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沒有大自然——大自然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自然」】
今天我們比較chill,因為其實官大偉老師在2017年的講稿就闡明過這個概念:荒野跟自然也是人的一種想像投射,你看到的、以為的部落的自然,都是部落幾百年經營的地景,這種對於空間的想像也是一種權力關係,站在現代社會的位置,進而投射部落未完全發展的視野。這裡也要來蹭一下那些蹭斯卡羅的人群,趁現在拋出線索,當大家開始理解文化的權力位階關係,是不是就可以戳破「原住民生活好自然」的幻想泡泡了呢?我想值得大家注意的另一個線索,打開原住民族線上辭典輸入「自然」兩個字,你會發現多數原住民族並沒有這種將世界與自然分割為主客體的概念,欸到這裡是不是以為不去區分主客體的原住民族就等於野蠻未開化?稍有不慎就會被偏見釣到的台灣社會,過去課本沒有告訴你的是文化並非不動的死水,原住民族各族群如何應對世界有其自身的動態實踐方法,過去從各種媒體套用的線性進步史觀本就無法呈現原住民族各族群的真貌。
接下來更chill的提醒,我們今天不會介紹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反過來我們特別想指出這種自原住民族社會汲取「生態」與聲稱「智慧」的稱謂,很多時候並沒有將原住民族視為主體,當眾多專家學者開始利用「原住民族生態智慧」來支持現代保育的時候,是站在國家政策的角度對原住民族人與部落下指導棋——因為你們有傳統文化的需要,所以我們開放你們狩獵,同時正好可以利用你們的生態智慧來保育——懸在空中的潛意識就是「尊重原住民正好有好理由」,結合現代科學與所謂尊重文化,擱置歷史正義的討論比如自治與補償,少數學者如莊慶信注意到環境正義必須關注原住民族歷史壓迫的處境,而疾呼政府與社會重視,不過畢竟是少數,查得到的文章多數停留在對原住民族生態智慧的讚揚上。這種偽善與雙重標準——chill一點來說好了,真的差點以為台灣多數人都在吸大麻縱容幻覺與族群共榮的慾望生長,就連原民會主委都吸到講出「不願意學習語言怎麼當原住民」了,人生短短幾個秋,秋的都是其他人,原住民負責人生短短。
離題了,作為分析,我們不反對用容易理解的概念來介紹原住民族各族群的世界觀,避免全稱與片面真的不容易,介於「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都追求和諧」與「布農族打耳祭是人定勝天」之間;重要的不是你翻《湖濱散記》得到多少自然的謬思,而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視角定向型塑的知識體系,以及你對於不同族群是否抱持開放理解的態度。每次講這個都很老生常談,老生講了好久2018年還是冒出「原住民族各族群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想法大同小異」這種說法,無法深究就不要簡化結論,哪個族群不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小教材也吸大麻,偏見純的極致。環境保護與原住民族權利不一定相斥,可是你看在這種簡直聖誕樹掛滿童真修辭的教材面前,拆一次禮物就是拆一次炸彈,「什麼原住民族沒有自然」,爆炸,「什麼原來泰雅族的gaga跟別族的世界觀就差那麼多了嗎」,又爆炸——由此你會發現原住民族「文化」又再一次被媒體淘選,祭儀與物質工具層面最具特色,深層思想內涵沒有能力與資源理解就浪漫化吧小朋友不需要懂太多。這也是本台長期的主軸了,詮釋權的問題有它的複雜性,比如以教材為例,布農族光是語言跟符號就可以吵很久,又或者布農畫曆被廣泛濫用成為文化符碼的問題,而站上教材的「八部合音」四個字長期以來凸顯的是「被驚嘆的音樂性」,詮釋的河流就往歌聲與聲部流去,pasiputput祈禱小米豐收的文化性質、曲式本來是祭儀一部份...等等相關討論就付之闕如。
謹慎仍然是必要的,開啟原住民族權利/權力的視野也是。忽略原住民族現實的詮釋,我們必須警戒看待。
#原住民族沒有大自然
#大自然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自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乜寇.索克魯曼 內容簡介: 忌殺黑熊,是一種生態智慧,一種文化傳承,更是布農族存在於臺灣的一種土地使命。──乜寇.索克魯曼 一步一腳印,勇敢的踏進森林去── 那天,我做了一個夢,一棵巨木在我面前倒塌...
生態智慧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應該很多同學知道,我除了養貓以外,還養了很多魚、蝦跟水草。
畢竟現代人壓力有夠大,光活著就好累,工作下班回到家都身心俱疲,連呼吸也累,每天都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 ...
遇到這種HP歸零的時候,我只要盯著水草缸,就會有被療癒的感覺。
(*´ω`)
有時候一看就是好幾十分鐘,不知不覺中,就為自己疲憊的心靈(與殘破的肉體) 爭取到了休息與放空的時間,隔天就有力氣繼續面對這個姬芭世界!
而我最近入手了一組很特別的魚缸,叫作《DESGEO生態智慧魚缸》
我本來想說「反正魚缸本來就會繁殖,多一個也沒差」沒想到一試成主顧,直接弄了三組來放客廳!把原本的舊魚缸都換掉了!
聽我說啊各位!這魚缸出乎意料的好用啊!(゚∀゚)+
一來它真的很好看,一體成形的壓克力缸體又輕又不怕撞!
還有我最愛的就是它的蓋子!把燈、過濾、造浪、打氣功能全集合在一起! 有養過魚的人才知道蓋子有多好用,不但可以防魚蝦跳缸,也不用怕地震啦!
不然每次地震來魚缸都會大爆射,噴得滿地都是水!
底部也有墊高防滑的支架,不用怕缸底的墊子長黴菌,也不用像玻璃缸一樣擔心怕底部不平,玻璃裂掉,房間大漏水!
又可以跟手機app連線,開燈、關燈、跟餵食,全部都定時 + 遙控搞定!還只需要插一個USB就好!省插座,又整齊。
就連最麻煩的換水也只要插個6mm管就半自動搞定,從此不用拿虹吸管按半天、不用喝魚缸水,甚至連手都不用弄濕,太方便啦!!
這麼好用的一個魚缸,現在早鳥價只要2590!!
不論是新手入門,還是老手想耍省時省力,這個DESGEO智慧生態魚缸都很符合需求喔!
趕快點下面這個傳送門去逛逛!!
↓↓↓ ↓↓↓ ↓↓↓
https://q-r.tw/OCt7V
↑↑↑ ↑↑↑ ↑↑↑
我也有另外寫一篇更完整的開箱文,大家參考看看:
https://blackcatteacher.com/blog/post/desgeo
(ゝ∀・)b
生態智慧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部落e購,網購食材支持原住民農業】文/曾怡陵
「#原住民 是台灣的主人,我很希望將他們的生態智慧跟文化保留下來,那是這塊土地的多元價值。」
每當金惠雯想放棄時,總會有農友灌她迷湯。「他們說若沒有『部落e購』的支持,沒辦法跨過轉型有機的門檻。他們希望我們撐住,然後去支持更多小農。」
「部落易購企業社」(其產銷平台品牌名稱為「部落e購」)創辦人金惠雯,從不知原住民存在到離不開部落,自2005年開始輔導多個部落轉型有機耕作。至今在新北市、新竹、南投、花蓮發展出各自的原農協同組合,以區域為單位建立資源共享的網絡,合作農友已達260多人⋯⋯
用「挑食」支持部落經濟 👉 https://bit.ly/353Uh44
生態智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乜寇.索克魯曼
內容簡介:
忌殺黑熊,是一種生態智慧,一種文化傳承,更是布農族存在於臺灣的一種土地使命。──乜寇.索克魯曼
一步一腳印,勇敢的踏進森林去──
那天,我做了一個夢,一棵巨木在我面前倒塌崩裂,
達駭爺爺說道:「這是好夢哦!」便帶著我到山上冒險,
聽那從左側飛來的卡斯卡斯鳥清脆響亮的叫著,聽說這是好預兆!
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爺爺趕緊帶著我到獵人在山林裡的家──獵寮,
我這才知道,原來爺爺臉上的疤痕,是跟黑熊搏鬥的紀錄!
但是,爺爺沒有一絲的驕傲,因為布農是忌殺黑熊的民族,更別說傷害黑熊了。
一陣閃電打下,一棵巨木倒下,震動了整片山林,
爺爺喊著:「塔克頓!」
遠處是小黑熊,動也不動的哀鳴著,
我們該怎麼辦?該把牠帶回獵寮嗎?
作者簡介:乜寇.索克魯曼
布農族人,一九七五年出生於臺灣南投縣信義鄉望鄉部落,一處打開家門就可以看見東谷沙飛(玉山)的地方。擅長魔幻寫實風格的創作,作品《東谷沙飛傳奇》被譽為臺灣版的《魔戒》。曾獲全球華文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臺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主要作品有:《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我聽見群山報戰功》、《Ina Bunun!布農青春》、《東谷沙飛傳奇》等。
繪者簡介:儲嘉慧
擅長繪畫與手作藝術創作。
現居屏東。
插畫作品有《蘭嶼、飛魚、巨人與故事》、《夏天已過去》、《黑色的翅膀》、《故事六十八》、《光之戀》、《八代灣的神話》、《臨海眺望 迎接歸來的人》等。
出版社粉絲頁: 四也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生態智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
生態智慧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年3月23日內政總質詢3-2
質詢行政院長陳沖 內政部長李鴻源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
內政部研擬中的「國土計畫」,規劃中的「中央山脈保育軸」,
如果我們將保育軸地圖套上30個山地鄉的地圖,重疊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
「國土計畫」中的其他幾個區,主要都是為了「發展」、為了「提高競爭力」;
只有「中央山脈保育軸」是為了「生態保育」,是為了當「永續發展」的後盾。
再看內政部的「防災地圖」,絕大部份的土石流潛勢區與30個山地鄉高度重疊。
在台灣,在這個區域,原住民族具有千年以上的生活經驗。這樣的經驗,讓原住民族擁有這塊土地的生態智慧與防災避難知識。
如果,在這個區塊劃設「原住民族自治區」,讓自治區政府成為「生態保育、防災救難」的國土保安尖兵,那不是一舉數得。
如果「國土計畫」與「原住民自治」是可以整合的,那我們只要再將「行政區劃」中的「五都十七縣市」修正為「五都十七縣市一自治區」就可以了。
「國土計畫法草案」與「行政區劃法草案」的研擬應納進「原住民自治區」的概念,行政院應整合考量「國土計畫法草案」、「行政區劃法草案」與「原住民自治區法草案」。
現在,「行政區劃法草案」已送來立法院,本席將根據內政委員會的決議,要求與「原住民自治區法草案」併案審查。但是,三個草案的整合工作,本席要求行政院提升位階由副院長主持。
生態智慧 在 智慧生態社區-停止更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智慧生態 社區-停止更新, Taipei, Taiwan. 1464 likes · 73 were here. 智慧生態社區Smart Ecological Community (SEC)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