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月第一週 國內外大事報你知】
【一週大事關注焦點:歐盟擬增加稀土產量減低對中國依賴/美副總統訪星就印太政策演講/全球供應鏈問題導致運費飆升/中國取消與立陶宛農林牧談判/行政院公布五倍券擬十月領取/111年國防預算歷史新高】
國外:
#歐盟擬增加稀土產量減低對中國依賴
歐盟正在擬定計畫,希望擴大當地環保稀土磁鐵的產量,以因應未來電動車的需求、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美副總統訪星就印太政策演講
美副總統賀錦麗訪問東南亞,於新加坡就印太政策演講,批評中國對南海國家威脅,擅自聲稱有南海大部分主權。美方則重申對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承諾。
#全球供應鏈問題導致運費飆升
Delta病毒影響亞洲工廠的生產,海上運輸受牽連,不得不將運費提高,加上中國清零政策及限制邊境管制,少數確診就連帶港口的暫停運作,影響海上運輸供應。
#中國取消與立陶宛農林牧談判
因台灣問題,中國召回立陶宛大使,近期立陶宛農林牧產品出口及原料皆受到中國阻礙及進口,中方已暫停立陶宛農林牧談判進口許可程序。
國內:
#行政院公布五倍券擬十月領取
行政院公布五倍券規劃,預計九月下旬開始,十月領取,期限到明年四月。可進行數位綁定,信用卡悠遊卡都可使用。振興券可用在夜市、市場,繳學雜費、教育費等多種選擇。
#111年國防預算歷史新高
行政院會通過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國防經費為新台幣3726億元,較去年度增加108億元,約增3%,為歷史新高。
-
歐盟期望2050年達到碳中和,2035零燃油車,未來對稀土磁鐵的需求會增加,目前歐盟高達有98%,美國則有80%仰賴中國進口稀土磁鐵,這樣無法確保供應鏈暢通,歐美也不想完全依賴於中國。台灣本土也缺乏稀土,從國外進口也僅掌握稀土供應鏈的一半,多半仰賴中國進口,對稀土原端尚未有開採及精練的能力。
拜登上任後相繼與歐盟及東南亞建立關係,這次賀錦麗訪問東南亞也被外界解讀為拉攏東南亞國家,強調多邊關係以應對中國威脅,也因美國有意爭取主導2023年APEC論壇,需要東南亞國家支持。
疫情下牽一髮而動全球,早因零件缺件、原物料上漲的製造商,現在運輸費用成本飆升,部分取消出貨,加上中國清零政策,對海上運輸衝擊大,港口擁堵和貨運短缺會因疫情未得到控制而成新常態。受影響的製造商,恐會提高價格因應成本上升。
中國暫停對立陶宛的農牧談判,這個屢試不爽的戲碼仍在上演,只要傷害中國核心價值都將受到懲罰。世界也應此為借鏡,與中國做生意談判,會遭到意識形態糾正。中國對立陶宛的對策,擺明台灣是紅線,但世界買不買單就其次了。
新振興券十月可領取,使用期限拉長,搭上國慶、聖誕、跨年、過年至明年四月都可以使用。去年三倍券成功帶動內需市場,餐飲業回溫,今天五倍券限定民眾在特定產業上購買,搭配縣市加碼振興券,才有促進經濟的可能。
中國對台灣威脅從沒停止過,雖然蔡政府2016上任後逐年增加預算,加上投資潛艦國造、增加軍售案,但台灣的國防預算僅佔GDP的1.9%,比中國少了20倍。對抗外敵需增加國防預算,國造能力等實戰能力,對於中國在台灣佈建的代理人操弄意識形態、政府高層間諜洩漏機密等,也因予以重視。
#SeptemberW1 #Eventsoftheweek
產品召回程序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週遊戲新聞觀察-2021.02.W2
上週遊戲新聞觀察分享如下,
挑出以下五則新聞:
📺《2021年布局3款新品,雷亞CEO遊名揚:商業與口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
📺《一文說透用户流失:和用户不能輕易說再見》
📺《玩轉春節紅包營銷,《王國紀元》新年的“野望”》
📺《《劍與遠征》團隊瓜分1.9億?莉莉絲新制度:項目利潤全額分紅》
📺《呈上文,何謂「內卷」》
====
📺《2021年布局3款新品,雷亞CEO遊名揚:商業與口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
https://bit.ly/3doZ2ef
2020年出了許多的爆款,
例如《灌籃高手》、《最強蝸牛》、《原神》、《RO 仙境傳說:新世代的誕生》等,
而2021年我認為只會多不會少,
玩家在各類型能玩到的遊戲勢必越來越精緻,
且在內購制下,能輕鬆體驗每款遊戲,
但對遊戲開發商來說,就相對辛苦得多。
雷亞2021年新品推出的頻率與數量也開始加大力道,
《Binary Gods》、《DEEMO II》、《蔓朵拉傳奇》以遊戲畫面來看的確很具市場競爭力,
就看遊戲內容能否讓玩家買單了。
題外話,其中內文有一段提到上個月才剛上市的《渾沌學院》,這麼說道:「這個也是我們各取所長的新開發模式嘗試。我覺得雷亞在世界觀設計、腳本編寫上有自己的特色,算是強項;而整體運營、開發層面,龍淵也有他們擅長的部分。
我們這次試著把彼此的長處做了結合轉化,策劃部分我們兩邊一起討論,美術部分我們負責9成工作,遊戲的策劃執行、程序實現和遊戲運營,龍淵會承擔比較重的部分。」
也剛好呼應了先前我在1月新品上市觀察上的推論,
雷亞在《渾沌學院》上不負責營銷操作。
延伸閱讀:2021年1月新品觀察
https://bit.ly/3akU93y
📺《一文說透用户流失:和用户不能輕易說再見》
https://bit.ly/3qm0LUX
我認為這篇文章的價值在於將流失用戶區分四群,分別為:
・自然流失:用戶需求/興趣減弱或消失,不再需要使用我們的產品
・柔性流失:用戶仍認可產品,但是主觀原因導致流失
・剛性流失:用戶仍認可產品,但是客觀原因導致流失
・體驗流失:產品沒有很好滿足用戶需求,體驗未達到用戶預期產生的流失
在預防流失部分,
文章提到需要定義各群用戶,
分析流失徵兆來提前識別流失用戶,
並建立預警機制並干預,
這點跟RMF分析是一樣的道理,
不時監控各消費族群的消長,
提前透過宣傳、活動、優惠進行干預。
在流失召回部分,
則用EDM、推播、簡訊喚回,
主要差異會在於內容上的不同,
針對不同的流失族群、流失原因設計喚回的文案。
延伸閱讀:結束營運-遊戲走入尾聲
https://bit.ly/3d9El5B
📺《玩轉春節紅包營銷,《王國紀元》新年的“野望”》
https://bit.ly/2N4grxU
紅包營銷可說是各大平台到了春節時段都會推出的應景活動,
最基本的核心就是「登入」及「分享」,
✅「登入」可以領到獎勵,主要是提高用戶留存;
✅「分享」出去可以再獲得獎勵,主要是提高曝光拉新,
基本上都圍繞在這兩個核心做玩法上的調整。
我自己在玩的幾款遊戲也是有紅包活動,
像是《傳說對決》有登入搶紅包活動,虛寶實體大獎憑手氣領;
《三國志 戰略版》則是特定時間在地圖上會出現紅包,收集紅包可以換虛寶。
#圖片放至部落格
《王國紀元》的紅包活動我認為比較特別的點在兩點:
✅第一點:是跟QQ合作,直接灑錢灑虛寶在TA相近的渠道上,達到引流效果,可能比起要求分享給好友來的更簡單直覺多。
✅第二點:注重紅包的封面設計,製作了10款精美紅包皮膚,更促進了玩家想要收集與分享的意願。
第二點我認為尤其重要,
雖然現在很多活動設計都數位化,
滑鼠點一點、手指滑一滑就能領到獎勵,
但是表面功夫還是要做足,
就像上週「台灣手遊重課玩家交流研討」提到的,
抽卡的流程、角色立繪、聲光效果、UI質感都會影響課金意願與強度,
很多都是營運人員在規劃活動時能自主可控的部分,
千萬別忽視了這塊的操作體驗。
📺《《劍與遠征》團隊瓜分1.9億?莉莉絲新制度:項目利潤全額分紅》
https://bit.ly/3tYuPbp
我想一款遊戲能夠大賣,
然後整個團隊獲得分紅,
應該是所有遊戲從業人員的夢想。
《劍與遠征》是少數幾款我就算不玩也不會刪掉的遊戲,
因為不時可以從他們的改版中看出開發團隊的用心,
例如最近的改版推出了「無盡之奕」,
巧妙的將即時PK的元素加入遊戲內,
以敵我雙方都是共同卡池的情況下隨機ban種族與輪流抽卡,
最後比拼的是雙方對於角色的理解與應用,
這樣的改版著實令人驚艷,
公司獎金發的是合情合理。
#圖片放至部落格
回過頭來說,比較殘酷的是,
想在台灣能領到分紅,難度會比較高,
主要原因在於台灣遊戲結構以代理為主,
從業人員以營銷為主,非核心開發人員,
所以即使上市成功,代理公司可能會有分紅,
但分紅數字自然無法跟身在遊戲核心的開發團隊相比。
所以我認識的很多遊戲從業人員,
最後會往有研發能力的公司靠攏,
或是轉去博弈產業,
越能夠接近產業核心,才有更多高薪職缺,也更有辦法打破既有薪資的天花板。
📺《呈上文,何謂「內卷」》
在上一篇文章內提到一個詞叫「內卷」,
我不確定文章內用的對不對,
但想分享一下「內卷」的意思:
👉叫做「向內演化」,也就是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複雜,但缺點是缺乏創造力,屬於低水平的複雜化。
舉例來說,像是微雕,的確非常精細,
但最後會演變成看誰可以越做越小,
刻在小瓶子內不夠、改刻在米上;在米上不夠,改寫在頭髮上,
越來越細緻,但創造性卻不足,就叫做「內卷」。
以公司體制來說,
像是特多的流程、特多的檢討,
每個步驟都來個SOP;SOP裡面還有SOP,
就是「內卷」。
以上就是本週的遊戲新聞觀察,下週見!
#文章同步部落格
產品召回程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費醫材安全性 急需透明
陳鋕雄/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新竹市)
健保署針對民眾自付差額醫材訂出天花板上限,醫界認為遭汙名化。本報資料照片
自費醫材上限爭議雖暫緩實施,但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因價格與性能種類繁複產生的選擇困難,已隨爭議而廣受正視。相對於價格上限,不少有識之士均主張以透明化協助民眾選擇是更好管制策略。本文主旨為:醫材安全性的透明化是更迫切問題。
自費醫材首度為輿論關注,是聯合報在二○一九年率先揭露一次性醫材重複消毒使用產生的安全性疑慮。雖然醫材上市前需經藥證機關審核許可,但多數國人可能不知道:各國大多數醫材在取得上市許可前,並未經臨床試驗,而是依設計原理與市場現存醫材間的同等性而審查,透過如美國510(k)上市程序而快速通關。由於缺乏臨床試驗資料,各種創新功能的副作用及安全資料並不像藥品那麼完整明確。醫材上市後監控體系的改革,也落後於藥品。在精準醫療時代,創新醫材日新月異,安全性問題已成迫切議題。
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雖可透過自費醫材比價網或醫師介紹,了解價格與性能差異,但醫材的安全性往往不是醫病溝通重心,甚至醫師本人都未必能完整掌握資料,這是民眾選擇自費醫材時的更關鍵問題。以國內著名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例,在美國曾引發數波的產品責任訴訟,涉及子宮切除術的不當傷口縫合、手術做到一半當機而改用腹腔鏡、不應出現的部位傷害,甚至死亡等。二○一三年在FDA的一再要求下,製造商才大幅提高不良反應通報率,並召回更新部分零件。產品責任訴訟,往往可彌補政府行政管制之不足,強化業者改良醫材的動機。這些相關資訊及機制,在我國尚未完善。
二○一八年末,由一群跨國新聞媒體工作者組成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ICIJ)所進行的The Implant Files計畫,把透過各國資訊公開管道蒐集到的醫材安全資料整合成資料庫,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全球性調查。在透明化壓力下,美國FDA隨後終止了廿多年來針對「常見可預期」風險的替代通報制度Alternative Summary Reporting,將超過五十萬筆(包括一八○件左右的死亡事件)關於心律調節器、乳房填充物、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呼吸器等等原本不公開的不良反應通報公諸於世,醫學專家才有機會檢視這些資料。
我國若真的有志於推動精準醫材產業,不僅在心態上要朝向健全市場競爭機制,避免價格管制,也要更注意高度複雜化的現代醫材可能造成的安全問題,讓安全醫材成為國人健康的保障。