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堂 #周燕雯 7:臨終之前
文:#陳曉蕾
「有位男士很愛太太,當太太臨終,他離開她,因為他沒法面對。可是這樣逃避後,太太過身會更難面對。」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曾經開辦香港首間社區善別輔導服務中心,她相信死亡的哀傷,是可以預早準備的。
「當年我在前線工作時,曾經主動出擊,去醫院找一些臨終病人的家屬,預先讓他們知道我們有喪親輔導的服務。」她開始分享自己昔日的前線經驗:「當年要設計一些輕輕鬆鬆兩小時的活動。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活在當下,於是透過「五感」包括飲茶、按摩、看一些舒服的影像、香薰、音樂等等。
第二是大家說那些四道人生:道別、道謝、道愛、道歉。可是中國人不一定像外國人可以把愛說出口,於是我們就用投射的方法。最深印象是拿了一些衣服扣子出來,請丈夫選一粒像太太的,太太又選一粒像丈夫的。
有一位丈夫是病人,拿了一粒珍珠似的鈕扣:「這個是我老婆,『珠』來的。」
「你話我肥呀,話我豬呀?!」太太裝作生氣。
丈夫說:「我老婆其實係粒珍珠,以前是千金小姐,家裡的掌上明珠,但她嫁給我這地盤老粗,搞到『禾稈冚珍珠』。」
太太笑得好開心,他沒有說過多謝你、欣賞你,但說完太太都收到。
太太答:「我嫁俾你都係我福氣,如果來生我們有機會再聚,我仍然會揀番你。」
周燕雯也曾經用小組形式,當這一對夫婦這樣恩愛,其他兩對夫婦也覺得「唔可以輸蝕」,大家都說了好多感動的話,當時都拍攝下來。日後當太太想起丈夫,看著那粒珍珠鈕扣,就會記得丈夫曾經這樣欣賞她。
「第三就是未完心事,這通常是家人的關係。」周燕雯繼續說當年和病人一齊玩「串珠仔」,女病人說以前做得多,現在不做了,男病人反而好奇。
其中一位伯伯很緊張,說要做鍊子給女兒:「我以前爛賭呀,沒東西送她們。」他穿了兩條珠仔手錬。
女兒來到馬上戴上。大女兒說:「爸爸我雖然現在未拍拖,但我應承你,如果我嫁得出,擺酒那晚會帶這條鍊,告訴所有親友這是爸爸給我的珍貴禮物。」她沒有說「我原諒你」,但這句話已是這意思。
二女兒更說:「我和男朋友結婚時,一定會戴著,日後有孩子,會送給她,讓他知道這是公公的家傳之寶。」
周燕雯也沒想過效果這樣大:「坦白說,當我拿這些珠仔出來,只是希望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沒想過變得這樣珍貴。我後來也反省,結婚時的龍鳳鈪,都放在保險箱,但一條珠鍊可以放在家中,時常懷念,價值可能更珍貴。」
當時周燕雯和團隊也會幫病人回顧人生,拍下短片,以後可以在喪禮播,未出生的孩子將來都有機會認識這長輩。有時不一定是嚴肅的事,例如一些婆婆說:「我無嘢叻㗎,淨係識得煮飯。」那團隊就會問她秘笈,原來煲紅豆沙要放湯匙、炆牛腩要落冰糖等等,還有很多菜單,這些都是喪親後好好的活動。
有朋友阿嫲好叻整「芋蝦」,朋友就在阿嫲臨死前聽了學了,後來全家人紀念阿嫲死忌,就是一起整芋蝦,一齊食,彷彿阿嫲也在看著大家。
可以有這些活動,真好!
冷不防周燕雯冒出一句:「不過這計劃最後很『失敗』,因為做了這些活動,家屬心情緩和了,病人過身後不再需要喪親輔導。上司說我浪費時間,進醫院『做埋晒啲無聊嘢』。」
.
《生死學堂》由香港安寧療護基金會資助,第一年由生死教育學會與大銀合辦,一連十二堂已結集成書。
歡迎購買電子書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9%99%B3%E6%9B%89%E8%95%BE_%E7%94%9F%E6%AD%BB%E5%AD%B8%E5%A0%82?id=F-b8DwAAQBAJ&hl=zh_HK&fbclid=IwAR211Cf6KBqt5dLHmSavEqSO7wTf9kB_6ansmO24u_IGIRcJhtx_fkGEdXk
紙本剩下不足100本,可網購bigsilver.org或來油麻地大人站買
.
#生死學堂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58 抗疫小指南 講者:廖綺華女士(生死教育學會祕書、前伊利莎伯醫院 高級病人事務經理)、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生死教育學會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死學堂 #周燕雯 6:當愛裡有恨
文:#陳曉蕾
「喪親為甚麼會傷痛?因為你愛那個人。」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教大家可以有「回憶錢罌」,預先儲起和家人開心的回憶。
馬上有參加者舉手:「如果家人之間是愛恨交纏的,可能有些仇恨,可能是性侵、賭錢等等,可能你一輩子都等對方說對不起,但他離開,不會說了,那你怎去儲那『回憶錢罌』?」
「愛恨交纏的哀傷是複雜的。」周燕雯很認真地回應:「有一成半的喪親人士需要專業人士協助面對哀傷,當中應該有三份二都是這種。如果你真的恨多過愛,那不會感到傷感,可以繼續生活。但如果你仍然掙扎,仍然掛念?那我相信你的愛是大於你的恨,那就要處理。
每一個人都有很多面,性侵犯或者賭博的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是腦分泌問題令其不能自拔,可能要原諒他也不是自願的。當他關心你,愛你的那部份,也是真實的,沒有人可以拿走。你要記住他對你的傷害,還是對你的關心,完全是你的選擇。我會簡單地想,為甚麼要選擇會令自己痛苦的事?」
在場的資深紓緩治療護師廖進芳,提起昔日在病房的一位年輕臨終病人,想見妹妹,可是妹妹不肯來看他,只肯打電話。那病人聽完妹妹的電話就把病床旁的儀器踢開,很激動,慢慢才平靜下來。
「我們後來估計妹妹可能在電話說原諒,也說了再見,這對哥哥是很重要的禮物。」廖進芳說一些病人,臨終亦無法修好與家人的關係,然而並不一定要勉強「復和」:「很久以前我與神父去見一位病人,她說沒法原諒丈夫,神父沒有說甚麼,在祈禱時,他求天主接受她不能原諒。我做了幾十年基督徒,甚麼都要原諒,但神父可以開口求天主接受這病人不能原諒,對我是難以相信的。我開始開竅,原來上帝不如我們想像的狹窄。」
周燕雯聽了不禁說:「寬恕的『恕』字,是『如』『心』,寬恕不是寬恕他人,其實是放過自己,等自己如心。
如果選擇憤怒,『怒』字是『奴隸』『心』,你不停去嬲一個人,其實在做情緒的奴隸。如果你寬恕人,就讓自己可以如心生活。
這是個人的選擇,如果你選擇生氣,也無問題的,只是多一個角度想:寬恕是為了誰?」
.
《生死學堂》由香港安寧療護基金會資助,第一年由生死教育學會與大銀合辦,一連十二堂已結集成書。
歡迎購買電子書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9%99%B3%E6%9B%89%E8%95%BE_%E7%94%9F%E6%AD%BB%E5%AD%B8%E5%A0%82?id=F-b8DwAAQBAJ&hl=zh_HK&fbclid=IwAR211Cf6KBqt5dLHmSavEqSO7wTf9kB_6ansmO24u_IGIRcJhtx_fkGEdXk
紙本剩下不足100本,可網購bigsilver.org或來油麻地大人站買
.
#生死學堂
生死教育學會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死學堂 #周燕雯 5:家人即將離世
文:#陳曉蕾
親人即將離世,如何面對?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建議大家可以有「回憶錢罌」,預先儲起開心的回憶。
有參加者問:「我還未經歷喪親,但知道即將要經歷。這一兩年經常都會擔心怎去面對?例如慶祝完生日,回到家裡就會害怕,我大了一年,那公公會唔會好快過身?我現在要如何去預備?」
周燕雯就說了一個「錢罌」的概念:「害怕會虛耗你的精力,可以把精力放進這個「回憶錢罌」,過一些開心的日子。親人一定會離開,那時就打爛這個錢罌,當你懷念時,就有很多好東西可以拿出來。」
她說起自己的家事:十多年前一位老人家對我說:「死不要緊,但最想回鄉下見親人。」他的女兒就安排回鄉探親。當時周燕雯就想起自己的爸爸,也是小時來到香港,親人都在不同的地方。
周爸爸還很健康,才六十多歲,周燕雯問他想和所有的親人一起回鄉嗎?他很開心,於是一行五十多人一起去順德三天,拍了很多相片。
誰知周爸爸就在這旅行後,突然中風過身。周燕雯很傷心,幸好曾經組織這次有意義的旅行,每當不開心,就會回想這件開心事。
另一位參加者舉手:「 嫲嫲的哥哥末期病,我不知道怎去安慰嫲嫲。她會說人老始終會死,但我擔心她難過,怎去安慰她?」
「我很喜歡一句說話:『喪親為甚麼會傷痛?因為你愛那個人。』你懂得愛人,就會感到痛,你不需要去安慰嫲嫲,而是容許她有這份不會傷害自己的傷痛。這是『自由的傷痛』。」周燕雯解釋:「我不喜歡grief counselling 被稱為悲傷輔導,因為我自己覺得哀傷是權利,可以有一個好的分離,但這分離不代表不會哀傷。」
「最近朋友一歲半的小孩走了,很突然,本來健康是一直在好轉的。而面對長期病患,有很有多不穩定的因素,可能三個月、可能三年,身邊人可以怎陪伴?」再有參加者舉手問。
周燕雯說:「這是很務實的問題,如果有朋友是在照顧長期病的家人,需要的是鼓勵,不要停留在疾病,或者何時死亡,而是當下的生活。每一刻,盡量做到幾多做幾多,不然日後會後悔。喪親最大問題,就是後悔和內疚。
我經常聽到病人說:『雖然我是病人,但我是一個人,不要整天問食了藥未?看了醫生未?這裡痛不痛?』
也許我們應問的是:『今天做了甚麼?吃了甚麼?』視他為一個普通人。我的兒子也是長期病患,所以我很明白。其實就算一個健康的人,也會有許多不測。」
對於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照顧者,這親人離世的過程又更複雜了。有參加者說:「我爸爸患了認知障礙症,當他第一次不記得我和媽媽,我覺得已經在對他講再見。但有一天,他突然在看電視時清醒過來,對媽媽說:『點解你呢排瘦咗咁多?』我們都很驚訝。照顧者怎去面對呢?」
「我們曾經輔導過家人,以為忘記是第一次失去,到第二次真正離世,會感到安樂,但原來不一定。就算病人失去認知能力,家人仍然希望他長命百歲,就算照顧得很辛苦,仍然願意,所以這種喪親的打擊不一定是比較少的。
認知障礙症的病人有高低反覆,情況差時不能說甚麼,情況好時亦不能長篇大論,惟有一同製造多一些開心的片段。無論如何治療認知障礙症,最重要是令對方開心,這幫助最大。就算他不認得你,但仍然可以令他開心,令他感到安全。」
.
《生死學堂》由香港安寧療護基金會資助,第一年由生死教育學會與大銀合辦,一連十二堂已結集成書。
歡迎購買電子書 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E9%99%B3%E6%9B%89%E8%95%BE_%E7%94%9F%E6%AD%BB%E5%AD%B8%E5%A0%82?id=F-b8DwAAQBAJ&hl=zh_HK&fbclid=IwAR211Cf6KBqt5dLHmSavEqSO7wTf9kB_6ansmO24u_IGIRcJhtx_fkGEdXk
紙本剩下不足100本,可網購bigsilver.org或來油麻地大人站買
.
#生死學堂
生死教育學會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58 抗疫小指南
講者:廖綺華女士(生死教育學會祕書、前伊利莎伯醫院 高級病人事務經理)、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生死教育學會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48 「未知死焉知生」之一—與前線醫護人士談生死
我們遺忘了生命存在的奧密,直至驀然觸及親友逝去。
第一個反應是:他怎樣死的?甚麼時候死的?當獲得一些病理學的名稱,他死於肺病、他死於血管栓塞、昨夜二時去世的……,好像問題給回答了,我們明白了死亡的原因。但,晚上再想起了他,一種生疏感湧起:他真的不再存在?前數天他還在談笑,還在說著買房子的事情……,怎麼現在不再存在了。
熟悉的人逝世喚起我們對生命存在的感觸,而電視每天報道著的交通意外,家庭兇殺則被忘失掉。兩者為何有差別?許多人說是感情因素,我們跟熟悉的人有感情關係,所以不忍他們離去。表面上很合理,但我們對自己不是有更深的愛戀嗎?為何我們竟然遺忘自己是會死這事實呢?
講者:廖綺華女士(生死教育學會祕書、前伊利莎伯醫院 高級病人事務經理)、陶國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生死教育學會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34 享樂與生命喜悅之間
快樂主義強調人生的意義在享樂,但是,現實上許多人活得不快樂。謝建泉醫生是生死教育學會創始會長,對人生有深刻的體驗,他提出生命喜悅同於一般的快樂。
講者:謝建泉(前伊利莎伯醫院腫瘤科顧問醫生)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