,就是在凌晨消防員先到場急救周同學後,警員才抵達。
警方第一次到場後,有沒有留下兩三個埋伏防守?目前只能假設:沒有。
所以只能又回到意外失足的那個可能性。
但是領匯又發佈了當夜稍後,凌晨兩點,有兩名市民不約而同,在3樓地點企圖翻跳牆欄,「以為」外面是2.5樓處的淺矮地面,幸好皆身手敏捷,有驚無險,懸崖勒馬,安全無事。
換言之,這個停車場的3樓欄牆,長期有高度的視覺誤導,一夜之間,可以隨時製造三名意外失足墜下的「周梓樂」,而這一夜,其中兩人大難不死。
若風險如此之高,一年之中,險蹈此死亡陷阱之過度活躍症人士,當有上千人因而不幸捐軀。是否商場的經營者早應有發現,在牆壁貼滿「此牆後有十五呎高,切勿攀爬」之溫馨提示?
這就是必須開死因庭的原因。尤其醫護人員的醫療報告,以及獨立的法醫解剖報告。
再強調一次:以上推論,全部根據警方公布的資料和目前得到的錄影帶為依據。有否延誤了救治,則屬次要的第二爭議。
關鍵在於:凌晨一點開始至凌晨的4分多鐘裏,周同學發生了什麼事?
追究真相,並不是所謂的消費死者。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遇刺,總統的頭蓋骨圖片、血衣,日日對外公布,因為一顆「魔術子彈」(The Magic Bullet )的力學,出現奇怪的反常狀態。
若錄影帶已經公布完畢,剩下的微弱證據,只有周同學手機裏,最後上線時零晨一點,他收到的是什麼短訊,或導致他重返停車場。雖然那個短訊,可能只是他的母親叫他回來睡覺,很晚了。
但周同學永遠不會回來了。
我們希望,天長夜永,周梓樂之死不會成為香港史上類似JFK的第一懸案,只有真相大白,方可保障社會公義,令周同學真正安息。
甘迺迪遇刺 疑點 在 Novel小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停屍間的死亡人生》分享贈書活動
By Mr.V
【活動時間】
即刻起~4/5(五)23:59
4/6(六)會抽出兩位由臉譜出版贈送《停屍間的死亡人生》一書
(贈品寄送之故僅限台灣本島的朋友參與)
【活動辦法】
按此篇文章讚 (y) ,然後分享並且回答問題:
在《停屍間的死亡人生》中,你第一個想閱讀的案件是以下哪樁案件?(可複選)
梵谷之死🎨
人群中的怪物🧟♂
空盪的嬰兒房🧸
西曼菲斯的幽靈👻
甘迺迪刺殺案嫌疑犯👤
魂斷好萊塢的遲暮美人🎭
非裔美國高中生馬丁的槍擊命案🔫
◎書籍寄送限台澎金馬地
◎本粉絲團保留最終活動解釋權
【書籍介紹】
🔜👉 死於非命!🛒 https://bit.ly/2UK3hF1
解剖刀劃開的不只是屍體,還有真相──不管你願不願意面對!
首席法醫撥開爭議罪案的聳動疑雲,將真相從冰冷的停屍間,帶到爭論沸騰的法庭上;從歷史的塵封角落,拿到現代科學的顯微鏡下──
大牌音樂製作人為了擺脫槍殺女演員的罪名,斥資百萬美金聘請專家證人團隊,接下委託的鑑識科學家是在出賣靈魂、或是苦尋真相?
掀起種族衝突的槍擊案中,一方是單純平凡的黑人少年、一方是熱心公益的白人義警,在媒體環伺、輿論沸騰之下,證人席上的法醫要如何堅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擁有四十年執業經驗的法醫文森‧迪馬歐,曾參與全美各地眾多社會矚目的刑案審判過程,經手的驗屍工作超過九千件。他的驗屍報告揭露過各式各樣駭人的罪行:醫護人員化身「死亡天使」毒害病患、母親在二十年間陸續殺死至少七名嬰幼兒、男童在鄉間森林裡慘遭閹割虐殺……。這些案件往往觸發大眾的不安全感、甚或挑起族群仇恨,引來多方揣測,有時也不幸製造了無辜的代罪羔羊。如何在理解每個案件的政治與社會意義的同時,堅定秉持對科學證據的嚴謹標準,成為他不曾間斷的挑戰。
梵谷自殺的故事眾所皆知,但現代鑑識科學專家為何提出質疑?
甘迺迪遇刺案的頭號嫌犯,是真有其人還是陰謀捏造的假身分?
除了當代的刑事案件以外,迪馬歐也將鑑識科學知識貢獻於歷史上懸疑事件的研究調查。例如,坊間一般認為梵谷死於自殺,但迪馬歐從鑑識科學的角度提出疑點:從槍傷面積以及火藥痕跡來看,梵谷不可能死於自殺──那麼開槍的會是誰呢?
另一充滿爭議的案例,則是美國總統甘迺迪刺殺案的嫌犯李‧哈維‧奧斯華的開棺驗屍。美國始終盛傳各種陰謀論,有人懷疑奧斯華的墓中空無一物,有人認為他背後另有掌權人士指使、甚至可能是蘇聯間諜。迪馬歐受託重新鑒定奧斯華的身分,然而,埋在地下二十年的棺木中,有什麼決定性的證據能夠抵抗歲月的腐蝕?
本書中的案例多半是迪馬歐親自進行驗屍或以證人、顧問身分參與,描寫第一線的鑒定與參審工作,呈現死亡事件所帶給他沉重卻也精采的人生體驗,以及他從業多年後深刻的感觸:法醫能夠透過科學檢驗理解死者的遭遇,卻無法理解案件關係人的內心;鑑識科學可以揭示事實,但事實未必能符合死者家屬或社會大眾的期待。透過迪馬歐與死亡相伴的職業生涯,讀者能夠窺見鑑識科學從業人員面對這些重大案件時的心境與思維。
甘迺迪遇刺 疑點 在 Novel小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停屍間的死亡人生》分享贈書活動
By Mr.V
【活動時間】
即刻起~4/5(五)23:59
4/6(六)會抽出兩位由臉譜出版贈送《停屍間的死亡人生》一書
(贈品寄送之故僅限台灣本島的朋友參與)
【活動辦法】
按此篇文章讚 (y) ,然後分享並且回答問題:
在《停屍間的死亡人生》中,你第一個想閱讀的案件是以下哪樁案件?(可複選)
梵谷之死🎨
人群中的怪物🧟♂
空盪的嬰兒房🧸
西曼菲斯的幽靈👻
甘迺迪刺殺案嫌疑犯👤
魂斷好萊塢的遲暮美人🎭
非裔美國高中生馬丁的槍擊命案🔫
◎書籍寄送限台澎金馬地
◎本粉絲團保留最終活動解釋權
【書籍介紹】
🔜👉 死於非命!🛒 https://bit.ly/2UK3hF1
解剖刀劃開的不只是屍體,還有真相──不管你願不願意面對!
首席法醫撥開爭議罪案的聳動疑雲,將真相從冰冷的停屍間,帶到爭論沸騰的法庭上;從歷史的塵封角落,拿到現代科學的顯微鏡下──
大牌音樂製作人為了擺脫槍殺女演員的罪名,斥資百萬美金聘請專家證人團隊,接下委託的鑑識科學家是在出賣靈魂、或是苦尋真相?
掀起種族衝突的槍擊案中,一方是單純平凡的黑人少年、一方是熱心公益的白人義警,在媒體環伺、輿論沸騰之下,證人席上的法醫要如何堅持「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擁有四十年執業經驗的法醫文森‧迪馬歐,曾參與全美各地眾多社會矚目的刑案審判過程,經手的驗屍工作超過九千件。他的驗屍報告揭露過各式各樣駭人的罪行:醫護人員化身「死亡天使」毒害病患、母親在二十年間陸續殺死至少七名嬰幼兒、男童在鄉間森林裡慘遭閹割虐殺……。這些案件往往觸發大眾的不安全感、甚或挑起族群仇恨,引來多方揣測,有時也不幸製造了無辜的代罪羔羊。如何在理解每個案件的政治與社會意義的同時,堅定秉持對科學證據的嚴謹標準,成為他不曾間斷的挑戰。
梵谷自殺的故事眾所皆知,但現代鑑識科學專家為何提出質疑?
甘迺迪遇刺案的頭號嫌犯,是真有其人還是陰謀捏造的假身分?
除了當代的刑事案件以外,迪馬歐也將鑑識科學知識貢獻於歷史上懸疑事件的研究調查。例如,坊間一般認為梵谷死於自殺,但迪馬歐從鑑識科學的角度提出疑點:從槍傷面積以及火藥痕跡來看,梵谷不可能死於自殺──那麼開槍的會是誰呢?
另一充滿爭議的案例,則是美國總統甘迺迪刺殺案的嫌犯李‧哈維‧奧斯華的開棺驗屍。美國始終盛傳各種陰謀論,有人懷疑奧斯華的墓中空無一物,有人認為他背後另有掌權人士指使、甚至可能是蘇聯間諜。迪馬歐受託重新鑒定奧斯華的身分,然而,埋在地下二十年的棺木中,有什麼決定性的證據能夠抵抗歲月的腐蝕?
本書中的案例多半是迪馬歐親自進行驗屍或以證人、顧問身分參與,描寫第一線的鑒定與參審工作,呈現死亡事件所帶給他沉重卻也精采的人生體驗,以及他從業多年後深刻的感觸:法醫能夠透過科學檢驗理解死者的遭遇,卻無法理解案件關係人的內心;鑑識科學可以揭示事實,但事實未必能符合死者家屬或社會大眾的期待。透過迪馬歐與死亡相伴的職業生涯,讀者能夠窺見鑑識科學從業人員面對這些重大案件時的心境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